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元宵節

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簡介

元宵節的起源與習俗簡介

一年一度光陰轉,今天又是元宵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要火燒長安,逃過劫難的唯一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做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有了元宵節。久而久之,正月十五吃“元宵”也成為家鄉的習俗。

元宵又叫“湯圓”,因為它煮熟後漂在水面,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裡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通常,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今天,元宵的'做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開始了中西結合,比如巧克力已成為元宵餡之一。

元宵的製作方法很多,南北方也有很大差異。家鄉做元宵時,是先把餡兒捏成均勻的球,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籮筐裡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沾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宜於茲補。

按民間傳統,在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說起元宵,還有一則流傳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笑話。據說,當時美國總統肯尼迪得到一盒北京元宵,煮而食之,驚詫不止:雪白滾圓的元宵外表沒有絲毫痕跡,那餡兒是怎麼進去的呢?於是召集科學家進行專項研究,歷時半年才得出結論,原來這元宵餡兒是中國人搖進去的。

這則政治笑話說明了閉關鎖國時代中國人民的反帝情緒,以北京湯圓為載體,漫畫式弘揚了極富特色的民族自尊精神。我們面對美帝國主義的原子彈,一顆元宵竟然如此強烈地表達了貧窮中國的自豪感。

馬三立的相聲《吃元宵》嘲諷孔夫子,可謂家喻戶曉。那時候,孔夫子一定還沒有成為聖人,否則他老人家也不會一連喝下十幾碗元宵湯以充飢。好在古代元宵是水煮的,因此孔夫子有湯可喝。如果到了今日,湯圓不但水煮,還可以油炸,那麼孔聖人就連湯也沒得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