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家鄉的習俗作文(通用58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組成,經過人的思想考慮,透過語言組織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文體。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
每每大年三十的夜晚,我們村裡都要舉行一項隆重的儀式——放煙花。
不要誤會,這可不是普通的放煙花,而是全村一起放煙花。
在大年夜的傍晚的時候,應該是六點多的樣子,全村人就要開始準備煙花了,除了煙花,我們還要拿個盤子,裡面放上豬肉、豆腐、米餅、油餅。食物準備好後,我們還要將火紙剪成那種一條一條,連在一起,可以拉長的那種東西,這是用來烤的。
準備好這些之後,我們都來到一塊平坦的地方,中間有一個坑。我們把煙花放在地上,把盤子全部放在一塊水泥地上。然後把紙剪成的東西扔進坑裡點燃,當火燒到最旺的時候,我們就彎腰三拜。當火滅時,這便象徵著可以開始放煙花了。
我們全村人一齊點燃煙花,大大小小的煙花在漆黑的夜空中綻放出一塊又一塊美麗的圖案。那煙花的聲音真是震耳欲聾,如果我不閉著耳朵,耳膜就會很難受。哇!那場面真是壯觀啊!把漆黑的夜空照得跟白天一樣,這時候全村人的心情都高漲起來,絢麗的煙花彷彿要將黑夜吞併。
過了一會兒,壯觀的煙花會結束了,全村人都帶著自己的盤子回家了,他們都回去吃團圓飯了。
在剛才壯觀的平地上,又恢復了以前的寂靜,只留下一陣陣刺鼻的火藥味……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
我的家鄉在四川,那裡的各個節日的風俗和別的地方有所不同,那麼就由我來把家鄉的風俗介紹給大家吧!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熱鬧的傳統節日,俗稱“新年”。年節從農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廣大城鄉年節前就開始備辦年貨,殺豬、羊、兔等,制臘肉、購食品、逢新衣,過年時大家穿好衣服、掛年畫、貼春聯,年三十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家拜年,祭祖等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清明節在一年的二月中旬,公曆的4月5日前後,主要是郊遊踏青、野炊;有的是祭祖上墳掃墓等活動。這一習俗活動也是城鄉較普遍的活動。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彝族火把節:火把節是四川涼山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家家飲酒、吃坨坨肉、並殺牲以祭祖先。人們穿新衣,開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活動,男人們參加鬥牛、羊、雞、賽馬、摔跤;婦女則唱歌,吹口弦,彈月琴。晚上把火把在房前屋後遊轉;第三天晚上成群結隊地舉著火把遍
遊山野,火光一片,然後又集中到一處點燃篝火,打著火把,喝酒、唱歌跳舞,一直玩到天亮結束。這就是我們四川的風俗!我們四川的風俗都很特別,我喜歡我的家鄉!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
“媽媽,媽媽,來給我講講你家鄉的習俗吧!”接到老師“聖旨”——調查家鄉習俗的我興高采烈地拿著原稿紙和筆“蹦”到了媽媽的面前。
“嗯…讓我想想。”媽媽低下頭沉思起來。
半晌,“舞火龍!”媽媽突然的叫聲把我嚇了一跳。“什麼東西?”我眼中滿是疑惑。“舞火龍啊!”媽媽興奮地打著手勢給我描述起來:“火龍如它的名字一樣,會著火。全身是由稻杆紮成的,不是直接點燃,而是在上面插滿點燃了的香,舞動起來生龍活虎,那場面,真叫一個壯觀!”喲!有點兒意思嘛!我霎時來了興趣,問道:“那麼,舞火龍是誰都可以上陣嗎。”我眼睛裡閃爍著憧憬的光芒。“哈哈,當然不是了。”媽媽看出了我想試試的小心思,哭笑不得地說:“只有正值壯年的男生才可以上陣舞,你外公在世的時候啊,基本上每一年都去舞呢!”“真棒!可是有的女生比男生厲害啊。”我不甘心地繼續說。“雖然有些女生比男生還厲害,可是舞火龍必須赤膊上陣,不然啊,衣服會著火呢。”媽媽摸了摸我的頭說。“哈?”我不禁打了個哆嗦。,著火!真可怕!我目光黯淡了幾分。“現在這項活動都沒幾個人願意演了,太危險了。”媽媽拍拍我的肩膀,嘆了口氣。“為什麼會著火呢?”我突然提出了一個疑問。“因為火龍游街的時候路人會向火龍丟一些點燃了的鞭炮,以求來年的風調雨順。被炸到的舞火龍的人也認為被這些鞭炮炸到是吉祥,明年會來財運的象徵,不甚在意。但是如果穿著衣服的話衣服就會著火。”媽媽搖了搖頭,繼續說:“真是懷念呢,那場面你沒見過,真的很好玩。”我低下了頭,是啊,真可惜。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
一年一度的廟會開始了,一想到可以買賣商品,那心裡別有一番風味。
廟會起源於寺廟附近,所以叫廟;又由於小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居多,在廟外擺起各種小攤賺錢,漸漸地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叫會。久而久之,廟會演變成了如今人們節日假期,特別是春節期間的娛樂活動。
廟會不會再封閉的空間裡,所以不會找不到攤位賣東西,賣家們排地而坐,買家們則可以一攤、一攤、一家、一家的找自己商品;本身熱鬧的場面,因為鑼鼓聲,變得錦上添花。除了祭神,娛樂和購物,讓我記憶猶新的是畫糖畫。
我走到糖畫鋪子前,興奮的說,師傅,來個豬的。我說。好嘞!師傅大嗓門一吆喝。只見他左一手,右一手,這麼隨意的一揮,一個胖乎乎的小豬糖畫做好了。看著做糖畫這麼簡單,我好奇的問師傅,這是什麼糖,他竟然毫不吝嗇的告訴了我糖的做法。我回家就按照師傅告訴我的方法調製了糖漿,原以為是何方神聖,竟然是神似蜂蜜的一種糖,我小心翼翼的用糖漿一點一點的繪製我想要的各種圖案,可是不管怎麼嘗試,無一成功。畫糖畫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簡單,不要小瞧任何一個“師傅”,他們可都個個“身懷絕技”。從這件事教育了我任何事情都不能眼高手低。
這廟會上好看好玩的民俗文化還很多,我喜歡廟會,是因為有好吃好喝的,是因為有玩好看的,更是因為有我喜歡的糖畫。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中國漢族民間傳統節日,也稱“忌針節”。從除夕至初五為春節,期間有許多規矩和禁忌,但到了初五,上述禁忌都打破了,有“破五”之稱。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風俗裡講究在家歇著,不出遠門。說實話,大年過到這一天,人人都有點疲憊不堪,大魚大肉吃得太多了,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這一天,女主人就應該清理一下自己的餐桌,做點清爽可口的飯菜,讓家裡人好好休息一下。
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因民俗認為之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於這一天承擔了太多人們的希望與憧憬,所以古代這一天的禁忌就特別多,比如在這一天必須吃餃子、不能用生米做飯、不準婦女串門等。《燕京歲時記》中說:“初五日謂之‘破五’,‘破五’之內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六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婚女子亦於當日歸寧,而諸商亦漸次開張貿易矣。《清裨類鈔》也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清末民初,天津詩人馮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詞》就寫道:“新正婦女忌偏多,生米連朝不下鍋,杯碗捧持須謹慎,小心‘破五’未曾過。”
農曆正月初五,又稱為“牛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後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資料來源:《春節》新華社發)
正月初五牛日:東南西北中,路路遇財神。
正月初五舊說為“財神生日”。據《古禾雜識》記載:“初四日午後接灶,至夜則接路頭,大家小戶門前各懸燈二盞,中堂陳設水果、粉團、魚肉等物,並有路頭飯、路頭湯,鄙俚之至。“路頭”即民間所說的“五路財神”。
這一天,還是我國大部分地方春節“送窮”的日子。漢唐以來,民間就有了送窮習俗。窮為何人?從傳說上看,有人說是顓頊、帝嚳之子,有人說是帝堯之子,還有傳說認為是姜子牙之妻。韓愈的《送窮文》認為是“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凡此五鬼,為吾五患”。送窮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地方,在這一天打掃房屋,據說“窮鬼”寄身在塵土垃圾之中,將垃圾倒掉,也便送走了“窮鬼”。
關於“破五”還有很多傳說,一說姜太公封老婆為窮神,並令她“見破即歸”,人們為了避窮神,於是把這天稱為為“破五”。還有一個略為不同的傳說是,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姜太公的老婆給忘了。於是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
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吃餃子也承載了人們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戶戶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腳”被稱作“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老人們忌諱這一天串親訪友,也不準串門,說是走親會把晦氣帶到別人家。又有人說,這一天是財神的生日,戶戶放鞭炮吃餃子迎財神。不管何種講究,“破五”吃餃子,寄託著人們的新春期盼,那就是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能過上好日子。
由於地域不同,節日習俗也有差異。在北京一帶,婦女不許於此日串門,串門則不詳。在河南一些地區,人們於此日不勞作,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在晉西北,傳統上這天太陽未出山,要掀起炕蓆,打掃一些炕土送到野外,外加鳴炮、燒香、敬紙;晉北民間習慣則是用彩色紙剪成人的影象,小孩子拿到街頭,互相交換。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稱為“送走窮媳婦”;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稱為“得到有福人”;到了晉東南,民間習慣將爛衣服扔到牆外。
陝西比較有特點兩個地方是隴縣和鳳翔縣。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又說是“吃窮飯,除窮根”,也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有些地方還傳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而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破五”這天早起,搞大掃除,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
天津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原來,大年三十,人們請神時,把髒神給忘了。她氣不過,便找彌勒佛鬧事。彌勒佛滿臉堆笑,就是不答腔。這髒神氣得捶胸頓足,七竅生煙。眼看事情要鬧大了,彌勒佛才開口說:“這樣吧!今天是初五,讓人們再為你放幾個炮,包一次餃子,破費一次吧!”。於是有“破五”之說。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6
農曆臘月23是祭灶的日子,說是圖個吉利,為了來年口糧充足,小時候我們最開心的就是在那一天可以吃到平時吃不到的芝麻糖,那一個個沾滿芝麻被做成麻花一樣的糖放在盤子裡是那麼的誘人,每到那個時候母親就特意準備了很多,好讓我們姐弟幾個吃個夠。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7
我的家鄉是河北省邢臺市開發區留村鄉青界村,每年農曆二月十八是我們村一年一度的廟會,每年的廟會算下來大概要2~3天,會前兩天便開始搭起戲臺唱戲了,會當天過去後第二天還會有“會尾巴”,大街上仍有擺攤賣東西的,當天沒顧上來走親戚的人仍然可以來串親戚吃大鍋菜。過會是小時候我最嚮往的活動,沒有之一。
上小學時,學校每年還會在過會的那一天專門放假一天,那真是開心玩耍的好時光。過會時村裡會在大隊院裡搭個棚子,叫做“醮棚”,用來盛放神像和擺放供品,大概在二月十六下午就搭好了,二月十七那天,大隊院裡就會熱鬧起來,上午會舉行一個盛大的儀式,叫“請神”,就是把各方神靈的神位和神像請到醮棚裡,請神完畢後人們爭相把貢品放到神案前,燒香祭拜,香菸繚繞,好不熱鬧,雖然是封建迷信,但可能也是老一代人的某種心靈寄託吧。晚上,戲班子在廣場上唱戲,鑼鼓笙簫,生旦淨末,吸引了好多的老爺爺和老奶奶看戲,我們則在臺前臺後不知所以的鑽來鑽去。以前還會放煙花,但這幾年因為環保需求,絢爛的煙花看不到了,但大家都能理解。這些慶祝活動一直會進行到深夜。
二月十八那天是正式的日子,一夜激動的我早早的起床,去街上看小攤擺了多少,都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到了半晌,我會和爺爺奶奶會上看看,這時也有各種社火表演,廣場舞、舞龍舞獅、踩高蹺、武術表演、抬黃槓等等。看完這些,就要回家準備迎親友了,家裡總會提前準備幾桌酒菜,等著親友來做客,滿屋子人說說笑笑,其樂融融。等吃完午飯時,街上就更熱鬧了,到處人來人往,各種商品琳琅滿目,可謂“車轂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啊。我也拿上爺爺奶奶給的零花錢就去街上耍去了,弄個小零食,淘個小玩具,樂此不疲。那些攤販很晚才收攤,你可能認為這就結束了,不,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送神,大半個村的人都會參與,頗有儀式感。
百度上講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中國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也是中國集市貿易之一,形成與發展和寺廟的宗教活動有關,在寺廟的相關節日或規定的日期內舉行,多設在廟門及寺廟附近。廟會流行於全國廣大地區,大江南北都有,如魯迅的五猖會,歷史上講的開封大相國寺廟會
小村裡的廟會比不了城市的大商場,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也可能不再需要在廟會上買什麼東西,因為上學我也再也趕不了家裡的廟會,但我還是難忘我們村的二月十八過會。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8
我的家鄉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城鎮,就坐落在一個群山環抱的水島邊。這兒一年四季都是那樣風景如畫,而那濃郁的家鄉風味,也如一顆閃耀的星星,永遠亮著,亮在家鄉人的心中。
要提到我們這兒的名小吃,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臭豆腐”、”小籠包“什麼的,而我最鍾愛的小吃卻是家鄉的燒烤。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廣場上開始跳起了歡快的舞蹈,一架架四輪的小推車也出來了,一輛接著一輛,上面擺滿了早已用竹籤子串好的新鮮食物,遠遠望過去真是琳琅滿目,花花綠綠的樣子讓出來散步的人都驚喜無比。什麼骨肉相連、雞中翅、還有串得整整齊齊的藕片、茄子,看看那白色的藕片,洗得乾乾淨淨,在霓虹燈的照耀下反射出澄亮的光澤,讓人忍不住要咬一口。
我們這兒的燒烤,有點兒像人們口中所說的烤串一樣,而且種類豐富,還有一大好處是絕對不用擔心食品安全,因為啊,這種專門做小燒烤的小推車都是經過嚴格考證的,每一種食物都是現取現串好的,全都分門別類規規整整地擺放在一個個瓷盤裡,絕對不作假;燒烤用的火爐子呢,也要經過換煤炭等複雜的工序。我最愛在盛夏的晚上,挽著姐姐的手走到廣場上來,找尋著我最熟悉的那個燒烤叔叔的影子。
啊,找到了,劉叔叔,他做燒烤這一行有十年了,絕對是不折不扣的老字號。誰知道,我們還沒靠近燒烤攤,那兒的燒烤師傅都笑呵呵地吆喝起來了:“小朋友,吃燒烤啊,來我們這兒,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遊的……包你吃得好!”“小朋友,阿姨這小攤才是最正宗的燒烤,麻辣鮮香,妙不可言哩!”我還是走向了劉叔叔的燒烤攤,挑了幾塊年糕、魔芋和雞翅,劉叔叔麻利地開啟火爐子,隨著那藍色的小火苗跳著舞蹈,劉叔叔擺開大廚的架勢,一隻手嫻熟地翻著燒烤,另一隻手拿起一旁的好些塑膠瓶,動作迅速地撒上鹽、味精、孜然、花椒粉等作料,再翻過另一面,上上下下地擺動起來,好不歡樂!瞧那燒烤上的一串串小年糕,白色的小臉兒被烤紅了,那嬌嫩的皮膚也變得皮開肉綻,那土豆呢,更像是搖搖晃晃地跳起了霹靂舞……幾分鐘過後,美味的燒烤出爐了,我和姐姐坐在河邊,一邊滿嘴流油地吃著帶勁的燒烤串兒,一邊欣賞河面的景色,那感覺真是勝似人間天堂!
說了熟悉的燒烤,再來瞅瞅我們家鄉的一絕——米線吧!
家鄉的米線雖然不如雲南的過橋米線那樣名揚海內外,但其製作的工序卻也是十分謹慎。就拿我們樓下那家老牌店來說吧,店面不大,專做早餐米線,裡面有好些個服務員,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忙活了,洗菜的洗菜,煮米線的煮米線,燒雞湯的燒雞湯……我曾觀察過,煮米線的火候不能太大,否則米線會斷裂,但也不能太小,不然就達不到那種技藝,總之,得用一種十分勁道的文火煮上十幾分鍾,然後出鍋,又進行一次烹煮,在裡面撒上蔥花、牛肉,最後再淋上一瓢熱騰騰香噴噴的雞湯,米線就出爐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品嚐著美味的米線,時不時地咂咂嘴吧,意猶未盡的樣子!
啊,這就是我們家鄉的風味,它樸實無華,卻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家鄉是溫暖的懷抱,是生命的搖籃,每個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我的家鄉的風俗,更是別具一格。我的家鄉是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通津埔鎮二五臺村,那裡有巍峨挺拔的高山,有清澈見底的河流,鬱鬱蔥蔥的森林,還有獨特有趣的風俗――凌晨吃年飯。
說到年飯,大家都會想起香噴噴的雞肉,熱騰騰的火鍋和鮮美的蔬菜,可是“年飯”又稱“年夜飯”應該是夜晚吃呀!為什麼是凌晨吃呢?這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因為上個世紀時,家鄉的人都很貧窮,總是欠外債,可是他們又想過個好年,不受打擾。為了避免有人在吃年飯時來討債,就只能早點兒吃年飯,趕在債主來之前吃完飯過個好年。雖然現在我們沒有欠債,但這個習俗也一直流傳下來。
二是因為老人們說,除夕吃年飯吃的越早,孩子下學期的成績就越好,大人這一年就能夠升官發財。為了圖個吉利,大家都很早吃年飯,凌晨一兩點鞭炮聲就不絕於耳,四五點時就響得不用說了,弄得我們都睡不好覺。不過,在鞭炮聲中,我們是快樂的,幸福的。我們憧憬著新的一年,期待著新的一天。
無論怎樣,家鄉都是美好的。只要全家人聚在一起,就是溫馨幸福的,我愛你,我的家鄉。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9
在我的家鄉,進入臘月,就等於來到了春節,臘月初八,要喝用糯米、五穀、蜜棗等,熬成的黏糊糊的八寶粥,預示著一年的好收成。
臘月的二十三,是傳統的祭灶,據說那一天,是灶王爺和灶王奶奶,上天拜玉帝的日子,上天向玉帝彙報的日子,去報告人間人民的生活,所以要拜祭灶王爺,還要吃灶糖,灶糖香脆可口,眼預示著全家人粘合到一起,甜甜蜜蜜,之後,就陸陸續須的備年貨了。
臘月二十四,是全面打掃的日子,全家人出動,把家裡一年來堆積的灰塵清理得乾乾淨淨,迎接新春的到來。
臘月二十五,我們要磨一塊大大的豆腐。
臘月二十六,家鄉人都會殺一頭肥嘟嘟的胖豬豬。
臘月二十七,我們會殺幾隻香香的柴雞。
臘月二十八日,我們會把新桃換舊符。貼上喜慶的新春對聯。
臘月二十九日,我、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會中各式各樣的花饅頭,還會炸好多好多好多的魚、丸子、蝦。
臘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後一天,被記作除夕,今天我們洗菜、剁餡、包餃子,到了晚上,會祭祖、吃餃子、放鞭炮,我還會收到很多很多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我們會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拿著各式各樣的糖果,零食到親戚朋友家拜年,這些天家鄉的鞭炮聲連續不斷,晚上會點很多很多的煙花。
正月十五,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日子,除了吃餃子和元宵外,老爺會扎很多很多的花燈籠,村裡到處也都是掛滿搭滿了燈籠,從初一到十五間,每天晚上都會舞龍舞獅,鑼鼓聲振天,熱鬧異常,小朋友笑著、鬧著、喊著,挑著燈籠,追逐著……
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0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家鄉在石泉,那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會在不同的季節繪製出不同的景色,水會在不同的季節向你展現出它不同的舞姿,人更是熱情好客,不管你們認識與否,只要你需要幫助,他們總是會放下手裡的活來幫你。最令人喜歡的不是那的環境,而是那獨特的風俗。
我最喜歡家鄉的春節,家鄉的春節是最熱鬧的節日,也是最快樂的節日,大街小巷到到處張燈結綵,小孩子們把作業的煩惱拋到了九霄雲外,在大街小巷中快樂的奔跑玩耍,大人們在家準備著年貨,街上到處是美食的香味,除夕那天,天剛擦黑,幾隻煙花就迫不及待的衝向天空,在天空中綻放出朵朵鮮花,除夕之夜還要守歲,所以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幾乎沒人睡覺,除此之外除夕還有一項大的活動,就是吃年夜飯,每當此時,在外奔波勞碌了一年的親人們都會回家感受家的溫暖,在吃年夜飯時如果小孩子一不小心打碎盤子,長輩不但不會說你,而且還會願你歲歲(碎碎)平安。
這就是家鄉的春節,這就是家鄉獨特的風俗。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1
我的家鄉在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臨岐鎮吳峰村。那裡可好玩了。
我們這裡有有趣的方言。比如,說:我是阿,你是儂,他是科,我們是阿儂,乖的小孩是乖伲,麻雀是麻葉,你們是拉,什麼叫他裡,今天是根日,明天叫明招,閃電叫天喬,白天叫日裡,晚上是葉幹,父親是大大,毛巾叫面布,男人=男伲噶,蝦=沙公公。
還有有趣的民間故事。
每年立春節,淳安民間有接春的習俗,意在迎春接福。然而,有趣的是吳峰村姓魯的人從來不接春,這種奇怪的現象有何來由嗎?
聽老人說起: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之前,曾在臨岐一帶秘密進行招募鄉勇的活動。就在那一年立春的一天,朱元璋路吳峰村山腳時,突然聽到火炮聲,以為後有追兵,吃驚不小,急忙向山後逃去,那山腳下是一片竹林,竹子被村民砍伐後留下密密的尖尖的竹樁,朱元璋穿得是草鞋,竹樁把朱元璋的腳刺得鮮血直流,疼得朱元璋叫苦不迭。後來才知道那一天的炮聲是吳峰村人接春的炮竹發出的,虛驚了一場。
朱元璋登基後,沒有忘記在吳峰村吃過的苦頭,於是,便下旨,不準吳峰村接春,這就是為什麼吳峰村不接的原因。
我的家鄉還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故事,我下次再寫。歡迎大家過來玩。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2
我的家鄉有許多傳統的節日,我最喜歡的就是春節。
按照家鄉的習俗,春節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臘月二十三被家鄉稱為小年,這天,人們就開始打掃衛生,把房間的裡裡外外都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殺羊殺豬用來祭灶。從這天起,人們就開始辦年貨了:買對聯、買糖果有些人家還要炸東西。
到了除夕就更熱鬧了,家家戶戶都在包餃子,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上了飄亮的新衣服,出門在外的人趕緊回家團圓。到了晚上,人們都要吃年夜飯。
從大年初一到初十,是人們走親訪友的好日子。人們都要互相拜年,祝福親朋好友新年快樂,全家平安幸福。家裡來了客人,大人們都要拿出好吃的東西來接待客人,小孩子們也都非常開心,因為他們都可以收到壓歲錢。
到了元宵節的時候,到處都張燈結綵的,整條街道都掛滿了燈籠彩旗,非常好看,小孩子們都高興地唱起來跳起來,高興極了,家家戶戶也都掛上了火紅的燈籠,吃著湯圓。這都寓意著我們大家都團團圓圓。生活和和美美。晚上,大家有的放著美麗的煙花,有的在放許願燈,美麗極了。
過了正月十六,春節就這樣結束了,人們又開始了忙碌的工作,我們也開始認真的學習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3
時間過得飛快,一轉眼,就迎來了春節。
關於春節習俗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每年除夕,“年”就會出來禍害人間。這年除夕,人們正要山上避難,突然來了一個老人,說他可以趕走年獸。人們不信,還是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來了,它發現身披紅袍,身邊噼啪作響的老人,就逃跑了。鄉親們看到後,便年年春節放鞭炮,貼對聯,就有了春節習俗。
在春節的晚上,我們一家人,開開心心地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春晚的小品,嘻嘻哈哈的說笑著,嘴裡吃著東西。
這次春節我十分快樂。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4
今天,我們一起去往瀘沽湖。瀘沽湖也被稱為女兒國。為什麼叫它女兒國呢?原來湖邊住著一群摩梭人,他們現在還保留著母系社會大家庭,至今還有走婚的習俗。遠看滬沽湖,湖面上有許多小島,小島上的寺廟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金碧輝煌,碧波盪漾的湖面上有許多的小船在划行,星星點點煞是好看。走近瀘沽湖,湖水清澈見底,水草在漣漪中搖搖擺擺,好象在歡迎我們的到來。晚上,我們觀看了摩梭人原生態的歌舞表演—《花樓戀歌》。透過歌舞,我們瞭解了摩梭人的風俗習慣,信奉的宗教,知道了他們是納西族的分支,家庭中女的地位至高無上,但男的地位也不卑。
瀘沽湖遠離城市的繁華喧囂,它寧靜而美麗,象摩梭人一樣質樸、熱情、好客。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5
同學們!你們知道立夏有哪些習俗嗎?是的,我們舟山的習俗很多,比如吃茶葉蛋、鬥蛋、吃立夏飯、吃筍......別忘了吃筍的時候要整根整根的吃。當然我們班在立夏那天也組織了一次鬥蛋活動。
立夏那天,老師說:“今天下午我們要來比賽鬥蛋。”同學們高興極了!大家紛紛從家裡拿來了2、3只茶葉蛋。
下午第一節課我們就來鬥蛋,開始遊戲了,我拿出三個當中最硬的一個挑戰鄔宇傑,他可是一個鴨蛋,他猛地敲了我一下。哈哈!結果他碎了。頭兩次都是他輸了,我心裡有點得意了。最後,他雙手握緊蛋,用力地向我的蛋撞來,我的蛋被擊得粉身碎骨。我們倆哈哈大笑。我和我的同桌鬥蛋可少不了,可是她的蛋也是一隻鴨蛋,再說了我只剩下一個蛋了,怎麼辦呢?那好吧!我只能拼一拼了。呵!她的蛋還真硬,一敲我的蛋就碎了。
同學們都你跟我鬥,我跟你鬥,教室裡迴盪著一片片歡笑聲。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6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都有一個歷史或傳說,這些傳說有的是真實的,也有的是虛假的。
在這些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的是春節。春節的時候,我們可以逛廟會、賞花燈,每家每戶都必須要貼春聯,小孩、大人穿著新衣服,在一起放鞭炮,可熱鬧了。
春節這些特點是從一個傳說中演繹而來的。傳說很久以前,在某一座山上住著一隻怪獸,山下有一個村莊,村裡的人過著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怪獸下山來覓食,它找了很久,最終喜歡上了吃小孩。然而這一天剛好是正月初一,人們便把這隻怪獸叫做年。連續幾年,都在這同一天,許多小孩被年吃掉,村民們開始害怕起來。到了晚上,大家做了一個同樣的、奇怪的夢:一位老者說:“年怕紅色、怕鞭炮聲,大家只要有這些就不用再怕年了。”
正月初一到了,年下山來了,來到山腳還是沒有進村莊,因為它看到村莊裡到處都是紅彤彤一片,心裡害怕起來,還看見幾個小孩在放鞭炮,它嚇得慌,逃走了,從此再也不敢出來了。村民們知道了這個喜訊,開心得不得了,於是就把趕走年的這一天叫做大年初一。
年,因為嚇壞了,再也沒有下過山,有人說它在山上餓死了;有人說由於那一次的原因,它嚇壞了,回到山中就嚇到死了……
中國有很多的傳統節日,他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我要了解咱家鄉的習俗。
我的家鄉在茂名,我們茂名有一個獨特的節日――年例。顧名思義,年例就是年年有此例。年例來由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的地方誌就有記載,光緒《茂名縣誌風俗》載:“自十二月到是月(農曆二月)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也就是說,在年例那一天要進行遊神,用於驅鬼。
“遊神”就是把神像抬起來,繞著村子走一圈,據說這樣做可以驅鬼,也可以保佑自己家以及全村的村民身體健康,五穀豐登。說起遊神,這裡面還有一個小故事:傳說在光緒時期,有一個地方出現罕見的大旱災,當地的縣官不忍心看到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便開倉救人。誰知縣官因為這件事得罪了朝廷,有一大批官員上奏將他斬首示眾。在他行刑前的一個晚上,他夢見了一位神仙,神仙對他說:“你是個好人,你不應該死的,當你重新生活後,要把我抬出來繞著村子走一圈,以保佑全村各家平安、吉祥、五穀豐登。”第二天,他果然沒死,他再三回憶著夢,發現夢中神仙與小廟裡的安濟聖王長得一模一樣。於是這個地方便有了年例,也就是遊神這樣一個習俗。當然,每個地方抬的神像不一樣,我們茂名所抬的神像是觀音菩薩像。
年例不僅要遊神,還要在家中擺上十幾圍的酒席,菜主要是白切雞、鴨、炒白菜、炒米粉……在年例,每家每戶都要趕回家鄉,準備酒席、食物、飲料等東西。年例一定要吃雞、鴨、鵝,這樣可以保佑自家的雞鴨鵝不受病毒感染,而且越養越多。
年例是我們家鄉一個獨特的節日,它擁有獨特的習俗,所以我們一直保留著這個節日。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7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家鄉,每個人的家鄉都有各自的風俗,在過年那天,貼對聯,掛燈籠,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前,人們都忙著準備年貨,大人們還忙著給小孩子製作新衣裳和新鞋子。孩子們就買爆竹,特別是男孩子們。貪玩的小孩子還在爭著吵著鬧著要買玩具——風箏、空竹、和年畫等。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春節的“彩排”。這天的風俗就是祭灶王,從一擦黑兒,各家開始響起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在放鞭炮的同時,人們開始隨著鞭炮聲在灶王前,把好玩的紙像焚化,送灶王去天上,並用糖糕黏住灶王的嘴,這樣他就不會在天上向玉帝報告家中的壞事了。
過了二十三眨眼就快到春節了。家家戶戶都忙著大掃除,準備貼春聯,開始把吃的預備充足,因為過了年後,鋪貨多數關五天門,到正月初六才開張。
除夕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風俗,千百來年一直如此,無論高高朝堂還是僻野民間,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小民百姓,對於過年都是十分重視的。古時候過年如“何處夜歌銷臘酒,誰家高燭候春風”唐朝詩人周弘亮的詩句描寫出了故鄉除夕的濃濃年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這首著名的七言絕詩描繪出我國古代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場面。貼春聯,這是中國人過春節第一重要的儀式。春節的來臨意味著春天將要降臨,萬物復甦,草木重生,人們度過了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或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怪不得在春節時,人們會這麼喜悅的來迎接這個節日。當然,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節日。春節向我們走來了,大街小巷都洋溢著春節的氣息,各個商場里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子們,手裡都是大包小包的,臉上洋溢著春節的快樂與笑容。除夕這天,我感受到除夕的隆重與熱鬧,也感受到了春節的濃濃年味與熱情,體會到了小孩子們的貪玩心和快樂。除夕的年夜飯可是最重要的一家人團聚在一起開開心心。熱熱鬧鬧的品嚐著美酒佳餚,其樂融融。
正月初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春節。關於過春節的各地的習俗可多了。男人們到親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們在家中接待客人。當然,初一小孩子們都會有“壓歲錢”。傳說,人間有一個野獸,叫做“歲”,每到一年的最後一天就跑出來作怪。人們嚇得人心惶惶,後來有一戶人家的孩子把長輩給的壓歲錢放在枕頭下面,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歲”就出來了。正巧跑到那戶人家裡。野獸看到那細皮嫩肉的孩子就直流口水,伸出邪惡的爪子,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候錢發出了閃閃的金光。“歲”疼的嗷嗷直叫。後來人們知道了克服歲的辦法了,後來,人們給孩子壓歲錢不僅是為了趕走“歲”,更是對小孩子們美好的祝福。
多數鋪戶在初六開張,還放鞭炮,從黎明到清早,全程鞭炮聲不絕。雖然開了張,可是除了賣吃食和與其他的東西,大家並不忙鋪中的夥計還可以去逛超市。
正月十五的晚上。突然,煙花飛上天,天空在一瞬間炸開了,花開朵朵,有的像銀色的流星,有的像五光十色的花兒,有的像橙色的大衣,還有的像金色的太陽,把大地照得如同白晝一樣,美不勝收!
春節在正月十五就結束了。大人又去忙著自己的事情,學生該去上學了。
這樣的春節,讓我感受到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春節裡,天氣雖然寒冷卻擋不住新年的喜氣,樹梢上的紅氣球,屋簷下的紅燈籠,地面火紅的鞭炮屑,還有家家戶戶門口貼的紅春聯,以及小孩子手裡拿著的紅包。都見證了春節給我們帶來的喜悅。
這就是我家鄉的風俗,你們家鄉有什麼風俗呢?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8
我的家鄉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顧名思義就知道居住的哈薩克民族比較多。
哈薩克族是個遊牧民族,他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去年我和爸爸媽媽去那拉提大草原就見識了他們的熱情,在草原上有個小男孩教我騎馬,還給我他家自己做的奶疙瘩,好吃極了。
哈薩克族也有著他們的節日,就像我們的春節和中秋節一樣,他們的節日是“肉孜節”和“古爾邦節”。在節日裡他們會有很多的節目表演,如:叼羊,賽馬,姑娘追……我最佩服他們的是阿肯彈唱,“阿肯”就是他們的民間歌手,特別有才華,即興編詞,出口成章,一問一答有趣極了。
去年7月在昭蘇正好趕上第十六屆阿肯彈唱會,我和爸爸媽媽當然不能錯過。草原上搭起了很多的帳篷,到處可見身著節日盛裝的哈薩克姑娘小夥,就連那些馬兒也給配上了大紅色的馬鞍,馬尾也紮上了紅色的綵帶,頭上的馬鬃也被梳上了一條條小辮,漂亮極了。不一會大會開始了,我個頭小站在後面怎麼也看不見,就從人群的夾縫中鑽了進去,一直鑽到了最前面,嘿,這下可看得清楚了,前面坐著一排懷抱冬不拉的女阿肯,後排是男阿肯,唱的很好聽,可惜我一句也沒聽懂(哈哈)。
回來很久了,可我還是經常想起去年的草原之夏——阿肯彈唱會。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19
我的家鄉是“老子故里,道德之鄉”的渦陽,我們家鄉的春節別有一番特色。從除夕到正月十五,雖說忙忙碌碌,但是,在忙碌中體會到的何嘗不是歡樂呢?
除夕是最令人興奮的日子,這天可以說是辭舊迎新,大家穿上了新衣服。因為“無新衣,不新年”。傍晚,吃過年夜飯,就跑到大街上同朋友一起買各種煙花爆竹。到了店門前一看,哇!琳琅滿目的商品,我的眼睛都要看不過來了。有飛天炮、摔炮、水雷、雷鳴......我真想統統拿走。
我把煙花拿在手中,用打火機點著,一下冒出了金色的火花。隨之又開始冒出不同顏色的火花。我急忙揮舞,揮舞出不同形狀。眼看快滅了,我又拿起了另一隻來引火,居然引著了。我又拿起幾個煙花,全引燃,一隻手上拿幾個,不停地揮舞,像仙女在凌空飛舞綵帶。真是美麗又壯觀!
還有摔炮,拿起一個,往地上一摔,立馬發出了清脆的響聲。還有飛天炮,是一個蜜蜂的外形,旁邊還有一個綠色的引火線。我把線點著,趕緊跑開了。它像一個飛碟一樣,旋轉著,隨之昇天,發出各色的光芒。
當我們玩累了,便一起回家看聯歡晚會了,裡面的舞蹈優美而喜慶,演員揮舞著手中的綵帶,臉上洋溢著節日的喜悅。還有各種小品,使人笑得合不攏嘴,又頗令人感動。
這天夜裡沒有什麼人睡覺,都要守歲。歲數大的人守歲,有珍惜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了給父母延壽。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之一。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0
在江西老家過年,是非常熱鬧有趣的。年三十夜,大人們除了貼對聯,最重要的就是準備年三十的各種美食,其中我最愛看他們做的就是炸丸子和打餈粑,這兩樣都是我最愛吃的,所以每次我都美滋滋地在旁邊看著。
炸丸子很簡單,在江西幾乎家家戶戶都會炸丸子,丸子種類很多,有糯米丸子,紅薯丸子,最多的是炸肉丸子。年三十炸好一盆黃燦燦香噴噴的肉丸子,過年期間可以打火鍋吃,也可以做紅燒丸子。那圓圓的丸子,象徵著一年中生活和和美美,團團圓圓,更寄託著家人之間美好的願望與祝福。
但是打餈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糯米需要提前兩三天浸泡好,一直泡到手指輕輕一捏糯米粒就斷了的程度。浸泡好的糯米放在火上蒸熟,等糯米的香味四溢,而且越來越濃時,就是蒸熟了。媽媽總是隨手捏一個糯米飯糰塞進我嘴裡,我大口大口地嚼起來,那糯米飯糰,米粒顆顆晶瑩剔透,像一顆顆珍珠般,瞬間激活了我的味蕾。
大人們將糯米飯倒進粑槽,開始打餈粑了。一人雙手緊握粑錘,一人握著粑柄,兩人拉鋸似的,先將糯米搗碎,然後,握著粑錘開始打起餈粑來。打餈粑可是力氣活兒,掄錘的人一邊打一邊喊著號子,我和旁邊圍觀的孩子們也跟著附和著,好不熱鬧!咚咚咚,隨著著粑錘聲聲,香香甜甜的餈粑也打好了。
香甜的餈粑,濃濃的年味,成為我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1
每年我最期待的就是過年了。過年有很多平時沒有的東西。比如:有好吃的,好玩的,還有大紅包。
大年三十的早上,媽媽一大早就出門買菜了。爸爸也早早的把店門關了起來。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大家都忙和著過年了。我們也不能落後。爸爸和我在忙著大掃除。而媽媽在忙著包春捲和包餃子呢!
下午我媽就開始忙活著煮年夜飯了。我媽做的最好吃的非小炒牛肉莫屬了。做小炒牛肉時,媽媽會先把牛肉切絲,之後會用生抽、料酒、白糖醃製一會,接著切生薑、蔥花等。等鍋燒熱後放入一點油,有時候後放入生薑和蒜接著放入醃製好的牛肉一起翻炒,之後放上鹽、味精和蔥花。香噴噴的小炒牛肉就出鍋了。
吃過年夜飯,我又開始期待去拜年,收紅包。連春晚我都沒有認真看,一心只想著收紅包。第二天一早我一大早就起來了。穿上了新衣服去拜年,經過漫長的路途終於到了。我們先去了姑姑家拜年。可以去討紅包啦!
已到姑姑家,我就拱著手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可是姑姑並沒有說要給我發紅包的意思。只是再問我的爸爸媽媽一些關於健康等問題。我只能和弟弟妹妹們玩一會兒,或者看一會兒手機。要走的時候姑姑終於給我了一個紅包。看著紅包裡厚厚的大紅票子,我心滿意足地跟著父母去下一家討紅包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2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聽著這首兒歌,是不是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兒呢?接下來,我寫的,就是我們這兒過春節的事:
過年的前幾天,就開始準備年貨,有:糖、瓜子,雞鴨魚肉等等。我們在大年初一前,就會掃房子,就是把家裡掃除一次。那時,我就會幫著爸爸媽媽把家裡裡裡外外的清理乾淨,好在過年時有個新的氣象。
除夕,在外的人都會回到家裡,和家人團聚。到了晚上,人們都會守在電視機旁看春晚。這時,鞭炮聲就會時不時的想起來,讓人們感到濃濃的年味兒。
初一,起五更。不到天亮,人們就都起床了,穿上新衣服後,就去放鞭炮。所話說得好“爆竹聲聲辭舊歲,喜氣洋洋迎新年!”放鞭炮,為的是告別舊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放完鞭炮後,就會回家吃餃子,這次吃餃子可不同,餃子裡面可“藏”著錢呢!誰吃到了錢,誰在這一年裡都會交好運的!所以,誰都盼著會吃到餃子。
餃子,我們就會跟著爸爸去老家串親親,每當我們走進哪一家時,都會收穫到紅包。這一趟下來,我們能賺好多錢呢!當然,我們最喜歡的就是串親親了!能拿到紅包,誰不高興,誰不歡喜呢!
再過幾天,就是元宵節了,我們在當天,都要吃湯圓。這是習俗,當然,這一天我們也會過得十分愉快。想一想:全家人坐在電視機旁,看著豐富多彩的元宵晚會,吃著熱騰騰的元宵,不會感到滿滿的幸福麼!
但是,好景不長,過了十五十六,小孩子就該上學的上學,大人們該上班的上班了!每當這時,總會不經想起:寒假可過的真快呀!這麼快就該開學了。過年真好!好想再過一次年呀!但是,你再這樣想還是沒有用的,還得去上學還得去上班。時間是不可能停住不走的。
是我們家鄉的春節,和你們那兒的一樣嗎?如果不一樣的話,就快來寫寫你家鄉的春節吧!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3
雖然現在很少地方保持著原有的習俗,但我還是要說兩句。
金華還保持著端午和元宵燈會的習俗。
相傳這一節日是為紀念戰國時楚人屈原,並有相關的習俗,比如龍舟競渡、包粽子等。在金華地區,還有一些獨特的習俗。金華到了端午節,不管你在哪,也是迫不得已不回家,這天是女兒們回孃家看母親的日子,送到孃家的禮品是一擔粽子(或一些禮品),俗稱“擔端午”,擔端午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方言“四”與“喜”諧音,做母親的喜歡女兒初四來。俗諺雲:“三日清明,四日年,端午一個大午前。”到初五日吃過中飯,端午節就算過完了。而今,端午節更像是孝敬長輩的日子,晚輩往往在這一天給長輩送綠豆糕或各種營養品。
其實,可以說金華的端午節已經不像以前那樣了,金華的端午節是不完整的。以前正版的端午節在端午節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灶頭及床上懸掛菖蒲、艾草,認為菖蒲、艾草可以驅鬼辟邪。還有流行的掛香包、推端午船驅五鬼、“驅蚊蟲娘”這些獨特的習俗現在都落空了。
另一個就是金華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娛樂活動,人們透過迎燈以示驅邪除瘟,去災祈福,求五穀豐登、人畜平安。舊時燈會都在元宵舉行,因此,元宵節又稱"燈節"一般於農歷正月初十起燈,廿日散燈,十四、十五、十六三日最興。
金華燈綵品目繁多,造形千奇百妍,絢麗多姿龍燈是燈會的主燈,龍燈中最有代表性的數"橋燈"一般均有百餘橋,一節為一橋,長者數百橋,甚至千餘橋。橋燈分"龍頭"和"燈橋"兩部分。龍頭下託以木板,上建支架,以竹箴扎於板架,成棘龍形狀,外校棉紙,描以彩色龍磷、雲彩、腮挑龍鬚,嘴銜龍珠,四支擎有各種彩燈,背上插旌旗數面,上懸"天燈",下掛"地燈",製作極為精細,燈內燃點蠟燭,色彩鮮豔奪目,燈橋下託木板,每板長23米,闊18釐米,厚5釐米,板兩頭各有一孔,間距70釐米,用以接燈板上設有燈架,每板兩枝,龍尾是最末一橋,呈龍尾巴形狀,披以綢緞彩虹,迎橋燈主要陣式有:"欽索箍""肚裡滾""青蛇溜""麥餅挑""荷花旋""剪刀股""雙開門""繞房柱"等極為精彩、驚險。
金華也是改變的城市,希望越該越好,日新月異。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4
過年是什麼?小時候過年是集市上越來越多的紅燈籠、中國結;過年是爸爸媽媽從遠方趕回家帶來的大包小包;過年是滿大街響起的“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恭喜恭喜……”的音樂。當然,對於我來說,過年還有金燦燦黃澄澄的酥肉。按照我家鄉的習俗,過年就要炸酥肉才算有年味。
每年臘月二十八一大早,奶奶和媽媽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奶奶首先洗手淨臉,拍拍身上的灰塵,然後恭恭敬敬的點上香,默默的唸叨了一番才走進廚房,媽媽則早早地穿好圍裙在廚房等候。看到奶奶進來,就抓起準備好的肉一片一片的切起來;奶奶端起家中常用的陶瓷大面盆,開始往裡面舀麵粉、加溫水、打雞蛋,最後用手把麵粉抓勻,大概成糊糊狀即可。這時,媽媽把肉切完醃好後,放進奶奶攪拌均勻的麵糊中,再次攪拌勻稱,保證每片肉都能掛上麵糊。
重頭戲來了!炸酥肉一定要用家中的地鍋做出來才“夠味,有嚼頭”,這是奶奶說的話。地鍋下的火旺旺的燒起來,金黃的油在鍋裡開始咕嚕咕嚕的冒泡。奶奶穿著圍裙站在鍋旁邊,看著油溫差不多了,夾起一塊掛著麵糊的肉放進油鍋裡試試,看著肉片逐漸變成金黃色,開始快速的往油鍋裡夾入肉片。隨著肉片的放入,鍋裡開始發出“斯斯”的聲響,隨後不斷冒出白色的泡泡,像翻滾的浪花。漸漸地,鍋裡一個個金黃的酥肉成型了,奶奶用大漏勺不斷的攪動翻個兒,使酥肉全身都變成金黃色……
“還沒有做好嗎?能不能吃了?”弟弟從門口探出頭,望眼欲穿的看著鍋裡。奶奶一臉嚴肅的瞪了弟弟一眼,“別亂說話”。對,這也是家中的習俗,做酥肉的時候,吃東西可以,但是不能亂說話,會得罪神仙的。弟弟看著嚴肅的奶奶,吐了吐舌頭把頭收回去。
鍋裡的聲音也漸漸變小了,奶奶開始用漏勺慢慢的往竹筐裡放。第一鍋撈完後,奶奶先用盤子端了一盤,擺在供桌上,嘴裡同樣念念叨叨一陣子,然後才又端出一盤讓我和弟弟吃。我們倆早已忍受不住香味的“薰陶”,快速的衝上去抓一個往嘴裡塞。“哎呦”,弟弟咧著被燙到的嘴,卻依舊沒有停止嘴巴的嚼動。奶奶則寵溺的笑了一下“這倆饞貓”。
忙活了一上午,金黃的酥肉,酥脆的藕夾,綿軟的酥菜,可口的炸魚……還有奶奶最後做的酥肉湯。看著這豐盛的年菜,我和弟弟摸著滾圓的肚子,已經“無能為力”,只能“望菜興嘆”了。
“噼裡啪啦”的鞭炮聲已經響起來了,紅紅的春聯掛起來了,金燦燦的酥肉擺好了,就等年來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5
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正月初二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一天,出嫁的女兒們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孃家過年。古稱“惠門”、“歸寧”。天津人稱它為“古野節”。這就是所謂的“請新客人”。新客人意味著新女婿。廣東、山東等地俗稱“迎女婿節”。雖然名字不一樣,但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家,婆婆要粗暴地陪著這個。完全相同的。
過年習俗如此不同,為何如此驚人的相似?這讓我很不解,於是上網查資料。網上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民間認為已婚女兒過年不能回家。過大年初二,才能回到孃家;第二種說法是,過世的祖先在年底從天而降回家享受祭祀。因此,已婚婦女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和大年初一。祖先享受祭品後,將在大年初一的第一天晚上回到天堂,二年級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定在舊社會是非常嚴格的,特別是在農村。如果你違反它是不尊重的;(第三種說法是正月初一是年初,嫁出去的女兒潑的水是嫁出去的丈夫的人。一家人團聚,回孃家自然不方便本命家,所以一般在正月初二回到本命家。
俗話說“婆婆見女婿,越看越有意思”。其實,不止是婆婆。大年初二,新來的女婿還在村子裡,是大家期待已久的風景,熱鬧的焦點。在我的家鄉,有“打女婿”的習俗。新女婿第一年回家,美酒佳餚,待客標準。吃飽了,準備告別回家,很難想象屋外的一群年輕人在“等待”。新女婿一出現,就拳打腳踢等著他。新女婿猝不及防,不便反擊。他經常因為尷尬和醜陋而被毆打。一百個,就算是溫柔的女婿,也很難維持他的形象。尤其是下雨下雪的時候,觀賞起來更加熱鬧。新女婿在雪地泥濘中追趕,躲閃,蹣跚,跌跌撞撞。跌倒,渾身泥水,引起圍觀者陣陣笑聲和戲謔。在村民眼裡,這比電視劇和電影裡的“武俠大片”生動有趣多了。新女婿那天的表現會受到影響。村民們議論甚久,成為過年親戚們的主要談資和笑話。那些表現出“傑出”的人,多年後可能會被嘲笑。
夫妻關係好的話,兒媳一般會向新女婿透露一兩個,讓他有心理準備,也提前跟“打手”打個招呼,讓他們手下留情,免得讓新女婿太為難;如果夫妻關係不好,新女婿不僅會出醜,而且要堅強,吃一頓有血有肉帶傷回家是家常便飯。出村時,新女婿的“殘像”是衡量夫妻感情的尺度。一目瞭然。如果碰巧有幾對年輕夫婦同時結婚,誰對兒媳好,誰對兒媳不好,就可以形成。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這部武俠劇只有在新女婿第一年回家的時候才會上演。如果每年都這樣,恐怕女婿以後也不敢回家了。
據說這條規則是很久以前傳下來的,原因無法考證。我假裝這是孃家為了保護女兒不被欺負而採取的措施。因為古代婦女地位低下,經常在婆家受欺負,所以新女婿在結婚第一年就受到警告,以提醒兒媳和孃家。支援,不要過分。
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畢竟,身為女人,孃家是她一生的支持者。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6
一年有許多個節日,而我最喜歡的是家鄉桂林的春節和三月三歌節。
每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飄著年味,處處張燈結綵。桂林過年時的習慣與其他地方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有讓我感到格外新鮮的,就比如在年三十晚要養一條鯉魚,寓意“年年有餘”。但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比如逛廟會,在桂林有一個叫做庵堂廟的寺廟。但這廟會是徹徹底底的逛廟,不論是廟宇裡還是廟宇外,都沒有小販擺攤賣東西。庵堂廟平日每月初一和十五才開張,廟宇裡還有齋飯,可以求籤拜佛。每逢廟宇開張,信佛之人就一批一批的湧進廟裡,求籤的求籤,問卦的問卦,好不熱鬧!
對於我來說,吸引力最大的還是桂林過年時的食品。
每到春節時期,家家戶戶都會擺上水餈粑,鬆糕和湯圓。我最喜歡的是湯圓。桂林湯圓與眾不同,其個體稍小,用上好糯米磨漿,壓幹成粉,再和成團做皮,以桂林特產桂花糖或麻蓉、椰蓉、豆蓉等做餡製成。煮湯圓可用黃糖或冰糖,也可配以糯米甜酒或雞蛋。這樣,湯圓滑爽、營養豐富,是小吃中的名品。我喜歡吃湯圓不僅是因為它用料精細,做工仔細,還因為它象徵著一家“團團圓圓”的寓意。
除了春節特有的食品,風景,我還愛三月三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地區最大的歌圩日,又稱“歌仙節”,相傳是為紀念劉三姐而形成的民間紀念性節日。每年的這一天,廣西各地都要舉行盛大的歌節,桂林當然也不例外,在桂林還有一個以劉三姐命名的歌舞團呢。這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歌節期間,除傳統的歌圩活動外,還要舉辦搶花炮、拋繡球、碰彩蛋及演壯戲、舞彩龍、擂臺賽詩、放映電影、表演武術和雜技等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這些活動不但可以培養情趣,還可以鍛鍊智力,當地人都愛參加這個活動。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絕於耳的嘹亮歌聲,寄託著人們對歌仙劉三姐的思念和對豐收、對愛情、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
我愛我的家鄉,也愛家鄉的節日。如果不是有那些特別的節日習俗點綴了我在家鄉的日子,我也不會有如此快樂的回憶!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7
外婆家在宜興,那裡過年家家戶戶除了買上瓜子、花生、糖果等等各種年貨以外,還有用糯米麵包糰子的傳統習俗,新年吃糰子,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
今天是除夕,我早早地就起床了,我想和外公外婆一起包糰子過新年。吃完早飯,外公外婆就開始忙活起來了,外婆負責剁肉餡、青菜餡、蘿蔔絲餡,還要煮紅豆做豆沙餡。外公的任務是和麵,他先把雪白的糯米粉放進盆裡,倒入熱水後,使勁地揉成一個大面團,然後再搓成一個個乒乓球大小的小麵糰。還有一部分麵粉是用事先準備好的艾葉汁去和,雪白的麵粉很快成了草綠色,外公說這是要做豆沙餡的青團。兩人配合多年,顯得非常默契,外婆把各種餡料拌好了,外公也正好把糯米粉都拿捏成了白的和綠的小麵糰。
開始包糰子了,我也躍躍欲試,想一起參與進來。徵得外婆的同意後,我說幹就幹,洗乾淨手,捲起袖子,加入包糰子的隊伍。我照著外婆包糰子的方法和步驟慢慢地學起來。首先把小麵糰搓圓了,再用手把麵糰捏成圓圓的、扁扁的小碗狀,接著放入一勺菜餡,輕輕地把小麵碗在掌中一邊旋轉一邊用右手封好口,捏緊,捏尖,菜餡都被包進面裡,一個圓圓的糰子就包好了。外婆為了區別菜餡的不同,還會在蘿蔔絲肉餡的尖頂上捏個小凹槽。我也學著捏一下,做個記號。看到自己的成果,我高興極了。在大人們的鼓勵下,我又繼續嘗試包了幾個糰子,還用同樣的方法包了一些豆沙餡的青團。外公把我們包好的糰子排在蒸籠裡,放到灶上去蒸。我焦急地在灶臺邊轉了十多分鐘,熱氣騰騰的糰子終於出鍋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香噴噴的糰子吃起來,又粘又糯,還有菜和肉的鮮香,味道好極了。外公外婆也都誇獎我的“手藝”不錯。
寶馬騰飛迎福至,靈羊起舞報春來。新年即將來臨,一家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做著美味的糰子,過個團圓年,其樂融融,真是開心。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8
在鞭炮聲中,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我們沉浸在壓歲錢的喜悅裡面,沉浸在看全家團圓的氛圍裡面,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習俗,也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
外面噼裡啪啦的鞭炮聲讓我在睡夢裡面醒來,淘氣的表弟在樓下大喊著,姐姐你不去土地廟嗎?我不耐煩地捂住自己的耳朵,可是土地廟這幾個詞在我的腦海裡面徘徊,我立刻就跳下床說來了來了,然後手忙腳亂地穿起衣服,打著赤腳就衝進衛生間,開始洗臉刷牙,然後和表弟牽著手就去土地廟了。
剛到土地廟,我們便衝到大門後,急切地用眼睛尋找彩旗。忽然,我的眼中閃現出兩面彩旗,幸好,老天可憐我,給我了兩面彩旗,我的心中呵呵直笑。我迅速地把它們緊握在手裡,跑去告訴表弟。
“噹噹,噹噹”樂隊開始演唱起來,歡樂的歌兒在我們的耳邊響起。我們拿著彩旗在她們的前面奔跑。鞭炮在我們的身邊連連響起,我們連忙左蹦右閃。在快樂的氣氛中,我們連走路走了很久了也不知道。
“咕嚕,咕嚕”,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表弟的吃飯鈴響了,正巧,我們勞作了半天,終於可以到一戶人家蹭飯了。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為,就在上一年,我們是到我外公家。後來我才知道,原來,這一習俗是一家輪一家的呀!
中午時,下了一場小雨,但依舊沒有影響我們蓬勃的興致。我們下午的目標是一家飯店,還聽說他們家的手藝是一等一的好,我的吃貨表弟已經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口水了。因為在飯店在半山腰,所以在泥濘的山路上走,十分得難走。但我們又尋找到了一些樂子,我們把彩旗舉得高高的,用力的揮舞著彩旗。在綠油油的山林中,忽然出現了十幾只小鳥,有紅,有黃,有藍,有黑……它們在山林中穿梭著,嬉戲著。在我的家鄉這也代表著一個寓意:自己就像一面彩旗一樣,跑得快,看得遠,就是成績好,有見識,成為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彩旗是一個很普通的東西,但是在我的眼裡,它有特殊的意義,它代表一個美好的願望,我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一樣有本事,雖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個虛構的含義,但是在我自己的眼裡面,他是一個可以實現的願望。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29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民俗。
我的家鄉在石泉,那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山會在不同的季節繪製出不同的景色,水會在不同的季節向你展現出它不同的舞姿,人更是熱情好客,不管你們認識與否,只要你需要幫助,他們總是會放下手裡的活來幫你。最令人喜歡的不是那的環境,而是那獨特的風俗。
我最喜歡家鄉的春節,家鄉的春節是最熱鬧的節日,也是最快樂的節日,大街小巷到到處張燈結綵,小孩子們把作業的煩惱拋到了九霄雲外,在大街小巷中快樂的奔跑玩耍,大人們在家準備著年貨,街上到處是美食的香味。
除夕那天,天剛擦黑,幾隻煙花就迫不及待的衝向天空,在天空中綻放出朵朵鮮花,除夕之夜還要守歲,所以除了很小的孩子以外,幾乎沒人睡覺,除此之外除夕還有一項大的活動,就是吃年夜飯,每當此時,在外奔波勞碌了一年的親人們都會回家感受家的溫暖,在吃年夜飯時如果小孩子一不小心打碎盤子,長輩不但不會說你,而且還會願你歲歲(碎碎)平安。
這就是家鄉的春節,這就是家鄉獨特的風俗。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0
我從小在農村,最忘不了的就是家鄉的集會。
會,人少時叫集,多到一定程度,就是會了。在我們鎮,一年有兩次會,完全是按照陰曆來計算的。
一年中只有兩次,是一件稀少事。每到有會的那一月,月初就會有人用油漆、塗料在馬路邊先畫上“佔”字,先到先得,沒趕上的就靠邊站了。
而我們到了這一天,也能玩得非常開心。記得有一次,會趕上了星期天,於是就可以去趕會了。
會上人頭攢動,水洩不通。耳邊是叫賣聲、歌聲和遊人歡笑的聲音,雖然行動不便,但是非常熱鬧。
腳踏車是進不去的,只能步行。這樣一圈下來,幾乎半天都走不完。
走的過程中,購物倒是必不可少。但抬眼望去,賣的東西不過幾樣:衣服,花草,魚,食物。會給我帶來了許多樂趣。作為一個地區的民俗傳統,這也非常具備地方特色了。
趕會趕得很盡興,但是年年如此,也難免有些枯燥。
這幾年,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而會卻越來越冷清了——會上的人稀稀疏疏,再也沒有以前的熱鬧了。而集呢?為了建設文明城市,對集規定了位置,一些小商鋪直接移走了。這樣,城市的面貌光潔一新,可集,也許就永遠消失了。
我們一方面要努力搞建設,但是傳統文化也不應放棄。一個地區人們喜愛的民俗文化傳統,應得到保護。
唉,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再趕一次集會。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1
說起習俗,相信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習俗。我的家鄉在春節期間,有一項習俗就是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今年的臘月二十四,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媽媽就喊我起床。我慢慢地睜開疲勞不堪的眼睛,因為小年夜實在玩得太開心了,導致睡覺時,一點兒睡意都沒有。媽媽說:“我可不管你這麼多,今天按規定是要掃塵的,趕緊起來幫忙。”被逼無奈,我只好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飯,立馬加入到除塵的隊伍中。
外婆是這次除塵的總指揮官,外婆命令爸爸去擦玻璃,命令媽媽去整理儲物間。命令姐姐去擦鞋架,終於輪到我了:“外婆,我要幹什麼呢?”我興奮地問道。外婆思考了一會說:“要不然你去掃地吧?”我驚叫了一聲:“啊?”外婆說:“你可不要小看掃地,地板相當於一個家的臉面,如果地板乾淨了,那說明這個家也乾淨了。”我興奮地說:“原來掃地這麼重要啊!”隨即,我飛奔到門外去拿掃把。開始認認真真地掃地。不知過了多久,家裡終於打掃得一塵不染。我們看著乾乾淨淨的家,臉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這就是我們家鄉掃塵的習俗。是不是很有趣呀?那麼,小夥伴們,你們家鄉的習俗是什麼呢?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2
過春節啦!春節是我國最傳統的節日,各地的人們會用不同的習俗來歡度這個節日。唯一相同的是晚輩們給長輩們拜年,長輩會給我們壓歲錢。你們知道壓歲錢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摸睡熟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成“祟”。有一大戶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小偷,兩人將錢幣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前,把紅紙包著的八枚銅錢放在了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祟不敢再來侵擾了。很快,這件事就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裡用紅紙包上錢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面,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這就是壓歲錢的來歷了。今年我給長輩們拜年,收到了許多的壓歲錢。我想用壓歲錢請婆婆爺爺吃頓火鍋,再用剩下的壓歲錢送一副手鐲或一條項鍊給婆婆。
壓歲錢是長輩們對我們的關心和愛護,可不能亂花哦!要用在一些有意義的地方,小朋友你們的壓歲錢會怎麼用呢?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3
大年三十是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忙碌著,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早,爸爸媽媽就忙得不可開交。
只見媽媽利索地把全家上下都被媽媽擦洗地閃閃發光。爸爸用透明膠小心翼翼地把“福”字倒著貼在大門上,我便問爸爸:“為什麼要倒著貼呀?”爸爸告訴我:“福倒、福到,意思就是福氣快點來到。”我恍然大悟,哦!原來貼春聯也有這麼多的學問哪!
我們一家人忙完樓上就急匆匆地回爺爺奶奶家了。
我和爸爸回到老家之後,就開始忙著貼春聯,爺爺奶奶和媽媽就忙著做飯,我們一家人分工明確,就又開始忙碌起來了。我和爸爸已經是貼春聯的“老搭檔”了,配合地簡直可以用天衣無縫來形容,所以說,不大一會兒,我們就貼完所有門上的春聯了。即使貼完春聯,腳步也閒不下來,一會兒東走走,一會兒西跑跑,根本停不下來。
好不容易到了下午,我們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歡聚一堂,談著一些開心的話兒。到春節聯歡晚會了,我們興致勃勃地看起了晚會。“咚”天上露出了笑臉,我趕緊催促爸爸快點放煙花。首先,放了一掛大地紅,他像一條巨龍,舞動著身上的金鱗片;接著,又放了好幾種煙花,它們像一朵朵金菊、一顆顆流星、一串串珍珠……天空中綻放出一個個笑臉,把夜空裝點得無比美麗。聲響過後,各色煙花在空中飄落,如同天女散花,五彩斑斕,真是漂亮啊!
春節的氣氛熱鬧非凡,春節的人們興高采烈,春節的孩子更是歡天喜地,我愛過春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4
中國,一個文明古國,論起習俗,可謂“一地一樣”花樣繁多,單新年習俗,就五花八門。但亙古不變的是那份喜慶和熱鬧。
在我的家鄉,新年從臘月二十幾就開始了。二十九家家都準備好年貨,門上貼好了“福”,有的人家還掛上了兩盞大紅燈籠。這天中午,照例要吃頓好飯,還要拜神家。下午就該大掃除,門窗擦得亮亮的,屋頂掃的淨淨的,桌上擺滿了瓜子和糖。小孩子們手中已拿上了大小的鞭炮,大街上整天都噼噼啪啪的。大人們也已經在準備新鈔,用來裝紅包。年前這幾天熱鬧的很。
臘月三十,也就是除夕。晚上是要吃餃子的,一般是肉餡的,吃完了飯就去看看春晚。因為初一要起早,大人一般都不睡,可小孩子就頂不住,把新衣服放在床頭,早早就睡下了。別以為一睡就著,家家都放拍炮,鞭炮、花炮,什麼震天雷、竄天猴、笛音炮,聲音此起彼伏,整整響一夜。
大年初一,凌晨三四點鐘,就被媽媽叫起來了,睡眼朦朧的,一看見新衣服立馬精神起來。穿好新衣服,好好打扮一番,要去拜年了。先去給爺爺奶奶拜年,再給爸爸媽媽拜。給家人拜晚年就該吃餃子了,正月初一不讓動刀,不讓說不吉利的話,還不能吃葷。不過白菜餡兒的餃子還可以湊合的。
吃完餃子就要去給本家的親戚們拜。爸爸和弟弟最累了,要給長輩磕頭。女人就要輕鬆多了,鞠個躬說句吉利話,就完事了。爸爸領著弟弟去拜年,媽媽帶著嬸嬸們去拜年。我做為家中的長女也只能在家待著。爺爺奶奶也不閒著,在門口放好席子,鋪好墊子,一撥一撥的人來拜年,賊熱鬧。我呢,更不閒著,我守在大門口,見有人來,先給他們拜年,坐等紅包拿來了。
漸漸的東方泛起魚肚白,天上還殘留著花炮的煙霧,來的人也漸漸少了,大火都困了,來不及吃午飯,一個個倒頭就睡,連小孩子也被趕回家睡覺。晚上又是一頓大餐。這一天一大家子的大當家要去請新媳婦來吃飯,表示這個大家庭接受了她,而當院的老媳婦要做陪客,帶著新媳婦認當院人。初二,媳婦們要帶著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過了這幾天,年也算安靜點了,等過了十五,吃完湯圓,年味也就漸漸淡去了。
新年那麼熱鬧,那麼讓人留戀,不知多年以後這些習俗是否還能保留。但我想,不論怎麼變,家人不變,一家的和樂不變,幸福就不變。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5
為準備普通話測試,在圖書館找書,意外地在一本書上能看到我們家鄉的風俗,真的很驚訝也很高興,要知道翁源是多麼小的一塊土地呀。
我以為會有挺多地方提到家鄉的,就把書借回來一頁一頁地翻,誰知道才只有三處,具體如下:
在翁源這個地方,是在年二十四日祭灶神的。把灶君——用瓦別成U字形,兩邊插上蠟燭,中間點上香,上面貼上“司命灶君之神位”,清洗乾淨後放在灶壁上,晚上用香燭供奉,還有一個名字叫“灶君上天”。
在翁源,除夕飯後還要用柑葉泡水洗身,洗後周身都有餘香,使人薰醉。
除夕夜,在翁源不但不能熄燈,尤其是女子房內的燈更要燃著。倘若油幹了,也要在深夜爬起來加油。如果燈一下子熄滅了,則被認為是極不祥之事。這樣日夜挑燈,要一直到初四才止。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6
春節是我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我的家鄉—莆田,每當春節一到,家家喜氣洋洋。家家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還有做我最喜歡吃的“紅團”,它的餡有綠豆餡和糯米餡,我最喜歡吃糯米餡的“紅團”了,一口咬下去,那甜甜的糯米餡讓我吃了還想吃。
莆田人的春節是從初一過到初五,俗稱“五日歲”初一早上吃完線面,男女老少都要穿上新衣服,出外“遊春”娛樂,走親訪友拜年。初二不串門,初四過大年夜,跟除夕一樣,初一和初五都過大年,是不是很特別呢?
我喜歡家鄉的春節,除了吃大餐,還能放很多煙花和鞭炮,真熱鬧!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7
只要提起習俗,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春節了,春節與其他節日不同,春節要放鞭炮、去拜年、吃團圓飯等等,但是我最喜歡的就是春節家人團聚的時刻。
除夕晚上我們一家人吃著團員飯,給遠方的親人打視屏通話,開開心心地聊聊天看著春晚節目,吃完飯就休息,因為大年初一天還沒有亮,鞭炮的聲音就四處的響起,果然,天矇矇亮時,四周的鞭炮聲就已經響起,我迷迷糊糊地穿上衣服,爸爸媽媽也早早地準備好了我的新年禮物“紅包”,我便喊了一聲:“新年好”。
按照習俗,大年初一的早上要吃餃子,媽媽和奶奶包餃子,外公和外婆下餃子、我負責燒火,爸爸和爺爺準備放鞭炮,都忙得不亦樂乎。
早上七點鐘我們吃著熱乎乎的餃子,在我的記憶裡,以往的春節初二要開始拜訪親戚和朋友,爸爸、媽媽和我一同去親戚家串門,到了親戚家都熱情的招待我們,我們每個人聊著天、笑著。到誰家都那麼的親熱,一點也不拘束,我和姐姐、哥哥弟弟們玩耍,心中滿是歡喜。吃完晚飯親戚們都出來送我們,直到看到我們走了很遠才進屋裡。
然而今年的春節卻十分特別,因為疫情的原因我們不能出去聚餐,只好待在家裡,等到明年我們在過一個熱熱鬧鬧的春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8
溫暖的屋內,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著象徵著團團圓圓的年夜飯;一家人在門口前貼著春聯、貼福字、貼年畫;屋外,噼噼啪啪的炮竹聲、煙花在天空中綻放的聲音、小孩玩鬧的歡言笑語聲……哪裡不充斥著過年的熱鬧氣氛?
我的家鄉泉州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稱“過年”,等過了正月十五這年就算過去了。你可別小瞧這十六天,“過年”的習俗細的吃什麼、幹什麼都要遵守習俗做。這習俗雖多,可熱鬧也從未間斷。
家鄉在過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最為熱鬧的。在除夕夜晚要敬天公,零點一到,四處煙花炮竹響成一片,我們既要在家中萬堂中設堂,擺上三牲(雞、魚、豬)、果子、清茶等貢品,並且燃上三柱清香、點燭拜天公。除夕這天晚上,不僅要守歲還要開正,開正就是除夕之夜守歲到十二點迎新年,祭拜天公的同時,放煙花炮竹,以表慶賀,開門迎春納祥,俗稱“開正”。
正月初一清晨,無論男女老少,紛紛起床盥洗,穿上早已準備好了的新衣服,開始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忌吃粥,否則傳說,第一天出遠門都會天降大雨,被雨淋溼。早餐後,人人四處走訪朋友親戚,見面都要互道“恭喜、恭喜”。
正月初九,又是一個熱鬧的日子!這一天是天誕日,也就是天公(玉皇大帝)的誕辰生日。這一天人們要放爆竹、點上一對紅燭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這一天的清晨前必須準備好許許多多的貢品,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天公。一來感謝天公對全家這一年來的庇佑,二來祈福新一年的平安如意。年,就在這忙碌中過去,在這歡樂中過去,在這熱鬧非凡的習俗中過去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39
我的老家在河源紫金的農村。那裡談不上有什麼十分特別或有趣的文化習俗,但對於像我這樣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許多事情也確實稀奇了。
寒假的時候,老家有一戶親戚蓋了新房,裝修好後,便通知各路親戚,擺桌設宴。我家也受到了邀請,於是父親便驅車前往,也帶上我去見見世面,看看素未謀面的老家是個什麼樣子。
到了目的地,還沒下車站穩,耳邊就響起了振聾發聵的鞭炮聲,紅色的紙四處亂飛,這在城市裡是不可能見到的。父親帶著我緊趕了幾步,向著前方一個大紅棚子走去。棚子下襬著二十來張桌,棚子旁邊就是那幢新蓋的樓房。走進客廳,裡面熱鬧非凡。父親與他們一一握手,一邊笑一邊認人,讓我給他們問好。還沒問候幾個人,我就已經被輩分搞得暈頭轉向了。
請來負責烹飪的師傅們都在有條不紊地工作著。我初到農村,自然要趁著這點間隙,去看看周圍的環境。鄉下空氣確實十分新鮮,有許多小道七彎八拐地通向山上。周圍都是密密的大樹、竹子。在這種地方,倒沒人會想到竹子的優秀品質,編個簸箕或是燒個柴的卻是好材料。林子裡有些許鳥兒,不多,但叫宣告亮,使人心曠神怡。
到了開飯的時間,大家就要先喝一口酒,喝不了的以飲料代替,再動筷子吃飯。我小呷了一口米酒,隨即一飲而盡。那酒的地道的醇香,不是市面上那些以“農家出產”為噱頭的酒可以比擬的。再者就是吃菜。在南方,“無雞不成宴”,每桌都擺上滿滿一大盤白切雞,金黃的皮,肥而不膩,肉質鮮美爽口,讓人慾罷不能。其餘鴨、魚、豬肉的豐盛更是不必說。
我本以為簡單吃個飯了事,沒想到添飯都還大有學問。東家要為客人添飯,還必須讓能勞動的婦女去添飯,而男子都必須留在飯桌上陪酒吃菜。飯必須高過碗邊,以示主人家糧食充裕和待客熱情。喝酒要有肉下酒,否則只顧埋頭喝酒就是對主人家的不敬。吃完飯後還不能離席,要等個幾分鐘才能起身離開,並且不能端著酒杯離開,否則這會損害自己的形象......
父親一邊開著車回家,一邊不停地跟我說老家的習俗和禮數,我卻還沉浸在那桌美味之中,哪還有心聽這樣枯燥的事情呢?
鄉下的孩子有些怕生,外出的親人又不常回鄉,能依靠這種活動維繫家族之間的感情,我覺得很溫暖。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0
春節的時候,是一個熱鬧非凡的新氣象。大年三十上午家家戶戶貼春聯,但如果誰家過世了老人就例外,據說是晚輩要守孝三年才能貼喜氣的大紅春聯。三十晚上的餃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老人說吃餃子有著非常的意義。餃子諧音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象徵團圓和財富。吃餃子前,我們還要放鞭炮,以此來警示“妖魔鬼怪”。
五更串門拜年,長輩們都會發給我們壓歲錢,預示著對我們這一代的關懷,對我們這一代的祝福,希望我們能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一帆風順。關於壓歲錢,有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妖怪叫“祟”,除夕夜裡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又叫“守歲”。
到了正月十五,我們還需要點旺火,這一把火燒得越大,就預示著你家將在新的一年裡生意紅紅火火,一帆風順,也預示著你會更幸福。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1
在我的老家仙遊,有一個特有的習俗——做壽。
無論男女,只要是年齡過了五十,每逢整十歲就要做壽。在正月初三到正月初六,要辦酒席,請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過來,為的是為壽星送上祝福。
人到齊後,隨著一聲開席的鞭炮聲,做壽也就開始了。壽星家裡圍著一桌桌的人,大家都歡聲笑語。
主人家開始上菜,大家就邊吃邊聊。
大概上了三四盤菜後,壽星就過來和每一桌的人乾杯。有酒的喝酒,沒酒的用果汁代替。反正無論男女老少,都要乾杯,再給壽星說上幾句祝福的話。壽星聽了當然開心,連忙叫我們多吃點,然後又匆匆地到下一桌去和客人乾杯了。
做壽時,主人家必須上兩道菜:莆田滷麵和海蠣湯。莆田滷麵其實就是普通的面,但配上一些配料:蘑菇、肉、白菜等,就變得極其的美味。海蠣湯也非常不錯,沒有放什麼味精卻也能讓人一碗接一碗的喝。這兩道菜就好像酒席的象徵一樣。但其實每道菜都是家常菜,主人把我們當作家人,而並非簡單的
客人。所以是再簡單的菜餚,也能吃出濃濃的鄉情、鄉味。
做壽結束時,又是一陣散席的炮竹聲。客人要和壽星說聲“祝您老人家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啊……”然後感謝款待,寒暄幾句也就走了。於是那幾天鞭炮聲此起彼伏,家家都在吃酒席,家家都在放鞭炮,好熱鬧!
客人不是為了蹭吃而來的。其實整個村子都像是一家人,做壽就像是為家人過生日一樣。主人也是不收錢的。就是這樣一個短暫而美好的儀式,有時辦的比婚禮還盛大。
這就是我家鄉的習俗——做壽。其實和過年也有點像——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開始,轉眼又在噼裡啪啦的爆竹聲中消逝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2
春節的熱潮似乎依舊沒有結束,大街小巷上仍然洋溢著春節喜慶的氣氛,各家各戶的門前窗外,還貼著對聯掛著燈籠,當人們依舊沉浸在新年祝福語的喜悅中時,另一個節日,已經來了。
元宵節到了,作為一個小吃貨,元宵節獨到的美食當然是最吸引我注意的。
在我的記憶當中,元宵節最幸福的時光便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聊聊天,吃吃湯圓。那玉似的湯圓潔白無瑕。晶瑩滑潤的湯圓讓人看著就“口水直流三千尺”。煮熟後的湯圓很軟、很滑,富有彈性,用筷子夾湯圓時,真有一種和湯圓躲貓貓的感覺。好不容易夾起一個,嘴巴趕緊湊過去咬一口,感覺黏黏的,因為湯圓軟軟的,有彈性,就像舌頭一樣,吃的人很容易就會把舌頭當成湯圓咬上一口——黑色的芝麻餡慢慢的從咬破的口子流入口中,糯米皮的糯香味和芝麻餡兒的香甜匯到一起,刺激了口中的每一個味蕾;更不用說芝麻餡醇厚的香甜味道和入口即化的感覺了,真是美妙絕倫!只要人咬上一口,就根本停不來。
元宵節令我痴迷的還有猜燈謎。
元宵節那一天晚上,不論大廟小廟,都會舉行廟會,非常熱鬧,而最熱鬧的要數猜燈謎的地方了。猜燈謎時,人們一會兒百思不得其解,一會兒恍然大悟,腦洞大開,一會兒緊張,一會兒興奮。晚歸之時,又有誰的手中不是滿滿當當得呢?
元宵節不能少的當然還有放孔明燈了。人們為了祈福祥瑞,把成百上千的孔明燈升入空中,如同繁星,一閃一閃的,美不勝收,令人不禁百感交集。
這就是我記憶之中的元宵節,給予我多少幸福於快樂的元宵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3
家鄉的年俗和很多地方一樣,每年春節,一家人坐在一起快快樂樂地吃一頓團圓飯。團圓飯的菜式特別豐富,有紅有綠也有橙。
春節這天,親戚們互相走訪,說一些客套話,街上的樹上都掛著彩燈,家家戶戶門前掛著燈籠,貼著新對聯。如果幸運的話,春節這天會飄走雪花,孩子們可以打雪仗、堆雪人。然後,大人們便開始放鞭炮,“霹靂啪啦”幾聲響後,便可以聞到一股火藥味。
孩子們穿上新衣服,收拾得漂漂亮亮的。有一次,我去表弟家拜年,誰知表弟太淘氣了,把家裡的花瓶打碎了,那可是讓人認為不好的象徵,表弟非常害怕,臉痛苦地扭在一起,最後還是姑姑解了圍,就憑一句——“歲歲平安”就這樣,緩解了氣氛,這也算是小孩子的優扶待吧,這天,爸爸媽媽決不會吵孩子,怕衝破喜慶的氣氛。
新年這天,我們也會一家人去看煙花,這煙花持續不斷,彷彿各家各戶都在爭誰家的煙花最美一樣。看夠了煙花,我們便去看燈,在認為好看的景點拍起照留作紀念,儘管小臉凍得通紅,但卻非常的高興。
而且在今天,一結人也會自動組織一個組,在公園裡盡情地歌唱,有時路人聽到了,也會加入到她們其中。最後,我們小孩子會美美的睡上一覺,第二天醒來,賺來的壓歲錢就可隨意使用。
有時春節這天,也有一家人出去挑個好看的景點為自己畫像或者畫全家福的。春節這天,其樂融融,這是我家鄉的節日,也是中國的節日,有的國外也過春節,春節真是一個盛大的節日啊!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4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年過春節,人們總要貼春聯、放爆竹和吃團圓飯。
每個地方的春節習俗都不一樣,藏族人跳神舞,北方人吃餃子,而南方人吃團圓飯。土家人吃團圓飯時要關著門,不讓外人進來,半夜的時候才開始吃,一直吃到天亮,預示來年越來越旺。
而我們家鄉的春節過得可有意義了。年三十爺爺寫春聯、寫福字,爸爸忙著貼春聯和福字,媽媽和奶奶忙著做米粿。許多人家還做米羹,說其它,這是我們家鄉的特色,你們知道米羹怎麼做的嗎?讓我來說說吧!把浸泡過一晚的大米用石磨磨成米漿,再加入乾菜和肉類,最後煮成一鍋,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我一次能吃上好幾碗。整個下午,大人們都忙著準備年夜飯。到了傍晚,放過鞭炮以後,我們圍坐在一起吃個團圓飯。
正月初一,我們早早的起了床,開啟門放了新年的開門炮,隨著鞭炮聲的響起,我們迎來了新年的第一天。我們穿上了新衣服,早上吃上一碗長壽麵,意味著來年的長壽,長命百歲。早飯後,我們再去祠堂祭拜“老爺”。我們拿著豬頭、黃豆、大米等,給老爺祭供。在頭一年,人們把豬養得肥肥的,這是對老爺的尊重。
正月初二,我們帶上禮品去走親戚、看望長輩。大人們聊聊過去一年的工作和新的一年計劃,說說小孩的學習成績。小孩們可以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遊戲和放火炮。
家鄉的春節過得特別甜,不管出門在外的人有多遠,每年都要趕回家吃一頓團圓飯。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5
在有許多傳統的節日,例如端午節,重陽節,,春節,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傳統風俗,你們想不想了解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別急別急,馬上給你們介紹。
我是江西人,我的家鄉每年年三十都會祭拜神位,祭品有雞豬肉糖果餅乾等。寓意在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大富大貴,拜完神位村民又爭先恐後的去祠堂敬拜,祈禱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財源廣進。到了晚上一家人就坐在一塊吃團圓飯,吃著的食物,飯後小就可以盡情的在院子裡放煙花了,大人就在房間裡聊天,打麻將,看電視等。
伴隨著一聲聲祝福語,新年的拜年環節開始了。到了大年初一,我們小孩就到村上每家每戶去拜年,見到長輩就要單膝下跪和長輩說新年好等一些吉祥的話語,這當然也是我最的一個環節,因為此時我的腰包已是鼓鼓囊囊的,裝滿了大小紅包,還有各種好吃的花生,瓜子,糖果等。到晚上天空中便會綻放出一朵朵的煙花,五彩繽紛,可了
你喜歡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嗎?歡迎大家來我家做客。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6
我們家鄉的端午節少不了要吃粽子。最會包粽子了,因為奶奶包的種子特別好吃,所以我們每年吃的粽子都是奶奶親手包的。包粽子首先要準好包粽子的食材:糯米需要提前一天晚上泡好,再準備好包粽子用的粽葉和豬肉、泡好的綠豆等一些。食材準備好了,我們就可以包粽子了。先把粽葉疊在一起,放上一層拌好醬油的糯米,再放一層綠豆和醃過的豬肉,最後放上一層糯米蓋上豬肉,就可以把粽葉包成一個長方形和或者是三角形的,再用包粽子用的繩子把它綁緊,就大功告成了,一家人圍在一起跟著奶奶學包粽子,不一會兒一大盆粽子就包好了。
包好的粽子被奶奶送進了高溫蒸籠裡,當粽子蒸到五分熟時,我在院子裡都能聞到廚房飄出的粽香,芳香濃郁。這時,我就會跑到廚房裡一個勁的問:奶奶粽子熟了沒有?奶奶笑著說:你這個小饞,再等一會就可以了。我又跑去院子裡玩了一會兒,奶奶就喊我吃粽子了。我趕忙連走帶跑的進了廚房,拿上一個粽子,解開繩子,剝開粽葉,那紅紅糯糯的粽肉,看著就饞,輕輕地咬上一口,細細的咀嚼,那真是美味極了!
家鄉的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外,插艾草也是一大特色。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門上、窗戶上面都會插上艾草,因為艾草可以殺菌驅蚊和消除病毒,起到辟邪和預防疾病的作用。艾草在我們當地可是個好東西呢!可以用來做食物、做藥材等等。
這就我們家鄉的端午節,有你也來感受一下我家鄉的習俗吧,我們歡迎你哦!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7
端午節,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用新鮮的粽葉包裹,有鹹粽子和甜粽子,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裡煮,經過數小時煮熟的粽子,清香四溢,香味撲鼻。
在這一天,家鄉還會舉辦划龍舟。這時的江面,二十多條平時埋藏在水裡的傳統龍紛紛浮出水面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參賽手,在指揮手和鼓手的指引下,一條條龍船魚冠而出,激動人心的比賽開始了。
家鄉的端午節還有一個習俗,在這一天,家中的老人會用艾葉燒水幫家中的小孩泡澡、洗臉,據說可以避熱氣去晦氣。此外,鄉親們還會在大門口掛上艾草,寓意避邪。
這就是我們家鄉端午節的習俗。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8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寫了詩人陸游對桃符的喜愛,桃符就是現在的春聯,除了這個習俗之外,春節還有很多習俗,如打掃房屋、買年貨、守歲、拜年等。接下來我為大家介紹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吧!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服換舊符,是寫貼春聯的習俗,你別瞧這是一件小事,其實可複雜了,首先準備一些麵粉裝在盤子裡,之後在盤子中倒入少許熱水,直到變成一盤沉甸甸的漿糊之後再把一幅幅春聯展開,看到那春聯鮮豔的模樣,都不忍心拿那漿糊去塗它了,之後再把那春聯一一對稱的貼好。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入暖送屠蘇。放鞭炮也是一個的環節。每當大年三十的時候,我都會買幾十種鞭炮來放,晚上將煙花點燃之後,五彩繽紛的煙花四散開來,再趁著晚風,將一年所有的煩惱都吹走,那是多麼愜意的事情呀!
家鄉的春節在古詩詞中,也在我的腦海裡。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49
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最喜歡過的傳統節日,比如說:有的人喜歡過元宵節,有的人喜歡過端午節;有的人喜歡過中秋節而我最喜歡的是家鄉的春節。
春節的到來使鄉親們都非常開心。這一天早上,我們一家人起得很早,因為要做很多事情。首先,我和媽媽要去超市買年貨,每一次過年買年貨是我最開高中英語作文心的時候。這樣可以買自己喜歡的新衣服,還有吃的。我們買了非常多的東西,有:衣服、零食、乾果、鞭炮、對聯
在除夕來臨的前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貼福。不過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每一家都要貼福字。我問爸爸福字為什麼要倒著貼?爸爸說你看到這個字會怎麼說?我說我就想提醒別人,福字倒了,爸爸說是的,福字倒著貼,意思就表示福到了,這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轉眼就到了除夕夜,家家戶戶圍在一起吃團圓飯,從中午飯後,爸爸就開始忙碌著,做了非常多的菜,差不多全是肉類,有:魚、扣肉、雞肉、鴨肉、紅燒肉那滿滿一桌,色香味俱全,讓人看了很有食慾。團圓飯到,一家人圍在桌前邊吃邊聊,多美好的畫面。
吃完了飯,我們就去放鞭炮了。家家戶戶的孩子們競相把鞭炮放上天空,那煙花猶如春日的繁花,在黑夜中綻放,如同寶石,一閃一閃的,亮的耀眼!放完煙花該做什麼呢?是的,沒有錯,人人必看的.春節聯歡晚會,老老少少圍坐在客廳裡,一邊天南地北地聊著,一邊看著小品,一邊守歲。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我們的詩詞接龍中,我們又度過了一個的春節。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0
我的家鄉坐落在連州的一個小山村,一出門就會看見一座座鬱鬱蔥蔥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風力發電的大風扇,有時候風扇還會發出嗡嗡的叫聲,就猶如勤勞的小蜜蜂。我們家鄉的人非常熱情而且直爽,老媽常自嘲說那是“開門見山”的緣故。
在我的家鄉有個非常非常熱鬧的習俗,那就是中秋節的舞“火龍”,要說這火龍它卻不是真龍。它的龍珠是由柚子與龍香組成的,龍頭與龍身是由稻草和龍香組成的。而所謂的龍香用料則是平時人們祭拜的那種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別的香更大些長些,因為這樣舞龍的時候才會更耐燒,不用時常的換龍香。
中秋舞龍時間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飯,村裡有經驗的中年人就開始著手準備了。搬來割稻穀時準備好的稻草在村裡門樓的大樹底下就開始編龍了,先把龍頭弄好。接著編龍身,這龍身的編法其實就跟女孩子編辮子是一樣的,可別著簡單要編出二三十釐米寬,十幾米長的“大辮子”還是挺費手勁的,如果舞龍的時候不小心拉斷了可是要倒黴的。
吃過晚飯大概七點鐘的時候,咚咚咚咚鏘,羅鼓聲喧天而起。這時只見十幾個早以準備好的赤膊青壯年,大聲喊道:“舞龍咯”,他們把準備好的龍珠、龍頭、龍身等,先在一頭插上一根直徑五釐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龍時操作。龍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龍的青壯年們迅速的把香點著再快速的把香均勻的佈滿在龍珠、龍頭、龍身上。
一切準備這時指導員一聲令下,十幾個赤膊青壯年齊刷刷的把龍舉起,那龍珠上下翻動,那龍頭搖來晃去,那龍身則是S形的,那龍香發出的光芒是火紅火紅的,表示生活定會紅紅火火。儀式開始要先祭拜村裡的祠堂、水井,這時的鞭炮聲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將進入高潮了,只見那龍珠像個圓圓的大火上下翻飛,逼真的龍頭也跟著擺動,龍的身軀也跟著一搖三擺的出現了。“嘿哈”舞龍者雙臂用力龍舞動著,活靈活現生動極了,更像一條真正的火龍在半空騰躍。
咚咚咚咚、鏘鏘鏘,鑼鼓喧天,人們的情緒頓時高漲,只見天上有紫色、紅色……各色的煙花,光彩奪目。還有的觀眾把鞭炮往舞龍者的身上扔,別看他們打著赤膊,可他們並不害怕把鞭炮燒傷,據說挨的鞭炮越多來年的生活也將越紅火。
這就是我們家鄉帶有傳奇色彩的中秋節,據說舞火龍能避邪、祈福、來年風調雨順。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1
雖然我們家鄉春節習俗和大部分地方的差不多,但也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
大年初一,你的餐桌上也許是大魚大肉,我們這兒的就不同了。早上六點鐘,每個人必須起床到家族中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裡吃素面和“發財菜”。所謂的“發財菜”,其實就是木耳,而且這木耳不能是買來的,必須是自己在枯枝斷木上採摘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相傳在很久以前的一個大年初一,村子裡來了一個流浪漢,村裡人誰都不肯給他東西吃,因為大家認為,大年初一就把自家的東西分給別人,好運也就分給別人了。就在他餓著肚子要離開村子時,有一個家境貧寒、身懷六甲的婦人卻大方贈了他一碗木耳麵條。流浪漢感激地問:“你不嫌棄我是一個流浪漢,還把自家的早飯給我吃,相當於把一年的好運都給了我。我把好運還給你,你的小孩長大後必定中狀元。”說完,流浪漢就消失了。這時,大家恍然大悟,原來那個流浪漢是個神仙。從此,這戶人家慢慢富裕起來,那婦人生的孩子也真中了狀元。為了求得來年好運,打那以後,家家戶戶都在大年三十上山採摘木耳,大年初一早上都到族裡輩分最大的祖爺爺家去吃素面。這樣既把祖爺爺當成神仙,祝他健康長壽,也求神仙賜下好運,讓孩子都能中狀元!
大年初一中午,每家每戶都會準備糖果盤,裡面裝著蘋果、橘子、糖餅、花生、豆子……由小孩端到能容納全村人的祠堂裡的大桌上,然後全村男女老少聚在一起,開開心心舉杯暢飲,吃著甜甜的果子、磕著香香的瓜子,暢所欲言。這是一年中村裡最熱鬧的時候,因為平常大部分勞動力都外出務工,春節便是全村男女老少歡聚一堂的時刻,也是為了更好地讓祠堂裡的祖先看到大家,更重要的是告訴在座的每一位:無論你走到哪裡,無論你多富有,或多不如意,你永遠都是村裡的一分子,家永遠在這裡……
大年初七,大家都在早上七點鐘左右起床,女主人會煮上一鍋“七寶粥”當早飯。為什麼叫“七寶粥”呢?因為它是用大米、豆子、瘦肉、芋頭、豆腐、芹菜葉和自家做的米果熬煮而成的。“七寶粥”必須在早上八點鐘左右吃完。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按我們的規矩,哪怕再忙,大年初一到初六,家家戶戶都在家享受團圓的歡樂,等到大年初七才開工。在開工前,吃上營養豐富的“七寶粥”,幹活就會特別有勁兒,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祈求事事順心順意。
到了元宵節,族裡會選一戶院子較大的人家,擺上幾桌,一大族人一起包湯圓。湯圓是用雪白的糯米粉做的外皮,有綠豆餡兒的,有紅豆餡兒的,還有花生餡兒的,一個個在人們手裡被揉得滾圓滾圓的。大家邊包邊煮,鍋裡的水開了,冒著小泡泡,雪白的湯圓“叮咚、叮咚”跳下鍋,它們乘著泡泡上下翻飛,此時加一點冷水,再煮到水沸,等到湯圓安安靜靜地浮在水面,那就是熟了。大人們右手拿著勺,左手拿著碗,撈著飽滿的湯圓。眼饞又嘴饞的小孩兒就圍在邊上吸溜著口水候著,彷彿孩子們期待的不僅僅是香甜軟糯的美味,還是對來年的期盼。你瞧,每個碗裡盛有4個到6個湯圓,吃4個是“四季平安”,吃5個是“五穀豐登”,吃6個是“六六大順”。吃的時候,即使孩子們再饞,也必須長輩先吃,只有長輩吃完碗裡的湯圓,晚輩才能吃。吃了湯圓,意味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
我們家鄉的春節是不是別有一番風味?有時間你們一定要來感受一下我們家鄉那別樣的春節習俗哦!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2
雖然我們家鄉平時並不熱鬧,但除夕那天還是跟平時完全不一樣的。
“嘶嘶,嘶嘶”鍋裡的菜不停的響著,廚房裡冒出了一縷一縷的輕煙;“哈哈,哈哈”親戚們不停的說笑著,客廳裡發出歡樂的聊天聲;“嘩嘩,嘩嘩”外面熱鬧極了,院子外傳來一陣陣歡樂的氣息一沒錯,這就是除夕夜。
看!大人們一個個忙的不亦樂乎,有燒飯的,有貼春聯的,有掛燈籠的,有聊天的,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就這樣在大家的歡聲笑語中,一大桌美食展現在大家的面前。隨著一聲“年夜飯開吃嘍”,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都坐到了餐椅上,左手端碗,右手持筷,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你看!我弟弟一做到桌上,就手舞足蹈了起來,似乎在說:“我要吃,我要吃!”大人們也不例外,說說笑笑,聊著今年的喜事。菜可真豐盛啊有土豆,有清蒸蝦,有黃燜雞,有臘肉炒竹筍,有剁椒魚頭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剁椒魚頭”了,因為它的肉質不僅味道鮮美,而且肉特別的嫩,就連湯汁都很下飯的呢!
今天的菜真好吃,吃的我都快走不動了。晚飯過後,所有人急急忙忙的去洗漱,因為“春節晚會”馬上就開始了。
看春晚了,我們一家人圍在沙發邊,興致勃勃的看了起來。春晚節目可豐富了小品、舞蹈、合唱、魔術、相聲電視上的節目,你想得到的有,想不到的也有。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小品了,如果你問我喜歡哪部小品,我當然最喜歡“婆婆媽媽”的這個小品了,因為它不僅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純真”,還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和諧”,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理解對方,友愛對方。
好不容易等到十二點,開始倒計時了“三!二!一!”十二點一到,新的一年也就到了。
我們大家早已做好了準備,只見煙花排排立著。隨著倒計時。我手持打火機,瞄準引線,倒計時一結束,我們就點燃了它們。在我們點燃他們的同時,窗戶外面也是一片燈火通宵、懸燈結彩,隨即鞭炮聲震耳欲聾,無數排煙花陸續射入空中,無數的人在為新年歡呼。與此同時,無數的新年希望也在中國上空綻放!
過除夕,要過就是過它的快樂,過它的意義,過它的幸福。
我愛家鄉,更愛家鄉的除夕!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3
自古以來,中國都有非常多的傳統節日。像春節、中秋、國慶等等,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是我們家鄉的一個傳統風俗——賽龍舟。
賽龍舟不僅僅是端午節的習俗,還是我們家鄉的習俗。至今為止,我還非常清晰地記得那一場激動人心的龍舟賽。
那是一個在別的地方看似再平凡不過的端午節,在我們那,可是熱鬧翻了。那天天公也作美,把壞天氣收拾得遠遠的,把雲朵排成了一個個巨大的笑臉,彷彿它們也想觀看這場比賽。一大早,我就被媽媽拉了起來,雖說到底還是有些不情願,但想到馬上就要舉行的龍舟賽,心中便欣喜萬分,毫無一絲怨念。
我們乘車趕到賽場上時,發現場地上的人已經摩肩接踵,絡繹不絕了,他們全都興奮地大聲叫著,喊著,彷彿他們的激動是釋放不完的。我媽媽拉著我往裡擠,過了好半天,才能看到完整情況:龍舟已經準備就緒了,舟上的那些選手們全部對著我們招手。此時,我也按捺不住我的激動,大聲尖叫起來。
在這裡,我有必要跟你提一下,這裡的龍舟真的是各式各樣,可以說,幾乎沒有相同風格的龍舟了:你看!這條龍舟的龍嘴裡銜著一顆珍珠,彷彿珍珠就是冠軍,他們已把冠軍牢牢掌握;你再看!那條龍舟上的龍正“騰雲駕霧”,彷彿一會兒比賽開始時,他們就直接飛走了!……
終於,最激動人心的部分到來了。裁判一聲“預備”,選手們就做好準備,打鼓的準備打鼓,划船的準備划船,指揮的準備指揮……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開始!!!”裁判的聲音映入每個人的耳膜,選手們頓時如狂牛一樣:“預備,劃!”“一!二!三!四!”一句句有力的話語,一聲聲嘹亮的口號,甚至是一曲曲令人興奮不已的號子,無一不體現出了這些“戰士”們的倔強。他們你追上我,我又追上你,不亦樂乎。
慢慢地,龍舟遠去了,群眾們都追過去看,我也不例外,那陣陣鼓聲如驚雷一般,震撼著我。
終於,在終點線,我看到有一條龍舟正極速前進。隊員們喊著“嘿!哈!嘿!哈!”鼓聲“咚咚”地響,它風一般地衝過了終點線。頓時,人群中歡呼了起來。我一看,這不正是那條“騰雲駕霧”的龍舟嗎?沒想到它還真“飛”過來了!
看!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習俗,賽龍舟。我現在還在納悶:要是我們平時也能像賽龍舟那樣團結,那麼,生活中的一切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4
每年二月初二,爸爸都會念叨“二月二,龍抬頭”,並在這一天爆玉米或炒黃豆,還會吃春餅。我對此充滿好奇,這是什麼風俗呢?
原來在爸爸的家鄉,二月二是“春龍節”。自這天起,傳說掌管雨水的龍王抬頭甦醒,雨水會漸漸多起來,萬物開始復甦。
關於“春龍節”,有很多傳說,最有名的一個和武則天有關。傳說,當年武則天當上了女皇帝,讓玉帝震怒。於是,玉帝下旨龍王,三年不得降雨。但龍王不忍百姓受苦,在二月二這天偷偷降了雨。玉帝因此將龍王壓在山下,並揚言待到“金豆開花時”才能放了龍王。聰明的百姓將玉米爆開,並做好春餅,家家戶戶供奉上,救出了龍王。
從此,二月二那天,爆玉米、吃春餅、祭龍王就成了一種風俗。這既是表達了百姓們對龍王的感恩之心,也是對龍王的喚醒,祝願新年風調雨順,事事如意。
現在,供奉龍王的形式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春餅這種美食代代相傳了下來。民以食為天嘛!每年春龍節,我最期待的事就是和爸爸一起做春餅。
大盆大盆的木耳、白菜、青筍、肉,光色澤就能讓人饞涎欲滴。爸爸“噹噹噹”地剁肉糜,我笨手笨腳地切白菜和木耳。一會兒,水靈靈的大白菜葉就在我的鬼斧神工下,變成了小月牙兒、火柴棒和青柳葉。肥嫩嫩的木耳也不能倖免於難,一根根細細長長的像蚯蚓,哈哈!但這些並不影響春餅的口味,至少我是這麼覺得的。
“嗞啦”,“啊”每次爸爸煸炒餡料的時候,我都無一例外地幫他配音。既然是龍抬頭的日子,那就該熱熱鬧鬧。廚房間,一時裡炒菜聲、尖叫聲、鍋碗聲、歡笑聲混作一團。龍王也會被我們吵醒吧?
每到最後一道工序煎春餅時,我都守著油鍋,饞得口水直流,恨不得直接從鍋裡撈一個出來解饞。不知熟睡的龍王是不是和我一樣被這四溢的香味吸引呢?
爸爸離開家鄉很多年了,每年過春龍節吃春餅時,就會給我們講一些家鄉的故事。我們一家人也會一起吃著美味的春餅,一起憧憬著未來一年的新變化。
這家鄉的風俗,包含著思念,也充滿了期盼。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5
今天,在我的老家雙峰鄉皿四村,即將舉行一次特別的活動—煉火。得知了這個訊息後,我開始期待著夜晚的到來。
天終於黑了。吃過晚飯,我迫不及待地來到了煉火所在地。呵,這已經是人山人海了。經過一個半小時等待,期待已久的煉火開始了。
聚攏的火堆,像是一座小山似的,向人們發出挑釁的低吼。強壯的“勇士”開始挑戰了,他們輪流著赤著腳衝過火堆,在一次次踩踏之後,“小火山”被踩出了一條路。終於,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勇士”們利用手中的“長矛”將“火山”的熱和雄壯表現得淋漓盡致。一條條火舌直衝雲霄;一條條火龍騰雲駕霧;一陣陣火光在空中綻放,似絢麗的煙花。在空中的火花消失後,留下一絲絲痕跡讓人遐想無限。
煉火的時間很短,十幾分鍾而已,然而煉火帶給我們的震撼卻是一輩子的。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6
我們家鄉有個習俗,只要誰家小孩滿十歲了,準在初八那天請所有的親朋好友吃飯,什麼七大叔,八大姨,都要來,今年剛好趕上,又有人過十歲生日了,我和媽媽帶上禮物,一大早便出發了。
這個親戚屬於那種不是特別熟的,不熟到什麼程度呢?見了面,我連他叫什麼,該怎麼稱呼他都不知道,畢竟,一年就見一次面啊!到了他家,很龍套地向他拜了拜,說了句“新年好”!主人便把我一人請進了裡屋,留我媽媽一人在客廳,至於幹什麼,不看我都知道,要交禮金,也可以理解為份子錢,但未成年人是免費的。哈哈。
過年時,中午飯吃的特別遲,一般是在一點或者兩點時才吃的,這時,大人們可以聊會天,把小孩子們放在一邊,小孩子們這會無非就是看看電視,玩玩遊戲,輕鬆自在。
要到吃午飯的時間了,但你吃飯總不會站著吃吧,你首先得會“坐席”坐席也有講究,輩分越低就要坐在離門口越近的地方,在吃的時候也有講究,不能翹二郎腿,這樣對主人們不尊重。不能大聲喧譁,會影響別人,也很不禮貌,吃完飯後,更加要注意,不可以擅自離位,必須等大家都吃好了後才可以離開。吃完飯後,要把筷子放在桌子上,千萬不要放在碗上,這是一種非常沒有禮貌的行為。因為只有在有人去世的時候,才會這樣擺放碗筷,如果沒有人去世這樣擺放碗筷,可以說是客人對主人的詛咒,是非常沒有禮貌的表現。
上完菜後便沒有過多的規矩,反正就是吃,吹!吃飯時大家談的很開心,什麼話題都有,說說你今年的工作如何,孩子的成績如何,一派和諧,從話中透出的是對親人的懷戀與關心,主人將鞭炮煙花燃起,在這本不安靜的和諧中增加了幾聲重重的喜悅。桌上的菜有很多,各式各樣,但少不了魚,年年有魚,年年有餘!
也許桌上並沒有山珍海味,也許在一起吃飯的都是普通人,但是,在年中,在平常的菜也是被大家所喜歡的,家人在一起,哪都有年夜飯。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7
我的家鄉有很多節日習俗,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慶祝方式,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如春節舞獅、舞龍、放鞭炮,中秋節吃月餅、賞月,清明節祭祖、踏青……這些跟其他地方並無多大差別,而有幾個我要跟大家講講。
或許大家並沒有猜到了我的家鄉,沒關係。我覺得習俗必須是要與其他節日不同的性質,節日是大家都過的,而習俗代表的是一個群體的習慣、風俗,是具有特殊性的。
社日是我的家鄉特殊節日之一它包括了春社和秋社,人們常常湊錢在社廟裡舉行祭神儀式,殺豬煮肉,就地分食,而吃不完的肉就帶回家供神。
牛王誕是個蠻有趣的節日。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傳說是牛王的誕辰,所以稱為牛王誕。而這一天村民們不能驅使牛去幹活,讓牛好好休息。還要在牛欄門口供奉牛,大人們則囑咐小孩們愛護耕牛。牛是一個多麼神聖而威嚴的動物啊!
鬼節聽起來就有些嚇人了(其實只是供奉祭靈),我打小就知道鬼節,它在農曆的七月十四,稱中元節(俗稱鬼節)。這天,民間家家戶戶都要殺雞買肉祭祖先,常常有些善良的村民會在三岔路口或山坡上供奉無家可歸的野鬼。這聽起來既有趣又膽顫不是嗎?
而“三月三”是屬於壯族人民的節日,但不身為壯族的大部分人在我們這個地區也和他們一樣過這個習俗。
說起我們“三月三”習俗的來歷,雖然我不是很瞭解,但我知道兩件事——一,“三月三”是指每年農曆的三月初三;二,傳說它與王母娘娘舉行蟠桃會的日子相同,且又同盤古的誕辰時間一樣。雖然本質上他們沒有什麼關聯,但如此有意義的一天,活動當然多種多樣了。俗話說得好:最香不比五色飯,最美不過三月三!這五色飯即為五色糯米飯,裡面有紫、黃、黑、白、紅五種顏色的米飯,把他們蒸好舀出來時會散發古樸而醇香的氣味,五穀雜糧一般的味道,極吊人胃口。
三月三的雙人對歌也是極常見的,我們家鄉人有唱山歌的傳統,經過我的調查與生活經驗,我發現除了日常生活中、娛樂、勞作等自歌或對歌,還形成了歌圩(就是對歌的專門時間,村民常常會聚在一起對歌慶祝),他們唱的歌都是一些古樸的民謠,很具有年代感。
每到三月三,無論宅在家裡還是出街遊玩,都會時不時聽見敲鑼打鼓的聲音,氣勢磅礴、震耳欲聾。他們的鼓聲和銅鑼攪拌在一起有條不紊,還具有一定的節奏感,前排的人們舞著獅頭,後面的人負責敲鑼打鼓,好不熱鬧。家鄉的三月三熱鬧得像過某一盛大而隆重的節日一樣,它不像春節那樣更加熱鬧非凡、鞭炮齊鳴,反而只是小小地慶祝這個節日,常常過了三月三跟沒過並無多大差別。
家鄉的習俗讓遊子們都想回去,脫下繁忙的包袱,與他們最親愛的家人們一起慶祝,一起歡笑。
家鄉的習俗作文 篇58
儘管很多地方過年的風俗各有不同,但是正月初二這天卻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一天,嫁出門的女兒們紛紛帶著丈夫和孩子回孃家過年,古稱“回門”“歸寧”等,天津人俗稱之為“姑爺節”,河南叫做“請新客”,新客就是新女婿的意思,廣東、山東等地俗稱“迎婿日”……,儘管叫法不同,嫁出去的女兒要回家,夫婿要陪同這一點大致是相同的。
過年習俗千差萬別,為什麼這一點卻驚人的雷同的呢?這讓我很是納悶,於是上網查找了資料,網上有這麼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孃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第二種說法是已逝的老祖宗年底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初二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第三種說法是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要和夫家闔家團圓,自然不便回孃家去,所以一般都是正月初二回孃家。
俗話說“丈母孃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其實何止是丈母孃,初二這一天,新女婿還是村裡所有人期待的風景,找樂的焦點。在我的家鄉一帶,就有“打女婿”的風俗。新女婿第一年上門,好酒好肉好規格的招待好,酒足飯飽之後,準備告辭回家,不成想家門外面一幫小年輕正在“恭候”呢,新女婿一露頭,就好一頓拳打腳踢伺候著,新女婿猝不及防,又不方便還手,往往被打的狼狽不堪,醜態百出,再斯文的女婿也難以保持形象了。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氣,就更有熱鬧可看了,新女婿們在雪裡泥裡被追打的躲躲閃閃、踉踉蹌蹌,跑一步跌一跤,滿身泥滿身水,引起圍觀者一陣陣的鬨笑和戲謔,在村民眼裡,這可比電視電影上的“武打大片”還要生動有趣的多。新女婿們當天的表現,會被村民們津津樂道很長時間,成為過年期間親戚們的主要談資和笑料,表現“突出”的,有可能多年以後還會被人翻出來嘲弄一番呢。
假如夫妻感情好的,媳婦通常會向新女婿們透漏一二,讓他有個心理準備,也會提前給“打手們”打個招呼,讓他們手下留情,不至於讓新女婿過於出醜;倘若夫妻感情不好,不知道有這種規矩,新女婿們不但出盡洋相,還會結結實實飽受一頓皮肉之苦,帶傷掛彩回家去也是常有的事兒。在出村口的時候,新女婿的“殘存形象”就是衡量夫妻感情的尺子,一目瞭然,如果恰好有同時結婚的幾對小夫妻,誰家對媳婦好、誰家對媳婦不好,那可就形成了鮮明對比。
不過這場武打大戲,只會在新女婿第一年上門時才會隆重上演,如果年年如此,恐怕女婿們以後就不敢上門了。
據說這種規矩是從很久以前流傳下來的,原因已經無法考證。竊以為這是孃家人保護自己女兒不受欺負的措施吧,因為古代婦女地位較低,在婆家常受欺凌,所以在結婚第一年先給新女婿一個警告,提醒她媳婦兒還有孃家人撐腰,不要太過分哦。
當然這只是我的臆測,畢竟,作為女性,孃家人是自己一輩子的靠山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