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活常識

杭州什麼時候開始入梅雨天

2017年杭州什麼時候開始入梅雨天

梅雨天一到,對於杭州的小夥伴來說就是個痛苦啊,因為長期下雨!那麼杭州什麼時候開始入梅雨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以下是小編為各位收集整理提供的梅雨天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2017年杭州什麼時候開始入梅雨天

入梅時間是公曆2017年6月8日,農曆五月十四。

出梅時間是公曆2017年7月19日,農曆五月廿五。

梅雨季節是什麼意思?

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人們,往往有這樣的體驗:晴雨多變的春天一過,初夏隨著而來,但不久,天空又會雲層密佈,陰雨連綿,有時還會夾帶著一陣陣暴雨。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梅雨”來臨了。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國長江中下游指宜昌以東的28—34°N範圍內或稱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這狹長區域內出現的一段連陰雨天氣。

“梅雨”的名稱是怎麼得來的呢?原來它源於我國的一個氣象名詞。梅雨,在古代常稱為黃梅雨。早在漢代,就有不少關於黃梅雨的諺語;在晉代已有“夏至之雨,名曰黃梅雨”的記載;自唐宋以來,對梅雨更有許多妙趣橫生的描述。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曾寫過一首詠《梅雨》詩:“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夢斷越雞晨。海霧連南極,江雲暗北津,素衣今盡化,非為帝京塵”。其中的“梅實迎時雨”,指梅子熟了以後,迎來的便是“夏至”節氣後“三時”的“時雨”。現在氣象上的梅雨是泛指初夏向盛夏過渡的一段陰雨天氣。

宋代賀鑄曾被稱譽為“賀梅子”,據說就是因為他在《青玉案》一詞中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宋代陳巖肖在《庚溪詩話》中也有“江南五月梅熟時,霖雨連旬,謂之黃梅雨”的記述。明代徐應秘在《玉芝堂談薈》中寫道:“芒後逢壬立梅,至後逢壬斷梅”。歷史上所稱的“黃梅雨”通常是指“梅”節令內的降水。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群眾習慣上取“芒種”節氣為梅節令,此時正值梅熟時節,因此也叫“黃梅”。

此外,由於這一時段的空氣溼度很大,百物極易獲潮黴爛,故人們給梅雨起了一個別名,叫做“黴雨”。明代謝在杭的《五雜炬.天部一》記述:“江南每歲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黴腐,俗謂之梅雨,蓋當梅子青黃時也。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黴焉”。明代傑出的醫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明確指出:“梅雨或作黴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黴也”。

可見,“梅雨”或“黴雨”的稱謂由來已久,它開始在我國流傳,至少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

雨天開車注意事項 駕駛員必備常識

1、克服溼地駕駛恐懼

雨天路滑,對車輛的制動也是一項考驗。在下雨天駕駛,首先要克服的是心理關。如果你能在溼地上隨心所欲地駕駛,在乾地上行車便更有能力應付突發事件。

2、動作不要過“猛”

動作不宜過猛,是指遇到緊急情況不要急踩制動踏板或猛打轉向盤。當車輛在潮溼路上行駛,車輪的抓地力會隨車速的增加而急劇變小,如果操作過猛很容易發生“水滑”。雨天行車踩制動踏板時要採取“點剎”的形式,連續輕踩使制動力輸出平穩均勻,避免車輪抱死。在雨天駕駛,不宜突然變線換道,更不宜突然加速。

3、保證前方視野清晰

在雨中開車,視線不清是最大的隱患,這個時候雨刮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平時對雨刮要常檢查保養外,還要檢查是否老化,刮水是否乾淨。如果感到雨刮在工作中有震動和異響,那麼可以將雨刮拉起來,用手指在橡膠雨刮片上摸一摸,檢查是否損壞和彈性是否失效。如果出現老化、硬化或裂紋,就應及時更換。 除此之外,遇到前方有大量積水時,不宜跟車太近,保持一定距離,有利於自己看清楚環境和情況。否則前方車輛疾駛而過帶動的水花會影響視覺判斷。 保持車距,是保證雨天駕駛安全的一個關鍵要素。

4、保持直線行駛

駕駛手動擋車型時,最佳的油離配合不但可以使車輛平穩起步行駛,使動力順暢輸出,而且還可以省油和延長離合器的使用壽命。這項技能往往是新手最不容易掌握的.,經常會出現起步時熄火、車身抖動的情況。另外行車換擋時由於離合器松得過快容易造成頓車,這樣不但毀車,而且駕乘感覺非常不舒服。還有些新手由於離合器操作不熟練,養成了習慣性踩踏離合器踏板的毛病,造成離合器長期處於半離合狀態,加速離合器的損壞。

遇到大暴雨時如果刮水器的作用不能滿足能見度要求時,不要冒險行駛,應選擇安全地點停車,並開啟示寬燈,待雨小時再繼續行駛。

車輛在運動中換擋時油離配合同樣重要。隨著車速的增加,油離配合的過程逐漸縮短,即離合器踏板的鬆開速度要加快。為了保證換擋過程順暢,油門也要合理配合,千萬不要猛加油。比較理想的狀態是在換擋過程中車輛執行平穩,速度平緩提高,感覺不出明顯的瞬時減速和加速。反之,在減速降擋時要先適當制動,當車速合適時踩下離合器踏板換擋。

5、減少頻繁的併線

也許你的駕駛技術已經很嫻熟,但下雨天會讓你的方向盤比平日“輕”,因此儘量保持直線行駛,儘量在規定車道內,減少頻繁的併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