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關於習俗咬秋的作文

習俗咬秋的作文

關於習俗咬秋的作文

  立秋這天有吃西瓜的習俗,叫做“咬秋”,是中國民俗之一,我們看看下面的關於習俗咬秋的吧!

  關於習俗咬秋的作文

  在中國節俗中,關於“吃”的習俗繁多,而用一個“咬”字領名的節俗,在眾多節氣中,數來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則為嘗新了。進入秋季,田園瓜果陸續成熟,處處碩果飄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習俗不同,比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棗。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見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則吃棗,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就有記載:“立秋日,滿街賣楸葉,婦女兒童輩,皆剪成花樣戴之。是月,瓜果梨棗方盛,京師棗有數品:靈棗、牙棗、青州棗、亳州棗。”

  立秋後,暑氣遲遲難去,民間有“晚立秋,熱死牛”“秋後一伏熱死人”等諺語,所以“咬秋”習俗,就是來表達人們“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願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個節氣,民間流行在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如有減少,便要吃肉“貼秋膘”,雞鴨魚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餚以補貼暑氣帶來的損失。當然咬秋補養,富含營養的棗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棗,自古以來就被列為“五果”(桃、李、梅、杏、棗)之一。

  在我的認知裡,立秋的“咬”倒像是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種身體記憶。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氣轉涼,西瓜少了,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了,這個風俗大概是為了讓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們,用這種實實在在的“咬”的行為,對烈日下的瓜農和即將離去的西瓜,表示一種留戀和敬畏。常言“葉落而知秋”,這裡可謂“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棗”,似乎又是強化一種嚮往和等待。俗話說:“七月十五撿棗吃,八月十五打棗吃。”立秋吃棗,正是棗子初紅時,也就是青紅相間,人們吃著青一半紅一半的棗子,慢慢品味著棗的初甜,期待著棗老熟後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頑皮,正像杜甫詩說的那樣:“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在我的感受裡,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比如抓一把棗子在手中,放一顆棗子在嘴裡,細嚼慢品,嚼著嚼著就品出它的精神來,一種敬仰油然而生。就想起家鄉的那些老棗樹,它們一棵棵站在房前屋後,站在村頭路旁,站成一種記憶,一種標誌。它們不像那些嬌貴的莊稼和果樹,需要種植的人們用日復一日的汗水去跟蹤。棗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悄無聲息地走過風風雨雨的日子,它們甚至連最燦爛的花季也不事張揚,葉子覆蓋著微不足道的不被人注意的黃色小花,靜靜地走過。只有棗子熟了的時候,人們才想起棗子,開始用長長的杆子打棗。一年就紅火這麼一次,還是挨“打”。我想為什麼別的果子需用手輕輕地摘,而唯獨棗子卻用杆子打呢?我似乎聽到棗子對我說:“杆子敲打不願落,唯恐果肉不甘甜。”是啊,棗子不願意落不是迷戀幸福的枝頭,棗子那是為了在陽光裡多沐浴一些時間,更多的吸收一些大地的養分,將最紅亮的成色、最甘美的果肉,感恩地滿足種植人的需求。所以,棗子收穫需打兩三遍,杆到之處,青棗戀枝,只有紅棗興高采烈的跳下來,在大地上蹦跳成一片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