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我難忘的週末記敘文
這個週末,爺爺奶奶回老家了,爸爸又不在家,只有媽媽和我,還有弟弟在家裡。弟弟只有七八個月大,纏著媽媽脫不開身,都大中午了我們還沒吃上飯。媽媽米飯已經蒸好了,他把弟弟放到車車裡,開始炒菜,可弟弟又哭又鬧,就是不坐車車,我寫完作業去抱他,他一直把我往外推,不讓抱,還哭得越發厲害了。沒辦法,媽媽只得抱起他,先哄弟弟了。眼看著一點多了,我的小肚子餓得咕咕直叫,不知哪裡來的勇氣,竟自告奮勇地說:“媽媽,今天中午我給咱炒菜吧,你在一旁指導我。”媽媽聽了一臉的驚愕,隨即很欣慰的笑了。這樣,我人生的第一次進廚房經歷開始了。。。。。。
媽媽說就我們兩個人,炒一盤馬鈴薯就可以了。於是,在媽媽的指導下,我迅速刨了一個大的馬鈴薯,雖然刨的皮不是很乾淨,但媽媽說已經很好了,洗乾淨就行了。緊接著,我要將馬鈴薯切成細絲,“咣,咣,咣……”一口氣切完了,天哪,這哪裡絲,成了馬鈴薯條了,媽媽看著我的戰果,笑了。“挺不錯的,第一次能切成這樣,很好啦!”正在這時,弟弟拉便便了,褲子也弄髒了,一點徵兆都沒有。我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去幫媽媽了。十幾分鍾後,等我再回到廚房,驚訝地發現黃色的馬鈴薯條已經變成了紅色,過了一會,甚至變成了褐色,這讓我大吃一驚。
我跑去問媽媽,“媽媽,馬鈴薯怎麼變色了呀?”
媽媽看我一副好學的模樣,語重心長地說:“因為馬鈴薯裡含有澱粉,澱粉如果接觸到空氣就會氧化就會變色。而且當馬鈴薯削皮後,植物細胞中的酚類物質便在酚酶的作用下,與空氣中的氧化合,產生大量的醌類物質。新生的醌類物質能使植物細胞迅速的`變成褐色,這種變化稱為食物的酶促褐變。”
哦,原來是這麼一回事啊!
媽媽又給我講了好多關於馬鈴薯的知識,讓我受益匪淺。我只知道,馬鈴薯就是我們常說的“土豆”,其實它還有很多親暱的稱呼:法國人稱它為“地下蘋果”;德國人稱它為“地梨”;俄羅斯人稱它為“第二麵包”。在我國,馬鈴薯也有不少美稱;東北人叫它“土豆”,西北人叫它“洋芋”,華北地區叫它“山藥蛋”,江浙一帶叫它“洋番芋”。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的科學,我立馬來了興趣,也不感覺餓了,就決定做一個實驗,看看如何才能使土豆不變色。實驗開始了,我先把一個土豆切成4份,一份用檸檬水泡著,一份用鹽水泡著,有一份用糖水泡著,還有一份用冷水泡著,過20分鐘,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20分鐘過去了,我一看,呀!在檸檬水、鹽水、糖水、冷水裡泡著的馬鈴薯都沒有變色。看來,以後切開馬鈴薯都要放進水裡泡著,不管什麼水都可以,這樣就可以避免馬鈴薯變色。
最後,媽媽趁著弟弟睡著後匆匆炒完菜,我們倆才算吃了頓午飯,吃完飯已經快兩點了。
經過這一次體驗生活,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我們應該多觀察、多發現、多研究,讓我們和科學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