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轉型淺議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轉型淺議論文

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的轉型淺議論文

  摘要:社會的現代化發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同時進行現代化轉型,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目標理想化、過程知性化、方法說教化的情況。透過指導受教育者認真做人、踏實做事、靈活處事實現由“成聖”到“成人”的目標轉向;透過立足完整生活、體驗現實生活、構建可能生活實現由知識到生活的過程轉向;透過樹立導育意識、形成導育能力、提高導育水平實現由說教到重導育的方法轉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傳統;轉型

  一、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一)教育目標理想化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將目標設定得過於高大、理想,渴望將學生培養成毫不利己、專門利他的“聖人”,從而在教育過程中忽視了人之為人最基本的品德培養。新中國成立之後,尤其是計劃經濟時期更是將大公無私、公而忘私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高大全空,過於理想化,脫離了學生的發展實際。無論是對天真的小學生,還是懵懂的中學生,抑或是日漸成熟的大學生,不分層次,不分水平,都提出相同的要求,必然會忽視做人基本道德的教育,造成教育物件滿口仁義道德,而實際行動卻背離基本的道德標準的現象。

  (二)教育過程知性化

  從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到柏拉圖的“道德即規範性的知識”,都將道德列為一種知識,由此產生知性德育。知性德育過於偏重道德知識的授受,將培養“知識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目標。知性德育很少涉及生活,僅就概念、原則進行教學,忽視了知識與生活的關係,造成了知識與生活的脫節,以致不能從教育物件的生活和實際需要出發,引導學生構建科學、健康的生活。同時,知性德育也忽視了道德情感的培養,造成了知識與情感的分離,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無法在書面中準確地體現出來,道德情感的豐富也不能增加受教育者的道德分數,這就導致受教育者情感的缺失,成為有知無情的人。

  (三)教育方法說教化

  所謂的“教”就是將知識或技能傳給他人,此觀念普遍存在於智育與德育中,然而以現代教育觀點來看,這種觀念明顯混淆了德育與智育的根本,智育突出知識、技能的傳授以及對受教育者能力的培養,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樹人、育人、使人為人,使受教育者成人要比使受教育者掌握知識複雜得多。“教”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上均強調將知識或技能口口相傳於他人,即透過教育者的口頭講解、闡述,使知識為受教育者所理解、記憶,然後在受教育者的大腦中形成相應的`知識系統。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類道德知識並非全部具有傳遞性,有些知識甚至不可能透過口授的方式幫助受教育者掌握和獲得,因此,單純的“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現代化思想政治教育轉型要求

  (一)由“成聖”轉向

  “成人”現代心理學的大量研究表明:就個體而言,道德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發展規律,而且前一個階段是後一個階段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受教育者的道德發展是一個由各階段組成的過程。由“成人”到“成聖”也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且“成人”是“成聖”的基礎和前提。聖人的高度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達到,先“成人”方有可能“成聖”,越過“成人”直接提出“成聖”的要求,只能揠苗助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應將“成人”作為基本追求,確保教育標準的設定立足於多數人,力求對多數人的道德發展提供指導。

  (二)由知識轉向生活

  道德與生活密不可分,它不僅來源於生活、發展於生活,還存在於生活、實現於生活,更是在生活中得到確證。道德不能脫離社會生活而獨立存在,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真正獲得道德,而道德的最終目的也是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因此,以形成和發展受教育者道德為目標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建立在生活基礎上。

  (三)由說教轉向導育

  當今多數學者都認為,受教育者的精神生活或者說思想道德主體的形成,主要還得依靠受教育者自身,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是其自主構建的,教育者僅僅是一個外因,只能為受教育者提供“幫助”。雖然各個階段的具體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同,但總體而言都包含知情意行等要素,對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提出相應的要求。“教”可以幫助受教育者掌握道德知識,卻很難使其形成受教育者所期望的情感、態度與行為。因此,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轉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就必須由說教轉向導育。

  三、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轉型的措施

  (一)將成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措施

  1.指導受教育者認真做人。人若想與動物區別開來,從自然人成為社會人,就必須經歷第二次生成,經歷做人的過程,做人才能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中國人歷來將做人視為“成人”不可或缺的內容,認為只有先做人才能“成人”。思想政治教育所講的做人,就是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就是學習人之為人的基本準則,使自己具備一個人應當具備的道德品質。教育者應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予以具體指導,使受教育者明白做人之道,學會做人。2.引導受教育者踏實做事。做事是個體生存方式之一,是個體從事的各種各樣的活動。事有好壞之分,做事當然是指做好事。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導受教育者明白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能夠做,什麼事怎麼做,引導受教育者在做大事的同時做好小事,既要做有報酬的事,也要樂於做無報酬的事。教育者應在受教育者做事的過程中及時提供諮詢、指導,幫助受教育者明白自身對家庭、集體、社會的責任,幫助受教育者提高做事的能力。3.啟發受教育者靈活處事。人是一種社會的存在、關係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人總免不了同他人交往,離開交往,人就無法正常生存和發展。個體若想正常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學會交往,學會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因此,教育者要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針對受教育者在處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予以指導,讓受教育者在處事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處事之德,學會處事。

  (二)將生活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基礎的措施

  1.確保教育活動立足完整生活。生活德育中的生活指的是完整的生活,是日常生活與非日常生活、學校生活與社會生活、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這些生活都是受教育者品德發展不可或缺的領域,對受教育者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都起著獨特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活動可以有所側重,但原則上應保持這些方面的內在統一。合理地安排學生的不同生活空間,防止受教育者生活的片面化,以促進學生德性的全面、協調發展。2.引導受教育者體驗現實生活。體驗現實生活、經歷現實生活、過好現實生活是生活德育基礎的、直接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為受教育者的未來做準備,還是為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服務的,因此,不能僅將受教育者當作“未來的成人”,過分強調受教育者的未來生活。教育者應更多地引導受教育者正確體驗現實生活中的善惡美醜,不粉飾、不詆譭。3.幫助受教育者構建可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目的是指導受教育者過好現實生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對受教育者的現實生活進行規範,還要幫助受教育者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超越現實生活,把握、創造可能生活。教育者應幫助受教育者創造條件,使之不斷地超越現實生活,去接近可能的生活。

  (三)將導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措施

  1.樹立導育意識。導育意識是指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應以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觀念等。教育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增強對受教育者進行自覺的導育,使教育者的導育建立在自覺的基礎上。有了清晰明確的導育意識,教育者才能根據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以及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不斷施以有效的導育;相反,如果教師導育意識不明確或不正確,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就只能靠自發,效果自然差強人意。2.形成導育能力。教育者應透過多種渠道準確瞭解和把握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狀況和趨勢,既要了解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發展狀況的共性,又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其思想品德發展的個性特徵。全面掌握受教育者的思想發展態勢,並在此基礎上與受教育者進行平等對話,準確傳達自己的所知、所感,力求與受教育者產生情感共鳴。最後,秉承客觀、辯證、動態的原則對受教育者進行正確評價。3.提高導育水平。對受教育者進行導育是一門藝術,需要教育者具備高超的導育藝術,在導育藝術中,最重要的是談話藝術和因人施導藝術。教育者應創設良好的談話氛圍,選擇恰當的談話時機和談話型別,靈活地運用不同的談話方式,有效地與受教育者溝通,以準確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態勢。同時,教育者應根據受教育者的不同水平和特點,採用與之相對應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導育。

  參考文獻:

  [1]範樹成.當代學校德育正規化轉換與走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孫峰.當代中國德育價值觀的變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王嘯.教育人學———當代教育學的人學路向[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

  [4]王秀閣,楊仁忠.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前沿問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