1. 首頁
  2. 讀後感

高中《論語》讀後感

高中《論語》讀後感

讀後感是指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幾句名言,一段音樂,或者一段影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高中的《論語》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篇一:高中《論語》讀後感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相信很多人都熟悉這幾句話,但是你們知道它出自哪裡嗎?它就是中國古代鉅著《論語》裡的第一篇。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在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它一直被人們推崇為經典,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這本書,是後人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一部著作。孔子的治國觀點以及他評價古代聖賢的言論,是中國古代最基本、最簡單、卻又最不可缺少的道德修養準則。在古代這本書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

我讀完這本書後終於明白了它為什麼被視為兒童的啟蒙讀物了。書中有這樣幾大部分:學而篇,為政篇,里仁篇······。這些篇目中的言論和故事告訴我們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人······

比如其中有這樣一句話:”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為好學也已矣。“子夏的這句話意思是:”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這裡我還看到了一個叫孫敬的好學之人,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他刻苦到夜裡讀書困了,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髮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樑上,這樣他就不會看著看著睡著了。他就是憑藉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為了一代鴻儒。如果我們現在學習都能有他的這股頭懸樑的勁頭,還有什麼學不成的呢?我想到自己看書時,看一會兒就想去玩,真是慚愧!對,我也要成為好學之人。只要下定決心,我能做到的。

再比如其中的這樣一句話:”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意思是:”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讀到這裡我腦中立刻浮現了一個故事——《紙上談兵》。故事的主人公趙括把兵法背的滾瓜爛熟,談起打仗,他父親是趙國有名的大將都說不過他。可趙王讓他去帶兵打仗,他卻不會根據實際靈活變通,結果誤國誤民,慘死在戰場上。這又讓我明白了:我們既要成為好學之人多讀書,同時也要學會靈活運用,做個會學之人,活學活用,知識才能轉變成智慧。

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我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也希望同學們有空來讀一讀這本書,體味經典,對話聖賢,它會讓你終身受益,帶你走向不遠處的輝煌!

篇二:高中《論語》讀後感

《八佾》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內容涉及“禮”的問題,主張維護禮在制度上,禮節上的種種規定,表達了孔子的倫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張。本篇重點討論如何維護“禮”的問題。對於典型的破壞週記的事件,孔子表現出極大的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對此事的基本態度。樂是表達人們思想情感的一種方式。在古代,它也是禮的一部分。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必須反映人們的仁德。這裡,孔子就把禮樂緊緊聯絡起來,認為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什麼禮樂的問題。孔子在這裡還說到“君子無所爭”即便要爭,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即強調謙遜禮讓而鄙視無禮的不公正的競爭。但也要發揚積極進取勇於開拓的精神。

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強做人道理的教育,孔子“不學禮,無以立。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巧言亂德”等等。孔子把教育的作用概括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意思是說,在透過格物、致知做到誠意、正心——(即樹立正確的倫理道德觀念)從而達到修身的目的,形成完善的人格。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凝練教師人格力量,成才德為首,樹德先樹人。孔子提出的完人標準和發展模式,即使對今天的教育無疑有重大的積極意義。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格的力量是無言的召喚。孔子的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無數朝代變遷,卻始終根植於中華民族土壤,生生不息,為我們提供了學習、思考和實踐的典範。他的教育思想與當前的素質教育有許多相通之處,很值得我們研究、學習和借鑑。例如,對教育物件,孔子倡導“有教無類”,強調的是人人都應有接受教育的權利:而“因材施教”的理論,體現了古代樸素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孔子主張仁、義、禮、智、信,作為一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好學敏求”,不恥下問,學思結合,啟發誘導,舉一反三,因材施教“等先進的教學理念。

當然孔夫子還提到與人交往應當有氣度。當一個人能夠自立於天地之間,視野已達到一定境界時,什麼人不能容許我成為她的朋友?雖然時代早已不同,但是我們在交友上要”切切、偲偲“這一點上還是想同的。

篇三:高中《論語》讀後感

小時候,我們大家都學過《論語》十則。雖然叫十則,但是《論語》可不光十則。他總共有二十篇,它的作者就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它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就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的第一篇是《學而》。這一篇主要是闡述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嚴於利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慍。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而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而《論語》的第二篇主要是講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謀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係,孔子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溫故而知新的學習方法,以及對孝悌等道德範疇的進一步闡述。這一篇裡,孔子舉出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孔子還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裡面提到一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論語讓我知道了每天都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這些新知識能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每天都能做到複習前面學過的知識,並且用心體會有自己的理解和領悟。那麼,我就能不斷進步了。知識積累豐富了,那麼學習就能進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