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理哲理故事7篇
禪理哲理故事1
唐朝時有一位崇信法師,他的師父是道悟禪師。
他在禪師身邊待了很長時間,天天侍候師父。
他覺得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師父並沒有給他指示禪機心要。
有一天,崇信忍不住向師父說道:“我來到這裡之後,你還沒有指示我禪修心要。”
師父卻說:“從你來了,我無時無刻不在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問:“你是怎麼指示的?”
師父說:“你端茶來,我就喝;你端飯來,我就吃;你向我磕頭,我就低頭領受。哪一樣不是指示你心要啊?”
崇信聽了師父的開導,低下頭,很長時間都不說話。
師父說:“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你如果當下悟到了就悟了,如果思量就會有偏差)”
崇信在一瞬間,不再思量揣度,一下子悟道了。
接著,他又進一步請教師父:“如何保持悟性呢?”
師父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逍遙自在地過日子,隨緣隨分,就用普普通通的凡心,並沒有其他的高妙之處)”
禪理哲理故事2
禪院聚集了許多青年學僧,正在寺院圍牆上,草擬一幅龍爭虎鬥的壁畫。畫中,龍在雲端盤旋,正作勢往下衝;虎盤踞山頭,作勢欲撲。雖然已修改多次,學僧們總認為畫得動感不足。
恰巧無德禪師從外面回來,學僧們就請禪師對這幅壁畫發表一下意見。無德禪師仔細觀看後,說:“畫得很好!但是,龍與虎的特性沒有掌握住。龍在攻擊前,頭會向後退縮;虎要上撲時,頭必然會向下壓低。”
學僧們歡喜受教,齊聲說:“老師真是一語道破,原來我們不僅將龍頭畫得太向前,而且虎頭也抬得太高,怪不得總覺得動感不足。”
無德禪師於是藉機教導學僧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一樣,必須退一步準備之後,才能衝得更遠;謙卑地反省之後,才能登得更高。”
至此,學僧們似有所悟。
禪理哲理故事3
馬本來具有天生的素質,它的蹄子可以踐踏霜雪,它的皮毛可以抵禦風寒。它餓了吃草,渴了喝水,揚蹄奮起奔跑如飛好像騰雲駕霧一樣,這是自然賦於馬的本性。宮殿般豪華的房屋和寬大的高臺對於它來說都是無用的。
但是由於伯樂的出現,馬的景況就完全改變了。伯樂曾因善於識別千里馬而聞名於世,後又從事訓練馬的行當,不久又成了遠近聞名的訓馬高手。
伯樂訓馬的辦法很多,馬只要到了他的手裡就要採取了烙、餓、打、困的方法把馬治服。所謂"烙",就是為了把馬的天生氣勢打下去,就用燒得火紅火紅的烙鐵烙馬,馬被烙得遍體鱗傷,沒了氣力,然後修剪馬毛,鏟削馬掌,烙上印號,這樣經過訓治,十分之二三的馬就要死掉了;所謂"餓",就是為了訓練馬的耐力,餓了不讓馬吃,渴了不讓馬喝;所謂"打",就是為了調整馬的奔跑速度和技巧,便時快時慢的控制它,用鞭子狠狠抽打,使馬按照人的意圖行進。所謂"困",就是在馬受了這些折磨以後,再把馬關在馬廄裡,長期睏乏它,經過伯樂的訓治,馬死一半以上。
伯樂訓馬莊子說:"馬在陸地上,吃草飲水;高興時它們就摩擦頸項,表示親愛;忿怒時,就背相對,互相踢蹋。馬所曉得的已盡於此了。等到把駕馬的橫木加在馬的身上,用遮眼的東西加在馬的頭上,使馬的行止齊一,馬方才知怎用眼睛斜看,不願就範,曲頸不伸,欲脫其扼,甚至猛戾抵突,吐銜竊轡,而不馴服。所以使馬曉得這些,失去了它們的本性,以致行動詭詐,近於盜賊的,都是伯樂訓馬造成的啊!"
禪理哲理故事4
一顆心的禪理
禪師弟子眾多,但其中一弟子十分貪婪。一日,這位弟子試著問禪師:“心有邊界嗎?”
“當然有。”禪師說。
“哪您為什麼常對我們說,一個人的心可以容納整個宇宙呢?宇宙不是無邊界嗎?”弟子問。
“宇宙也是有邊界的。宇宙如果無限膨脹,突破了一定的界限,就會自我爆炸,自我毀滅。”禪師說,“一個人的心也是如此,當貪婪、慾望之心無限膨脹,突破了邊界和底線,也會自我毀滅的啊!”
弟子聽後,驚出了一身冷汗。
禪理哲理故事5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將閭的學者,魯國的國君聽說他很有見識,便召見他,請他講一講如何治理國家的事,將閭推辭不掉,便對魯國的.國君說:"要實行恭敬和節儉,擢用公正忠誠的人,行政大公無私,人民誰敢不和睦相處呢?"
將閭離開魯國國君,總覺得自己說的不一定對,於是他找到當時很有名望的一個學者,名叫季徹,將閭向季徹說了給魯國國君說的話,問季徹自己說的是否對。季徹聽了沒有說對也沒有說不對,就給將閭講了一個小故事。
季徹說:"一天他駕車出遊,路上見一個螳螂在車轍裡。它看到我的車子過來了,便奮力舉起了它的雙臂,企圖阻止我的車子前進,我看著他的樣子又佩服又可憐,佩服它的勇敢,可憐它的不自量力。"說完他哈哈的笑了。
螳臂擋車將閭吃驚地說:"先生是說魯國國君照我說的去做,要實現聖明之治,如同螳螂擋車是不能勝任的吧!"季徹沒有回答,他說:"最偉大的聖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順應民心的自然活動,來完成教化,改易俗習。這樣人民都能去掉有害心思,增進專一於道的志向。就好像隨本性自然形成,而不知為什麼會這樣。要使天下皆同一於自然之德,必須使內心安定才是。"
魯國的國君照將閭的見解治理國家,麻煩事一天比一天多,連自己也處於危險境地,他就不再實行了。
禪理哲理故事6
莊子在濮水河邊釣魚。楚王聽說莊子是一位很有才華的隱士,便想讓他出山,輔佐自己治理好楚國。於是派兩個使者帶著厚重的聘禮前去尋找他。使者沿著河邊找了好多天,終於在濮水的轉彎處找到了他。
莊子坐在濮水邊,頭上戴著一頂草帽,眼睛緊緊盯著河面,兩位使者不敢驚動莊子,只得輕輕地走向前去,對莊子說:"我們國王早就知道您的大名,想請您去楚國做宰相,協助楚王料理國事,所以派我們來請您。"
莊子手裡拿著魚竿一動也不動,就像沒聽見一樣。兩個使者沒辦法,只好又說了一遍。等了好半天,莊子轉過頭看看兩位使者,開口說道:"我聽說楚國有一隻大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把它裝在一個珍貴的盒子裡,供奉在廟堂之上,是這樣嗎?"
兩位使者忙點頭說:"是的,是的。"
莊子又說:"那麼請問二位,這隻神龜是情願死了,留下幾塊骨殼受人尊重呢?還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裡爬呢?"
兩位使者不明白莊子的用意,不假思索地回答說:"這還用說嗎!俗話說,好死不如賴活著嘛,當然是寧願活著拖著尾巴在泥裡爬了。"
莊子聽了哈哈大笑,弄得使者莫名其妙。突然,莊子止住笑,對使者說:"你倆回去吧!告訴楚王,就說我寧願像烏龜在泥裡拖著尾巴爬,也不願被供奉在廟堂上。"
莊子辭聘使者這才明白莊子的意思,又勸莊子,說:"楚王送你千金,許以為相,您還是赴任為好。"莊子說:"千金是重利,相國是尊位,但你們沒見到用作祭祀的犧牛嗎!把它餵養長大,然後披上繡花的披衣送入太廟,宰殺後作祭祀品,這時它就是想作一個孤單的小豬也辦不到。你們去吧,不要汙辱我,我不會為國事所羈,我決心終身不仕,以快我的志向啊!"兩使者沒有辦法只好回去了。
禪理哲理故事7
天剛破曉,朱友峰居士就興沖沖地抱著一束鮮花和供果,趕到大佛寺想參加寺院的早課。
可是,剛踏進大殿,迎面就跑出一個人,正好與朱友峰裝個滿懷,將他捧著的水果撞翻在地。朱友峰看著滿地的水果忍不住叫起來:“你看!把我的水果全部撞翻了,你打算怎麼辦啊?”
那個人名叫李南山,他非常不滿地說:“撞翻已經撞翻,頂多說一聲對不起就夠了,你幹嘛那麼兇啊?”
朱友峰十分生氣:“你這是什麼態度啊?自己錯了還要怪人嗎?”接下來,兩個人互相咒罵起來,互相指責的聲音很大。
廣悟禪師正好經過這裡問明原委後,說:“莽撞的行為是不應該的,但是不肯接受別人的道歉也是不對的,這都是愚蠢不堪的行為。能坦誠承認自己的過失及接受別人的道歉,才是智者的舉止。”
停了片刻,廣悟禪師又說:“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必須協調的生活層面的事情太多了,比如:在社會上,我們需要與親族、朋友取得協調;在經濟上,我們需要量入為出,在家庭裡,我們需要培養夫妻、親子的感情;在健康上,我們又需要身體健全;在精神上,我們還需要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如此才不會辜負我們可貴的生命。想想看,我們有這麼多需要協調的事情,為了一點小事,一大早就破壞了一片虔誠的心境,值得嗎?”
聽到這裡,李南山先生先說:“禪師!我錯了,實在太冒失了”。說著便轉向朱友峰說:“請接受我至誠的道歉!我實在太愚痴了!”
朱友峰也由衷地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不該為點小事就大發脾氣,實在是太幼稚了!”
禪思禪悟: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許多時候,為了一點小事而與人動怒,只會徒然耗費自己的時間精力,想想多麼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