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作文過元宵
導語:元宵節,湯圓當然是主角。以下是小編為你介紹的六年級過元宵,歡迎參考。
六年級作文過元宵篇一
記得童年時,故鄉鄂東南山村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爆春,點蠟燈。
爆春又叫爆青。我們村子周圍有很多冬青樹,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孩子們就爬上冬青樹摘樹葉。冬青樹葉青綠厚實,四季不褪色,不落葉。到了晚上,把爐火燒得旺旺的,然後把冬青葉一小掛一小掛放進亮亮的火堂,樹葉就會發出噼哩啪啦的響聲,大人們坐在爐旁嘴裡唸唸有詞。我們孩子聽不懂,卻斷斷續續記得幾句“……爆呀爆,爆什麼?爆死蚊蟲回不了陽……”我們孩子就取個熱鬧,不停地往爐中添樹葉聽那響聲好玩,竟把個旺旺的火給爆得快要熄滅。大人便把我們趕出來玩。我們出去後,嫌沒玩夠,又在外面升篝火,繼續圍著篝火爆冬青葉,直至興盡為止。
爆完青,夜已到了,就開始點蠟燈。蠟燈其實就是蠟燭,只是這些蠟燈大都是村裡人自己做的,不過也有少數人家是買回來的。家家戶戶樓上樓下每間房子都要點上蠟燈,前門後門內內外外也要點蠟燈,整個山村搖曵在燭光之中,彷彿天上的星星散落下山村,煞是美麗。孩子們就在這燭光中,在屋前的稻場上玩抓羊、捉特務遊戲。
誰家的孩子提著一盞自制的燈籠出來玩,羨煞了所有的孩子,頓時,大家全散去,回家裡要父親也給做一盞。這燈籠製作簡單,取四根短竹片,每兩根交叉成十字,然後把中間固定緊,四個頭繫上小鐵絲,下面那個十字架中間插上一枚鐵釘,取一截短蠟燭固定在鐵釘上,再找來一個罐頭瓶,把底輕輕敲破罩住蠟燭,然後把罐頭瓶固定牢,又找一塊紙殼剪成圓形,透開兩三指縫隙蓋在罐頭瓶口上的竹片十字架上,上面用麻繩系一個軟系,用一根小竹棒挑著,一個簡單的燈籠就做成了。如果在罐頭瓶外包上一層紅紙,光就變成了柔柔的紅光,很漂亮。我們把小人書上的圖畫或舊課本里的插圖用剪子剪下來貼在上面,就更加美麗了。有時找不著罐頭瓶子,就直接用紅紙代替。不過,這樣容易被蠟燭火燒著,玩不到一天。罐頭瓶做的',只要不碰撞至少可以用一年以上。有時候,大人晚上出門也提著這樣的燈籠走夜路。
我上中學時,讀了冰心奶奶寫的《小橘燈》,就學著書中那個小女孩做了好多小橘燈,提著它滿村滿巷地跑。如今的孩子不須自己動手做燈籠玩了,他們只要拿錢就可以在店裡買一盞漂亮的燈籠。但我還是喜歡小時候父親做的那種簡易燈籠,它真的讓我們無比的興奮和快樂過。照亮了我的童年,而且永遠亮在我的記憶裡。同時,我還感覺到那時的夜晚比現在的夜晚要黑要沉要寧靜,那燈籠裡發出來的光是那樣的明亮那般的燦爛,就像當時我們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強烈期盼和憧憬。
六年級作文過元宵篇二
很多地方把臘月二十三叫做小年,石家莊把三十叫做小年,而在我老家——豫北一帶,稱元宵節為小年。
過完大年沒有幾天小年就到了,對於孩子來說,小年比大年更熱鬧。小時候的豫北農村,電燈還沒有普及,就是安了電燈也經常是沒有電。一到晚上農村的街道漆黑一片,所以孩子們對燈是非常渴望的。由於當時比較貧窮的,過元宵節父母一般不給買燈籠和煙花的,孩子們為此想了很多的辦法。剛到正月十二,我們一幫小孩兒就按捺不住了,找來幾顆大紅蘿蔔,把下面帶尖的部分削掉,把上面帶蒂兒的部分翻過來,用刀子在中間剜的坑,放上點煤油,找媽媽要點棉花,搓成捻放在煤油裡,用一根棍插到蘿蔔上,一個自制的蘿蔔燈就做成了。
正月十四的晚上,孩子們就開始上街,我們叫“試燈兒”,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孩子,大人給買一盞燈籠,很神氣地在夥伴面前炫耀。很多孩子和我一樣拿著自己做的蘿蔔燈就跑出來了,有的孩子更簡單,不知道從哪兒找來一截三角帶或是一塊油氈就點上了。冬日漆黑而冷清的鄉村街道上,頓時熱鬧起來,我們一幫壞小子,這幾天特別的活躍,從村東頭跑到村西頭,又從村西頭跑回村東頭,有時候看到沒有大人領著的小女孩提著一個比較好看的燈籠,就壞小子上去戲弄人家,把冒著黑煙的三角帶在人家燈籠四周晃來晃去,直到把人家急哭才肯罷休。
到了十六晚上,是上街打燈籠的最後一天了,孩子們開始破壞別人的燈籠,我們叫“碰燈兒”,這一天不管把誰的燈籠碰壞了,都不會讓賠的,大夥還是儘量躲著我們一幫壞小子,於是我們又再街裡瘋跑來瘋跑去。我有幾年的時間是不怕碰燈的,那時候我們村裡有個小劇團,逢年過節組織社員們唱戲,我父親扮演《紅燈記》裡的李玉和,不唱戲的時候父親就把李玉和用的那盞鐵路訊號燈放在家裡,我美滋滋的提上它,一搖三晃地在夥伴們面前炫耀起來,遇到拿紙燈籠的,我也要上前戲弄一番。
以後進了城,每天晚上都生活在燈火通明的環境裡,對燈的感覺就淡了許多。再以後有了孩子,每逢過元宵節也給他買個好看的燈籠上街,孩子似乎對燈籠沒有多大的興趣,我也再找不回來兒時的那種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