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關於讀書的議論文800字(通用8篇)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尤其是有嚴密的邏輯性的議論文,議論文三要素是論點、論據、論證。這種型別的作文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關於讀書的議論文800字(通用8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1
談到讀書,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我們這輩子人有機會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有的可能還可以接受大學教育。我們從小就讀著教科書長大,還會有許許多多的考試,透過這些考試來選拔人才,這叫應試教育。透過應試教育讀了許多的教科書,不可否認,這叫作大眾眼裡的讀書。
但早在以前,魯迅先生就把讀書分成了三種:第一種是上面所說的讀教科書,這是比較功利的讀書。我們現在的“中國式教育”就要求我們要好好對付考試,否則會和以後的就業產生影響。我們小學時就為上好的初中做準備,中學時就為上好的大學做準備,大學又被逼要為就業做準備,所以說讀教科書就是一種功利的讀書。第二種是讀消遣的書,即工作累了隨便拿起份報紙或用手機瀏覽一些娛樂性新聞。這種讀書有點快餐式,對自己的知識面沒有任何用處。過度娛樂化的讀書容易造成個人內心的浮躁,更容易造成個人跟風與盲從,無聊時看了只會讓人更無聊。
我特別讚揚第三種讀書,第三種讀書是精神性的讀書,這也是魯迅先生所推崇的,他覺得我們要讀一些人文類的書籍,這也叫趣味性的讀書。讀自己感興趣的書,不為任何目的,只是單純的喜歡,人文類的書籍很多,肯定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我雖讀書不是特別多,但從我讀的書來看,我覺得文學類的書可以讓人的心靈得到薰陶,而哲學類的書是給人帶來智慧的。看文學書多了以後,心靈會變得豐富,情感會變得很細膩,對外界的事物會有很多美的感受。而看一些哲學書會增長一個人對事物的認知,哲學的批判性觀點能提高我們的思辯性。社會學類的書我讀得很少,但市場上有一類叫“成功學”的書,這類書都是商家在網上叫寫手寫的,目的是為了賺錢,以前我看過一點,叫《如何在職場中討好老闆》《厚臉皮學》,其實寫這些書的寫手是不成功的人,都是靠寫這個吃飯的,我們就算把這些書都背下來也不可能會真的成功,所以青少年要遠離這種書。
對比這三種讀書,第一種帶著功利,但不得不讀;第二種帶著消遣,可讀可不讀;第三種帶著精神性,不僅僅是作家,任何人都應該把第三種讀書當成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既可以提升自我素質,又能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2
“書”,簡單的一個字,落下一點之後收工。從龜甲,到竹簡,再到蔡侯紙;從手錄,到雕版,再到活字,無不讓書籍得以越來越廣泛地流傳,讓書籍從“舊時王謝堂前燕”,終歸“飛入尋常百姓家”。
書是有了,宋濂們“無從致書以觀”的現象越來越少,隨之新的問題來了:如何讀書?依我拙見啊,讀書,就是一門吃飯般的藝術。世人苦於讀書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便是時間緊迫,來不及開卷。
正如有的菜啊,是精益求精的,品嚐它,要慢功夫。精緻的法國菜——開胃菜、海鮮、肉類、乳酪、甜點······嚴格的上餐順序令人歎為觀止,花費四五個小時吃一頓飯是司空見慣。大部頭的名著,就像是這種菜系。一本書兩三樣主材,數十種輔料,幾百道工序,精心烹調,有時還加幾味暗料,,謝絕外傳。讀這種書,是萬萬不得片段式的,也就是說,不可以抽空,只能專攻。不然的話就是暴殄天物,廚師的心思,也就是所謂“佳餚其旨”,是領會不到的。
但隨著時代的提速,一些十分應景兒的菜也開始登場。引進的肯德基麥當勞,裹一大包扔你面前,管他什麼營養均衡,葷素搭配,能吃就行。貌似這種快速食法有欠妥當,但有時候就得如此。就像你趕公交,左右就十分鐘,這時候裝文藝捧本《黑格爾歷史哲學》還不如接地氣來本《博物》雜誌。這種零碎的時間,不適合深度思考,不適合剖析歷史辯證學,用來往腦子裡儲備些零碎知識,豐富點兒閱歷還是很現實的。
之所以說這些,還是要人們學會選擇,學會應景兒。明明就是吃頓泡麵都勉強的時間,就別盯著人家法國大餐的白松露眼睛冒綠光;能盯著天花板發一下午呆的時間,咱也別用盒飯瞎湊合。讀書,也就是一門吃飯般的藝術。首先啊,它不難,像吃飯一樣。其次,它也不簡單,好歹是門藝術,要下功夫的。
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老祖宗早就告訴過我們,人自身的意識才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好讀書的火候、烹調的時間,全在自身。是倒油大火,“滋啦”一聲開始爆炒,還是文火慢燉,細細片姜,就看自己一聲:
“掌勺!”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3
還記得《歐也妮·葛朗臺》中,老葛朗臺在臨死前貪婪地搶金屬十字架,正是這最後一抬手使他送了命。這樣一個悲劇,不禁讓我思索,倘若最後他不是貪婪地搶十字架,而是讓歐也妮給他讀幾頁詩歌,不知道他的死相還會不會那麼猙獰。同樣是臨終時刻,在臨終前幾小時,毛主席還起身,在護士的幫助下,讀了二十幾頁的《楚辭》。兩相對比,我不禁要說:讀書要與生命同行。
讀書之於青年,意在使其成長,催其奮進。青年時期的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就像大旱中的秧苗求水一樣,書籍就像甘霖,極大地滿足了青少年的需求。同時,書籍也為青少年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巴黎聖母院》裡寫的法國大革命,《套中人》中的沙皇俄國,《活著》中寫的解放戰爭、“文革”時期,《平凡的世界》中的農村改革開放初期……儘管你沒有經歷過這些時期,但是書籍能帶領你遨遊古今、縱橫八方。有人曾說:“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青年人,請快出發去尋找自己的路吧!
讀書之於中年,意在使其沉穩。人到中年,經驗閱歷都較青年豐富許多,精力較老年也旺盛許多。這便造成了一個後果——悸動,抑或稱為躁動。中年人往往是有精力去做一些事的,但是限於經驗閱歷,他卻不會去做,心卻在不停地躁動。這時便需要書香來平復心境。俗語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然而卻沒給中年人讀書加以限制,這可能意味著太多書都適宜中年人閱讀。一本書,一杯茶,些許午後的陽光,讓中年人躁動的心得以平復、沉靜下來。非寧靜無以致遠。
讀書之於老年,意在體味幸福。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兒孫事業學業尚未完成,老者形單影隻,一份孤寂落寞油然而生。這時,一本書,一杯茶,陪老人度過一天的閒散時光,讓老人體味書中人的幸福。不知不覺,已近黃昏,買菜做飯,等兒孫團聚,共進晚餐,體會一家人的幸福。“叮咚——”當幸福來敲門,兒孫歸來,一份幸福感自然也就來了。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誠然,人由生到死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讀書吧,讓書籍與生命同行!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4
書是人類的老師,也是一位你想見就見的朋友。如果說讀書是一種享受,那麼會讀書便是一種樂趣。享受這種樂趣是幸福。
莎士比亞以前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這顯然說明了讀書的重要性;當生活失去陽光,當鳥兒失去翅膀,那宇宙將會黯然失色,世界將不再精彩……高爾基也曾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愛讀書,甚至對書愛不釋手,我這麼愛讀書,為什麼卻沒有進步呢?這個問題一向困擾著我。媽媽替我找到了原因:囫圇吞棗。讀書就好比爬山,要一步一個腳印,邁著堅實的步伐攀登高峰。書,必須要從中獲取自我不明白的新知識才能算是讀了一本新書。讀書並不是輕描淡寫地看看書中的文字,而是深刻的體會到這本書中每個字的好處和它所代表的生命,讓自我也融入故事情節中,就好像透過文字,身臨其境看到了故事。讀書不但要思考、體會和想象,還要把作者的精髓融入自已的腦海中,在寫文章時能夠隨時應用;要一遍一遍毫不厭倦地讀一本書,只有每讀一遍才會發現新的資料,才會不斷的獲取新的知識,才能提高自我的寫作水平。有效地讀書才能讓你增長知識,感到快樂。於是我改掉了囫圇呑棗的壞習慣。
我很喜歡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對這一篇文章情有獨鍾,是因為文章中偉大的父愛讓我深深地感動,懷著百感交集的情緒把文章讀完。文章中父親的背影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腦海中浮現,雖然他是矮小的、肥胖的,但他在我心中卻是高大的。父親對兒子的愛是那麼的無微不至,他把一切都付出給了兒子;雖然自我體態肥胖,但在人口密集的車站爬上月臺替兒子買橘子……我不覺沉浸在真摯的親情中……這篇文章雖然沒有華麗的詞彙,但文章中作者對他父親背影的深刻描述卻使我記憶猶新。
讀書讓我明白了什麼是酸,什麼是甜,什麼是苦,什麼是辣,讀書讓我明白瞭如何為人處事。讀書給我的最大體會是——知識。“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它不僅僅豐富了我的大腦,還增長了我的見識。
如果讀書是一條快樂的河,那麼我願做一葉舟,飄向未知的遠方……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5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本好書,能夠相伴終生,多讀好書,是能夠受益終生的。
書,有好有壞,有利有弊,老師主張同學們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
讀好書,是指要把一本書讀好,讀後要細細品味,多加思考,更要勤摘抄好句好段。這樣才能把一本書讀好。另外,老師還讓我們“讀好書”,是想讓我們多讀名著,名家名作,從中吸取其精髓,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暑假裡,我讀了著名作家楊紅纓寫的一本《楊紅纓童話系列》,裡面有3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親愛的笨笨豬》中的笨笨豬雖然笨,但是它誠實、善良,因此小動物們都願意和它交朋友,願意幫忙它;《流浪狗和流浪貓》中的流浪狗、流浪貓雖然在流浪,沒有固定的住所,也沒有穩定的三餐,但是它們沒有被這種生活環境所嚇倒,依然勇敢、樂觀地生活著;第三個故事《沒有尾巴的狼》中的狼被一個小孩陶陶所感化,由一隻人見人怕,人人憎恨的狼變成了一隻見義勇為、深受大家喜愛的狼。這些故事教育我從小就要做一個誠實、善良、勇敢、樂觀的人,使我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讀好書,能夠明智,能夠慧心;好讀書,則是指:讀書,是要有興趣的,讀一本好書,更是要有平和的心態,一個人讀書時,如果靜不下心來,那肯定讀得不知其所然,這本書也就算白讀了,但,喜歡書,愛讀書的人就不一樣了,只要一捧起書,便會完全沉盡其中,被作家的優美文筆所陶醉,被作家筆下的動人故事所感動,會為其悲,同其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想要讀好書,更要愛讀書。只有愛讀書,才能真正從書中汲取精華和營養,從而使自我精神不斷昇華,文學素養不斷提高。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在我還不識字時,媽媽就常常給我講《格林童話》和《安徒生童話》中的.小故事,從那時起我就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對書充滿了嚮往;當我背起書包上學時,我就開始看自我喜歡的書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師推薦我們看更多的好書。這讓我能時常融入書中,體會書香的獨到之處,更重要的是讓書成為了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讓書香時刻點綴著我的生活,使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滿了濃濃的書香味!
我愛讀書,更愛讀好書!書會是我永遠的朋友,它會伴隨我度過快樂而幸福的一生!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6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是為了讓我們增加知識量,是為了讓我們學到課本之外學不到的東西,擴充我們對其他知識的補充,而讀書,也是有技巧的,在此刻的書店裡,琳琅滿目,讓你看的眼花繚亂。各種各樣的書,各式各樣,讓你不明白到底去看那一種書了,其實也不難,你去選取圖書時,先明白,你想讀那一類的書,如歷史,文學,童話……多看幾本這種型別的書,覺得哪本書的資料更好,字型更適宜,就去選取哪本。當然了,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下方,我們要關注另一個在讀書時要意注的問題,那就是,保護好自我的眼睛。為什麼在學校,往往都是學習好的戴眼鏡,學習不好的反而不帶了呢,不是因為學習不好的就不看書了,因為他們的看書時間短。那有人就該說了,“雖然我近視了,但我的知識量比他多,還是我好。”但往往這種人反而是錯的,知識量不夠,能夠慢慢補充,畢竟時間還很長。但眼睛近視了,那但是永久也挽救不回了呀。而且如果你的眼睛不好,你的一些理想就會灰飛煙滅。在看書時,在注意時間的把握,這本書就算再吸引你,你也要把握時間,雖然多多看書有好處,但沒有個度也是不行的。還有就是看書時的姿勢了,此刻大多數人,都喜歡躺在床上看書,(也包括我)但大家明白嗎,躺在床上看書是很毀眼睛的。所以為了自我好,必須要把握好呀。
在讀書中,我們肯定會為書中搞笑的情節而哈哈大笑,也會為了一些淒涼,悲慘的情節,而默默流淚。在讀書時,我們的表情是千變萬化的。隨著社會的加速發展,人們對書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而我對書卻沒有什麼要求,只要適合我的年齡段,只要我喜歡,還有就是隻要書中的字型不要太小就行。書都是一樣,不管是哪一類書,都能夠為我們帶來知識。文學類的,帶領你走進詩歌、散文的王國。歷史類,讓你感受到歷史的精彩。就連漫畫,也可讓我們充滿幽默細胞……書,都是好的,記住吧,讀書只會讓自我更上一層樓,讓我們一齊翱翔在書的海洋中!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7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蘇聯作家高爾基的一句話道出了書的重要。書可謂是眾多名人的“寵兒”。歷來,名人說出關於書的名言數不勝數。都說書重要,還有的更以讀書為重。的確,書很重要,但我以為讀書似乎更重要。讀一本好書猶如春風化雨滋潤焦渴的心田!沉浸在讀書的世界裡,更像乘坐“書”舟,遨遊知識的海洋!
“閒來無事常讀書”可以使我們陶醉在書中世界,忘掉一切。讀書可以使人淨化心靈,使人變得更純潔,更真誠。不讀書使人每天生活在世間凡俗。變得狡詐,變得“自李唐來,世人更愛牡丹”!當然,書是需長讀的。可讀書不只是眼球在字面上一略而過,而是要讀出其精髓。使其道出於吾之身!這才是讀書的真正含義!
就拿本人來說,雖說不是人家那種愛書如命,可也比他們少不了多少。我在完成功課時,就拿起書本,靜靜默讀。讀詩詞時,感覺到詩人複雜的情感,感覺到詩人不屈於權貴,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讀外國名著時,彷彿與作者筆下的主人公在一起冒險。讀書,豐富了我的生活,更使我的知識拓展,使我的想象多了一塊新天地!另外,讀書還是我有著成就感,這裡你可能就不太明白了,現代社會人人競爭,每人都有強與他人之心!本人也不例外,與同歲孩子在一起,給他們講書中有趣的情節,聽著他們“你真行”的話語,心中感覺書給我帶來了榮耀!
朋友,讀書吧!書給我們帶來了快樂,使我們不虛度光陰,愛讀書的人都是具有良好品德的人!讀書,只是簡單的兩個字,卻蘊含豐富的內涵,書是讀出來的,而不是看出來的。書,能陶冶情操。讓書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無疑是一件美妙的事。世界上著名的文學家,文豪。都是愛書如命之人,在他們的眼中,金錢不是他們所要追求的,他們所追求的是高尚的情操。不同於世人,要在汙濁世界獨立不移!就像北宋哲學家周敦頤筆下的蓮花“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而他們所追求的,只有讀書才能帶給他們!書中沒有瑕疵,沒有汙穢,只有那如同潔白的雪花,一片潔白。
不要再猶豫,讀書,使你脫離凡俗,書中乃一片美好的世外桃源!
高中讀書的議論文8
讀書是一件樂事,也是一件苦差事。如果是小人書,則雅俗共賞了。鮮豔的插圖,引人入勝的故事,小時候經常看的連環畫是極有趣味的。如果是厚厚的艱深的書,則不然。定力不足的人看這些書,是要打瞌睡打哈欠的。偶爾翻開看看,也會獲得智慧。也是沒事做做消遣。看這些書是要耐心也要花掉很多時間的。
如果有人喜歡看書,那想當然,有人就喜歡藏書,這是他的愛好。有的甚至達到奇異的境界。買來書,裝裱起來,放入書櫥。看也不看。就像一件收藏品一般,由主人愛護起來。甚至不能染塵。然而如果是頑劣的小孩,喜歡打架。人來瘋。則一般把書隨地亂扔。
讀書是有方法的,有的人淺嘗輒止。完全未鑽到書中去。不能理解其意思。淺浮著看,就不能理解書中的深意。往往在平白樸實的言語下,會有波瀾壯闊,含義深刻的意境。會有大氣磅礴,會有心酸與淚水,會有真誠,會有偉大。所以讀書是不能一曝十寒,淺嘗輒止的。書不是簡單的工具。讀書是有選擇的,我們不應該只看虛華膚淺的書,那是耽誤我們的時間,浪費我們的歲月,而得不到半點真正意義上的作用與好處。所以沒有意義的書,是完全不能帶來幫助和啟迪的。
關於讀書的態度,尤其是做學問的態度,歷來有這麼一說,有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第二種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種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古人讀書是十分刻苦的,有匡衡的鑿壁偷光,有司馬遷忍辱編纂成史記,就連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大雪的季節,挨餓受凍,手裡卻捧著一本書,專心專注地看。絲毫不在乎寒冷艱苦的環境。平常人能夠做到嗎?
古人也有其讀書的方法,其中的一種是這樣的:讀書須知出入法,所當求所以入,所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為入書法。用得透脫,此為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則知出知入,得盡古人之法也。古人也有讀書的態度,要專心致志,心無旁騖。不為微小的驚擾所煩憂。不能一曝十寒,不能淺嘗輒止,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