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敘事>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一、敘述是指把人的經歷、行為或事件的發生、發展變化表述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其一般要求是敘述要清楚,有條理,繁簡適宜,詳略得當;較高要求是要波瀾起伏、有張有弛、有疏有密、有離有合、有斷有續等。從事件發生發展、人物經歷的時間這一角度來考慮,敘述可以有順敘、倒敘、插敘、補敘等方式,考生在寫文章時,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去選擇敘述的方式。

  1、順敘就是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先後順序來敘述。順敘易於組織材料,文字條理清楚,其缺點就是容易陷入平鋪直敘中,讓人覺得枯燥呆板。

  2、倒敘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先將故事的結局或故事中最突出、最動人的片段提到前面,然後再按時間順序依次敘述故事。如2010年江蘇高考一考生滿分《綠色生活──奶奶的心事》,開頭一段寫三叔重返村子見到白楊林而痛心懺悔的場面,很自然地引起對往事的回憶,然後按時間順序敘述了白楊林失而復生的經過,結尾段中“三叔一聲不吭,沉重的雙膝已詮釋了一切”一句照應開頭,結束對往事的回憶。這樣寫,使讀者急於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從而增強了故事的吸引力。二是文章的開頭部分不涉及具體的內容,作者由眼前的某一事物引起聯想,透過一段議論或抒情性的文字,匯入對往事的回憶,然後再將準備的故事按時間順序原原本本地講出來,最後以一段議論或抒情性的文字呼應開頭,總結全文。這樣寫的作用是造成懸念,增強感染力,使故事情節波瀾起伏。運用倒敘時,要交代清楚起訖。倒敘與順敘的轉換處,要有明顯的界限,還要有必要的文字過渡,做到自然銜接。

  3、插敘是在敘述的過程中,由於表達的需要,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與之有關的其他事情的敘述,插敘完畢,再繼續原來的敘述。插敘一般有三種情況:

  (1)映襯插敘,即在敘述的過程中,插入涉及到另外的人和事,對錶現主要人物起著鋪墊映襯作用,從而達到以美襯美、綠葉襯紅花的作用。

  (2)解釋插敘,即在敘述的過程中,對人物活動或事件產生、發展的某些原因,作出一些必要的解釋和說明,消去了讀者的某些疑慮或猜測。

  (3)對比插敘。即在敘述的過程中,追憶過去的有關人物或事件,從而形成強烈的對比,以增強其鮮明感和突出感。運用插敘時,要注意插敘前過渡要自然,插敘後銜接要緊密,不能斷線。

  4、補敘,就是指在敘述過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對人物或事件作簡短的補充說明。這種文字,一般並不發展原來的情節,僅僅是補充原來敘述的不足,豐富原來敘述的內容。在形式上常採用“原來……”或“後來聽人說……”等來表達。如2010年高考浙江一考生的佳作《角色轉換之間》敘寫了教師“老王”角色轉換之間(校長要他提前退休)而徵求兒子意見的故事。文章開頭這樣寫道:“老王就坐在村口的大棗樹下,抽著煙,坐在石墩上。他平常不抽菸,可今天這煙是好煙,更何況,今天兒子回家,他心裡高興。”接著補敘了“好煙”的來歷:校長為了讓離退休還有五年的老王提前退休“親自登門,送來兩條中華煙”。有了這段補敘,使文章情節鋪設更加跌宕起伏、引人人勝。運用補敘,一要對敘述的內容有深刻了解,從而確定該補敘不該補敘。二是交代要明白清楚。尤其是補敘的內容要和原有敘述的內容相互銜接,過渡自然。三要注意詳略。

  二、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狀態具體地描繪出來。這是一般記敘文和文學寫作常用的表達方式。描寫分為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兩類。

  1。人物描寫的手法主要有:

  (1)肖像描寫,也稱外貌描寫,就是對人物外形(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飾以及隨身器物等)的描寫。描寫人物肖像時,既可以對同一人物不同時期的肖像進行對比描寫,也可以對不同人物的肖像進行對比描寫;既可工筆細描,也可以簡筆勾勒,還可以與環境、語言、行動、心理等結合起來寫。但都應注意描寫的角度與順序,不可雜亂無章。如2009年高考江蘇一考生的佳作《品味時尚》,從“時尚”的“髮型”變化切入,故事隨描寫髮型變化而展開:“一個清爽爽的平頭就‘新鮮出爐’了。”“一陣風吹來,分頭前的髮梢飛揚,對映著一張張帥氣的臉龐。”“他的頭髮是豎著的毛毛頭,直指著天,像一根根‘線’。”“班長剃了個平頭,我們覺得他做作業時撓著平頭的樣子很酷,而且一撓那個‘平頭’頓時停滯的筆又飛快起來,而且不用常洗頭。”主旨在描寫“髮型”中體現出來。

  (2)行動描寫,即對人物的行為和動作的'描寫。作文時,或描寫人物富有個性特徵的習慣性動作,以此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或描寫人物連續性的動作,使描寫富有動感,以此傳神;或捕捉人物細微的動作,以此反映人物的心理;或與其他描寫方式結合起來寫,以此更好地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畫人物形象。如2009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滿分佳作《踮起腳尖》運用總分總結構,以時間依次為經,以細節為緯,展現了一幅幅“別開生面”的慈母愛子圖畫,以狀寫人物行動為開端,中間也藉助各個人物行動來突出人物性格,結尾重扣人物行動,再加上畫龍點睛式的人物神態、人物語言,凸顯了“母親踮起腳尖為我撐一方愛的晴空”這一深刻的主旨。

  (3)心理描寫,即對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動的描述,如思想、感情、願望、體驗等。常見的方式有:一是內心獨白法。從作品中人物的角度,來顯示他的內心世界。常用第一人稱自我敘述的方式來展開故事情節。二是心理剖析法。作者從全知全曉的角度洞悉人物的內心並對其進行細膩的剖析。一般常用“他想”之類的詞由外部描寫切入內部展示。三是幻覺呈現法。即透過對人物幻覺的展示,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揭示文章的主題。四是間接顯示法。不直接寫人物心理,而是透過環境、景物、氛圍等透露人物的特定心境,或者透過對人物語言、行動、舉止、表情的描寫,讓讀者揣摸到隱蔽在人物內心深處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動。進行心理描寫時,必須注意兩點:一要真實,二要有層次。

  (4)語言描寫。語言描寫可以是人物的個人獨白,可以是兩人的對話,也可以是幾個人在一起談話,其中以對話運用得較多。人物對話的描寫一般有四種形式:一是後引式:××說:“……”,一般用於舒緩語氣的對話。二是前引式:“……”××說,多用於急促語氣的對話。急於將話告訴別人,要先話後人。“說”後面加句號。三是分引式:“……”××說,“……”,多用於較長語氣或改換語氣的對話。前個引號內最後一句末尾往往用逗號,“說”字後面一定要打上逗號。四是省略式:“……”,用於表示連續不間斷的對話,有兩種情況:①說話者的名字不言而喻,只寫對話內容,這樣的引語方式顯得緊湊;②寫眾多人七嘴八舌的對話,分不清誰說的,也無需分清,只要把說的話寫下來即可。

  2。環境描寫主要有兩種:

  (1)社會環境描寫,作文時,有關社會環境的直接描寫比較少見,它往往隱含在自然環境之中,體現在人物與人物的關係之中。

  (2)自然環境描寫,寫作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要選好寫景的時機和寫景的角度;二要善於抓住景物的特徵來寫;三要處理好人物感情與景物的關係;四可採用象徵手法及對比等多種方法寫景。如2010年高考全國卷Ⅱ甘肅一考生的滿分佳作《猶憶書香》的結尾“捧著書香,看著窗外嫩綠的枝葉,在書海中,漸行漸遠”幾句,作者透過描寫“窗外嫩綠的枝葉”,有力地凸顯了文章的主旨——對深閱讀的理解和喜愛之情。

  三、抒情,就是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這裡重點介紹借托與詠歎。

  1。借托的特點重在一個“借”字,可借“事”“物”“景”來寄託作者的某種感慨,來抒發和表現作者的感情。借事託情,即在記敘了某件事情後,作者的情感有所觸動,進而抒發自己對這件事情的感受。借物託情,亦稱託物言志。關鍵是要選好借托的物件,即“物”。如何選好借托物呢?首先,要確立所要抒發的“情”,使事物的外部和內部聯絡合乎邏輯;其次要抓準“情”與“物”的相似點。如高考湖北一考生的《站在十八歲的門口》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感情充沛,由生活到學習到思考到覺悟,由少年到青年到成年,由個人到時代到家國,都情寄其間,感奮動人。作者尤其注意借“風鈴”“大海”“帆”“風”“槳”“浪”等來抒發內心的情感。借景託情,就是觸景生情。要能做到景和情在作文中的和諧統一,作者平時對景物的觀察是很重要的。觀察景物,不僅要觀察景物的靜態和動態,發生和發展,而且要觀察到景物的內在意義。2。詠歎法是作者在文章中對所記敘的人物或事件,直接進行歌詠、感嘆的手法。它往往直接而鮮明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傾向、態度等。詠歎式抒情有幾個特點:一是感情經歷:大喜大悲,起伏跌宕;二是所記之事:刻骨銘心,永世難忘;三是抒情方式:直抒胸臆,暢快淋漓;四是語言表達:震懾人心,感人肺腑。如高考福建一考生的滿分作文《只待驀然回首》是一篇抒情濃郁,詩意盎然的散文。文章以文采取勝,善用修辭手法,有些句子採用“陌生化”手法,富有意蘊,字裡行間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色彩,讀來醒目,引人深思。

  四、議論,就是對客觀事物進行評論,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但記敘類文章中的議論不像議論文那樣要有充足的論據和嚴密的論證,它是在敘述、描寫或說明的基礎上,直接表明作者對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如2010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滿分佳作《早》敘寫了兩件“早”事:母親早起扭開臺燈在縫紉機上加工手套和“我”早起打開臺燈“朗讀英語課文”。文末寫道:“‘早’便是希望,讓處在貧窮中的我和母親看到啟明的晨星,‘早’便是希望,讓母親告別那永遠處在絕望中的地方。”幾句中肯的議論,言簡意賅,揭示了作者要表達的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