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秋節的學生作文範文(精選3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經過人的思想考慮和語言組織,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中秋節的學生作文範文(精選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的學生作文1
中秋節那天,我、爸媽和弟弟一起去爺爺家烤肉,一進爺爺家就聞到陣陣香味,讓我迫不及待得想大快朵頤一番。
一到後院,就看見五顏六色、香噴噴的食物躺在烤肉架上,有甜不辣、小香腸、烤吐司等等,我還來不及叫人,就衝過去將一個小香腸吃掉了。烤肉團中還有許多遊牧民族,專門幫人生火,哪邊火弱就去哪邊,還變吃烤肉,消費一下。之後,我們還一起賞月,這次月兩是我絕得我從出生到現在最圓也最美的一次了。我們除了賞月烤肉外,我們還將柚子皮當帽子在玩槍戰呢!
這次的中秋節我得很快樂,也讓我對烤肉有更深入的瞭解,一想到隔天還要烤山豬,真讓我雀躍不已。
天中秋音樂晚會。陶醉在優美動人的旋律中,我發現現場有好幾只可魯靜靜的趴在樂團旁邊,原來擔綱演出者都是一些視障朋友,他們無緣觀賞皎潔的明月,卻能以悠揚的琴音伴月,真讓人動容!我們更該為自己的耳聰目明而感恩,不是嗎?
當一輪明月悄悄的爬上樹梢時,我們才登上大樓的觀景臺,因為根據氣象臺的說法:今晚十點二十分左右,將是月亮最靠近地球的'時刻。觀景臺上來了幾位天文臺的觀星專家為我們解說有觀月亮的天文知識,還特別架設起專業級的超高倍數望遠鏡供我們使用。我從望遠鏡裡看出去,月球表面像風乾了的橘子皮,坑坑洞洞的,和剛才我們在館外看到的皎潔明月截然不同呢!
回家的`路上,開啟車窗,空氣中瀰漫著令人垂涎的濃濃碳烤香,每年中秋節一家烤肉萬家香的情景總要不斷上演,甚至還有封街的烤肉嘉年華會,我想詩人云: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果真不錯,可憐的嫦娥只能守著廣寒宮,看人們大快朵頤呀!我們真該再度為自己擁有闔家團聚的幸福而感恩。晚安了!阿姆斯壯。晚安了!嫦娥姑娘。
中秋節的學生作文2
每年離著中秋節還有好些日子,我和妹妹就似乎早已聞到月餅的香味了,就盼著中秋節晚上吃月餅。
我們從村頭的龍眼樹蔭下,引頸長望,只要遠遠地看見爸爸的身影,就象箭一樣飛跑過去,拉著爸爸的手,摸著爸爸的口袋,我們糾著纏著粘著在爸爸的身上,直到摸出月餅,我們才如鳥獸散,你分一點我分一點,邊吃邊驕傲地伸長著臉,誇張地咂著嘴,讓鄰居家的小孩唾涎欲滴地看著我們吃著如天上才有的美味佳餚。
少年時,月餅裡裝滿了神話幻想。八月十五日晚,我們從早上就開始忍著口水,看著爸爸買回的月餅,藏在我們都不知道的地方,太陽下山了,月亮出來了,爸爸將月餅放上高高的瓦背上,說是給月亮婆婆先吃,然後命我們搬出大小的凳子,爸媽坐在高凳子上,以爸媽為中心,我們圍著他們坐成一個圓圈,聽爸媽講故事。
小時候的晚上,爸媽有空就給我們講故事,美麗的嫦娥,勇敢的吳剛,可愛的小免子,還是那一棵象月餅一樣香的桂花樹,在爸爸講故事的時候,我愛幻想的小腦子,早就將月宮裝進了月餅裡。聽完故事,全家人分月餅吃,吃的味道,大概也只有天上有,地下無。
天倫的溫馨,鐫刻在快樂的兒時。
真正感受到月餅的那份思鄉之情還是在讀小學的時候。求學在外,時時都念著家的溫馨,時時都惦著父母的關懷。特別是在新入學的那年中秋,皓月當空,那份思鄉之情也顯得尤為強烈。為了慰藉學子的思鄉之情,學校後勤處給每個學生送來了月餅。
中秋節的學生作文3
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它又可以被稱為團圓節。這天夜晚,在中秋節的這一天,我們全家都要圍坐在陽臺上,一邊吃月餅,一邊觀賞又圓又亮的月亮。皓月當空,秋風送爽。想到月亮,我就想起了美味的月餅。
媽媽說她小時候吃的月餅品種不是很多,主要是分甜的和鹹的兩種,甜的又分廣式月餅和蘇式月餅,鹹的月餅就是香噴噴、熱乎乎的肉月餅了。
如今呢?離中秋節還有一個多月呢,肉月餅就上市了,接著,廣式月餅和蘇式月餅也不甘示弱,紛紛登臺亮相,而且,月餅家族還有了新成員,比如巧克力月餅,水果月餅,冰淇淋月餅,甚至還有不含麵粉的月餅。整個市場就象一場月餅大戰,一時間,烽煙四起。
你看,商場賣月餅,超市賣月餅,酒店賣月餅,麵包蛋糕店賣月餅,郵電局可以為你在遠方的親朋好友代送月餅。沒有你買不到的月餅,只有你想不到的月餅。甚至在金銀首飾店也賣起了只能看,不能吃的金光閃閃的黃金月餅。真是太厲害了。
如今的月餅不僅品種多,口感越來越好,而且更注重健康。餅皮鬆軟而細緻,餡則大多采用低糖的,還有了轉為糖尿病人做的無糖月餅。並且每年在月餅大量上市的時候,還會進行質量大檢查,使大家可以更健康更放心的吃月餅。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快要到了,丹桂飄香在我們的身邊,糖炒栗子的香味也瀰漫在大街小巷。還有那貨架上一盒盒包裝精美的月餅,濃濃的中秋節氣氛讓人陶醉。
月餅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已經不僅僅是一種食品了,它更是一種文化,是一種對親人的祝福,是一種對吉祥團圓的期盼。它來自於古老的華夏文化,也將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