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永恆> 永恆的動力作文

永恆的動力作文

永恆的動力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範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永恆的動力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永恆的動力作文 篇1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崙,一個是海倫·凱勒。美國著名作家海爾博士也曾斷言,海倫的《外生活的故事》是1903年文學界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品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們對於被譽為“精神楷模”的海倫和作為一個出色作家的海倫都可以有個初步的瞭解。《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的字裡行間,無不洋溢著海倫·凱勒對生活的熱愛,對光明的渴求,她用熱情的態度勸戒世人應該珍惜享有的一切。她祈望擁有三天光明去看人的面孔、狗的眼睛、看自然景觀……海倫想看的事物實再太多太多了!三天光明!對於常人來說,這只是漫長人生道路中的短暫一瞬。而對於雙目失明的海倫來說,卻是可想而不可及的。三天光明對於那些碌碌無為的人,無非是在燈紅酒綠中多一回醉生夢死,在滿腹哀怨中多一聲悲嘆。而我們的身邊也就有那麼些人,他們整天東遊西逛,無心向上。對於學習,他們總是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不是以積極的態度去勤奮學習、努力拼搏,而是哀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責怨上天沒有賦予他們聰穎的天資、超人的智慧,讓他們不用智力就能一舉成名。現在的社會,是人才濟濟的社會,沒有知識的人是不可能在社會上佔有一席之地的。海倫雙目失明,她還能用自己殘疾的身軀寫出《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樣聞名於世的書,而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明亮的眼睛,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奮鬥,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不去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呢?海倫·凱勒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書中,用自己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道理:一個人最可貴的是樂觀向上、永不言敗的精神,有了這種精神,就能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坎坷中不斷前進,在逆境中獲得重生。“苦難對於弱者而言是一塊絆腳石,對於強者而言是一塊墊腳石。”正是苦難鑄就了海倫·凱勒堅強的性格。

  她作為一個盲、聾、啞的殘疾人,卻有著超越常人的健康心理。她用自己所能感受到的,所能想象到的情景,表達自己對求知的渴望和對人類的真摯友愛。她也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告誡他人:健康的心理是人類成功的最基本條件。有健康身體而沒有健康心理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具有健康心理的人,縱然是身體殘疾也不會抱怨命運的安排,去渴求他人的憐憫,他們會憑著自己堅定的毅力到達理想的彼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部書的內容使我受益匪淺,我從中找到了學習的動力,找到了自信、堅強與樂觀。透過這些,我看到了一種精神——堅忍不拔的精神,這也正是引導人類邁向未來的精神。

  而只要這種精神存在,海倫·凱勒的名字就不會被遺忘。《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就將為人們所珍視。正如羅斯福夫人為海倫的《我生活的故事》寫的前記所說:“這個故事是永遠不會完結的。人類精神的美一旦被人認識,我們就不會忘記!”

  永恆的動力作文 篇2

  在我們步履維艱時,親情是最持久的動力,給予我們無私的幫助。在我們孤單落寞時,親情是最真誠的陪伴,給予我們無限的溫馨。在我們迷茫彷徨時,親情是最清晰的路標,給予我們無窮的力量。親情,是風雨中伴我航行的遠帆,無論遇到什麼困難,不離不棄。親情,是海上明亮的燈塔,在我迷茫時,指引我前進的方向。親情,是慰藉我心靈的雞湯,無論受了什麼委屈,總能給我溫暖。親情,就在眉眼的顧盼間,淺淺的微笑間,聲聲關懷中,潛滋暗長。我生長在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庭,父母對我的愛普通像空氣一樣甚至讓我忽略了它的存在,但有一件事,改變了我原有的這個想法。

  我在高一那年的暑假快要來臨的時候,準備和幾個同學一起去外地補習專業課,給家裡打電話時,電話響了好久才接通,可接電話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舅舅。因為不是母親接的'電話,我簡單說了兩句便掛了,舅舅並沒有多說什麼。到了放假的前一天,我給母親打電話,心裡在默默唸著:這次一定要接啊,一定要接啊……當電話裡的嘟嘟聲響了一遍又一遍,我快要放棄時,電話通了,裡面傳來母親虛弱的聲音,我急忙問:“媽,出什麼事了?”母親卻說:“傻孩子,媽在家能出什麼事。”我聽得出母親的話說得很勉強,可是她卻不給我細問的機會,就岔開了話題問我有什麼事,我把握的假期安排告訴了母親,家裡一向支援我的學習,母親一聽說我要外出學習很快就回答我:“去吧,去吧,現在累點,以後生活會好點。你放假回家去姥姥家吃飯,你胃不好,別餓著……”回到家後聽姥姥一說,才知道母親因為車禍住了院。

  在去醫院的路上,就在想母親被車撞了,還擔心我的身體,知道我在學校有考試,就不讓舅舅告訴我家裡出事了。到醫院,我跟母親說,我不去補課了,在家照顧你。母親聽了很反對地說:“學習是一定要去的,家裡的事你不用管,只是你自己把東西收拾好,我也不能送你,你沒出過遠門……”,聽到這些,我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後來,我去石家莊的路上,母親給我發了好幾條簡訊,讓我照顧好自己,別太累……母親躺在醫院的病床上,強忍著疼痛,還不忘給我發簡訊囑咐我,這是怎樣的愛啊!親情是雨,帶走煩躁,留下清涼;親情是風,吹走憂愁,留下快樂;親情是太陽,帶走黑暗,留下光明。

  親情是偉大的,不管你快樂,沮喪,痛苦,彷徨,它永遠輕輕地走在你的路上,悄悄地伴著你的一生。親情,是生命永恆的動力。

  永恆的動力作文 篇3

  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簡單來說,人類會製造工具。因為我們不侷限於自然的饋贈,懂得去製作更好、更合適的東西,它可以是工具和食物,也可以是方法和思想等等。而這個過程便是創新。看當今中國,這就是從古至今前仆後繼的偉大的創新者所編繪的一幅最美畫卷。

  早在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一股思想前進的大浪席捲了中國大陸,各種學派相繼湧現,不同學術見解彼此交鋒,諸子百家競相爭鳴。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得天獨厚,暢所欲言,成就了一段群星璀璨,熠熠生輝的歷史。最終讓政治及思想的進步紮紮實實的作用在後世,至今仍不斷的講述與進步。

  中國不僅僅是歷史雄厚的大國,同時是農業發展的大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國農具的發展也是不斷創新的過程。

  材料在改變——石器,青銅器,鐵器,勞動者想要更好的農具,所以想方設法取得並改造自然中的材料;

  形狀在改變——鐮、鏟等粗糙的工具變得精緻,犁、耬車等新的工具發明改善;

  工作者在改變——筒車、曲轅犁等將自然與動物之力應用於農業。

  正是在至今從不間斷的踏實創新才讓中國農業不斷髮展,才讓中國養起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當代的中國也依然是世界創新者先驅之一。袁隆平發明了雜交水稻;鄧稼先創新了中國核武器;還有更多的人跳出曾今中國的框架,創新了中國特色。小到日常的便利,如:手壓餃子器,提桶器;大到人類的進步,如:5G通訊、可燃冰持續開採技術,創新都貫徹在生活每一個角落,作為我們偉大名族復興的源動力。

  “事欲善其終,必先固其本”,創新是進步的永恆動力,而人是創新的主體。新的東西像風一般一遍又一遍的吹散舊事物的灰塵,一點又一點的改變舊事物的面貌,大大小小的創新會為生活新增豐富的味道,那一定不只只是樂趣。新時代的我們唯有不斷接受一切,大膽地設想未來,踏實地面對迎面而來的新事物,然後堅持自己的夢想,完善我們的想法,而那將多姿的想法化作行動後,那就是我們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