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關於孝道的議論文(通用8篇)

孝道的議論文

關於孝道的議論文(通用8篇)

  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這型別的作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孝道的議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孝道的議論文 篇1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孝”做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

  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裡有一句“香九齡,能溫席”。說的是漢代因孝敬長輩而流傳千古的小黃香。他九歲喪母,這使他更懂得了孝敬長輩。

  夏季,他幫父親把床蓆扇涼,趕走蚊子;冬季,他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床蓆睡暖,再讓父親睡到床上。小黃香學習刻苦勤奮,當有“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讚譽。

  相傳在漢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裡有一個九旬的母親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由於家庭貧困,他只能選擇贍養母親或孩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郭巨和他的妻子連夜將孩子抱到山裡,埋于山中。

  百善孝為先,歷朝歷代像小黃香和郭巨這樣的孝子不計其數。我們對“孝”並不陌生,似乎從懂事起,我們就常聽長輩們教育道:“要做一個孝敬長輩的孩子。”可事實並非如此。

  上小學時,老師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幫父母洗腳。可現在的孩子多為家中的“小皇帝”,家長也不願讓孩子受累。只是在孩子的作業本上籤個字應付作業罷了。

  不僅是孩子,歌曲《常回家看看》更是體現了現在人們的生活特點。不停的找個種不回家的理由,空巢老人變得越來越多。老人們不圖兒女回家做很多事,只希望兒女們回家看看。

  前段時間電視上常播放這樣一個廣告:一位老母親忙碌了一天,做了一桌飯菜,滿心歡喜地等兒女回家吃飯。可她卻陸續接到家兒女的電話,都說有事,不能回家吃飯。老人放下電話,獨自一人坐在沙發上,直到深夜……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我不由得問:“這是怎麼了?”

  現在,我們不需要孩子像小黃香一樣為父母溫席,也不需要成年人像郭巨一樣為母埋兒。那是不是說,我們可以把“孝”拋棄了?

  不!不是的!孝不只表現在這兩處。孩子聽從父母,少讓父母操心;大人在百忙中抽出時間,常回家陪伴父母……都是孝的表現。

  為人父母更應該孝順於自己的父母,不能總為自己找任何不回家的理由。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贍養父母,常回家看看,不僅僅只是盡孝,更是給孩子做出榜樣。

  若連大人都不盡孝了,孩子念再多的“香九齡,能溫席”也是無用的。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怎樣做才是孝敬父母。

  “孝”在中華大地上存在了五千年,我們都應該發揚和傳承下去,不能讓“孝”消失在21世紀。

  孝道的議論文 篇2

  以易道文化為主體的國家民族文化教育,在漢代從系統型的道德根文化教育全面轉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的孝道文化為主體,是慧性文明轉向智性文明的必然性。因為當時的社會經歷了將近六百年的戰亂,歷經秦朝短暫的過渡,迎來漢朝黃老學說治國的鼎盛時期,完成這一番治理以後,人類隨著太陽系慧性宇宙能量的銳減,左腦的使用已經完全佔據主導地位,所以在早期那種以右腦慧識教育為主體的教育方法已經無法正常進行,那麼以孝道文化為主體進行全民“為大於其細”教育的出現,就成了一種歷史必然。可以說,孝道教育的出現是慧性文明轉向智性文明教育的一種必然教育模式。

  到目前為止,孝道教育仍然在智慧文明教育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我們不能輕率丟棄孝道教育。因為中國教育文化的傳播,必須以孝道文化為主體進行展開,這是中國教育的重要文化特徵,這是“教”字所存在的全部資訊。我們透過“教育”這個“教”字裡面的“孝”的成分,可以看到歷史上的必然。人們智慧意識全面離道失德,造成教育工作必須“為大於其細”,從家庭孝道這個“細”和“易”方面入手,才能呼喚道德的迴歸,使人們重新重視“尊道貴德”。孝道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系統性與解析性,這個枝葉與根乾的關係、樹木與森林的關係,都應該將其確立起來,而不至於在某些研究過程失去了系統論,或者用西方的觀念來解析中國傳統文化。

  認識道德根文化的系統以後,重新建立包括孝道文化教育為先導的立體型益智開慧教育,就顯得極其重要。因為孝道是做人的基本素質,百善孝為先。“德”字裡邊含有十種善,古人卻強調“百善孝為先”。任何一種善,首先要看這個“孝”是否在其中。如果說家庭無孝道,則所有的善都帶有偽善的性質。

  某地區當年選拔幹部、提拔某人到重要部門工作時,常常需要進行一次家訪,然後再決定是否起用此人。要透過家訪看看此人是否勝任重要職務。為什麼要透過家訪看呢?一看其孝行,二看家裡清潔、家庭管理情況。海外很多大企業家在選拔人才時,也會透過一次家訪,全面去“為大於其細”,從“細”觀察其是否具有優秀品質,考察是否足以擔當重任,否則就不予起用。

  孝道處處在。對父母、親戚、朋友,方方面面都可衍射出孝道文化的影子和影響力。它是人們品質提升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則。“培賢育聖”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孝道。孝道體現了老子的思想,“孝”本身就是“老”“子”兩個字的組合。我們從孝道上慈下孝這樣一個辯證關係,可以窺測到中國古文化文明幾千年以來構建的一個基本模式。尊老愛幼、上慈下孝等這些相互之間的關係,緣起於人類本性中的善。像羊羔有跪乳之心,羊羔一生下來,它跪下來吸取母乳。為什麼呢?它都有一個善性的能量體支撐著基本的行為。

  孝道的議論文 篇3

  是誰,讓我們來到這個美好的世界?是誰,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快樂的成長環境?是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古到今,有多少感人肺腑的孝心故事在民間流傳著——“緹縈上書救父”、“花木蘭替父從軍”、“伯愈敬母泣杖”等等。他們這種行為、精神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都嬌生慣養,象一個個小公主、小王子似的,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平常對父母呼來喚去,自己的事情都等著父母來做,父母跟僕人沒什麼兩樣了。

  你應該很小就聽過《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吧,它反映了母愛的可貴,有媽的孩子象塊寶,有父母的孩子最幸福。在你傷心的時候,有人替你擦眼淚;在你高興的時候,有人比你還高興;在你不順心的時候,有人鼓勵你要堅強;在你不痛快的時候,有人承受著你的發洩;在你生病的時候,有人半夜起來為你喂藥……然而,父母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我們又做過什麼呢?好好反思一下吧!現在有一些孩子,受到社會上不良風氣的影響,漸漸學會了抽菸、喝酒,甚至打架、偷竊,父母常常礙著面子給別人道歉。電視上也經常看到兒女成家後就把父母趕出家門的例子。其實,父母最大的心願就是兒女能健康、幸福、快樂。

  父母的生育之恩和養育之情是我們一生都無法償還的。因此,藉此書信文化活動,我希望所有的小朋友,從現在開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從小事做起,從點滴做起,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兒女。

  孝道的議論文 篇4

  一般人認為,只要對自己的父母克盡奉養,就是孝順了。我不反對這種看法,這是孝順了,只是這個孝順只限於父母罷了。雖然這種孝是最基本的,但已是孝了。

  但現在,這種看法也許會被人否認,因為許多家長都曾對孩子說:你要真的孝順我,就拿出點成績來。雖然現在已不是什麼功成名就、光宗耀祖的時代了,但知識卻是要的,事業也總是要的。許多貧困山區的父母寧可累死餓死也要送自己的孩子上學,如果孩子真的能拿出點成績來,那也是可謂盡孝了。

  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孝順的為什麼偏偏只有父母呢。不可否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而且養育了我們,也許我們無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我們需要盡孝道。但我們又能報答老師的培育之恩嗎?不能。可為什麼我們不對老師也盡孝道呢。要知道,是老師給了我們知識,給了我們能力,給了我們機會,在老師的耐心指導下,培養出了大批的人才,我們為什麼就不對老師盡孝道呢?我們是應該的,我們需要以優秀的成績來回報老師的努力,我們需要才華來回報老師的培育,同樣需要以成就事業來證明自己。

  孝道,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也應該擴大範圍了。也許真的要我們對整個民族盡孝對一切眾生盡孝是大了點,聽起來也覺得十分困難,但是整個民族養育了你,你是應該盡孝的;是許多許多的人給了你一個愛的世界,所以你也是應該盡孝的;是一切的生靈給了你一個美麗的生存空間,所以你也應該盡孝的。

  成就事業方能顯出你的價值。盡你自己的努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給生你養你的父母,給辛辛苦苦培育你的老師,給養育了你的整個民族一個滿意的答案,也許這是孝的一種吧!別人給了你,你就應該懂得回報別人,中國有句老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對父母的盡忠盡責克盡奉養並不是孝的全部。

  成就一番事業,然後在自己的事業上默默地奉獻,用自己的成績與愛心來回報世界上的種種,這也是孝順了吧!

  孝道的議論文 篇5

  我們中國人都講究孝順,大家一直認為孝順是傳統的美德,實際上這也是一個國家的優良傳統。有這麼一句話,我認為很有道理:一個連父母都不孝順的人,絕對不可以把他當朋友去處。

  我的父母都是孝順的人,我爺爺老年後一直居住在我家,直到有一天突然離開了這個世界。不客氣的說,我們幾個兄弟姊妹也很孝順父母。姐姐條件好一些,在經濟上對老人關照的多一些。我和哥哥沒事的時候也總往父母家去,今天買點水果,後天買點糕點。

  實際上,老人倒不一定是盼望子女去買什麼東西。老人高興的是子女的生活都很好,最盼望的是和子女聊聊,說幾句話。能隔三差五的看見子女,就是老人最大的開心。

  父親離崗好幾年了,可是因為寫公文很有名氣,就有一些機構總找父親,於是父親離崗後仍然很忙。

  老了的父母自己居住,兩個人生活了一輩子,給我的印象似乎是爭吵了一輩子,老了的時候更為嚴重。對於父母這樣的情況,我們幾個子女都清楚,勸是根本不起作用的。為了這,父親有好幾回偷偷的坐車,回到鄉下老家去。而這時的母親,就總是很孤單。中午,有時候她就得自己一個人在家吃飯。而每當一個人在家吃飯的時候,母親就是簡單的吃一口。

  在很平常的一箇中午,愛人有事了,我也不想去和朋友、同事吃飯,就在一個小飯店炒了個菜。到了母親家,母親正在吃飯,看到我去,很開心。可是我看到,母親正在用鹹菜就著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一頓午餐,讓我的心裡酸酸的、澀澀的。我在心裡問自己:你是一個孝順的兒子麼?你是一個懂事的兒子麼?悄悄的平復了自己翻騰的心,儘量用平靜的語氣對母親開心的說:“媽,我回來了。”母親高興的說:“自己在家,也不願意吃,尋思對付一口得了。”我把買來的菜默默的遞給了母親。

  就是從那個中午開始,我和父親說,如果出門,一定要告訴我一聲,讓我知道他出門了。父親每次出門,也真的都告訴我。每到母親一人在家的時候,中午還沒到下班,我都會提前打一個電話,在電話裡說:“媽,今天中午我回去吃飯。”母親總是開心的說:“回來什麼也不用買,家裡有菜。”這時候的母親總會做幾個菜,等著我回去。有時候我就回去,同時也不忘了買點菜,可是更多的時候我回不去,便估計母親做好菜的時候,再打一個電話過去,告訴母親:“媽,我臨時有點事,回不去了,你一個人吃吧!”但是我清楚,我的這種不得不用的帶有孝心的欺騙,會讓母親吃上一頓豐盛的午餐,最起碼,我放心了,每當這時,母親不會自己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對付了。而到了晚上,還有我女兒呢!她一去,母親更是不能對付了。

  我就是用這樣的小細節,去默默的孝順著母親,我覺得這種方式,應該是必要的。大的道理我們每個人都知道,也都懂得,可是有時候一些細節上的小事,似乎也同樣不可少。

  孝道的議論文 篇6

  我看過這麼一幅漫畫: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為姥姥舉辦生日宴會。桌上美味佳餚,應有盡有,唯獨沒有姥姥的身影。卻見小外孫指著在廚房正在汗流滿面做飯的姥姥叫道:“姥姥,該您吹蠟燭了。”

  好一個生日宴會,這哪裡是為老人舉辦的,分明是讓老人無償地為他們付出!我不禁問道:“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裡去了?”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孝”字佔據著幾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識。不論年長、年幼,都遵循著“孝”。古時候的“孝”便為“順”,孝順永遠連在一起,最後終於成為專有詞。一家之中,父親為一家之主,兒女必須言聽計從,不論對錯,一律服從,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而今,“孝”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從一味順從,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異,從精神、物質兩方面來盡孝。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每當週末,一些老人的家裡總是兒女滿堂,聚在一起,對老人問寒問暖,給老人買補品,陪老人談天,孫子們也向老人彙報好成績,逗老人開心,這是新時代孝的體現。

  社會在一天天地進步,從古時的一味順從發展到今天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盡孝,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他們那裡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係只是金錢關係,家長只負責把兒女撫養成人,其餘則撒手不管,全無關係了。而家長到了晚年,縱使兒女成群,也不會出現兒孫滿堂,歡聚一堂的情景,他們是冷漠的金錢關係。我聽過這麼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幢小房子裡。有一天當郵差來送養老金清單時,發現這個老人已死去多時了。是由於突發心臟病而亡。據瞭解,她有九個兒女,個個生活得都不錯,還有一個是大資本家。可她在這九個兒女成人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們,頂多在聖誕節時收到幾份小禮物。而在她死後,她的兒女也未曾表示過什麼。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異。無怪乎有人這麼評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和老人的地獄。

  可見,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

  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親。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親的時候,他的母親由於行動不便,年老多病,把褲子拉髒了。當她看見陳毅進來,忙把髒褲子藏到褥子底下。當陳毅發現褥子下的髒褲子之後,埋怨母親為什麼把褲子藏起來,自己的兒子有什麼顧忌的。她母親說:“這粗活還是讓別人去幹吧。”陳毅卻說:“我是您的兒子呀?別人怎能代替呢!”說罷,三下五除二就把褲子洗好了。

  可見,上至領袖,下到百姓,無一不在遵循著“孝道”,孝道是我們中國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理應繼承這一美德,決不能像那幅漫畫所畫的那樣做,而是進一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孝道的議論文 篇7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中,從道義上來說,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學會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只有這樣做才能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才能在當今和諧社會中形成人與人的和諧發展。

  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生活在這個世界,都源於自己的父母,是他們哺育著我們成長,是他們來成為我們生活之路上的護航者。然而,其實從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就背上了孝敬父母的這個責任,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孝敬父母。從古至今,人們都應該明白“百善孝為先”的道理,“子路借米救父母”,“朱德《回憶我的母親》”“孔融讓梨”這些故事都可以充分的證明了,孝敬父母在中國的傳統的美德中佔據首要位置,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我們應該感謝父母,是他們給我來到這個世界的權力。然而少年的時光充滿著無限快樂,但是也伴隨著求學的喜怒哀樂,其中也包含了父母的多少酸甜苦辣。父母為了我們的幸福生活,日夜操勞,任勞任怨。每當看到父母的黑髮中增添的銀絲,發亮的額頭前留下歲月劃過的痕跡,就會有一種力量在不斷鞭策著我,讓我們去認真的學習,用自己的成績回報社會、回報父母,這也是一種行孝之策。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雖然我們現在還很年輕,有很多事情都還不能順理成章的去完成,但是我們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上換位思考。我們每個人以後都將會成為孩子的父母,然而我們孝敬父母的方式也不只是你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而是在父母停下來休息時你遞上的那一杯涼茶,在他們辛勤勞動流下汗水時遞上的那一塊毛巾,在你學會第一次做飯時端上餐桌上的那一頓晚餐。父母喜歡的東西,子女要盡最大的努力去為他們準備,父母不喜歡的東西,要謹慎地為他們去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報答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

  道不遠人,父母面前能盡孝,才符合道義。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孝敬父母才是人類的文化之舉。如果我們不孝敬自己的父母,那就相當於一枝花插在花瓶中,雖然有色有香,卻失去了原有的根。養育之恩須圖報,望子成龍夢成真,孝順家風世世傳,綿延不絕代代興。道也,非遠人者,孝也,尊父母之所敬也。

  孝道的議論文 篇8

  有這樣的一則漫畫:滿頭大汗的爸爸回到家裡,想讓自己的兒子再幫自己倒一杯水,但是兒子卻拿著作業單寒假作業:給家長倒一杯水”,滿臉理所當然地拒絕道:作業上可沒有說再倒第二杯,你自個倒吧!”這一場景真是令人咋舌,學校佈置的這份寒假作業”,只是想讓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這麼簡單嗎?其實是學生不明白不理解這份作業背後的本質,只把它當做一則教條,一種形式,沒有真正懂得父母的艱辛,沒有懂得孝順父母。因此,孝道不能只講究形式,我們要拒絕形式主義的孝道。

  形式主義的孝道是一種忽視本質,講究形式的情感。近年來,屢出不窮的三拜九叩”、洗腳搓背”正在不斷重新整理著人們的眼球,各大平臺客戶端上的短影片為了博得人們的讚賞紛紛模仿作秀。逐漸地,孝道似乎成了一種形式,它被記上了教條的標籤,它失去了孝敬父母長輩的本真,它變得冰冷化,形式化。

  形式主義的孝道會使人失去人間的溫暖,失去感恩的真諦。我們知道,孝的核心是感恩,一個只會盡形式主義孝道的人,即便他再優秀,再成功,但是他對父母的孝順是裝出來的,那麼他的人生就感悟不到家庭的溫暖。一個人連含辛茹苦撫養他長大的父母都只是表面裝孝,那麼他對這個社會,對這個自然界還會心存感恩之情嗎?如果社會上的人們都只會表面形式上地裝孝,那麼這個世界就失去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線。由此可見,形式主義的孝道對社會的威脅很大,我們必須對此持反對的態度,堅決抵制形式主義。

  孝道不是形式主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子女們都各自外出謀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想起遠在家鄉的父母,才會想起回家探望父母,他們似乎盡了孝道,但是他們一回家後就與各種的同學朋友見面,拉拉關係,他們似乎忘記了回家的目的,也往往最會忽略了父母。他們沒有拉攏父母的心,也忘記了時間的殘酷,也忘記了人生的短暫,只有等到父母年老已逝,才會記得自己有多久沒有真真正正地陪伴父母,才會記得自己有多久沒有安安靜靜地停下來與交談心事。其實,父母並不是想要你每個月的撫養費,每個月寄回家的保養品,而是你平常的一通電話,一句問候。所以,孝道並不是流於表面形式的所作所為,而是趨於形式之上的,發自內心的真正情感,是基於感恩之上的一種行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應該要發自內心去敬愛父母,發自內心去感恩父母,俗話說:滴水之恩,定將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長輩為我們付出的不只是一滴水這麼簡單,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所以我們要敬愛父母,懂得父母的艱辛,懂得父母的勞累,在父母回家後送上溫暖的茶水,在父母生日時遞上愛心祝福,在父母失落間給出安慰懷抱,請發自內心地去愛你的父母吧!請不讓要孝道流於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