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清明節的諺語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氣是古曆法中表示季節變遷的廿四個特定節令之一,處在生氣旺盛的時節,也是陰氣衰退的時節;這一時節吐故納新、萬物皆潔齊,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下面是有關清明節的諺語的內容,歡迎閱讀!
有關清明節的諺語
交春落雨到清明,清明落雨無日晴。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
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
清明不插柳,死後變黃狗 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
清明風若從南起,預報田禾大有收。
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種莫遲延。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
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清明冷,好年景。
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清明暖,寒露寒。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又是我國曆法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
清明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源於寒食節。寒食節始於晉文公元年(前636年)。相傳,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他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綿山(今介休綿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揹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那一天(後人改在冬至後第105日)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清明節又是我國曆法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早在春秋時代(前770年~前476年)我國人民中就有了夏至、冬至的概念。戰國時代(公元前 476 年 ~公元 前 221 年)後期就確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漢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二十四節氣完全確立。 寒食節起始年代較早,清明節這個節氣確立年代較晚。每年的清明節這個節氣僅比寒食節這個節日晚一至二天。
由於寒食節這個節日和清明節這個節氣日期相近,清明節這個節氣確立後,隨著時間的遷移,寒食節和清明節便逐漸融合在一起。寒食更名為清明,寒食節的日期改在了清明這一天。清明節既是我國曆法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又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