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寓言>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1

  其實在八九歲年紀的時候《伊索寓言》這本書是我枕邊的常客,睡前總會翻翻看看。現在再次讀它,倒不如說是老友重逢了。只是再見時感情變了味兒了。

  小時候就只是把它當成睡不著時一個消遣的好玩意兒,要非得說感想的話那應該就是很有趣,但對於得到的道理卻是含糊不清的。現在再讀它感覺倒有些沉重了。問我為什麼,可能是因為故事中的事想到了這個社會吧。比如故事中的狐狸呀,多半狡猾還有些冷血,就好像這個社會中黑暗的人吧,有時候用虛偽的笑容和華麗的謊言,將一個個的毫無防備的人推向深淵。還有一些無知的小動物,就好像這個社會貪婪、想坐享其成的人們,最後的下場都是像它們一樣竹籃打水一場空。當然只是因為這些而顯得沉重嗎,不是的。其實是因為這本書大多發生的事都在大自然中,大自然適者生存的道理是無法改變的,放眼這個社會,亦是如此,大自然中的動物,有的狡猾、有的聰明、有的善良、我們沒有能力分辨,而在這個社會上的人也不會掛個牌子寫著我是好人,所以這本書倒是提醒我要注意分辨好人還是壞人,再區別對待。

  大自然中不僅有狡猾兇狠的壞人,也要小心時刻存在的陷阱,就像“掉進井裡的公山羊和狐狸”這則小故事中,狐狸由於想喝水不小心掉進了井裡,為了騙口渴的山羊下來,從而謊稱水好喝至極欺騙了山羊,等山羊也被騙的掉進井裡了,就實施自己的計劃使自己上來,卻不管山羊了。山羊就是因為毫無防備的掉進了狐狸的陷阱裡才被困的。這不能全怪狐狸的狡詐,其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山羊沒有警惕心從而也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這也給一向心軟的我敲響了一記警鐘了,防人之心不可無啊。

  《伊索寓言》這本書是真的需要間隔的讀,因為感受是不一樣的,心情也是真的不同,長大了,你的書中不該只有童話書了,不是所有童話都是美好的,在社會中更多的不是童話,可能更多的是殘酷與歷練。在這個社會上不受傷害才是我們應該要學習的。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2

  我讀了《伊索寓言》中的《烏鴉的故事》印象很深,故事是這樣的:

  上帝要挑選最美麗的鳥為禽類之王。於是,烏鴉把孔雀的毛披在身上,到了上帝那兒應選,結果真的被選中了。其他鳥大怒,把它插在身上的羽毛都扯了下來,顯出了烏鴉的本相,可烏鴉提議大家都把自己天生的羽毛拔下來,光著身子,看看相互間有什麼區別。

  烏鴉確實是因為自己的長相難看而拔去自己身上的羽毛的,而它重新披上的羽毛,不是偷的,不是搶的,而是從孔雀身上脫下的羽毛中細心挑選之後又一根根小心翼翼的粘在身上的,這是烏鴉在意識到自己的先天不足,這很合乎情理。因為,它的行為沒有傷害到其他任何鳥類,它只不過是用了一種方式使自己變得美麗動人罷了,然而,這種做法卻引起了其他鳥的嫉妒,它們用粗魯,無禮的方式傷害了烏鴉,扯去它的羽毛,讓它光著身子,可是,自己何嘗又不是一樣呢?

  現實生活不也是這樣嗎?大家都各有長處,也都存在短處。有些人,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長處,善於面對自己的短處。他們善於發現自身的缺點並改正它們,讓自己做得更好一些。可是,另外一些人,自己不思進取也就罷了,還眼紅別人的進步,嫉妒別人的"美麗"。他們總會給那些有進取心的人制造一些負面影響,用以滿足自己那一點點可憐的"自豪感",這是什麼?這是一種畸形心理,是人們心中的毒瘤,就像有些鳥兒因為妒忌去傷害烏鴉一樣,他們也在用一種殘酷的方式去傷害別人,在背後議論別人,中傷他人是極不和算的事。

  烏鴉的故事讓我明白:妒忌是埋在每個人心中的一顆種子,如果讓它瘋長,將會糜爛我們的心田。所以,不要毒劑別人,多看看別人長處,彼此觸動,才會有助於我們的進步。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3

  這個暑假,我看完了《伊索寓言》這本書。

  這本書裡有很多的又精彩又有趣的故事。大家看完《伊索寓言》這本書後,會不會想這個世界上有沒有人會像這裡邊一些愚蠢小動物呢?可正是因為這些愚蠢小動物的表現,才讓我們明白了更多做人的道理。

  比如《伊索寓言》中有一個《狼與老太婆》的故事:一隻飢餓的狼正在四處尋覓食物,它來到一座農舍前,聽到有小孩子“哇哇哇”哭的聲音,便走到窗前聽個究竟。這時,老太婆嚇唬小孩說:“別哭了,再哭我就馬上把你扔出去喂狼。”狼聽了老太婆的話信以為真,便在門口等著被扔出去的小孩。天黑了,小寶寶睡覺了,老太婆對寶寶說:“小寶貝快睡覺吧!要是狼來了,我就把狼殺死!”狼聽了老太婆的一番話嚇的抱頭逃走,他一邊走,一邊說:“這老太婆怎麼說的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呢?”

  這個故事是說,有的人言行不一,表裡不一。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

  在《伊索寓言》中還有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中雖然有一些愚蠢的小動物,但它們的言行舉止都告訴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一個《伊索寓言》故事,一小偷和他的母親。

  這個故事講的是:從前有個小男孩,他和他的母親生活在一個小鎮上。這個小男孩是母親唯一的孩子,所以母親非常溺愛他,什麼事都順著他。有一次放學,這個孩子就從他的書包裡拿出了一塊書寫石板給母親看。母親好奇地問:“這塊板是哪來的?”“我……”小男孩緊張地說:“我趁同桌不注意拿來的。”“是嗎?你真聰明!”聽了這話,母親不但沒批評孩子,反倒連連誇他能幹,還獎勵了他一個銅板。過了幾天,這個孩子又偷回了一件大母親。母親見了更高興了,她眉開眼笑地對孩子說:“我的乖兒子,你真是越來越能幹了!”說著,她又遞給孩子一個銅板。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這個孩子漸漸長大了。在母親的縱容下,這個孩子膽子越來越大。他成了一個小偷,經常去偷一些貴重的東西。

  有一天,這個小偷在偷東西時,被當場抓住了。經過法官的'審判,他被判處絞刑。行刑的日子到了,小偷被押到了刑場,他的母親跟在後面放聲大哭。

  這時,小偷向行刑官請求,要和他的母親說幾句悄悄話,行刑官答應了。小偷快步走到母親旁邊,把嘴貼在母親耳邊,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小偷竟然張嘴就咬下了母親的耳朵。母親生氣地對小偷說:“我從小到大這樣養著你還不夠嗎?”“如果你當時在我偷石板時就這樣罵我,我就不會落到這種地步了!”小偷悔恨地說。

  聽了兒子的話,母親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她癱倒在地上,悔恨極了。

  這個故事讓我們懂得:家庭教育很重要,對小孩要嚴格要求,絕不能縱容,小過不懲罰,必然導致大錯特錯。父母的話我們不能左耳進右耳出!最終受害的必然是自己!

  《伊索寓言》故事讀後感5

  《伊索寓言》裡有一則小故事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個暴風驟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去討飯。“滾開!”僕人說:“不要打擾我們。”

  窮人說,“只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上烤乾衣服就行了。”僕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這個可憐人,這時請求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是怎樣用石頭做成湯。”於是他就答應了。窮人到路上撿了塊石頭並洗淨後放在鍋裡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夠收拾到的碎肉都放到湯裡。

  當然,故事講到這裡,您一定能夠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將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的喝了一鍋肉湯。

  當時看完這則寓言故事,非常感慨這個窮人真是個智者;如果這個窮人按照正常的邏輯思維去對僕人說:“行行好吧!請給我一鍋肉湯。”那會是什麼結果呢?從中也懵懂知道了在處理事情和問題上可以不按正常邏輯思維,用非邏輯思維來處理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使處理的事情在這種非邏輯思維前提下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際交往過程中有時候需要一些類似窮人乞湯的韌勁技巧和策略,工作和生活中有一個普遍的規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利用強者的同情心和好奇心,步步為營,得寸進尺的事例多如牛毛。曲線實現目標需要使用這樣的智慧和創新。營銷人員要實現銷售目標往往也可以借鑑這種非邏輯思維,不能急功近利,直指不標,欲速則不達!人際交往中的進退策略全在於是否用心!寓言中的窮人不是一般的窮人,是會用心的窮人,他的未來不是夢。

  進退自如,給自己和他人留下面子,既不卑躬屈膝,諂媚逢迎,也不死纏爛打,無理取鬧,不卑不亢,在人際交往中注意對方的感受,時時能給對方臺階下,給自己留後路,這樣的策略和思路是成熟和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