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喧囂議論文六則
相信大家都嘗試過寫吧,尤其是作為主要學習作文類別之一的議論文,議論文的樣式有社論、評論、等。那麼應當如何寫這型別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面對喧囂議論文六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面對喧囂議論文】
常常想找一塊淨土,那裡有一汪淨水,去洗洗身上的塵埃。因為在喧囂裡活得太久,所以覺得內心塵埃堆積。那麼一方淨土,這一汪淨水在哪兒,它就在我們心靈裡,面對喧囂,需要用心。不要忘記了埋沒在塵埃中的心靈迷失了自己。
面對喧囂,以心相對。面對世間種種,我們常常發現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常常在喧囂中感到孤身一人,在喧囂的世界裡發現自己何其渺小。對世俗的厭惡,讓我感到孤立無助。但漸漸發現,喧囂只是一種表象,內心的清靜在於自身,於是面對喧囂時,心平氣和,用心聆聽喧囂中的寧靜,於是發現世界很靜,心靈很清,其實喧囂不必逃避。
面對喧囂,選擇很重要。屈原生活的時代當是喧囂的了。君主的無能,讒臣的猖獗,政治的動盪,給屈原這位生不逢時的人物寫下了一生的悲哀。屈原說過:“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其對喧囂的世俗的看法。於是不願意再被世俗汙辱而投了汨羅江。這是屈原的選擇,在面對喧囂時,他選擇了摒棄喧囂,保其清白。
而另一位大家司馬遷,受難後,在世人的取笑,內心的譴責中艱難的完成《史記》。這當是在面對喧囂中選擇了生,把喧囂置之度外。我們當然不能夠評價這兩位的選擇誰對誰錯,但我們知道,他們都是依心而行。面對喧囂,我們要有自己的選擇,要以自己的方式來抵禦喧囂帶來的影響,讓喧囂不要成為阻礙我們成功的絆腳石。
面對喧囂,要在心靈中找一片淨土。常常發現在喧囂中發現失去了自我。所以我們應當找回自己,畢淑敏說過要有精神的三間小屋。那我們何不在心靈裡找上一方淨土,蓄上一汪淨水,種上一排綠苗,吸收那來自喧囂中的塵埃。那麼如何找這一方淨土呢?我們應該先避開喧囂,先掃掃心靈上的落葉,然後讓心靜下來,去讀書,讀書是最好的修身養性的方法,它能讓你的心靈裡蓄起淨水,種起綠苗,讓你對喧囂增強抵禦力。
面對喧囂,我們應當用心坦然相對,這樣才能發現鬧中有靜;面對喧囂,我們應當選擇態度,用正確的態度面對它;面對喧囂,我們還應當找一方淨土,讓心靈喘息,讓心靈更有抵抗力。
【篇二:面對喧囂議論文】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古語云:性氣宜平,心思宜專,平則不偏,專則不雜。
魯迅說:“這世界本無所謂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
紛紛擾擾,不過都是過眼雲煙,又何必違本心而從之?
面對喧囂,東坡寧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接受山間明月的洗禮,江上清風拂面而來,耳得知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是大自然之無盡藏也。忘情山水之間,做最本真的自己。
面對喧囂,太白放蕩不羈。開心時便直言: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遭排擠時,不卑不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逆境中他仍保持樂觀自信的態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太白的每一次呼喊,都鏗鏘有力。正如所言:秀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面對喧囂,嵇康託身竹林,吟詩會友,竹林就是他的水源,於自然的陶冶中,竹之氣節已成為他靈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總是後來受人牽連,被奸人所害,在臨刑之際,作出那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廣陵散》,成為後世之絕唱,但竹林灌溉出的氣節卻千古流傳。
張頤武說過:“年輕時,一是性格躁,被情緒左右,著急上火瞎激動,做什麼事都按著興致來;二是做事浮,見異思遷,隨人起舞,培養不出專長。二者相連,躁就瞎著急,不幹正事;浮就沒長性,不下功夫。人得有用,把年輕當作藉口也不成。”
面對喧囂,我們應該度守住心靈的一片淨土,懷著一顆平和的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沿途的風景再美,也只為錯過,錯過是為了懂得,為了在終點明媚的陽光和笑容。心要專,才不會被外物所左右。
【篇三:面對喧囂議論文】
竹林之中,鳥兒嘰嘰喳喳,歡歌笑語,這是一種喧囂,卻傳遞著生命的音符;海岸邊,巨浪層層捲來,驚天動地,這是一種喧囂,卻傳遞著自然的力量;庭院外,鞭炮陣陣熱鬧、喜氣洋洋,這也是一種喧囂,卻傳遞著對民俗的堅持。
面對喧囂,何以“另類”地對待呢?
面對喧囂,換種心境,便發現喧囂背後也有一種快樂,喧囂不一定是喧譁,也許那是我們年輕的態度。喧囂裡傳遞熱情,喧囂裡傳遞自由,喧囂裡傳遞快樂;何必對“喧囂”避而遠之,換種心境,勇敢面對,樂於接受,這才是我們年輕一代應有的選擇。“小隱隱於林,大隱隱於市”;這是對喧囂背後藏有快樂的最好說明。喧囂是快樂的一種外在表現,似乎也是我們中國人、特別是中國青年人的一種特徵。當開國大典開始,當神七成功昇天,當奧運火炬傳遍神州,我們習慣性地引起一陣喧囂,那就是快樂,一種淋漓盡致的快樂。所以換個心境面對喧囂,何必總用“放肆、無禮”的言辭來抵制它呢?
面對喧囂,換種眼光,便發現喧囂背後也有一種啟迪。“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這是辛棄疾筆下元夕的喧囂,乍一看,眼中似乎只有元夕燈會的熱鬧之景,但換一種眼光,辛棄疾便發出“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感慨,如此便望見喧囂背後的一種啟迪。我們只有融身於喧囂之中,以獨到的眼光觀察,才能透過迷霧到達本質,得到另一番感悟。這樣說來,喧囂何嘗不是一個裝著啟迪的錦盒呢?它期待我們的另一種眼光。
面對喧囂,換種態度,便發現喧囂背後也有一種生活。面對喧囂的場景,我們尚可應付,而更高的境界則是面對喧囂的塵世,這時的喧囂不僅是一種嘈雜,更是一種混亂和動盪。這時換種態度,劉禹錫以“調素琴,閱金經”發現喧囂背後的安逸生活;蘇軾以“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發現喧囂背後的平淡生活;李白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發現喧囂背後的浪漫生活……換種態度,喧囂背後的生活或許就是另一片天空。
面對喧囂,我們要另眼相待,不必強於接受,更不必急於逃避。
【篇四:面對喧囂議論文】
在40年代的上海,紛揚的金粉籠罩下的大城市,張愛玲大紅大紫,風頭出盡,幾乎得到電影明星般的風光。然而,幾十年後,她在美國深居簡出,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有人說:“只有張愛玲才可以同時承受燦爛奪目的喧囂及極度的孤獨。”也的確是這樣。她時時洞見芸芸眾生“可笑後”的“可憐”,但在實際中卻絲毫不見文章風格里通達的世故。她冷漠寡情,獨標孤高,卻堅守了最真的自己。於是《流言》飛轉,《傳奇》譜成,紅白玫瑰在喧囂中盛開,見證了她與自己靈魂的《小團圓》。
而如今浮躁的社會里,當年輕的孩子們狂熱的閱讀韓寒、郭敬明,當一個又一個略有文采的筆者寫出名牌堆徹或框架單薄的文章,抑或用流行的傷感寫出帶著不知青梅味還是醋味的句子,絃斷無人聽便不再怨知音少,因為真實的自己已藏於塵埃中。
人說和春天一般短的往往還有少不更事的目光,貪玩的逃了門必修課,這門課的名字叫“做自己”。當別人成為別的樣子,組織成一種不同於自己的風格,你或許在這潮流裡翻湧,或許在岸邊靜默著怕一旦踏入就被淹沒。這個時候,正是考慮以一種怎樣的姿態面對世間喧囂的時候。正如不模仿世俗不堪之流卻依然飲酒賦詩的李白,他捨棄“鐘鼓饌玉”,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歷史的雨沒有下進太白的靈魂,他卻把真實自己寫進了歷史。如果他像當時的士大夫文徒一樣追命逐利,違背了自己的靈魂,那祖國的山河裡便不再有他的飄逸長衣,歷史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為世人吟詠。莫說世間百態,縱有千萬逆流也無法衝散這倜儻男子的沉重靈魂。
我們還是圍牆裡的學生,看得到頭頂的藍天手邊的書本,感得出湧流的波濤,在走向社會之前,更需要了解、充實、堅守自己,使自己有把握在接下來的時光裡握緊自我,牽住繫著夢想的風箏線。
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遠馬亡,在形形色色的社會,在喧囂紛雜的的世界,真實的自己。依然保佑未來漸漸骨骼齊整、血肉豐滿,在非理智而朝生暮死的雜流中衝出捍衛前進的洪水猛獸。
【篇五:面對喧囂議論文】
古有詩約:“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面對喧囂,青竹留一份正氣給自己;面對喧囂秋菊留一份淡泊給自己;面對喧囂,寒梅留一份孤傲給自己。面對喧囂要有自己的選擇,當你選擇融入它享受他時你已經贏了它。
山野裡漁謳鳥歌,市井中喧囂塵上,喧囂不止,狂心不已。當時代飛速的進步,那昔日的寧靜已經退去了屬於它的色彩。常常對比過後,不適應喧囂中的嘈雜與迷亂,但喧囂只是一種表象,於是面對喧囂需要勇敢面對。
面對喧囂,從容安然。宋朝是一個喧囂的時代,君主的軟弱,佞臣的猖獗,邊境的戰亂,官場的黑暗,而在這遍處陰霾而嘈雜的年代,有一名垂後世的文豪,他被三貶、被冤獄,飽嘗宦海沉浮之苦,可謂生不逢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此般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積極應世的豁達情懷,給自己及蒼生一個無邊的'天空。
面對喧囂,挺身而出。1943年為了取得美國對中國抗戰的支援,她出使訪問美國,她優美的儀態,高雅的風度贏得了羅斯福夫婦的認同,成為第一位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的中國人,勸說美國將注意力從歐洲戰場轉移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為中國贏得了美國的同情,她所到之處,人們鼓掌歡呼,慷慨捐款,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美國國會更順勢飛出實行已有60年惡名昭著的“排華法案”,提高美國華人的地位。她是宋美齡,她面對眾生的喧囂選擇去擊敗,她不怯懦,因為這份擔當,給予國共抗日更多的戰爭便利條件。
面對喧囂是要種勇氣,避世的表象是超然的態度,而其內在其根本就是逃避,閃躲自己的恐懼,塵世中尚且有怡然的生活,可靈魂又怎能偏安一隅?當許多人屏息靜氣,努力在喧囂的塵世之中尋覓一種純淨、和諧之音,卻只是一己之逃離,何不坦然的去面對,用逃避的力量去迎擊。
面對喧囂,只有懷著一顆純淨無雜的心,才能享受喧囂,只有沉澱下內心去享受喧囂,才能享受生命。
【篇六:面對喧囂議論文】
有人說,當今社會是喧囂的,浮誇之風正在和汙染每一個人。其實,喧囂的哪裡是社會,而是人心。
因為心中的浮躁不安,對名利的追逐,才讓我們的社會充滿了喧囂。
面對喧囂,我們能做的,就是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用自己的方式與喧囂共舞,讓心靈自由的遊走在塵世間。
面對喧囂,我們要保持內心的寧靜。如今我們常發現人情冷暖,世態炎涼,隨之而來的便是內心的失望與無助,以及對世俗的厭惡。但我漸漸看到,所謂的喧囂,只是一種表象,當自己的內心足夠寧靜時,一切喧囂皆為虛妄。所以面對眼前的喧囂,平靜看待,冷靜思考,以心聆聽喧囂中的寧靜,我們就會發現世界其實很安靜,社會的脈搏一直都強勁有力的跳動著,我們已經不再逃避喧囂。
正是因為內心的寧靜,陶潛才能於亂世中放下官職,“種豆南山下”過上自己嚮往的田園生活。雖說是“草盛豆苗稀”但他卻獲得了人人渴望的自由,從喧囂中解脫出來。面對喧囂,屈原選擇了以死抗爭,在他高呼“眾人皆醉我獨醒”後,這位偉大的詩人躍入汨羅江,以自己的方式保其清白。我們不能說這樣做值得與否,但我知道他的內心是寧靜的,他服從了內心的決定,沒有讓喧囂玷汙心靈,而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才是值得追求的。保持心靈的寧靜,為心靈保留一片淨土,以從容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唯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能自由,自然。
面對喧囂,除了內心的寧靜,行動上我們要順應喧囂。如今的中國,正處於高速發展的時期,正是這些國內外的喧囂,提供給中國寶貴的發展機會,這因此也對我們青年學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唯有不斷的學習,掌握一技之長,與喧囂中抓住個人的發展機遇,以實際行動為祖國發展作出貢獻,是個人價值在過程中得以提升,讓喧囂成為前進的鋪路石。
面對喧囂,既要有拒絕,也要有順從,既要有內心的寧靜,也要有行動上的響應。讓喧囂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的人生因喧囂而更顯五彩斑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