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五分鐘哲理故事2則
導語:君子不懷疑正當的東西,不質疑合情合理的東西——因為,維護一個社會基本的信任底線,比防範受騙還重要。小編帶來的兩個小故事,你一定要好好閱讀哦!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在故事中學習,成長,收穫啟示吧!
君子可欺之以方
有一天,孔子的學生宰予問了孔子一個很古怪的問題:“老師,一個君子,假如我們誆騙他:‘有人掉到井裡啦!’他會馬上跳下井去救人嗎?”孔子皺眉回答說:“怎麼會呢?君子會馬上趕去察看,但不會糊里糊塗就往下跳,君子可以被欺騙,卻不會被愚弄。”
君子可欺之以方這段對話的價值不在於宰予的這個問題有沒有技術含量,也不在於孔子對君子是否入井救人的回答,而在於孔子“君子可以被欺騙,卻不會被愚弄”的觀點。
有意思的是,孟子竟然也持這種觀點。孟子有句:“君子可以欺以其方。”就是說,君子可以被人用正當的理由欺騙,用合情合理的騙局欺騙。
孟子舉過一個例子。鄭國國相子產,是個仁德之人、智慧之人,孔子曾經向他討教,還誇獎他是“古之遺愛也”。一天,有人給子產送來一條活魚,子產仁慈,讓手下小吏把魚拿到院子裡的池子放生,這人卻把魚弄回家自己偷偷煮著吃了。第二天,子產見到他,問:“那魚放生了嗎?”他說:“已經放生到水池裡了。”為了增加這個謊言的可信性,他接著編造說:“那魚啊,挺逗。一開始放到水裡,半死不活的;過了一會兒,它就恢復了生氣,搖頭擺尾地遊走了。”子產一聽,很高興:“得其所哉!得其所哉!”——這條魚終於到它該去的地方去了。
這個把魚吃掉還騙人的'小吏真是個小人。他事後還洋洋得意地對別人講:“誰說子產聰明呢?我明明把魚吃到肚子裡去了,他還連聲稱讚,真是可笑啊。”
究竟是子產可笑還是這個小吏可惡?子產讓他把魚放了,他答應後不僅沒有照做,違背承諾,還把謊話編得活靈活現,合情合理。一個人,把別人對他的信任看成愚蠢,那麼他希望別人把他看成什麼樣的人呢?
合情合理地相信別人,不僅是仁者,也不失為智者。他在被小人欺騙之前,已然站在小人無法企及的高處。
用合情合理的謊話欺騙別人,不僅是佞者,更是愚者。他在損害別人之前,自己先已墮落。
君子不懷疑正當的東西,不質疑合情合理的東西——因為,維護一個社會基本的信任底線,比防範受騙還重要。
你把苦難放在哪裡
在美國的一個小鎮上有一對不幸的小兄弟,他們的媽媽因為生病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這個世界,他們和父親相依為命。可是他們的父親卻是一個賭鬼,為了有錢去賭博,他變賣了家裡全部能變賣的東西。最後竟然去偷竊,不久落入法網後被送到了當地的監獄。
你把苦難放在哪裡唯一的親人入獄後,兄弟兩個成了無依無靠的孤兒。兄弟倆個先是行乞,後來長大了一些他們就開始撿垃圾。撿垃圾可以給兄弟倆帶來一些微薄的收入,哥哥則會用這些錢去大吃一頓,而弟弟則把這些來之不易的錢存了起來。慢慢的弟弟有了一些積蓄,後來他存的錢多了,他把這些錢做為自己的學費,然後去一所貧民學校讀書。
而哥哥則長期在街道上的賭場廝混,漸漸的哥哥學會了喝酒、吸毒、和打架。並且很快成了街上一群小混混的頭目。他們聚集在一起吞雲吐霧,然後商量著去偷竊打架等。而弟弟則是更加用功的讀書,他利用白天的時間去餐館、旅店打工,晚上的時候去一些學校學習,並且學著寫一些文章。
就這樣十多年過去了,早已分道揚鑣的兄弟倆都成了二十多歲的青年。可是不同的是哥哥因為一次街頭打架而將人刺死而進了監獄。而弟弟則大學畢業成了一名作家,並因為發表了大批出色的文章而進了一家報社。
2010年的聖誕,一家報社的記者根據別人提供的線索,到監獄去採訪那個臭名昭著的哥哥。記者問神情沮喪的他說:“關於你父親的劣行我們已經全部知道了,你走到今天這個地步是不是與你父親留下的不良影響有關呢?”哥哥十分肯定的說:“是的,父親的劣行就像一塊沉重的石塊,重重的壓在我的心上,所以我才走了他的老路。”
採訪完哥哥,記者又去採訪進了報社的弟弟,此時的弟弟正在忙著自己新書的釋出。可是他還是抽空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記者問道:“你哥哥說正是你父親的影響,所以他才進了監獄。你是否也受過你父親的影響呢?”
弟弟十分肯定的說道:“是的,我肯定受到過父親的影響。”記者不解的問道:“同樣深受你們父親的影響,為什麼你哥哥成了臭名昭著的罪犯,而你卻成了一個令人敬仰的作家呢?”
弟弟說道:“對於父親的苦難,就像一塊沉重的石塊一樣壓在我們的心上。可是不同的是哥哥始終把這塊石塊壓在自己的背上,所以他每一步都走得很沉重。而我卻把這塊石塊踩在了腳下,這塊石塊最終成了我人生向上的臺階。”
記者把採訪哥哥和弟弟的報道放在了一下,第二天好多人給報社打來了電話,聲稱看了哥哥和弟弟的報道很受啟發,他們也從哥哥的身上吸取了教訓,從弟弟的身上得到了力量。
同樣是一個劣跡斑斑的父親,可是兄弟兩個卻有不同的命運,就是因為把苦難放的位置不同。苦難是讓它成為負擔還是成為向上的臺階,關鍵就在於你把它放在了什麼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