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關於生活與禪的議論文

生活與禪的議論文

關於生活與禪的議論文

  佛心,即平常心也。一個人能夠真正長久地懷抱一顆平常之心,身放閒處,心在靜中,雲中世界,靜裡乾坤,那就意味著他的“參禪入定”已然相當境界。

  日常中,我們常常身陷形形色色的紛爭和困擾,總是無法寧靜,總是無法超脫。我們嚮往著閒適快樂的生活,卻又往往在現實利益之前備受著種種羈絆。可見,“功利”的殺傷力是如此頑固和強大。

  參禪到何種程度,一切皆取決於人境的高與低和空與實。要讓我們時常葆有一顆平常心,就得千方百計將一切的利益和紛爭都看淡,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像吃飯睡覺一樣平常和簡單。然而,平常並不代表庸碌無為,而是更加地對人生充滿熱情充滿積極樂觀的進取精神。

  禪師有云:禪者之所以為禪者,應在於他心如大海那樣的深邃寬廣,似秋月那樣的皎潔柔情,像明鏡那樣的明亮清純。因而,禪者方能兩袖一甩,一路清風;布履一雙,踏破山河;仰天一笑,快慰平生;張口即佛,人人皆成菩薩;與人為善,天天都是好日子。

  我們參禪悟道,並非是說我們必須看破紅塵歸之於佛門,過一種苦行僧的生活。“參”或“悟”,參的是一顆心,悟的是一種人生態度。禪師的一席話,多少還是能令我們悟出些許道理的。

  《一路蓮花》第十章,教誨人們一句話14個字——心地能平穩安靜,處處皆青山綠水。

  禪,就是內在的學習,就是一種自我的淨化。

  淨化之過程,是礪煉之過程,是修養之過程,是寧靜來自於內心之過程。

  所謂觸目菩提,在於自己心境而已。

  一個人的心,如果澄淨明瞭,就日日是好日,夜夜的良宵,處處是福地,法法是善法。那麼,還有什麼能夠來迷惑與浸染我們?

  我不知道鄭板橋老先生有沒有參過佛法,但他的“難得糊塗”,在我看來,真的是歷經了滄桑後的一種頓悟,一種禪義。

  難得糊塗,好啊。有時候太清楚了反而障眼,該糊塗時不妨糊塗一把。

  這糊塗,也是難得的平常心呀。

  禪說:一切隨緣就好。

  一切隨緣的註解並不是得過且過,不思上進,或者自暴自棄。所謂的“一切隨緣”,就是在熱愛生活的基礎上,面對現實,從容淡定,併合理選擇切合實際的人生方式和努力目標。

  凡事均不可強求。努力了,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終究不會是你的。千萬別眼高手低,一山望著那山高,也千萬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看不起自己。

  享受人生,其實更多的是在享受著創造生活的過程。

  只要用心去生活,在生活中慢慢積累,自然就會水到渠成。隨緣吧,就讓一切隨緣。

  有這麼一個比喻,非常經典,非常好。

  人生要像一隻皮箱,提放自如。皮箱在我們有用時,就將它提起,不用時就把它放下。倘若不用皮箱時,你仍然把它提在手上,便是累贅;反之,要用時,沒有皮箱,就會有不便之處。

  我們做人就必須像皮箱一樣,能夠提得起,也能夠放得下。提所當提,放所當放,提放自如。

  生活中當追求自然,人生中當追求自由。

  追求自然與不做作的人,才能獲得自由,才能“隨欲而安”,閒適快樂。任性自然的人生態度,是瀟灑,更是一種境界。

  為什麼人們總是感嘆:活著真累?是因為發出如此這般的感嘆,說明:一是表明心累,心裡有負擔;二是表明對現實狀態的無奈。“心累”和“無奈”,來自於人們的生活態度,來自於人們對“功名利祿”和“榮華富貴”的理解。說到底,就是想不開,就是放不下。

  人生苦短,又何必去追求那虛幻如夢的浮光掠影?

  累了,就歇歇。

  其實,世界對於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就看你是以怎樣的心態去對待生活,去理解世界。

  一個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質的表象,他的內心世界便會無比的廣闊無比的自在。

  禪說:心若無事,萬法不生,意絕玄機,纖塵何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