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東周列國志讀書筆記

東周列國志讀書筆記3篇

東周列國志講述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偉大時代,無數國家和人在這段長達數百年的動盪不安中沉浮。以下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範文,歡迎閱讀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東周列國志讀書筆記3篇

書第一回。作者從周宣王上追兩代:周夷王、周厲王、周宣王。作者總結西周王室衰微的原因:

周夷王覲禮不明,導致諸侯逐漸強大;

周厲王暴虐無道,為國人所殺,開後世民變之始;

周宣王前期英明有道,但宣王三十九年征伐姜戎失敗,國力大衰,後期更錯殺忠臣,晚節不保。

本書第二回。周宣王駕崩,周幽王即位。周幽王無道,寵信讒臣,將大夫趙叔帶免官。趙叔帶攜家奔晉。大夫褒珦(xiang4)諫阻,被囚。褒珦之子洪德在民間搜得美女,取名褒姒,進獻給幽王。幽王寵愛褒姒,釋放褒珦。褒姒生子伯服,與王后及太子宜臼爭位。太子宜臼被外放到申國,王后被打入冷宮。褒姒被立為王后,伯服為太子。周幽王、褒姒、虢石父又導演了一出「烽火戲諸侯」的惡作劇,以王室威望與社稷安全為兒戲,大失諸侯之心。

本書第三回。幽王欲興兵伐申,申侯引犬戎之兵先行攻佔長安,周幽王、褒姒、伯服身死,司徒鄭伯友亦護駕死節。衛侯、晉侯、鄭世子掘突領兵將犬戎逐出長安,迎立宜臼即位,是為周平王。周平王無力抵禦犬戎騷擾,同時覺得西京殘破,遂東遷雒邑,中國進入東周時代。

這就是這三回的梗概。細思之,仍可發散。

東周列國志讀書筆記3篇

我看了《東周列國志》這本書,深有感觸。書中描寫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曆史上絕無僅有的百家爭鳴、列國紛爭的偉大時代。記載了無數國家和個人在這段數百年的動盪不安中府仰沉浮。它比《三國演義》內涵豐富,人物智謀比《三國》強。全書精彩紛呈,描繪了許多個人。

《幽王烽火戲諸侯 》是一個讓我很氣憤的故事。幽王是一個殘暴的人,他為了讓一個叫褒姒的姑娘笑,聽信奸臣的話,帶著褒姒到驪山遊玩,驪山腳下有二十多座烽火臺,點起了狼煙,附近的諸侯都以為犬戎來了,帶著各自的'士兵來作戰,發現沒有敵人,日記,都回去了。雖然褒姒高興地笑了,但是這件事給幽王種下亡國的種子。後來,犬戎真的入侵了,再點起狼煙就沒人來救援了。幽王最終被殺死了。結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為戲弄了諸侯導致了亡國。我們都應該引以為戒,更不能向他學習,做事做人都要誠實講信用,不能說,欺騙別人。

《臥薪嚐膽》最讓我敬佩的人是越王勾踐。他在越過輔佐君主。一次,吳國為了報以前越國侵犯的仇,發兵伐越,結果大敗,後來吳國君主死後。波的兒夫差繼位吳王。他打敗越國後,越國勾踐求饒,吳國答應了。與施工見到了吳國養馬,而且整天穿著童僕的衣服,天天斬草料餵馬,還舔過夫差的大便,夫差見勾踐如此忠心於他,就放鬆了對他的警惕。其實,他每天都要臥薪嚐膽,不忘國恥。20年後,文中訓練的精兵終於滅了吳國。他的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但卻是要運用到學習中去,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這本書主要寫了春秋中的戰國時期中的事,它忠實而精彩的記載著那時的情景,彷彿讓我又重新回到了戰國時期。彷彿又聽到了那馬蹄的廝殺聲,彷彿自己是其中的一位戰兵,一位謀士或一位皇帝.......

透過我們提供的讀東周列國志故事有感200字,大家一定會對讀後感有新的認識,從而養成寫讀後感的好習慣!

東周列國志讀書筆記3篇

【春秋戰國】中國春秋時代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宜臼遷都洛邑),止於公元前476年;戰國時代始於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6年),終於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攻滅齊國)。

《東周列國志》開篇詞:“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後商周;英雄五霸鬧春秋,頃刻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荒丘;前人田地後人收,說甚龍爭虎鬥。”

料民:即“將本地戶口,按籍查閱,觀其人數之多少,車馬粟芻之饒乏,好做準備,徵調出征。”(《東周列國志》,第1頁)

“婢子聞夏桀王末年,褒城有神人化為二龍,降於王庭,口流涎沫,忽作人言,謂桀王曰:‘吾乃褒城之二君也。’桀王恐懼,欲殺二龍。命太史佔之,不吉。欲逐去之,再佔,又不吉。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禎祥,王何不請其漦(Chí)而藏之?漦乃龍之精氣,藏之必主獲福。’桀王命太史再佔,得大吉之兆。乃布幣設祭於龍前,取金盤收其涎沫,置於朱櫝之中,——忽然風雨大作,二龍飛去,——桀王命收藏於內庫。”(同上,第2頁)

日已矬(Cuó)西:日已偏西(見《醒世恆言》卷二七)。矬倒:蜷伏倒地,跌倒。 乘興而來,敗興而歸(返)。

【千金買笑】出自[南朝宋]鮑照《代白紵曲》:“齊謳秦吹盧女弦,千金僱笑買芳年。”典出《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幽王烽火戲諸侯”:周幽王寵妃褒姒不愛笑,幽王便命人點燃了告警的烽火。於是,各諸侯王帶領人馬匆匆來救,結果並沒有敵人。褒姒看到這種情況,開心大笑。周幽王說:“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乃賞虢石父黃金千兩。自此,離幽王身死國滅不遠矣。曾有詩雲:“良夜驪宮奏管簧,無端烽火燭穹蒼。可憐列國賓士苦,止博褒妃笑一場!”(第10~11頁)

“杜大夫化曆鳴冤”:周時大夫杜伯因尋訪妖女不力一事被周宣王冤殺。下大夫左儒曾勸宣王未果。左儒曰:“君是友非,則當逆友而順君;友是君非,則當違君而順友。”宣王不聽,遂斬杜伯於朝門。左儒回到家中,自刎而死。後杜伯、左儒化厲鬼向宣王索命,宣王由是一病不起,卒崩,傳位於幽王宮涅。後世人曾贊左儒雲:“賢哉左儒,直諫批鱗。是則順友,非則違君。彈冠誼重,刎頸交真。名高千古,用式彝倫。”(見第4頁)

【萇弘化碧】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萇楚】也稱羊桃。野生植物。花紫紅色,實如小桃,可食。《詩·檜風·隰有萇楚》:“隰有萇楚,猗儺(Yī Nuó)其枝。” 隰(Xí),水邊低濕之地。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泰山壓卵(頂)。 斬草留根,逢春再發(第21頁)。

【鴞(Xiāo)】俗稱貓頭鷹(owl)。鳥綱鴞形目夜行性猛禽。有典型鴞(鴟鴞科)、倉鴞和草鴞(草鴞科)、灣鴞(褐鴞科)。倉鴞(Tyto alba)及短耳鴞(Asio flammeus)等是分佈最廣的鳥類之一,而帛琉鴞(Pyrroglaux podargina)及塞席爾鴞(Otus insularis),僅在某些島嶼有地方性分佈。鴞以樹洞、峭壁巖洞為巢,或巢於地面。飛行無聲,有保護色(一般棕色),藉以捕捉昆蟲、鳥和小型的哺乳動物。眼圓形,均向前方。喙尖端鉤狀。聽覺、視覺靈敏。體長13~70釐米。面部有面盆。耳大,圍以紙狀羽毛構成的羽翎,其功能為集中聲音,有助於尋找獵物。頭可向任何方向轉動180°以上(有些種能轉動270°)。參閱角鴞(horned owl)、鳴角鴞(screech owl)和雪鴞(snowy owl)。在西方,鴞是智慧的象徵(wise as an owl)。在古代中國,則被認為是惡聲之鳥。詳見《東周列國志》第四回:潁考叔對曰:“此鳥名鴞,晝不見泰山,夜能察秋毫,明於細而暗於大也。小時其母哺之,既長,乃啄食其母。此乃不孝之鳥,故捕而食之。”潁考叔以此勸鄭莊公見其母武薑氏。後莊公掘地拜見其母,遂成千古孝名(第20~21頁)。

“欲人勿惡,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第61頁)

子突:“天下之事,理勝力為常,力勝理為變。”(第65頁)

【管鮑之交】卻說管夷吾字仲,生得相貌魁梧,精神俊爽,博通墳典,淹貫古今,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與鮑叔牙同賈,至分金時,夷吾多取一倍。鮑叔之從人心懷不平,鮑叔曰:“仲非貪此區區之金,因家貧不給,我自願讓之耳。”又曾領兵隨徵,每至戰陣,輒居後隊,及還兵之日,又為先驅。多有笑其怯者。鮑叔曰:“仲有老母在堂,留身奉養,豈真怯鬥耶?”又數與鮑叔計事,往往相左。鮑叔曰:“人固有遇不遇,使仲遇其時,定當百不失一矣。”夷吾聞之,歎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哉!”遂結為生死之交。(《東周列國志》,第68頁)

鮑叔牙:“成大事者,不恤小恥,立大功者,不拘小諒。”(第73頁)

管仲:“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潤,非一流之歸也。”(P75)

【息夫人】唐代大詩人杜牧曾做詩詠息夫人一事:“細腰宮裡露桃新,脈脈無言幾度春。畢竟息亡緣底事?可憐金穀墜樓人。”息夫人即指息媯(guī),春秋時息國夫人。楚文王覷其貌美,遂發兵滅息而奪之。據說,息夫人“目如秋水,臉似桃花,長短適中,舉動生態,又曰桃花夫人。”(參見第81頁)

【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春秋時期,魯國第17代君主魯莊公(姬同)的三個兄弟(慶父字仲,魯莊公之庶兄,其同母弟名牙字叔,則莊公之庶弟)中慶父十分專橫,與他的妻子哀薑勾搭成奸,先後害死後魯君姬般及哀薑妹妹的兒子魯閔公(姬啟)。慶父野心越來越大,打算自己做君主。最後被他的弟弟季友處死,擁立姬申(魯僖公)為君,自此魯國才得以安寧(見第104頁)。

【鶴將軍】春秋時期,衛惠公之子懿公,自周惠王九年嗣立,在位九年,般樂怠傲,不恤國政,最好的是羽族中一物,其名曰鶴。懿公所畜之鶴,皆有品位俸祿: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若出遊,其鶴亦分班從幸,命以大軒,載於車前,號曰“鶴將軍”。有齊高帝詠鶴詩為證:“八風舞遙翮(hé),九野弄清音。一摧雲間志,為君苑中禽。”(《東周列國志》,第109頁)

【假途滅虢】出自《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春秋時期,晉獻公要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同時給虞國送去寶馬和貴重禮物。虞國國君貪財,大夫宮之奇勸阻說:“虢國是虞國的近鄰,它的滅亡必然會導致虞國滅亡。”虞國君主不聽勸諫,答應晉軍過境,結果是晉國滅掉虢國後立即滅虞。成語“唇亡齒寒”,正謂此也。(《東周列國志》,第122~125頁)

【五羖大夫】“脫囚拜相事真奇,仲後重聞百裡奚。從此西秦名顯赫,不虧身價五羊皮。”此詩吟詠春秋時虞國人百裡奚,秦穆公曾用五羖皮將他從楚國贖回,拜為上卿,委以國政,其時齡已達七旬。當時,秦人都稱他為“五羖(gǔ)大夫”(見第128頁)。另參見《史記·秦本紀》。羖,指黑色公羊。

繇餘:仁者不趁危以邀利,智者不僥幸以成功。(第147頁)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施薄報薄,施厚報厚。有施無報,何異禽獸?

若要不知,除非莫為;若要不聞,除非莫言。(第154頁)

蛟龍失勢,比於蚯蚓。(第155頁)

“弟友臣忠無間然,何堪歂犬肆讒言?從來富貴生猜忌,忠孝常含萬古冤。”此詩贊衛叔武之孝友,而諷衛成公之猜忌、公子歂犬之饞諛。(第212頁)

【燭之武退秦師】見《左傳·僖公三十年》、《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時周襄王十二年,秦晉兩國率兵伐鄭,“晉軍函陵(在今河南鄭縣北),秦軍泛南(在今河南中牟縣南)。”鄭文公見國危矣,乃召大夫叔詹商議解圍一事。叔詹薦佚之狐,佚之狐薦燭之武。文公曉以利弊,燭武遂縋(Zhuì)城見秦伯(秦穆公)。燭之武口若懸河,明為秦國打算,實則保全鄭國。燭武曰:“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此番話說下來,秦穆公不但不助晉文公圍鄭,反而遣杞子、逢(páng)孫和楊孫三大夫率師戍守鄭城。晉文公聞之,亦撤圍歸國。反觀之,燭之武一句“夫晉,何厭之有”,可謂道盡了亂世諸侯的野心。曾有詩贊燭武之才:“說時石漢皆開眼,道破泥人也點頭。紅日朝升能夜出,黃河東逝可西流。”

【介之推不言祿】介之推曾隨晉公子重耳周遊列國十九年。重耳過衛國乏食,介之推便割股肉以飽其腹(見《東周列國志》,第156頁)。後晉文公回國即位,論功行賞時獨忘了介之推。介之推亦恥於求賞,負其母隱於綿上深穀之中。文公屢召不至,便放火燒山,企圖逼他出山。怎奈介之推寧被燒死也不肯出山,最後子母相抱死於枯柳之下。晉文公感其誠,遂葬其骸骨於綿山之下,立祠祀之。舊俗“乞新火”即源於此:清明節前兩天為寒食節,禁火寒食(即一天兩餐吃冷飯冷菜),第二天才能重新生火,故曰“乞新火”。《荊楚歲時記》說到,冬至後一百五日(或一百六日),謂之寒食,禁火(煙)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六)”作為寒食的代稱。“遇節,家家插柳於門,以招子推之魂,或設野祭,焚紙錢,皆為子推也。”(見《東周列國志》,第188頁)

鯉魚脫卻金鉤去,擺尾搖頭再不來。

【秦女弄玉】弄玉乃秦穆公之幼女,善吹笙,不由樂師,自成音調。穆公命巧匠,剖美玉為笙。“女吹之,聲如鳳鳴。穆公鐘愛其女,築重樓以居之,名曰鳳樓。樓前有高臺,亦名鳳臺。”後弄玉乘紫鳳,蕭史乘赤龍,自鳳臺翔雲而去。——今人稱佳婿為“乘龍”,正謂此也。(見《東周列國志》,第239~241頁)

【蕭史論笙簫】蕭史乃華山之主,與弄玉有夙緣,故以簫聲作合,後弄玉隨其翔雲而去。秦穆公曾問蕭史“笙簫何為而作”,蕭史對曰:“笙者,生也;女媧氏所作,義取發生,律應太簇。簫者,肅也;伏羲氏所作,義取肅清,律應仲呂。……昔伏羲氏,編竹為簫,其形參差,以像鳳翼;其聲和美,以像鳳鳴。大者謂之‘雅簫’,編二十三管,長尺有四寸;小者謂之‘頌簫’,編十六管,長尺有二寸。總謂之簫管。其無底者,謂之‘洞簫’。其後黃帝使伶倫伐竹於昆溪,制為笛,橫七孔,吹之,亦像鳳鳴,其形甚簡。後人厭簫管之繁,專作一管而豎吹之。又以長者名簫,短者名管。”(第240頁)六朝鮑照有《蕭史曲》雲:“蕭史愛少年,嬴女恡(吝)童顏。火粒願排棄,霞霧好登攀。龍飛逸天路,鳳起出秦關。身去長不返,簫聲時往還。”又江總亦有詩雲:“弄玉秦家女,蕭史仙處童。來時兔月滿,去後鳳樓空。密笑開還斂,浮聲咽更通。相期紅粉色,飛向紫煙中。”(《東周列國志》,第240~241頁)

同病相憐,同憂相救。(第401頁)

驚翔之鳥,相隨而集;瀨下之水,因複具流。(第401頁)

“肅霜”乃雁名,其羽如練之白,高首而長頸,馬之形色似之,故以為名。後人複加馬旁曰驌驦,乃天下希有之馬也。(第408頁)

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泉之魚,死於芳餌。(第442頁)

鬥筲(Shāo)之輩:比喻才識短淺或氣量狹小。筲:①竹製盛器;②桶。如“筲箕”。

【臥薪嘗膽】春秋末期,越王勾踐兵敗於會稽,成為吳王夫差的階下囚。勾踐歸國後,“冬常抱冰,夏還握火;累薪而臥,不用床褥。”“又懸膽於坐臥之所,飲食起居,必取而嘗之。中夜潛泣,泣而複嘯,會稽二字,不絕於口。”曆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遂伐滅吳國。(見《東周列國志》,第442頁)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此是勾踐滅吳後,越國謀臣範蠡致信大夫文種所言。《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三回評道,範蠡並未攜西施而歸隱。西施當時已被越夫人負以大石沉於江中。後人不知其事,訛傳範蠡載西施入五湖,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後來,範蠡入齊,改名鴟夷子皮。不久棄官隱於陶山,畜五牝,生息獲利千金,自號陶朱公。後人所傳《致富奇書》,雲是陶朱公之遺術也。其後吳人祀範蠡於吳江,與晉張翰,唐陸龜蒙為“三高祠”。宋人劉寅有詩雲:“人謂吳痴信不虛,建崇越相果何如?千年亡國無窮恨,只合江邊祀子胥。”(見《東周列國志》,第463頁)

【響屧(Xiè)】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寵幸西施,乃為其建“響屧廊”。“屧乃鞋名,鑿空廊下之地,將大甕鋪平,覆以厚板,令西施與宮人步屧繞之,錚錚有聲,故名響屧。”唐高啟《館娃宮》詩雲:“館娃宮中館娃閣,畫棟侵雲峰頂開。猶恨當時高未極,不能望見越兵來。”宋王禹偁有《響屧廊》詩雲:“廊壞空留響屧名,為因西於繞廊行。可憐伍相終屍諫,誰記當時曳履聲!”(《東周列國志》,第446頁)

【三家分晉】時周威烈王(名午)二十三年,威烈王命內史作策命,賜籍為趙侯,虔為韓侯,斯為魏侯,各賜黼冕圭璧全副。趙都中牟,韓都平陽,魏都安邑,立宗廟社稷。未幾,三家廢晉靖公為庶人,遷於純留,而複分其餘地。晉自唐叔傳至靖公,凡二十九世,其祀遂絕。(《東周列國志》,第471頁)

【吳起殺妻】曾參:“夫水無本則竭,木無本則折,人而無本,能令終乎?”戰國時,衛國人吳起曾求學於曾參門下。吳起聞母死而不奔喪,曾參於是說出此段話,便將他逐出師門。吳起後棄儒學兵法,三年學成,求仕於魯,為拜將而不惜殺妻。史官有詩雲:“一夜夫妻百夜恩,無辜忍使作冤魂?母喪不顧人倫絕,妻子區區何足論。”(《東周列國志》,第476~477頁)

【鄒忌拜相】“昔伏羲作琴,長三尺六寸六分,象三百六十六日也;廣六寸,象六合也;前廣後狹,象尊卑也;上圓下方,法天地也;五絃,象五行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其音以緩急為清濁,濁者寬而不馳,君道也;清者廉而不亂,臣道也。一弦為宮,次弦為商,次為角,次為徵,次為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文弦為少宮,武弦為少商,以合君臣之恩也。君臣相得,政令和諧,治國之道,不過如此。”齊國騶忌以琴道勸齊威王(名因齊)治國,威王聞之大喜,遂拜騶忌為相,齊國乃大治。(《東周列國志》,第481頁)

【商鞅變法】衛人公孫鞅素好刑名之學,曾仕於魏而不得用,遂仕於西秦;後秦孝公拜其為左庶長,開始變法革新。衛鞅之法可略括為:“定都(遷都鹹陽)、建縣、闢土、定賦(廢井田什一制)、本富、勸戰、禁奸(五家為保,十家相連,互相覺察)、重令。”(見《東周列國志》,第485頁)衛鞅之法雖使秦國國力大增,然其令甚嚴,致使後來他逃罪未遂,被秦惠文王下令五牛分屍於市曹,並盡滅其族(見《東周列國志》,第501頁)。

【鬼穀子】鬼穀子乃戰國時期的術士,相傳姓王名栩,晉平公時人,曾潛居鬼穀(周之陽城),故稱鬼穀子。通數學、兵學、遊學(口辭雄辯)和出世學(修真養性)四家學問。齊人孫臏、魏人龐涓、張儀、洛陽人蘇秦都曾求學於其門下。(見《東周列國志》,第486頁)

良材不終朽於巖下,良劍不終秘於匣中。(《東周列國志》,第488頁)

【懸梁刺股】《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太平禦覽》卷三百六十三引《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

【合從(縱)連橫】戰國時,蘇秦佩六國相印、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被封為“從約長”。“合從”即指使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同心協力,孤立西秦,從而求得自立。張儀所謂“連橫”則是瓦解蘇秦的“合從”,從而各個擊破六國。事實上,蘇秦的“合從”並未發揮多大效應,張儀的“連橫”倒是攪得六國永無寧日,自顧不暇。縱觀各路諸侯野心勃勃,“合從”談何容易!昔強秦加以威逼利誘,六國之“合從”不複存在。唯張儀憑其如簧巧舌,往來六國之間,翻雲覆雨,好不自在!有詩評張儀者雲:“仕齊卻為燕邦去,相魏翻因秦國來。雖則從橫分兩路,一般反複小人才。”(《東周列國志》,第509頁)

【黃金臺】戰國時,燕昭王(名平)為招攬四方賢士,乃命人在易水之旁,築起高臺,積黃金於臺上,名曰招賢臺,亦曰黃金臺。是時,“劇辛自趙往,蘇代自周往,鄒衍自齊往,屈景自衛往。昭王悉拜為客卿,與謀國事。”(《東周列國志》,第511頁)

【九龍神鼎】九鼎是禹王收取九州的貢金,各鑄成一鼎,載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貢賦田土之數,足耳俱有龍文,又謂之“九龍神鼎。夏傳於商,為鎮國之重器。及周武克商,遷之於洛邑。鼎腹有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等九字,是為九州。“九州之說,最早見於《尚書·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參見蒙文通《古地甄微》、《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二回)昔秦武王(名蕩)好勇力,曾至洛陽舉鼎,不幸壓斷踁(Jìng)骨而亡,臨死前自言:“得遊鞏洛,雖死無恨。”(《東周列國志》,第517頁)

【端午節】戰國時楚大夫屈原因屢屢進諫而被頃襄王貶歸故裡。原歸故裡秉耒而耕,憂思深重,形容日漸枯槁。“忽一日,晨起,抱石自投汨羅江而死。其日乃五月五日。裡人聞原自溺,爭棹小舟,出江拯救,已無及矣。乃為角黍投於江中以祭之,系以彩線,恐為蛟龍所攖食也。又龍舟競渡之戲,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吳,相沿成俗。屈原所耕之田,獲米如白玉,因號曰‘玉米田’。裡人私為原立祠,名其鄉曰秭歸鄉。今荊州府有歸州,亦因秭歸得名也。至宋元豐中,封原為清烈公,兼為其姊立廟,號秭歸廟,後複加封原為忠烈王。髯翁有過《忠烈王廟詩》雲:‘峨峨廟貌立江旁,香火爭趨忠烈王。佞骨不知何處朽,龍舟歲歲吊滄浪。’”(《東周列國志》,第520頁)

【馮諼(Xuān)彈鋏客孟嘗】戰國時齊國孟嘗君(田文)養士三千,名噪一時。其門下士人馮諼曾彈鋏三歌(“長鋏歸來兮,食無魚;長鋏歸來兮,出無車;長鋏歸來兮,無以為家!”),遂被孟嘗君請為上客。成語“彈鋏無魚”即源於此(參見《戰國策·齊策四》)。鋏,指劍柄。(見《東周列國志》,第525頁)

【相思樹】戰國時宋康王(名偃,諸侯號曰桀宋)慕舍人韓憑妻息氏之美,使人即其家奪之。韓憑心中不忍,遂自殺。宋王召息氏共登青陵臺,欲迫使其從之。息氏乃作詩以答曰:“鳥有雌雄,不逐鳳凰;妾是庶人,不樂宋王。”宋王聞之亦無可奈何。後息氏從臺上自投於地而死,遺書宋王乞賜遺骨與韓憑合葬於一塚。“宋王大怒,故為二塚,隔絕埋之,使其東西相望,而不相親。埋後三日,宋王還國。忽一夜,有文梓木生於二塚之旁,旬日間,木長三丈許,其枝自相附結成連理。有鴛鴦一對,飛集於枝上,交頸悲鳴。裡人哀之曰:‘此韓憑夫婦之魂所化也!’遂名其樹曰‘相思樹’。髯仙有詩歎雲:‘相思樹上兩鴛鴦,千古情魂事可傷!莫道威強能奪志,婦人執性抗君王。’”(《東周列國志》,第528頁)

【殺鷂祭鳩】昔信陵君(公子無忌),乃是魏昭王之少子,為人謙恭好士,接人惟恐不及。曾為一鷂逐食一鳩而命人大肆搜捕,得鷂百餘頭,各置一籠以獻。“無忌曰:‘殺鳩者止一鷂,吾何可累及他禽!’乃按劍於籠上,祝曰:‘不食鳩者,向我悲鳴,我則放汝。’群鷂皆悲鳴。獨至一籠,其鷂低頭不敢仰視,乃取而殺之。遂開籠放其餘鷂。聞者歎曰:‘魏公子不忍負一鳩,忍負人乎?’由是士無賢愚,歸之如市,食客亦三千餘人,與孟嘗君平原君相亞。”(《東周列國志》,第530頁)

【和氏之璧,隋侯之珠】典出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譬如隋侯之珠,和氏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貧。”春秋時珠寶匠卞和發現一塊璞玉,進獻給楚厲王,楚厲王砍了他的左腳;進獻給楚武王,楚武王砍了他的右腳。只有楚文王識貨,遂將此玉名為“和氏璧”。“漢東之國”姓姬的隋侯救蛇,蛇吐出一顆大珍珠報答他,這顆珍珠就是“隋珠”。後“和氏璧”為戰國時趙國內侍繆賢所得,趙惠文王索之不得。王怒,因出獵之便突入賢家,搜其室,得寶櫝,收之以去。和氏璧“置暗處,自然有光,能卻塵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間,冬月則暖,可以代爐,夏月則涼,百步之內,蠅蚋不入。”(《東周列國志》,第536頁)

【完璧歸趙,return something to its owner in good condition】戰國時趙國大夫藺相如奉和氏璧入西秦,憑其智謀周旋於秦庭,最終得以完璧歸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雲:“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此處“城”指秦昭襄王曾許以酉陽十五城換取和氏璧。另參見《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六回。

【將相和】趙國大夫藺相如曾兩屈秦王[完璧歸趙、澠(miǎn)池之會],深得趙惠文王器重,拜為上相,班在廉頗之右。廉頗不以為意,揚言將擊殺相如。每遇公朝,相如遂託病不往,不肯與廉頗相會。相如門下舍人不解,相如解釋說:我連秦王都不怕,何懼一廉將軍哉?……吾所以強顏引避者,國計為重,而私仇為輕也。後廉頗聞言慚愧不已,乃肉袒負荊,自造於藺氏之門謝罪。相如仍待之以禮,遂結為生死之交。後世稱“負荊請罪”、“刎頸之交”,正謂此也。(《東周列國志》,第540頁)

【紙上談兵,an armchair strategist 】趙國名將趙奢(被封為馬服君)之子趙括自幼喜談兵法,家傳《六韜》《三略》之書,一覽而盡。嘗與父奢論兵,指天畫地,目中無人,雖奢亦不能難也。然奢私謂其妻曰:“括不可為將。趙不用括,乃社稷之福耳!”括母以奢之語告之,括不以為意。後長平關大戰,趙王棄廉頗而用趙括,遂為秦武安君白起所敗,括亦中箭身亡。趙降卒四十萬盡被秦軍坑殺,止存年少者二百四十人未殺,放歸邯鄲,使宣揚秦國之威。此正謂 “紙上談兵無濟事,長平坑殺四十萬。”(見《東周列國志》,第541頁、第555頁)

【遠交近攻,be friend distant states while attacking those nearly】戰國時期,秦昭襄王向丞相張祿(原名範雎,大梁人)討教治國方略,張祿說秦國有天然屏障與兵車,勢力足夠號令諸侯,最近攻打遙遠的齊國,這是一個大錯,應採取遠交近攻之策。先前已有魏國攻打中山結果讓趙國吞並中山,秦王採用他的計謀遠交齊楚,近攻韓魏,遂獲地千裡。所謂“遠交近攻”即指“遠交以離人之歡,近攻以廣我之地。自近而遠,如蠶食葉,天下不難盡矣。”(《東周列國志》,第545頁)

“安排地網天羅計,待捉龍爭虎鬥人。”(《東周列國志》,第554頁)

【戰國四君子】齊國孟嘗君(田文)、趙國平原君(趙勝)、魏國信陵君(公子無忌)和楚國春申君[黃歇,乃楚考烈王(熊完)之太傅,後為楚國舅李園所殺]。

【毛遂自薦,volunteer one's services as Mao sui once did/se recommander,se présenter soi-même】戰國時趙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趙國,趙孝成王命平原君趙勝到楚國去求救,平原君的門客毛遂主動自薦隨同前去。平原君與楚王談判半天沒有成效,毛遂手拿寶劍走上宮殿,陳述利害關系,終於打動楚王出兵聯合抗擊秦國的侵略。(《東周列國志》,第557~558頁)

【奇貨可居,rare commodity which can be hoarded for better price】《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指把少有的貨物囤積起來,等待高價出售。也比喻拿某種專長或獨佔的東西作為資本,等待時機,以撈取名利地位。

【趙姬】趙姬乃陽翟人呂不韋所娶的邯鄲美女,善歌舞。《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九回曾如是描述趙姬之美:“雲鬢輕挑蟬翠,蛾眉淡掃春山,朱唇點一顆櫻桃,皓齒排兩行白玉。微開笑靨,似褒姒欲媚幽王;緩動金蓮,擬西施堪迷吳主。萬種嬌容看不盡,一團妖冶畫難工。”呂不韋後將趙姬嫁給異人(子楚),其時已懷兩月身孕。秦昭襄王四十八年正月朔旦,趙姬產下一子,名政,即後世所稱的秦始皇。故此,後人多疑秦王嬴政乃呂不韋之子。(《東周列國志》,第561~562頁)

【秦昭襄王滅周】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名則,又名稷)命嬴樛(Jiū)與張唐合兵,取路陽城,攻滅西周。此前,“韓趙分周地為二,以洛邑之河南王城為西周,以鞏附成周為東周,使兩周公治之。赧王自成周遷於王城,依西周公以居,拱手而已。”(《東周列國志》,第569頁)自次年(秦昭襄王52年,公元前255年)起至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史家以秦王紀年。

【秦莊襄王滅東周君】周自武王己酉受命,終於東周君壬子,曆三十七王,共八百七十三年,而祀絕於秦。(《東周列國志》,第573頁)

【甘羅童年取高位】秦時甘羅乃甘茂之孫,年十二歲奉命出使趙國,以其謀略說動趙悼襄王發兵攻取燕上穀三十城,趙得十九城,而以十一城歸秦。秦王政大喜,乃封甘茂為上卿,複以向時所封甘茂田宅賜之。“忽一夕,甘羅夢紫衣吏持天符來,言:‘奉上帝命,召歸天上。’遂無疾而卒。高才不壽,惜哉!”(《東周列國志》,第588頁)

【秦滅六國】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發兵攻滅韓國,以韓地為潁川郡。“韓自武子萬受邑於晉,三世至獻子厥,始執晉政。闕三傳至康子虎,始滅智氏。虎再傳至景侯虔,始為諸侯。虔六傳至宣惠王,始稱王。四傳至王安,而國入於秦。自韓虎六年,至宣惠王九年,凡為侯共八十年;自宣惠王十年,至王安九年國滅,凡為王九十四年。”(《東周列國志》,第597頁)

公元前225年,秦決河水灌魏大梁城(今河南開封),城壞,魏王投降,魏亡。“按魏自晉獻公之世,畢萬受封,萬生芒季,芒季生武子犨,犨(Chōu)佐晉文公稱霸,犨複四傳至桓子侈,滅範氏,中行氏、智氏,侈生文侯斯,與韓趙三分晉國,凡七傳而至王假,國滅,共有國二百年。”(《東周列國志》,第605頁)

公元前228年,秦用反間計殺趙將李牧,次年攻下邯鄲,虜趙王遷,趙公子嘉逃至代,自立為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王翦之子)滅代,代王嘉自殺,自此趙亡。“按趙自造父仕周,世為周大夫。幽王無道,叔帶奔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五世至趙夙,事獻公,再傳至趙衰,事文公,衰子盾事襄、成、景三公,晉主霸,趙氏世為霸佐,盾子朔中絕,朔子武複立,又二傳至簡子鞅,鞅傳襄子毋卹(Xù),與韓魏三分晉國,毋卹傳其姪桓子浣,浣傳子籍,始稱侯,諡烈,六傳至武靈王而胡服,又四傳至王遷被虜,而公子嘉自立為代王,守趙祀,嘉王代六年而國滅。” (《東周列國志》,第608頁)

公元前223年,秦將王翦統兵六十萬攻楚,虜楚王,次年,秦完全攻佔楚地,楚亡。“按楚自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始強大稱王,自此歲歲並吞小國,五傳至莊王旅始稱霸,又五傳至昭王珍,幾為吳滅,又六傳至威王商,兼有吳越,於是江淮盡屬於楚,幾佔天下之半,懷王槐任用奸臣靳尚,見欺於秦,始漸衰弱,又五傳至負芻,而國並於秦。”(《東周列國志》,第608頁)

公元前226年,秦破燕,燕王喜逃至遼東。公元前222年,秦攻滅燕遼東,虜燕王喜,廢喜為庶人,燕亡。“按燕自召公肇封,九世至惠侯,而周厲王奔彘,八傳至莊公,而齊桓公伐山戎,為燕闢地五百裡,燕始強大,又十九傳至文公,而蘇秦說以‘合從’之術,其子易王始稱王,列於七國,易王傳噲,為齊所滅,噲子昭王複國,又四傳至喜而國亡。”(《東周列國志》,第608頁)

公元前221年,秦趁勢伐滅齊,至此,天下一統。“按齊始祖陳定,乃陳厲公佗之子,於周莊王十五年,避難奔齊,遂仕齊,諱陳為田氏。數傳至田桓子無宇,又再傳至僖子乞,以厚施得民心,田氏日強,乞子恆弒齊君,又三傳至太公和,遂篡齊稱侯,又三傳至威王而益強,稱王號,又四傳至王建而國亡矣。”(《東周列國志》,第609頁)

【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秦王政一統天下後,自稱始皇帝,乃從李斯之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內史郡、漢中郡、北地郡、隴西郡、上郡、太原郡、河東郡、上黨郡、雲中郡、雁門郡、代郡、三川郡、邯鄲郡、南陽郡、潁川郡、齊郡(琅琊郡)、薛郡(泗水郡)、東郡、遼西郡、遼東郡、上穀郡、漁陽郡、鉅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會稽郡、鄣郡、閩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今貴州大部和四川一部分地區)、南郡、長沙郡。(《東周列國志》,第610頁)

髯仙讀《列國志》,有詩雲:“蔔世雖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綿延過曆緣忠厚,陵替隨波為倒顛。六國媚秦甘北面,二週失祀恨東遷。總觀千古興亡局,盡在朝中用佞賢。”(同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