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2016天津高考優秀作文:我的青春閱讀的不止是書

天津高考優秀作文:我的青春閱讀的不止是書

2016天津高考優秀作文:我的青春閱讀的不止是書

  高考優秀已經出爐,快看看下面的範文吧,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2016天津高考優秀作文:我的青春閱讀的不止是書

  如果說青春需要一種素質,那麼就需要一種更廣闊的視野去選擇,或者運用那些鍥而不捨的青春元素,登高望遠人生的遼闊。在這些經過的風雨中,活出生活最樸素的意義和價值。

  唐代詩人王勃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世間風景,用一種悲涼去解讀,領悟到的只有感傷與灰暗,或者是悲哀與不堪,那心地的滋味,眼前的景色,也都變得不一般,成為生命最沉重的壓力、內心和這個世界最遙遠的距離。

  人生這一場經過,需要在迷茫中突破,本來就不排除,那些淚水背後的思考、覺醒和長大。哪裡有不曾曲折的故事,哪裡有不曾落淚的青春,那些出現在生命旅途中的故事,早已成為生命風景的映襯,或深或淺的色彩。

  青春對夢想的思考,可以說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需要一個更寬的視野,超越這世態炎涼紛紛擾擾。看見生活那些溫暖與明亮,在生命的積極中做出抉擇;看破那些浮雲聚散的灰色與傷感,做的了自己心地的主人。

  青春這條路,是一種歷練也是一種態度,去承擔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叩問和追求,活出一種充滿力量的狀態,和多姿多彩的存在。

  都說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人生在哪裡出發,目標有多遠,歸宿在何方,在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裡這麼說,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恰似這青春,不是任由那些來勢洶洶的煩惱興師動眾,而是活出內心明亮的觀照,最適合人生向前的生命力量。

  青春也是一種對智慧的錘鍊,溫和而理性,欣賞與尊重,不可迴避青春這條路的艱辛,更需要砥礪前行,更不免淚水傷痛,這青春也就活成了一場不一樣的發現,和生命智慧的風采呈現。

  人生需要自己去承擔的力量,走過一段旅途,創造一片風景,活得出挺身而出,也活得出善良擔待。不忘初心,用自己對青春的信念,活出對這個世界最好的讚美與祝願。

  對於青春的理解,不可否認,它是生命中最豐富和精彩的時光,歷練著人生迎接未來的勇氣和信念,也成就著人生承擔壓力和突破困惑的能力,當然也告訴著人生的.遺憾,沒有誰能在青春中停留,這一幕幕的生活場景,不是活向了一個猜不透的世界,而是在提醒著人生,好好珍惜,好好活著,好好繼續。

  2014年天津高考作文範文:傷心兒女

  母親躺在醫院的病床上,雙眼緊閉,嘴唇烏紫,她中風的腦子迷迷糊糊的,已經3天了。前兩天,母親的床前是沒有人的,而今天,她的3個子女破天荒地都到齊了。老大一臉橫肉,倚著床,盯著母親,眼裡有一種攫取的光。小弟小妹各有心事,又彷彿等待著什麼。

  病房的門被推開,一個聲音叫道:“3號床,準備記憶移植。”護士的話音剛落,3個人幾乎同時一躍而起。

  他們3個人將同時移入母親的記憶,原因很簡單,眼看著母親快不行了,他們私下開始討論分遺產的問題。但由於母親突然中風,什麼話也沒留下,加上3個人以前從未照顧過母親,對母親有多少財產誰也不知道底細。

  “記憶移植進入程式。”隨著醫生的話,3個人立即在大腦裡開始了搜尋:……一間陰暗的小屋,潮溼,骯髒……沾滿油漬的鍋臺,落灰的櫥頂……這不是母親的 家嗎?這樣陌生,卻又熟悉。老大心想,當自己含冤入獄時,是母親四處奔走,解救了他;又是在這間屋裡,他休養了一年,然後自己找了媚子當老婆。媚子逼著他 搶佔了母親的堂屋,把母親趕進了這間破房。從此,自己就再沒有踏進這破屋門檻。

  小妹開始了“回憶”:……腹部的痙攣,巨痛襲來,生下一個血糊糊的孩子。這孩子的雙眼被血糊了個嚴實,睜不開。有人低下頭,在孩子眼上一口一口地吮,吮了七七四十九天,血淤散盡後是一雙明亮的眼睛……這不是我 嗎?媽說過我小時候眼睛睜不開,原來是這樣。小妹的心一陣抽搐,正是這雙眼睛,給了母親多少白眼。

  小弟腦海中閃出這樣一幅圖景:在自己家裡,媳婦在大桌上吃得有滋有味,母親卻在門邊的一張小凳上,手裡拿著一個洋鐵碗。媳婦不時用刀子般的眼光剜著母親……這大約是去年冬天,母親來自己家住 的那些日了。我忙得不著家,原來小蓓是這樣對待母親,難怪有一天回家看見母親在擦眼睛,我問她,她還說沒什麼。

  3個人都在“記憶”中淚眼模糊。他們都“回憶”到了一個大包裹,土裡土氣的沒見過。他們懷著沉重的心情開啟老屋的門,找到那個包裹,令他們大吃一驚的是,包裹是一雙雙嶄新的保暖鞋,大大小小的,紅紅藍藍的。他們用哽咽的聲音數著:“一雙、兩雙、三雙……”

  2004年天津高考作文範文: 用美的眼光去發現美

  這世界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羅丹

  一堆本來可以造就成不朽的藝術品的樹根,被木匠認為“沒用”而拋棄了。木匠上山,選的是“可用”之材,要麼作柱,要麼作棟,再不當用,也要作椽。這堆奇形怪狀的樹根做得了這些嗎?做不了。難怪木匠要嘆息“沒用”而離它們遠去。

  作為木匠,他衡量木頭是否有用的標準就是“實用”。其實,只要我們把視野稍微擴大一些,便可發現,像木匠這樣用“實用”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人還不在少數。找物件首先看他(她)家是否有錢,評判學生首先看他的分數多少,結交朋友首先看他(她)是否有利用價值……市場經濟體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觀念。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承認人要生存,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講究一點實用,追求一點功利,本也無可厚非。但我們的目光不能只盯在“實用”和“功利”上。人為萬物之靈,理應有除物慾之外的更高層次的追求。除了“實用”的眼光外,我們還要有審美的眼光。

  用審美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可以發現許多美的東西,可以造就許多可造之才。根雕藝術家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樹根身上的美,把它們雕刻成了非常有價值的藝術品;鍾子期用審美的耳朵聽出了俞伯牙演奏的樂曲中的美,兩人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蔡元培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行伍出身的沈從文文才的美,使沈從文成了北大著名的教授。

  一堆樹根在根雕藝術家的手裡成了有價值的藝術品,一匹平常的馬在伯樂眼裡成了千里馬,一塊石頭在天文學家眼裡成了隕石,這一切都因為發現者用的是“審美”的眼光,而不是世俗的“實用”的眼光。

  給我,給我一雙審美的“慧眼”吧!為了奇形怪狀的樹根不被拋棄,為了千里馬不“駢死於奴隸人之手”,為了這世界上的美不再被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