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懶的議論文

懶的議論文

懶的議論文

  篇一:議論文:懶惰的智慧

  我們從小就聽長輩們說起過懶漢,彷彿懶惰很不體面。實際上,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恐怕就沒有社會的進步;沒有我們的這些懶漢,勤勞的人面對的恐怕只會是單調乏味的勞作。比如晚飯後,露茜幫媽媽收拾餐具。她小心翼翼地把碗碟摞得高高的。這時媽媽冷言冷語地責備說:“真是懶漢幹活兒!”用不著經過幾番這樣的訓誡,這孩子就會養成濫用力氣的習慣,即:每次少拿一些碗碟,多跑幾趟路,把力氣花在不必要的往返上。等她長大了,就會總是忙忙碌碌,一副倦容。

  大多數勤勞的人都比懶惰的人容易衰老。本只需要走一兩步,他們卻不在乎走上十步。他們寧願循規蹈矩,落個疲憊不堪,也不肯運用心智去偷懶取巧。懶惰的飯店服務員往往是最令人滿意,最優秀的。他總是一次就把餐具都送到餐桌上,他討厭哪怕多走半步路。只有那些勤快的夥計才會端上咖啡不帶方糖和勺子,他們不在乎多往返幾趟,每趟只拿來一樣東西,結果咖啡都已經涼了。

  人類的一切進步想必都出自懶漢們想少走幾步路的良苦用心。我們的遠祖住在條件惡劣的山洞裡,每次喝水,都要走到溪水旁邊才行。於是他們發明了最初的水桶,這樣他們一次就可以把足夠喝一天的水提回家去。不過,倘若他們懶得連水桶也不願意提,不用說,他們下一步就會鋪設管道,

  這樣水便可以順著管道,從溪邊一直流進他們的屋子裡。為了避免挑著水翻山越嶺,水泵和水車就被髮明出來了,這些都是懶漢們後來的成就。同樣,我們的某個祖先想到湖對岸去,可他又不願沿著湖邊繞過去。這時第一條船就誕生了,它就是把一段樹幹掏空以後做成的。

  據說,一百多年前,有個叫漢弗萊·波特的少年,人家僱他整天坐在一臺討厭的蒸汽發動機旁邊,讓他每當操縱桿敲下來時,就把廢蒸汽放出來。他是個懶漢,覺得這活兒太累人,就在機器上裝了幾根鐵絲和幾個螺栓。這樣,閥門就可以靠著它們自動開關了。這麼一來,不但他可以脫身走人,玩個痛快,而且發動機的功率也提高了一倍。他就這樣懶洋洋地發現了往復式發動機活塞的原理。現代農業機械都帶有座位。起初想到安座位的絕不會是什麼勤快的農夫,他們才不在乎整天在地裡走路呢。這個主意最先肯定是由想坐著幹活的人想出來的。正是懶惰激勵了發明。

  最傑出的工程師——人類動機的研究者弗蘭克·B·吉爾布萊思,常常把各行各業優秀工人的勞動動作拍成影片,由此觀察某一工序最少可以用幾個動作完成。他發現,最優秀的工人毫無例外地都是懶漢,他們懶得連一個多餘的動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為他們不在乎把力氣花在多餘的動作上。一個稱職的領導也同樣懶惰;凡是能吩咐別人為他乾的事,他絕不親躬。

  精神的懶惰也同樣促進了人類的進步。許多重要的規則和定理都是懶漢想出來的。這些人想在腦力勞動上尋找捷徑。發現萬有引力定律的人準是懶漢。他們探究各種互不相關的現象的根源,他們討厭需要吃苦受累的事情。想想看,如果沒有發現自由落體定律,那麼,要確定蘋果從枝頭落到地上的時間,要確定貓從離地一英里的氣球上掉到地上的時間,該會多麼麻煩!想想看,如果某些懶漢不曾建立“2+2=4”的規則,我們的生活將會遇到多複雜的局面,將會碰到多少令人筋疲力盡的麻煩!

  其實,正是懶漢承擔了促進人類文明發展的重任。現在是認真看待我們的這些懶漢的時候了,因為我們的這些懶漢身上寄託著人類的希望。

  篇二:說儉議論文800字

  說到“儉”,現在難免有人又要嗤之以鼻。生活水平提高了,眼見著要進入“小康水平”了,還提儉作什麼?難道我們的物質生活富裕了,就不該提倡“儉”了嗎?不,因為儉對於人類是非常重要而又永不能缺少的。

  “儉”是人類的美德。一個懂得節儉的人,正是一個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懂得嚴格要求自己的人,所以世代為人們所稱頌。雷鋒的襪子破了,他補了又補,補到最後,補丁摞補丁,都沒法穿了。他這樣儉樸的生活作風不正是共產主義思想在閃光嗎?所以說,儉樸是一種崇高的品質。

  “儉”是個人成長和進取的必要條件。勤儉者必勤奮。只有勤奮的人,才明白自己得到的一切來之不易,才會珍惜所得;而做到儉樸的人,才能不斷激勵自己去奮鬥,去創造。很難想象,一個平日裡懶散慣了的人會懂得節儉;更難想象,一個平時揮金如土、窮奢極欲的人會有進取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儉樸正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態度。具備這種態度,才能茬生活中勇於進取,富於創造。正如人們說的:“不懂得儉樸,就不懂得生活。”

  “儉”是個人事業成功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貪圖奢侈生活的人是不會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曾經香港的“船王”包玉剛家財萬貫,卻依然以儉治家,每天仍坐公共汽車上下班。這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這樣一個億萬富翁,買一輛小汽車又算什麼,何至於“摳門兒”到這地步?其實他並不是吝惜那幾個錢,而是在時時告誡自己切莫貪圖享受,追求奢侈生活。這恐怕正是他事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原因吧。儉樸才能促使人們不斷奮鬥,方誌敏烈士有這樣一句話:“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由此可見,事業離不開儉樸。

  “儉。對於個人如此重要,而對於國家、社會尤其重要。它是國家富強、發展的根本保證。李商隱有一句詩:“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彥。”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強大富裕,學須懂得節儉。如果人人都以節儉為榮,浪費為恥,那麼這個國家就一定能崛起;而倘若只知揮霍浪費,任憑奢靡之蔓延,那麼這樣的國家就難逃衰敗的命這。日本是經濟大國,是“富得流油”的國家,可是他們比起還很落後的中國更懂得節儉。日本人的工廠的廢物回收利用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而他們製作的積木竟都是以傢俱廠的廢木塊為原料的。這種“儉”的精神,不正是他們經濟得以飛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嗎?朱德同志曾以詩告誡人們:“以儉入奢易,以奢入儉難。勤儉建國家,永遠是真言。”儉樸,使國家、社會形成一股凝聚力,同時也保護了生產力不受浪費的損害。由此看來,家、社會的發展是永遠離不開“儉”的。

  如今我們的國家並不富裕,可已經有不少人開始追求奢華的生活了,他們視“儉樸”為舊社會窮人的“討飯碗”,這有多麼可悲!我們個人的事業想有所成就,我們的國家想要強大,我們的國家想要健康發展就必須要提倡儉樸。

  篇三:新材料“懶螞蟻效應”寫作指導及範文

  在日常活動中,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此現象被稱為“懶螞蟻效應”。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②題目自擬;③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

  ④議論文或者記敘文;⑤不少於800字。

  【審題立意】

  思路引路:①找出物件 ② 抓關鍵句 ③ 由果溯因

  立意結論:

  因:

  結論:

  審題立意

  勤螞蟻:1.踏實勤奮離不開正確思想的的指導(踏實勤奮不一定能成功);

  2.不僅要埋頭趕路,還要抬頭看路;

  3.苦幹離不開巧幹(苦幹加巧幹才能成功)。

  “懶”螞蟻:

  1.“懶”於雜物才能勤於動腦;

  2.成功因有準備而實現;

  3.做一隻善於思考的“懶”螞蟻;

  4.學會探索;

  5.不“為”浮雲遮望眼。

  相互關係:

  團隊合理分工(各司其職);

  2.團隊合作;

  3.團隊需要“懶”螞蟻;

  4.每個人發揮特長才能求得團隊的發展;

  5.個體要有所貢獻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果:請注意,從材料看,“懶”不是不勞而獲,不是少勞多得,“勤”不是知識短淺,不是死板,不是缺陷,而是需要完善。“懶”與“勤”的關係不是主角與配角,不是領導與被領導,它是取得成功的兩個要素。有的同學對材料進行了“二次引申”,甚至隨意“轉換詞語”,以致“探索=創新”、“未雨綢繆=智慧”“實現個人價值=責任”“合作=團結”而跑題、偏題。

  【分析探究】

  一、同學標題

  1.防患未然 未雨綢繆 憂患意識

  2.團結

  3.學以致用

  4.由淺入深

  5.厚積薄發

  6.透過事物看本質

  7.各司其職

  8善於“思考”

  9.盲做不如思考

  10.“懶”亦有收穫

  切題標題:

  偏題:積累、厚積薄發、探索的艱辛、知識的價值、少勞也可多得、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團結、責任、職責、創新。

  擦邊球:長遠的眼光、全面看待事物、未雨綢繆。

  二、同學語段:請立足命題材料,分別找出下面四個開篇的問題並探究相應的策略。

  1、古人云:磨刀不誤砍柴功。材料中的“懶螞蟻”正是因為不斷探索,才保證了集體的食物來源。螞蟻如此,我們人類更應如此。所以,我們要不斷探索,必能事半功倍。《磨刀不誤砍柴功》

  問題:

  策略:

  2.螞蟻尋食分工明確,有負責偵查的,有負責搬食物的,也因此它們的食物源源不斷,人類生產中也如此.精細的分工.提高了產值.推動了現代工業快速發展。《分工的優勢》

  問題:

  策略:

  3.懶螞蟻看似無所事事,實則一直為未來的窘境做著充分的準備,是他們的“機智”挽救了整個益群。而作為人的我們,也應學會懶螞蟻未雨綢繆的品質。只有我們防患於未然,才不至於陷入“臨渴掘井”的窘況。《勿臨渴掘井》

  問題:

  策略:

  4.“懶螞蟻”看似無所事事,但最終成為發現食物源的成功者。“空閒”的螞蟻並不是無所事事,它們是在為以後的成功做準備。因此,“空閒”並不代表無所事事,而是在為功做準備。《“空閒”只為成功做準備》

  問題:

  策略:

  三、優秀開篇

  1.面對糧食危機,勤快螞蟻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早已探索、開拓了新的糧食來源,並還在繼續探索。人亦如此,只有平時不斷觀察、探索,開拓新出路,才能在困境前從容以對,保持探索亦將助我們克服一個又一個人生難關。《觀察與探索》53分

  2.懶螞蟻雖好像整天顯得無所事事,但卻是群體不可缺少的部分,倘若沒有這些“偵察者”,“研究者”的存在,蟻群可能會面臨很多困境。人亦如此,我們不應總是機修式的埋頭苦幹,而更應該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勤於探索》53分

  3.在多數人看來“懶螞蟻”是無所事事的,但實際上,“懶螞蟻”則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偵察與研究新食物源上。我們不可否認,其他螞蟻的確勤快,但在糧食危機面前卻一籌莫

  展。由此可見,我們不能只一味機械地按部就班,應該善於思考,善於發現,不斷探索,跟上時代的腳步。《不按“食”就“搬”》

  分析上面三段的優點:

  四、【例文】

  試從文章的審題立意、論據、結構、語言、思想、分析說理、扣題等角度賞析以下兩篇文章。

  生活中不可缺少“懶”

  生物學家發現,當蟻群食物源斷絕時,常常是那些平時看上去無所事事的懶螞蟻挺身而出,帶領團隊找到新的食物源。貌似無所事事的“懶螞蟻”,關鍵時刻展現了其超凡的才能,幫助蟻群度過了“糧食危機”,因此,“懶螞蟻”在蟻群中是不可缺的!那為何懶螞蟻會有如此超凡的才能?原因在於它們雖然平時很少做出體力上的付出,但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對組織薄弱環節的觀察和新食物源的研究上。對待這種有趣的“懶螞蟻效應”,人類還能簡單地用“勤”與“懶”加以評論嗎?“懶螞蟻”真“懶”嗎?

  “懶”螞蟻其實不懶。它們靠的是自己一副勤奮思考的大腦和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這種腦力勞動的勤奮對於只知道搬運食物的體力勤快的螞蟻來說,顯得更加難能可貴,更值得人們肯定和稱讚!

  動物世界的生存需要“懶螞蟻”,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同樣需要這樣的“懶螞蟻”。有人曾經戲謔地說:“世界是懶人創造的。”此話乍聽雖有些偏激,但如果換個角度思考,又覺得包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是的,縱觀人類社會的每一步發展,“懶人”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渴望省力、方便、快捷,才會想方設法制造先進的器械代替低效的人工:大機器生產代替了體力勞動,鐳射照排印刷代替了手工抄寫,電話、電報代替了千里投遞,汽車、火車、飛機的高速行駛代替了雙足步行??“懶”促使人們不滿足於已有的生產

  生活狀況,“懶”激發了人們改變社會的熱情,“懶”逼迫著人們千方百計提高生產效率,讓人類逐漸擺脫繁重的體力勞動。物質生產的高速發展使得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社會需要四肢勤快的體力勞動者,也需要東張西望、不滿現狀的腦力勞動者。他們常常能夠想別人之未想,見別人之未見,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諸葛孔明既無關雲長之勇,也無張翼德之猛,手無縛雞之力,從未披掛上陣,羽扇綸巾,談笑自若,看似逍遙自在,實則胸懷無限韜略,腹有萬卷兵書,指揮若定,料敵如神,排兵佈陣,百戰不殆。諸葛亮雖不能動刀動槍,卻善於用心動腦,他對劉備的作用是十個、百個關、張都無法替代的。

  二十世紀的科學巨匠愛因斯坦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常常蓬頭垢面,衣冠不整,是常人心目中典型的“懶”人,但正是這樣的“懶”人,在不到三十歲的年齡就創立了舉世聞名的“相對論”,躋身於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的行列。愛因斯坦生活上的“懶”恰恰成就了他科學上的“勤”,如果人們求全責備,要求愛因斯坦成為常人眼中的“完人”,那麼人類就會失去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因此,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和固定不變的思維來衡量和評價身邊的每個人,也許你眼中的“懶”人將來就可能是諸葛亮,可能是愛因斯坦。有趣的“懶螞蟻效應”揭示了“懶”在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道理,如果今天的人們還死抱著傳統評價標準不放,不懂得“懶”的重要性,那就更加迂腐可笑了!

  我學到了:做一隻善於思考的“懶”螞蟻,古往今來,許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奮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識最淵博的人,而是一些善於思考的人。一隻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是最平常的現象,但牛頓卻感到好奇——蘋果怎麼會往地上掉呢?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聞之啞然失笑,認為太荒唐了,但牛頓卻偏要尋根究底,結果發現了萬有引力,成為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水開了,蒸汽便會將鍋蓋頂起,也許這是千百年來天天發生的事情,許多人熟視無睹,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英國人瓦特卻偏要弄個明白——蒸汽怎麼會衝起鍋蓋呢?結果他發明了蒸汽機,從而引發一場工業革命。

  科學發明是這樣,我們做其他任何事情也不例外。一個人如果不善於思考,不敢創新,

  可以肯定,不管他學識多麼淵博,也不管他如何刻苦勤奮,他都不可能有什麼大的成就。唯有那些眼光敏銳、思維活躍、具有獨立性和創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成功。發明大王愛迪生曾經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許多人片面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認為成功只需要付出超常的勤奮,但卻忽視了一點,如果沒有百分之一的靈感(也就是那種帶有爆發力的積極思維),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將自流。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三思而後行”,意思是說思考是我們工作和事業的指南。在生活中人們也經常會說:凡事多動動腦子想一想。其實要想第一次就將事情做對,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做事時多動一動腦子,多想一想,不要一味蠻幹,要想好了再幹。懶於思考、不會思考的人,做事不可能成功;不會獨立思考的人,往往隨波逐流,一生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有句老話說得好“會者不忙,忙者不會”,還有句話是說“君閒臣忙國必興,君忙臣閒國必衰”,一個道理。筆者認為,凡是像上面的勤螞蟻一樣忙得昏頭昏腦的旅行社老闆,一定是一個不懂管理的老闆。如果一個管理者不懂得管理,他就永遠不會發現問題的關鍵,可能會一次次延續錯誤的方法,這樣的企業難以成功。

  篇四:“懶螞蟻”材料作文解析

  “懶螞蟻”材料作文解析

  材料——

  在日常活動中,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有趣的是,當生物學家在這些“懶螞蟻”身上做上標記,並且斷絕蟻群的食物來源時,那些平時工作很勤快的螞蟻卻表現得一籌莫展,而“懶螞蟻”們則“挺身而出”,帶領眾螞蟻向它們早已偵察到的新的食物源轉移。原來“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此現象被稱為“懶螞蟻效應”。

  要求: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②題目自擬;③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④議論文或者記敘文;⑤不少於800字。

  立意指導:

  一、深層次解讀:

  猶太人漢弗特在加拿大渥太華開設了一家豪華賓館,處事甚為?懶惰?,凡是能吩咐別人為他乾的事,他絕不親躬。賓館業務雖然繁忙,他卻整天悠閒自在。年終時,他讓賓館分別評選出10名最勤快和10名最?懶惰?的員工。漢弗特叫人把10名?懶惰?的員工叫到他的辦公室。一進門,漢弗特就說道:?恭喜各位被評為本賓館最優秀的.員工。?看著他們一個個目瞪口呆的表情,漢弗特笑著慢慢解釋道:?據我觀察,你們總是一次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習慣於一次就把客人的房間收拾乾淨,一次就把工作幹完,討厭多走半步路,討厭做第二次。因而在別人眼裡你們整天閒著,在偷懶。但依我看,最優秀的員工全無例外的都是‘懶漢’,因為他們‘懶’得連一個多餘的動作都懶得去做。?

  長期以來,人們一說起懶惰就深惡痛絕。?懶惰?常常被人譏笑,?懶人?幾乎成了一個恥辱的代名詞,而勸勤的典故則不計其數。什麼?一勤天下無難事?、?業精於勤荒於嬉?、?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更有?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等等。

  其實,?懶?,從某種角度來說,既能成為一種創造的動力,也能提高生產的效率。人正是懶得推磨,才發明了風車;懶得走路,才發明了汽車:懶的洗衣服而發明了洗衣機等等。

  巧於懶惰的人,身上常常閃爍著創造的火花。正是有了許多這樣巧於懶惰的人,人類的智慧才能光芒四射,而各種智慧的結晶,就將人們從各種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從這個角度來講,是不是可以說,懶惰加快了人類前進的步伐呢? 但是,有一點需要注意,你所肯定的應該是與智慧聯絡起來的懶惰,也就是說只是身體上的懶惰,而決不包括思想上的懶惰,那種既不動手,也不動腦的行為,連?一次?也不想去做的行為,就是徹頭徹尾的懶惰了,是需要毫不留情地批判的。?懶惰?的真正含義是指討厭吃苦受累,想在腦力勞動上尋找捷徑;是指勤於動腦想主意,懶於動手出力氣;是?智搏?而非?拼搏?;是指不滿足現狀,不因守舊;不懈進取,不斷創新。

  管理學上的四類人:懶惰而聰明者,懶惰而愚蠢者,勤勞而聰明者,勤勞而愚蠢者。進而:懶惰而聰明者可作領導,勤勞而聰明者可作工兵,懶惰而愚蠢者往往也能混一混,而勤勞而愚蠢者會越做越錯,適得其反堅決不能讓他們工作。

  二、探究材料:

  從材料看,“懶”不是不勞而獲,不是少勞多得,“勤”不是知識短淺,不是死板,不是缺陷,而是需要完善。“懶”與“勤”的關係不是主角與配角,不是領導與被領導,它是取得成功的兩個要素。有的同學對材料進行了“二次引申”,甚至隨意“轉換詞語”,以致“探索=創新”、“未雨綢繆=智慧”“實現個人價值=責任”“合作=團結”而跑題、偏題。

  三、本次偏題的話題有:

  積累、厚積薄發、探索的艱辛、知識的價值、少勞也可多得、領導者與被領導者、團結、責任、職責、創新、助人、關愛、守護、學會定位、長遠的眼光、全面看待事物等。

  四、綜合立意:

  1. 生命歷程中充滿未知與艱難,需要我們提前做好準備,而不只是盲目工 作和努力——偵查、研究、思考、探索

  (題目:A生命不息,探索不止、B觀察?行動?成功、C學會思索,靜水流深、D觀察?探索?成功、E不斷探索,彌補不足、F方案二、G努力更需探索H善於觀察,勇於探索等等)(只寫防患未然、未雨綢繆、蓄勢或準備的算作偏題!)

  2. 對於螞蟻而言,這個群體無論哪一部分都非常重要,因此彼此間無形當 中的合作很是關鍵,更重要的是每一組成員都能盡職盡責,由此——在一個集體中,位置不同,作用便不盡相同,所以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樣,雙方各盡其能,各顯身手,才會合作共贏。

  (題目:A各司其職,合作共贏、B分工?合作?共贏C各盡其才,合作共贏)

  3.生存狀態剖析:懶與勤的辯證關係等

  (題目:A苦幹離不開巧幹、B懶於雜物才能勤於動腦、C做一隻善於思考的懶螞蟻、D不僅要埋頭趕路,還要抬頭看路、E懶人的智慧、F大勤若懶、G懶之有道,事半功倍、H懶出風格,懶出成功、I慵懶?蓄勢!、J假的懶散,真的智慧)

  有一對兄弟,他們的家住在80層樓上。有一天他們外出旅行回家,發現大樓停電了!雖然他們揹著大包的行李,但看來沒有什麼別的選擇,於是哥哥對弟弟說,我們就爬樓梯上去!於是,他們揹著兩大包行李開始爬樓梯。

  爬到 20樓的時候他們開始累了,哥哥說:"包包太重了,不如這樣吧,我們把包包放在這裡,等來電後坐電梯來拿。"於是,他們把行李放在了20樓,輕鬆多了,繼續向上爬。

  他們有說有笑地往上爬,但是好景不長,到了40樓,兩人實在累了。想到還只爬了一半,兩人開始互相埋怨,指責 對方不注意大樓的停電公告,才會落得如此下場。他們邊吵邊爬,就這樣一路爬到了60樓。

  到了60樓,他們累得連吵架的力氣也沒有了。弟弟對哥哥說,"我們不要吵了,爬完它吧。"於是他們默默地繼續爬樓,終於80樓到了!

  興奮地來到家門口兄弟倆才發現他們的鑰匙留在了20 樓的包包裡了.

  有人說,這個故事其實就是反映了我們的人生:

  20歲之前,我們活在家人、老師的期望之下,揹負著很多的壓力、包袱,自己也不夠成熟、能力不足,因此步履難免不穩。

  20歲之後,離開了眾人的壓力,卸下了包袱,開始全力以赴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就這樣愉快地過了20年。

  可是到了40歲,發現青春已逝,不免產生許多的遺憾和追悔,於是開始遺憾這個、惋惜那個、抱怨這個、嫉恨那個.就這樣在抱怨中度過20年。

  到了60歲,發現人生已所剩不多,於是告訴自己不要在抱怨了,就珍惜剩下的日子吧!於是默默地走完了自己的餘年。

  到了生命的盡頭,才想起自己好象有什麼事情沒有完成.原來,我們所有的夢想都留在了20歲的青春歲月。 還沒有來得及完成??

  原來,我的夢想還留在二十歲,沒有完成。你也是如此嗎?想想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最在意的是什麼?不要到了四十年後才來追悔。

  想一想希望將來的自己和現在有何不同,就去做吧!......

  什麼年齡就該做什麼年齡該做的事。力所能及的範圍裡,不要讓自己遺憾和後悔。過年了,都奔三了,還有啥沒做,趕快做了吧。

  篇五:典型議論文不要輕易說不

  不要輕易說“不”

  人貴在自信自強,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只是我們登上勝利頂峰的踏腳石。只要自立自強,勝利的光環終歸你所有。所以無論面對著多大的艱難險阻,我們都不要輕易說“不”,我信我就能。(亮觀點) 要成功就不要輕易說“不”。成功的甜頭只屬於敢於嘗試的勇者,如果一個人對任何事情都輕易說“不”,那麼他就不可能抓住成功的機遇,更沒有機會登上勝利的頂峰。在04年雅典奧運賽場上,中國女排如果在落後0:2的劣勢

  下洩氣,沒有勇於挑戰對方的信心,那麼勝利就永遠無法成功獲得。如果你要成功就不要輕易說“不”,一定要勇往直前,勇於挑戰。(為什麼)

  要活得精彩就不要輕易說“不”。那些輕易說“不”的人就等同於懦夫,他們對人生毫無大志與目標,他們不敢想,不敢做,只是一味蜷縮在生活的角落,一輩子都見不得光。只有那些凡事勇於挑戰的人才會擁有精彩的人生,他們的天邊才會掛上絢麗的彩虹。中國小飛人劉翔從不向困難說“不”,他勇於挑戰,憑藉著自我的毅力與

  自信,他摘下了奧運賽場上的桂冠,他的人生絢爛多姿。如果你要活得精彩就不要輕易說“不”,只要邁出自信的第一步,彩虹就是屬於你。(為什麼)

  學會堅持就不會輕易說“不”。堅持就是勝利,只要你學會堅持,你便不怕艱難險阻。抗戰打了8年,解放戰爭打了3年,就是因為戰士們學會了堅持才不會說“不”,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怎麼樣)

  學會自信就不會輕易說“不”。只要我信我能,在面對困難就不會投降,因為自信是我們的能量來源,只要充滿自信,我們就會敢於

  迎接挑戰。當年越王勾踐就是憑著自信才創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佳話,即使面對著千軍萬馬的吳軍,他從沒有輕易說“不”。(怎麼樣)

  只要堅持,你便成功;只要自信,你便活得精彩,在困難面前,我們都不要輕易說“不”。在困難面前,我們只有這樣做,就能成功,就會精彩。再亮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