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小學教師的自我鑑定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教師的自我鑑定,歡迎大家的閱讀。
有關小學教師的自我鑑定一
一學期來,本人認真備課、上課、聽課、評課,及時批改作業、講評作業,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廣泛涉獵各種知識,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學生,發揚教學民主,使學生學有所得,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思想覺悟,並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一下就是我對自我的工作鑑定:
首先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課前準備。備好課: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課堂上的情況。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資訊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了以前重複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其次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小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頭,或幫助整理衣服。從讚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然後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最後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到圖書館博覽群書,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里,各方面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貢獻自己的力量。
有關小學教師的自我鑑定二
透過兩年多對縣級規劃課題"小學數學自主、合作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驗潛心研究,形成一下自我意見。
一、該課題一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指導,以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突破口,探索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學模式。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也是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更是教學成功的基礎。準確、恰當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提問作用發揮的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提問得不到學生的配合,學生要麼答非所問,要麼答者寥寥,造成課堂教學的冷場,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如提問數量過多使學生忙於應付,根本就無暇深思;重結論輕過程,提問流於形式,用優生的思維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忽視對問題的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師的提問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課堂上"啟而難發"的局面;不重視創設問題情境,缺少置疑和認知衝突的激發,以簡單的集體應答取代學生深入的思維活動,形成學生思維的虛假活潑,削弱了教師的講授作用;提問的技巧尚未掌握等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符合新課程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選題符合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形勢,具有較高的現實意義和較強的操作性。
二、整個研究過程組織嚴密,措施得力,資料齊全,研究規範,研究方法科學,材料豐富,取得了預期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成果較為顯著。本課題研究如何
(1)、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當前教師課堂提問中存在的錯誤觀念及其產生原因,澄清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教師的課堂提問行為。
(2)我們以課堂為載體從教師行為,學生行為,師生共同行為三方面研究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一般操作模式,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型別及途徑,構建一套小學數學問題情境創設的策略。
(3)我們為學生提供提問的平臺,從三大方面來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第一,提供有"生命"的材料啟用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二,增強學生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第三,培養學生的數學元認知,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
(4)我們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型別、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特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過程、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要求等方面總結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
本項研究促使我們不斷思考,逐步樹立新的課堂教學觀、師生觀、活動觀、評價觀等觀念;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鍛鍊教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將推進本校的課堂改革,使試驗班的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樂園,造就一批課堂教學改革的先進教師。推動新一輪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