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戰群儒的經典故事-成語歷史故事
導語:舌戰群儒是三國曆史上很經典的場景,那麼這個典故詳細情況是怎樣?不妨往下看。
舌戰群儒的經典故事_成語歷史故事
諸葛亮舌戰群儒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併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閒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於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佈曹操威脅論、散佈曹兵不可戰勝論,並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
相關故事
六出祁山
諸葛亮恢復與吳聯盟、平定南中後,就準備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他令趙雲等作疑兵,擺出由斜谷(今陝西眉縣南)攻郿城(今眉縣北)的態勢,以吸引魏軍;自己則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肅西和縣祁山堡)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維,一時關中大震。可是馬謖違背諸葛亮部署,為張郃所敗,丟了街亭;趙雲等出兵也不利,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 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漢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今陝西寶雞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軍趕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漢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興七年,亮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次年,魏軍進攻漢中,諸葛亮加強防守,又增調援軍,再由於連續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軍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迎擊,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知蜀軍遠來,軍糧不多,憑險堅守,拒不出戰。諸葛亮想用退兵的辦法引誘敵人,但司馬懿追趕很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拒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諸葛亮只得班師,在歸途中以伏兵殺了魏國名將張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紮營。司馬懿也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料知蜀軍遠來,糧草運輸困難,想把蜀軍拖垮。諸葛亮也有準備,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長期戰爭的打算。諸葛亮在這次出兵前曾與孫權約定同時攻魏,五月吳軍十萬攻魏,不勝,撤回江東,所以蜀軍只得與魏軍單方面周旋。八月間諸葛亮積勞成疾,病情日益嚴重,不久就與世長辭。死後,姜維等遵照他的遺囑,秘不發喪,整軍退入斜谷。 諸葛亮出師北伐共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還有一次是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說成是六出祁山。
七擒孟獲
蜀漢先主劉備在永安病勢越來越重。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囑咐後事。他對諸葛亮說:“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一定能夠把國家治理好。我的.孩子阿斗(太子劉禪的小名),您認為可以輔助,就輔助他;如果不行,您就自己來做一國之主吧。”
諸葛亮流著眼淚,哽咽著說:“我怎敢不盡心竭力,報答陛下,一直到死!”
劉備把小兒子劉永叫到身邊,叮囑他說:“我死之後,你們兄弟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尊敬丞相。”
劉備死後,諸葛亮回到成都,扶助劉禪即了帝位,歷史上稱為蜀漢後主。
劉禪即位後,朝廷上的事不論大小,都由諸葛亮來決定。諸葛亮兢兢業業,治理國家,想使蜀漢興盛起來。沒料到南中地區(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雲雨、貴州一帶)幾個郡倒先鬧起來了。
益州郡有個豪強雍闓(音kǎi),聽說劉備死去,就殺死了益州太守,發動叛變。他一面投靠東吳,一面又拉攏了南中地區一個少數民族首領孟獲,叫他去聯絡西南一些部族起來反抗蜀漢。
經過雍闓的煽動,牂柯(音zāngkē,在今貴州遵義一帶)太守朱褒、越巂(今四川西昌縣東南,巂音xī)部族酋長高定,也都響應雍闓。這樣一來,蜀漢差不多丟了一半土地,怎麼不叫諸葛亮著急呢?
可是,當時蜀漢剛遭到猇亭大敗和先主死亡,顧不上出兵。諸葛亮一面派人和東吳重新講和,穩住了這一頭;一面獎勵生產,興修水利,積蓄糧食,訓練兵馬。過了兩年,局面穩定了,諸葛亮決定發兵南征。
公元225年三月,諸葛亮率領大軍出發。諸葛亮好友馬良的弟弟、參軍馬謖(音sù)送諸葛亮出城,一直送了幾十裡地。
臨別的時候,諸葛亮握住馬謖的手,誠懇地說:“我們相處好幾年了。今天臨別,您有什麼好主意告訴我嗎?”
馬謖說:“南中的人依仗地形險要,離開都城又遠,早就不服管了。即使我們用大軍把他們征服了,以後還是要鬧事的。我聽說用兵的辦法,主要在於攻心,攻城是次要的。丞相這次南征,一定要叫南人心服,才能夠一勞永逸呢。”
馬謖的話,正合諸葛亮的心意。諸葛亮不禁連連點頭說:
“謝謝您的幫助,我一定這樣辦。”
諸葛亮率領蜀軍向南進軍,節節勝利。大軍還在半路上,越巂酋長高定和雍闓已經發生火併。高定的部下殺了雍闓。蜀軍打進越巂,又把高定殺了。
諸葛亮派李恢、馬忠兩員大將分兩路進攻,不到半個月,馬忠又攻破櫩攏消滅了那?的叛軍。四個郡的叛亂很快就平定了。
但是事情還沒有結束。南中酋長孟獲收集了雍闓的散兵,繼續反抗蜀兵。諸葛亮一打聽,知道孟獲不但打仗驍勇,而且在南中地區各族群眾中很有威望。
諸葛亮想起馬謖臨別的話,決心把孟獲爭取過來。他下了一道命令,只許活捉孟獲,不能傷害他。
好在諸葛亮善於用計謀,蜀軍和孟獲軍隊交鋒的時候,蜀軍故意敗退下來。孟獲仗著他人多,一股勁兒追了過去,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南兵被打得四處逃散,孟獲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獲被押到大營,心裡想,這回一定沒有活路了。沒想到進了大營,諸葛亮立刻叫人給他鬆了綁,好言好語勸說他歸降。但是孟獲不服氣,說:“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計,怎麼能叫人心服?”
諸葛亮也不勉強他,陪著他一起騎著馬在大營外兜了一圈,看看蜀軍的營壘和陣容。然後又問孟獲:“您看我們的人馬怎麼樣?”
孟獲傲慢地說:“以前我沒弄清楚你們的虛實,所以敗了。今天承蒙您給我看了你們的陣勢,我看也不過如此。像這樣的陣勢,要打贏你們也不難。”
諸葛亮爽朗地笑了起來,說:“既然這樣,您就回去好好準備一下再打吧!”
孟獲被釋放以後,逃回自己部落,重整旗鼓,又一次進攻蜀軍。但是他本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哪裡是諸葛亮的對手,第二次又乖乖地被活捉了。
諸葛亮勸他,見孟獲還是不服,又放了他。
像這樣又放又捉,一次又一次,一直把孟獲捉了七次。
到了孟獲第七次被捉的時候,諸葛亮還要再放。孟獲卻不願意走了。他流著眼淚說:“丞相七擒七縱,待我可說是仁至義盡了。我打心底裡敬服。從今以後,不敢再反了。”
孟獲回去以後,還說服各部落全部投降,南中地區就重新歸蜀漢控制。
諸葛亮平定南中後,命令孟獲和各部落的首領照舊管理他們原來的地區。有人對諸葛亮說:“我們好不容易征服了南中,為什麼不派官吏來,反倒仍舊讓這些頭領管呢?”
諸葛亮說:“我們派官吏來,沒有好處,只有不方便。因為派官吏,就得留兵。留下大批兵士,糧食接濟不上,叫他們吃什麼。再說,剛剛打過仗,難免死傷了一些人,如果我們留下官吏統治,一定會發生禍患。現在我們不派官吏,既不要留軍隊,又不需要運軍糧。讓各部落自己管理,漢人和各部落相安無事,豈不更好?”
大家聽了諸葛亮這番話,都欽佩他想得周到。
諸葛亮率領大軍回到成都。後主和朝廷大臣都到郊外迎接,大家都為平定南中而感到高興。
打那以後,諸葛亮一面積蓄財富,一面訓練人馬,一心一意準備大舉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