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其他

拔苗助長寓意

拔苗助長寓意

寓言是文學體裁的一種。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結構大多短小,主人公多為動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以下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拔苗助長寓意,歡迎大家閱讀。

拔苗助長

[釋義] 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語出] 郭沫若《雄雞集關於發展學術與文藝的問題》:“命令主義就合乎中國古代的一個寓言,叫做‘拔苗助長’。結果被拔起的苗不僅不能成長,反而枯槁了。”

[近義] 揠苗助長、急功近利

[用法] 連動式;作謂語;比喻不切實際地辦事,欲速不達

拔苗助長故事

孟子的父親去世的早,為了兒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母曾經三次搬家。一次孟子放學回家,孟母正在織布,問他:“你讀書學習是為了什麼?”孟子說:“為了自己。”孟母非常生氣,用刀砍斷織布機,說:“你荒廢學業,就像我砍斷這織布機。”孟子感到羞愧,每天勤學苦讀。

孟子說:“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這種氣至大至剛,它生長在正直中,以仁義和道德相配,充滿於天地之間。”“這種氣是長期培養的結果,急功近利是求不來的。”“就像那個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家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裡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的拔高,累得氣喘吁吁的回家了, 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裡一看,禾苗已全部枯死了。”

“拔苗助長”比喻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急於求成,反而壞事。

拔苗助長寓意

“拔苗助長”是人們常用的一句成語,它的出處就是這則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有它們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這些規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認識它,利用它,不能違背它,改變它。違反了客觀規律,光憑自己的主觀意願去辦事情,儘管用心是好的`,但結果必然碰壁,把事情辦壞。我們都應該以宋國這個農民為戒

成語示例

◎那種不顧學生能否接受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無異於拔苗助長。

◎吳萬森滿懷憂慮地說:“‘搶先教育’違背了兒童成長的客觀規律,這種拔苗助長的辦法結果必將造成對孩子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

◎例如“揠苗助長”中的“揠”太古雅,一般的人不容易懂,因此把這個成語改成“拔苗助長”就顯得通俗易懂。

◎不少教練員拔苗助長,隨意加快運動員的訓練步伐,導致運動員傷病纏身。

拔苗助長寓意作文

從前,有一個農夫,他的性格很急,做什麼事都想一下子做好。

這年春天,他在田地裡種了一畝秧苗,他天天看著地裡的秧苗,第一天沒有長高;第二天沒有長高;第三天第四天還是沒有長高。

他急得在地裡轉來轉去,一個鄰居看見了,覺得很奇怪,於是他就問這個農夫:“什麼事把你急成這樣?”農夫生氣地指著田地裡的秧苗,說:“你看這些秧苗,怎麼不長高呢?”鄰居聽了,笑呵呵地說:“哈哈!這些秧苗過一段時間才能長高,等到秋天才能成熟呢,你也太心急了吧!”農夫聽了鄰居的話,悶悶不樂地回家了。從那以後他幾天都不來地裡了。又過了幾天,農夫想:地裡的秧苗應該長高了吧,他忍不住又來到了地裡,一看,“啊!幾天沒來,秧苗怎麼還沒有長高呀?氣死我啦!”他氣憤地自言自語道。

這時,一個人從這裡經過,這個人看見葡萄架上的棍子和旁邊的棍子高低不同,於是他就把那些低的棍子往上拔了一下。農夫看了暗自高興,自言自語地說:“我怎麼沒想到這個辦法呢?”於是他就彎下腰開始幹活了。他把秧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秧苗一下子長高了很多。他拔完秧苗後興高采烈地回家了。

第二天,農夫興致進勃勃地到地裡一看,地裡的秧苗全都死掉了。

從這個故事中,我懂得了:做什麼事都得有耐心,不能急於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