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設計範文

教材分析

1、課標分析:《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物件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從教育的角度看,是一種親歷親為的活動,是一種積極參與活動的學習方式。本節課的設計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把這一學習內容設計成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中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並瞭解平行四邊形與其他幾種圖形間的關係,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悅,增強信心,同時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他人合作的態度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

2、教材分析: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該內容是在學生已學會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已掌握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會畫平行四邊形的底和對應的高的基礎上教學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能為學生推導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方法遷移,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做了準備。 由於學生已掌握了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所以當學生掌握了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之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就自然而然的產生了。本節課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動手操作、探索創新的能力,是學習多邊形面積計算,掌握轉化思想的起始內容。

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正處在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過渡時期。他們有了一定空間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但對於理解圖形面積計算的公式推導和描述推導的過程還是有難度的。這就需要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教學媒介讓學生去參與、去操作、去實踐,才能讓學生透過體驗,掌握規律,形成技能。這節課中生動形象的多媒體有助於學生將這些抽象的.事物轉化為易於理解、易於接受的事物,多媒體的使用在教學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透過操作,觀察、比較活動,初步認識轉化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概括、推導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積極參與、團結協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使學生透過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會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透過學生動手操作,用割補的方法把一個平行四邊形轉化為一個長方形,找出兩個圖形間的聯絡,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教學過程

一、情感交流

二、探究新知

1、舊知鋪墊

(1)、說出平面圖形名稱並對它們進行分類。

(2)、計算正方形、長方形的面積。(強調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設計目的:從學生熟悉的知識點入手,能夠降低門檻順理成章的引入新知識。

2、 匯入新課

3、 探究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

(1)、在方子格中數出長方形的面積。

(2)、在方子格中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滿一格的按半格計算)。要求學生說出平行四邊形對應的底和高。

(3)、透過觀察表格,試著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4)、共同探討如何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①出示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明確其底和高。

②學生在學具上標明其底並畫出對應的高。

③討論:能否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再計算(保證面積不會發生變化)

④小組交流如何操作的。(割補法)

⑤學生代表彙報各組的操作方法以及得到的結論。

⑥幻燈片演示割補的過程。

⑦引導學生歸納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讓學生明確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必須條件)

4、 課堂小練筆。

設計目的:達到讓學生動手操作,從實踐中掌握知識,並能夠從實踐中總結知識。讓學生明白知識來源於生活,又用於生活。

三、課堂練習

四、小結本課

五、課堂作業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 面積 = 底 × 高

長方形 面積 = 長 × 寬

S表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a表示底 h表示高

S=a×h s=a.h S=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