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榮譽的名人故事

關於榮譽的名人故事(通用14篇)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為後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榮譽的名人故事(通用1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1

普希金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他的數學學得一點兒也不好,當他還是一名小學生時,他發現老師給同學們講解四則運算的例題時,最終的結果總是零。

所以,從那以後,無論他解答哪一道數學試題,他甚至連試題看都不看一眼,就在等號後面寫上“0”。他的數學老師對這個毫無希望的孩子沒有絲毫的辦法。

“去寫你的詩吧,”老師對小普希金說,“對你來說,數學就只意味著是個零。”

當普希金成名以後,一次他坐著四輪馬車去奎夫城。在路上四輪馬車翻了。

普希金跳出來走進了路旁的一家小旅店。當旅店的老闆知道了這就是偉大的詩人普希金本人時,興奮異常,便趕忙跑到地窖裡,取了一瓶最好的酒,跑回來款待這位受人尊敬的客人。老闆娘取出了一本很大的旅客登記簿,要求普希金在上面簽名。

當普希金在登記薄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以後,看到老闆的小兒子正尊敬地用雙手棒著一本練習本站在他的面前,這名小男孩也希望詩人給他簽名。但是因為在練習本的那頁上有一道四則運算試題,普希金以為小男孩是要求自己給他解答這道題目。

於是,他像過去一樣,用筆在算式的等號後面寫上了“0”。並對小男孩說:“小傢伙,試試你的運氣如何?”

第二天,這位偉大的詩人寫的答案上被打了一個鮮紅的“×”。小男孩簡直不能相信他的老師。“它怎麼會錯呢?”他眼中噙著淚說:“它是由普希金本人做出來的!”

這件事被名譽校長謝連科夫將軍--一位又老又瞎的貴族知道了。“好啦,”這位老人說,“我根本就不懂教育,但被邀請做你們的榮譽校長。普希金也不懂數學,所以就讓這個零作為這道題的榮譽答案吧。”

就像崇拜導致模仿,崇拜也會導致盲從,在我們對一件事做出判斷時,最好想想,我們的判斷是否被某些人所左右,這種左右是否會干擾我們判斷的準確性。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2

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教授羅伯特科恩斯的“眨眼雨刷”設計技術被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用陰謀剽竊,為了捍衛自己的發明權,羅伯特科恩斯決定起訴福特公司。這是一場一個人對一個汽車工業巨頭的訴訟,除了他自己,沒有人相信他能贏,以致當年幫他申請專利的朋友都棄他而去。最後,就連一貫支援他的妻子也為了6個孩子的成長不得不離開他。

在這個過程中,他還遇到了讓人眩暈的誘惑:福特公司做出從40萬美元到100萬再到3000萬美元以私下了結此案的提議!

第一次面臨40萬美元的誘惑時,他的態度非常堅定:“如果讓這些人逍遙法外,我以後還怎麼教育我的孩子堅持真理?”

第二次面臨100萬美元的誘惑時,他的回答是:“可以,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福特公司要在報紙上公開承認他們剽竊了我的發明。”

第三次,是12年後,6個孩子都已長大。由於他不懈的堅持,被妻子帶走的孩子從誤解到支援,對他的態度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他,也不再像當年那樣不顧一切,而是學會了考慮家人的感受。因此,當福特汽車公司派來的律師告訴他,願意以3000萬美元私了時,他轉身看著正在幫自己整理訴訟材料的孩子們。這時,正值青春期的小女兒帶頭說:“不!爸爸。我們不要!”緊接著,他的大兒子非常堅定地對那個律師說:“請你出去!”

那瞬間,羅伯特科恩斯由緊張轉為鬆了一口氣,甚至有一點兒得意。很顯然,他無形中為兒女樹立的堅持真理的榜樣已開花結果。

如果想告倒福特,需要鉅額費用,請不起律師的羅伯特科恩斯只能連續幾年埋首圖書館自學法律,法庭上,則由他自問自答去為自己辯護。

這一次,羅伯特科恩斯勝利了。他的勝利不僅是個人的,也是一個群體的。那樣的時刻,那樣的以卵擊石的勇氣和自信會讓你無法不肅然起敬。電影中,法庭外,很多發明專利被侵權的小人物關切地注視著羅伯特一案的進展。他們把他看成自己的代表,羅伯特昂揚的鬥志,為捍衛自己、捍衛公平正義而堅持的勇氣,讓所有人欽佩不已。對很多人而言,這個成功的代價太大、太不值得了,從經濟上考慮更是如此。但是,那是因為他們不瞭解成功的真正意義,這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成功或名譽上的成功,這更是道義和信念的成功,這樣的成功是無價的,它帶給人的不是簡簡單單的成就感,而是做人的尊嚴、價值和意義感。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3

愛迪生是世界上有名的發明大王,他的發明有一千多項,像電燈、留聲機、電影機等都是他發明的。

然而童年的愛迪生因為家中貧窮,只上過幾年學,他十二歲便到火車上去賣報了。不能去學校讀書,他就自學。他非常熱愛學習,一邊賣報一邊看書看報,抓緊時間學習和做實驗。

愛迪生的父親平時對家裡人要求很嚴格,他規定全家每天晚上十一點半前必須關燈睡覺。可是,愛迪生賣完報紙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十一點了,這樣他回家後就沒時間做自己喜歡的實驗了,這可怎麼班呢?這對於喜歡自己學習、摸索的愛迪生來說,簡直是難以忍受。於是他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能讓爸爸支援自己做實驗。

一天,愛迪生用銅線在樹上架起了電線,直接接到他的好朋友家裡,並把當天賣剩下的報紙和一臺電報機留在朋友家。晚上會到家後,他爸爸要看報紙,愛迪生說今天的報紙賣完了。起先他的爸爸並沒有非常可惜。愛迪生為了引起爸爸的興趣,就開始說起今天報紙的內容如何新鮮有趣,沒有看真是非常可惜。愛迪生的爸爸聽到他講得如此繪生繪色,真的非常想看。於是他問愛迪生還能不能想辦法找一份來。愛迪生說,他的朋友佳麗還有一份,他可以用電報把報紙的內容傳過來。這個時候愛迪生的爸爸想看報紙的癮上來了,於是就痛快地答應了他。

愛迪生的爸爸看到兒子自制的土電報機還真能用,心裡非常高興。心想,這孩子也不簡單!從此以後,他就再也不阻止愛迪生晚上道電報實驗了。後來愛迪生經過艱苦地努力,終於成了世界上偉大的科學家。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4

錢氏夫婦在學界德高望重、《圍城》、《洗澡》兩部暢銷書更令他們聲名遠播。然而、人們對其家庭生活卻不甚瞭解。1998年、錢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絳先生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92歲高齡的楊先生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由楊絳所著的《我們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楊絳先生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不論暴風驟雨、他們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5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於電、熱之類的實驗。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遊。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後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後的反應。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後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

儘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他和咯咯又划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這裡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裡塞滿了火藥,然後扣動扳機。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裡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裡。

這時,天空濃雲密佈,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後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麼回事?

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錶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間。

開學後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並向老師請教。

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所以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透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終於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恆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6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功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想利用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忽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絲亮光,他霍地站起來,走到牆邊一看,啊!原來是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點,這樣他就能勉強讀書了。

范仲淹,北宋人。兩歲的時候,父親就病逝了,母親貧困無依只好抱著襁褓中的仲淹,改嫁一戶姓朱的人家,范仲淹在朱家長大成人。

范仲淹從小讀書就非常刻苦,朱家是個富戶,但他為了勵志,常去附近附近山上的寺廟裡寄宿讀書,那是他的生活極其艱苦,每天只煮一鍋稠粥,涼了化成四塊,早晚各取兩塊,拌幾根鹹菜,吃完繼續讀書。有時候夜裡讀書感到疲倦,就用涼水洗臉驅散睡意。他刻苦讀書的精神給僧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仲淹為官後針砭時弊,慷慨激昂,常不顧自身安危。他刻苦自勉,食不重肉,妻子兒女吃穿僅夠自足而已。經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李時珍,明朝人,是一位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李時珍家世代行醫,他的父親醫術很高,給病人看病常常不收診費,就是不願意讓自己的兒子再當醫生:因為那時候行醫是讓人看不起的職業。李時珍可不這樣想,他暗自下定決心,要向父親那樣為病人治病。

李時珍22歲開始給人看病,一面行醫,一面研究藥物。他發現很多舊的藥物書有不少缺點,於是下定決心重新編寫一部完善的藥物書。為了寫這部藥物書,李時珍不但在治病的時候注意積累經驗,還親自到各地去採藥。他不怕山高路遠,不怕嚴寒酷暑,走遍了盛產藥材的名山。他有時好幾天不下山,餓了吃些乾糧,天黑了就在山上過夜。他走了上萬里路,拜訪了千百個醫生、老農、漁民和獵人,向他們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他還親口品嚐了許多藥材,判斷藥性和藥效。

他回到老家,花了整整27年的時間,終於編寫成了一部新的藥物書,就是著名的《本草綱目》,這部書有一百多萬字,記載了一千八百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有圖,是中藥書籍中一部偉大的著作,已經被譯成幾國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7

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中的一位,他四十三歲那年遭陷害被迫逃出晉國,在國外流亡了十九年,後在秦穆公的幫助下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國內掌握了政權。重耳即位後,對跟隨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分別封官賜賞,功勞大的封采邑,功勞小的也尊爵位,可偏偏忘掉了一個人,這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間一直跟隨著重耳。當年重耳流亡路經衛國時,餓得實在受不住了,又找不到吃的,介子推便忍痛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給重耳煮湯吃。功勞這樣大的人,重耳怎麼會給忘記了呢?

原來,介子推在和重耳一塊回到晉國都城絳都後,只朝見過一次重耳,以後便託病在家,編織草鞋,伺候老母。重耳封賞功臣時,別人都整天纏著重耳爭賞賜,介子推卻躲得遠遠的。他母親知道這個訊息後,曾勸他去見做了國君的重耳,介子推厭惡爭功奪祿,他對母親說:"晉文公得晉,是上天的意思。現在有的人爭權奪利,真不知羞恥。我不敢貪天之功為已有,既不想官,又不想利,去見他幹什麼呢?我甘願終身編織草鞋,奉養老母。"母親見兒子態度這樣堅決,品德這樣高尚,便不再說什麼了。母子二人商量了一下,介子推便揹著老母親上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境內),發誓終身隱居此地,再不出山。

後來,重耳經人提醒,想起了介子推,就派人四處尋找。得悉介子推在綿山隱居後,又親自帶人上綿山尋找。許多人找了好幾天也沒發現一點兒蹤影。於是,有人建議用放火燒山的辦法把介子推引出來,重耳採納了這個建議,下令放火燒山。但介子推和他母親始終沒有出來。火滅後才發現他們母子二人死在一棵大樹下,重耳十分傷感,下令在綿山為介子推建立祠廟,並傳旨:把綿山之田收來的錢糧,統統作為介子推的供祭之用。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8

高爾基小時候家裡很窮,沒有辦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縫店當學徒。在裁縫店裡,小高爾基一邊幹活,一邊想方設法讀書,老闆訂了一份《俄羅斯報》,小高爾基就趁老闆不在時,偷偷看這份報紙。

有一次,小高爾基從鄰居家借來一本小說,趁老闆晚上睡著以後,在窗邊藉著月光津津有味地讀起來。過了一會兒,月亮躲到了雲層後面,小高爾基興致正濃,怎肯罷手,就點燃一盞小油燈繼續看下去。不一會兒,老闆醒過來,他看見小高爾基在油燈下如痴如醉地看一本厚厚的書,不由得怒氣衝衝地說:“看什麼看,你把我的燈油都快用沒了!”老闆娘也醒過來,像一頭母狼似的撲上去毆打小高爾基。

小高爾基無法忍受下去,他二話不說,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裁縫店。小高爾在揹著行囊來到伏爾加河邊,他注視著波光點點的伏爾加河,心裡感覺有些悲傷,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為他在一艘輪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藹可親的胖廚師,並做起了胖廚師的洗碗小夥計。更讓小高爾基感到驚喜的是,胖廚師是個書迷,他有滿滿一箱的書,而且願意讓小高爾基隨便讀。小高爾基高興極了,一有空閒時間就如飢似渴地讀書,有時還和胖廚師一起講書中的各種問題。

小高爾基一邊讀書一邊思索,從大量的書籍中明白了許多人世間的道理。大量的閱讀也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滋養,使他最終成為蘇聯大文豪。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9

一位叫邁克的男孩長得又高又壯,他的母親害怕他會成為學校的“小霸王”,對他的要求非常嚴格,叫他與人為善,學會忍耐。母親的教育很有成效。

學期結束的時候,老師在他的成績單上還寫了些評語:“邁克是個優秀的孩子,但他應該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他雖然比別的孩子更高更壯,但別的孩子就是敢欺負他,推他,甚至打他。”母親驚訝之後是傷心,怎麼會是這種結果呢?

父親則是問孩子捱打的感覺。孩子流著淚說:“我感覺非常不好,我非常討厭他們叫我‘傻瓜’,討厭被他們推來推去,更討厭他們叫我膽小鬼。”停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真想狠狠地揍他們,但我知道這樣做,媽媽會生氣。”

父親靜靜地聆聽著邁克的敘說,然後靜靜地對他說:“你不必揍他們,可以透過其它的方式讓他們知道你不能再忍受他們的欺負。比如爭取自尊,比如樹立自信等等。”邁克流著眼淚,點了點頭。

有一天,邁克的父親被老師叫去學校。母親著急地問老師,是不是邁克在學校打了架。老師笑著說,沒有。

原來邁克與孩子們在籃球場上打球,那幾個經常欺負他的孩子便設法戲弄他,但邁克沒有像往常一樣站在那裡忍受,而是叫他們停止,但他們不聽,邁克只好把其中兩個緊緊摁在籃球場上,但沒有打他倆。

後來,邁克和那兩個孩子都各自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握手言和。

從此,邁克班上也再沒有發生過那種恃強凌弱的事件,邁克也成為班上最受歡迎的人。

在以後的日子裡,邁克不僅再也沒有被人推來推去過,而且還成為了無數球迷崇拜的英雄———邁克喬丹。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與人為善,也應該學會維護尊嚴和權利。要做到二者兼顧,就需要把握好分寸,這才能使自己充滿力量,而這種力量將會是我們走向成功人生的開始。

你真的想盡辦法了嗎?

在巴西的古鎮上有一個貧窮的孩子,他3歲起就在街上擦皮鞋,父母東拼西湊總算讓他讀了小學。一日,他放學回家。在準備開門的時候,鑰匙找不到了。返回學校去找,沒有;去問同學,同學也都沒見到。當時他的爸爸在貝倫碼頭,媽媽去了一個叫蒂若卡的地方,他們星期天才能回來,怎麼辦呢?於是他就用一張胸卡去搗那把鎖,胸卡搗壞了,鎖動也沒動;後來他又找來一枚別針,想鉤開那把鎖,可是直到弄得滿頭大汗,也沒有弄開;於是他轉到房子的後面,想從窗子裡爬進去,可是窗子是從裡面關死的,不砸壞玻璃就無法進去。該怎麼辦呢?就在他準備爬上房頂,從天窗裡跳進去的時候,鄰居博爾巴先生看到了他。

“你想幹什麼?小夥子!”鄰居問。

“我的鑰匙丟了,我無法從門裡進去了。”他沮喪地說。

“你就不能想點辦法嗎?”

“我已經想盡所有的辦法。”他回答。

“不會吧!你沒有想盡所有的辦法,至少你沒有請求我的幫助。”說著博爾巴從口袋裡掏出鑰匙,把門給打開了。小孩愣住了,原來,他媽媽在鄰居家留了一把他們家的鑰匙。

小孩讀了5年小學就輟學了,12歲到洗染店當學徒,14歲進廠做工。在55歲時透過選舉成了國家的元首。他就是巴西的第四十任總統盧拉。

一次,盧拉總統前往一個名叫卡巴的小鎮視察,該鎮的小學請他帶領學生上一節早讀課,由於邀請他的那個班有一個盲童,盧拉總統欣然同意。

盧拉總統領讀的是一篇題為《我的第一任老師》的課文。讀完後,他想鼓勵一下那位身殘志堅的小男孩,就在他走過去,用自己的臉頰貼近盲童的小臉時,盲童怯怯地問了這麼一個問題:大鬍子總統,您的第一任老師是誰?

盧拉總統深思了片刻說,我的第一任老師就是我小時候的鄰居博爾巴先生。

當你無處可走,深感沮喪的時候,試著再問一下自己,“我真的想盡辦法了嗎?”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10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前212)是古希臘偉大的數學家、力學家。生於西西里島的敘拉古,卒於同地。早年在當時的文化中心亞歷山大跟隨歐幾里得的學生學習,以後和亞歷山大的學者保持緊密聯絡,因此他算是亞歷山大學派的成員。後人對阿基米德給以極高的評價,常把他和牛頓、高斯並列為有史以來三個貢獻最大的數學家。他的生平沒有詳細記載,但關於他的許多故事卻廣為流傳。據說他確立了力學的槓桿定律之後,曾發出豪言壯語:“給我一個立足點,我就可以移動這個地球!”

敘拉古的亥厄洛王叫金匠造一頂純金的皇冠,因懷疑裡面摻有銀子,便請阿基米德鑑定一下。當他進入浴盆洗澡時,水漫溢到盆外,於是悟得不同質料的物體,雖然重量相同,但因體積不同,排去的水也必不相等。根據這一道理,就可以判斷皇冠是否摻假。阿基米德高興得跳起來,赤身奔回家中,口中大呼:“尤里卡!尤里卡!”(希臘語意思是“我找到了”)他將這一流體靜力學的基本原理,即物體在液體中減輕的重量,等於排去液體的重量,總結在他的名著《論浮體》中,後來以“阿基米德原理”著稱於世。

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期,羅馬大軍圍攻敘拉古,阿基米德獻出自己的一切聰明才智為祖國效勞。傳說他用起重機抓起敵人的船隻,摔得粉碎;發明奇妙的機器,射出大石、火球。還有一些書記載他用巨大的火鏡反射日光去焚燬敵船,這大概是誇張的說法。總之,他曾竭盡心力,給敵人以沉重打擊。最後敘拉古因糧食耗盡及奸細的出賣而陷落,阿基米德不幸死在羅馬士兵之手。

流傳下來的阿基米德的著作,主要有下列幾種。《論球與圓柱》,這是他的得意傑作,包括許多重大的成就。他從幾個定義和公理出發,推出關於球與圓柱面積體積等50多個命題。他的思想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無愧為近代積分學的先驅。他還有許多其他的發明,沒有一個古代的科學家,象阿基米德那樣將熟練的計算技巧和嚴格證明融為一體,將抽象的理論和工程技術的具體應用緊密結合起來。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11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學家、《獨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富蘭克林,有一次到一位前輩家拜訪,當他準備從小門進入時,因為小門的門框過於低矮,他的頭被狠狠地撞了一下。出來迎接的前輩微笑著對富蘭克林說:“很疼是吧?可是,這應該是你今天拜訪我的最大收穫。你要記住:要想平安無事地活在這人世間,你就必須時時記得低頭。”

從此,富蘭克林把“記得低頭”作為畢生為人處世的座右銘。

雖然我們都是凡人,與富蘭克林不能相提並論,但也應該時時刻刻學會低頭,懂得低頭,敢於低頭。生命的重荷負載過多,就低一低頭,卸去那份多餘的沉重。面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也要學會“低頭”。只有學會低頭,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

民間有句非常貼切的諺語:“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越成熟越飽滿的稻穗,頭垂得越低。只有那些稗子,才會顯擺招搖,始終把頭抬得老高。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12

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是“揚州八怪”之一。他早年家貧,後應科舉為進士,任知縣,因為幫助農民訴訟以及辦理賑濟,得罪了豪紳而被罷官。

鄭板橋未中科舉時,他的書畫無人問津。當了縣今後,昔日冷落他的親友紛至沓來,求書索畫。他為此刻了一枚“二十年前舊板橋”的圖章,專門用來回敬那些曾經冷落了他的勢利小人。

鄭板橋還曾大書一篇“筆榜小卷”掛在廳堂。標明索書畫的價錢: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清風過耳邊。乾隆己卯,拙公和上屬書謝客,板橋鄭燮。

這“筆榜”滿紙言錢,不知道的人,准以為鄭板橋在跪拜“孔方兄”。

不過,那些口不言錢、心想厚酬的以賣技餬口的假名士們見了,都感到如芒在背。落拓不羈的鄭板橋,不乏志同道合者,清代吳山尊對他的“筆榜”深為嘉納,居然請人勒石作碑,加以廣泛傳播。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13

羅蒙諾索夫是俄國18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

1738年,27歲的羅蒙諾索夫正在德國馬爾堡大學學習。有一天,該校校刊《德國科學》雜誌發表的一篇論文中,點名批評了當時歐洲大名鼎鼎的沃爾夫教授。而更為令人驚異的是那篇論文的作者竟是沃爾夫的得意門生--羅蒙諾索夫。因此,這件事立刻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羅蒙諾索夫成了眾矢之的。有人咬牙切齒地罵他是忘恩負義的小人,有人毫無顧忌地指責他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狂妄分子,還有人冷嘲熱諷地說他是踩著老師的肩膀往上爬。在這些唇槍舌劍面前,羅蒙諾索夫沒有畏縮,也沒有以牙還牙,而是以非常耐心誠懇的態度向大家解釋。他認為在科學的大道上,必須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勇於走自己的路,才會成為一個有出息的學生。作為學生,毫無疑問,應當認真、虛心地向老師學習,但對於老師那些不正確的東西,絕不能盲從。他由衷地說:“我愛我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榮譽的名人故事 篇14

達爾文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從小就喜歡打獵、採集礦物、製作動植物標本。他的爺爺和爸爸都是當地的名醫,家裡人希望達爾文將來也能從醫,就把他送到醫學院學習。可是達爾文整天“不務正業”,父親非常生氣,將他送到劍橋大學學神學。然而,達爾文仍然痴迷於收集甲蟲等動植物標本,對神秘的大自然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達爾文喜歡觀察花草樹木怎樣生長,鳥獸魚蟲怎樣生活。有時候,他爬到樹上去看小鳥孵蛋;有時候,他到河邊去釣魚,把釣到的魚帶回家養在魚缸裡觀察。蝴蝶呀,蜻蜓呀,他都採集回來做標本。

休息的時候,達爾文喜歡在樹林裡散步。他一邊呼吸新鮮空氣,一邊認真觀察樹林裡的東西。一棵小草的變化,一條小蟲的蠕動,都能使他產生極大的興趣。

有一次,達爾文看見樹上有幾隻小鳥,就站住了,仰著頭仔細觀察。為了不驚動它們,他一動不動地在樹下站了很久。

結果,一隻小松鼠以為他是一根木樁,竟然順著他的腿,爬上了他的肩膀。

1828年的一天,在倫敦郊外的一片樹林裡,達爾文正圍著一棵老樹轉悠。突然,他發現快要脫落的樹皮下有蟲子在蠕動。他急忙剝開樹皮,發現兩隻奇特的甲蟲正往外爬。達爾文馬上把它們抓在手裡,興奮地觀察起來。正在這時,樹皮裡又跳出一隻甲蟲,他措手不及,迅速把一隻手裡的甲蟲塞進嘴裡,伸手又把第三隻甲蟲抓了過來。看著奇怪的甲蟲,達爾文真有點兒愛不釋手,專心地觀察手中的甲蟲。誰知,他嘴裡的那隻甲蟲憋得受不了了,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弄得達爾文的舌頭又麻又痛。後來,人們把達爾文首先發現的這種甲蟲,命名為“達爾文”。

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達爾文觀察過許多動物和植物,積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創立進化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1831年,達爾文參加了歷時5年的環球考察。回來後,達爾文大膽地提出了“物種逐漸變化”的假設,摒棄了物種不變的說教,並在1859年出版了劃時代的鉅著——《物種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