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敘事> 年味淡了作文範文

年味淡了作文

年味淡了作文範文

  導語:近十多年過年的物質味越來越濃,過年的文化味卻越來越淡。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年味淡了範文,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年味淡了作文範文(1)

  恐怕是許多人過年時的感覺。不必說有著傳統過年記憶的老人們,連才上小學的小表弟,都一臉無聊地說,過年就剩了兩件事有意思,放鞭炮和壓歲錢。看來,年味兒還真是淡了。

  有人說,過年最大的主題是團圓,這話沒錯。春節期間,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喝杯團圓酒,談談工作的事情,聊聊生活的煩惱,著家的溫馨,親情的溫暖,一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但春節畢竟是春節,如果僅此而已的話,和一般的節假日也就沒啥區別了。過年,要過出年味兒來才好。

  年是一種民俗,一種文化,它是幾千年民族文化傳統的積澱。爺爺說,以前過年,那可是有一整套的習俗,一進臘月,各家就開始忙活起來,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三過小年,準備果品送灶王爺“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四掃塵日,全家大掃除,還要在床腳點燈,驅鬼辟邪。年三十,講究就了,貼門神,貼年畫,貼窗花,祭祖宗,祭天地,祭神靈,一直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鬧完花燈,年才算過完。

  眼下的生活,那些傳統習俗似乎已經成了遙遠的回憶的,帶點年味兒的活動似乎只剩下了貼個春聯,放放鞭炮,看看春晚,真正的年味兒好像只有跟著旅遊團到遙遠封閉的鄉村才能看得到。

  過年是一種文化,年味兒需要載體。當以前只有在過年才能吃到的年貨現在每天在超市裡都堆積如山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文化層面的年、民俗意義的年。迎來送往、喝酒聚會的間隙,可以去聽聽家鄉戲,看看大秧歌;興之所至,也可以拿出毛筆來試著寫幾副春聯,跟老人們學學剪紙,或者什麼都不做,只是坐在火爐旁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你也可以感覺到年味兒正一點點地從老人臉上的皺紋裡,從噼啪作響的灶火中滲透出來,洋溢在你的周圍——那就是過年的感覺。

  年味淡了作文範文(2)

  小時候,大年三十和初一是一年中最開心的時間。

  一年當中飯菜都很單一,棒子麵、高粱面是主食,白菜、蘿蔔、鹹菜是副食,過個節日才可能有肉吃,才可能有塊兒點心吃。富裕人家小孩有餅卷雞蛋要舉著到大街上去慢慢地吃,那才是兒童的快樂;而我們卷個小魚要留到最後再吃,把最美的滋味留在最後,那就是享受。只有頭疼腦熱的時候,才可能有碗白麵條或者水果罐頭吃,有時真羨慕有病的夥伴呢,那麼多好吃的!

  年夜飯卻不一樣,會有一桌子比平常好得多的飯菜,紅燒肉剛出鍋就忍不住想鉗一塊入口,眼看得都直了——就是那時候烙下的病根兒,什麼是垂涎三尺的,什麼叫肉香,什麼是滿足,體會的太深了,簡直是刻骨銘心。

  穿的衣服都是棉花紡成的粗布漂染成黑色的、灰色的、藍色的`縫製的,洗得發白了,補丁摞補丁是非常正常的。要是誰家買了一塊洋布冷不丁給小孩做了一件衣裳,肯定要美好多天,享受夥伴們羨慕的目光,那叫一個爽;鞋,無論單鞋還是棉鞋都是千層底的,那是所有實在穿不得的衣服和棉質用品碎片粘合在一起納成的鞋底子,“打球賽跑不怕磨”的球鞋那是奢望,皮鞋只是聽說過。

  過年都能添置一身新衣裳,而新衣裳實際上是自己沒穿過的別人(城裡人)的舊衣服,抑或是沒有明顯補丁的衣服,但那也美,“舊貌換新顏”嘛!

  除了能吃到好吃的和穿新衣服之外,更重要的是一年裡再也沒有比這些天更熱鬧了。除夕這天先是磕頭祭祖、到墳前給故去的先人焚燒紙錢、燃放鞭炮並告訴他們過年了,晚輩們一切安好,天堂那好上哪去;再貼、貼窗花、貼年畫把屋裡屋外佈置的紅紅火火,晚上一家人熱熱鬧鬧地一起吃年夜飯,七十年代盼著圍在收音機前聽曲藝專場,八十年代等在電視前面看春晚,這些都是每年雷打不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