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圖形影象/多媒體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公開課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二)》公開課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關於圖形的運動,除了上節課複習的“平移”“旋轉”和“軸對稱”三種外,我們還學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這節課我們就來複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回顧與整理

1.圖形放大或縮小後有什麼特點?

(一個圖形的放大圖或縮小圖與原圖相比:形狀相同,大小不同)

2.完成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步驟。

(1)學生討論,小組彙報。

(2)教師明確:先按一定的比將圖形的各邊放大或縮小,也就是計算出放大或縮小後相應各邊的長度,再按算出的新邊長度畫出原圖形的相似圖形。

3.為什麼要按相同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呢?如何理解“相同的比”中的前項和後項?

(1)圖形變換後,如果要和原圖形的形狀相同,就必須做到各部分按相同的比進行放大或縮小。

(2)這個相同的比的前項可以理解為變換後圖形的大小,後項可以理解為原圖形的大小。

(3)如果按3∶1變換,就是說變換後的圖形的大小是原圖形的3倍。如果按1∶2變換,就是說變換後的圖形的大小是原圖形的。

⊙典型例題解析

1.課件出示典型例題1。

把下面平行四邊形的.各邊按1∶3縮小。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圖形縮小的知識。原平行四邊形的上、下邊均為9格,縮小到原來的後都變為9×=3(格),原平行四邊形的左、右邊分別是一個長6格、寬3格的長方形的一條對角線,縮小到原來的後變為長2格、寬1格的小長方形的對角線。

解答

2.課件出示典型例題2。

把下面的左圖按2∶1放大,右圖按1∶2縮小。

分析 本題考查的是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知識。

圓的半徑決定圓的大小,因此按2∶1放大,應把半徑擴大到原來的2倍,再畫圓。

梯形面積的大小取決於上、下底和高,因此按1∶2縮小,應先求出新圖形的上底(2÷2=1)、下底(4÷2=2)和高(4÷2=2),再畫圖。

解答

⊙探究活動

1.出示探究題目。

把一個長3 cm、寬1 cm的長方形的各邊按3∶1放大,它的周長和麵積各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小組合作,分析、討論。

3.彙報解題思路及結果。

(1)分析:先求出長方形的各邊按3∶1放大後新長方形的長和寬,再求出新長方形的周長和麵積,最後與原長方形的周長和麵積進行比較,找出其中的規律。

(2)解答。

①原長方形的周長:(3+1)×2=8(cm)

原長方形的面積:3×1=3(cm2)

②新長方形的長:3×3=9(cm)

新長方形的寬:1×3=3(cm)

新長方形的周長:(9+3)×2=24(cm)

新長方形的面積:9×3=27(cm2)

③24÷8=3 27÷3=9

變換後長方形的周長擴大到原來的3倍,面積擴大到原來的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