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秋節習俗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

  中秋節對於大同人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對奶奶家來說更是認真對待的,大姑二姑三姑統統都不能來,該回婆家的回婆家,該在自己家的就在自己家。晚上月亮升起來的時候,爺爺把陽臺的燈打亮了。拿了個大托盤,裡面放著月餅,葡萄,梨,桃,香蕉,西瓜,蘋果等等,果爸給搬到陽臺上,放好,問爺爺:“放這兒月亮看的到吧”,爺爺滿意的點點頭。奶奶負責給包餃子,爺爺非要給包個硬幣,還非要在桌子上擺上五副碗筷,說是有大孫子的。餃子熟了每個碗裡放三個餃子,果爸把果果碗裡的餃子夾開,嘎嘎,果然看到硬幣啦,嘿嘿,都說這小子有福,嘎嘎,媽媽真高興,比自己吃到硬幣還高興。

  果果出生,爺爺就託人給算命了,據說很不錯,出生的時辰真是不錯,媽媽也在網上用稱骨演算法幫果果算過命,很好,比媽媽的命還好,嘿嘿,這些都是大家的一種心情,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寶貝兒幸福,媽媽比起你瓜子仁兒阿姨,可差遠了,你澎澎哥哥的名字,可是他們冒雨跑到雍和宮找人起的,嘿嘿。

  話說遠了,改天,媽媽好好把給你起名字的前前後後都記錄一下,將來你上學了,做自我介紹的時候,老師肯定會讓大家講講自己名字的來歷,到時候你就按媽媽給你寫的說,嘿嘿,雖然有點兒迷信,但不乏智慧阿。

  大同中秋節,還有很多放鞭炮的,晚上家家戶戶都亮著陽臺的燈,很有家的溫馨。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2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3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4

  在廣東東莞有乞月照月爬月,以求早生貴子,除了月餅以外,楊桃、芋頭仔都是常見的食品。由於菱角現在比較難買,已經比較少見。祭月,即拜祭太陰娘娘,在香港,會有人到公園燃燒蠟燭;此外,亦有些地方的習俗會向長者或後輩送贈豬仔餅或長壽麵。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隻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浙江東部:此地風俗全國其他地方略有不同,中秋節是在八月十六,而非八月十五,並且傳統上名稱也是直接叫“八月十六”,與端午、重陽、冬至不同。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5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這個節日中必定要吃的食物就是月餅。

  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元兵”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

  月餅是中國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作為傳統食物,為什麼能流傳至今呢?一是寄託對親朋好友的思念,二是月餅口味很好,味道豐富多彩,樣樣有特色。隨著製作工藝的改善,月餅的樣子也有了改變,花紋多了,漂亮了,也有了一些文字。相信在以後的發展中,月餅的樣子和口味會更好。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6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的來歷:

  據說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了。《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朝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裡的“夕月”即“拜月”之意。祭月原是帝王的禮制,後來達官文士也效仿,此風逐漸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中秋節的起源: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中秋節的傳說:

  這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中秋節的習俗:

  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7

  客家人過中秋吃月餅、賞月等習俗與全國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稱八月節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圓月升起時,客家的人們早早便在庭院、樓臺,或屋前的禾坪對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出月餅、花生、柚子等果品,準備“敬月光”活動。

  拜過月後,一家大小在外面賞月、吃東西。賞月是大人們的事,小孩子一般不會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裡賞月,而是在皎潔的月色下追逐嬉戲,此時是他們的天堂。而吃東西則是有些講究的。家長往往先讓大家吃這些祭過月神的祭品。在華夏祭祀文化中,有這樣的傳統,就是在神主享用後,祭者常常會把祭品分吃掉,這樣整個祭祀禮儀結束。我們分吃過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賜福,一方面履行了傳統的祭祀文化。梅縣人的說法是,吃了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氣的,吃了會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餅這個傳統的、帶有普遍意義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品種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義的。“像剖柚子叫‘殺柚’,帶有驅邪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說剝柚子皮是‘剝鬼皮’,寄寓了驅邪消災的願望。”

  客家地區的月餅,除普通月餅外,有“五仁月餅”,還有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制成大小不一的圓形糕。雖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但客家人始終繼承傳統飲食文化又在發展民間飲食文化,而中原遺風始終不變。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8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擁有著中秋佳節的季節不得不稱之為別出心載。

  在這天晚上,它不一樣。它有著仙女般的容貌。有著超凡脫俗的氣質。有著朦朧輕悠的飄渺,更有著如侶如伴的思念。

  金黃的翡翠點綴了它的面夾,飄渺的朦朧裝飾了它的黑髮,使它活象一個栩栩如生的仙女的面容。睜一眼便射出萬丈光芒,照耀大地,迷惑所有的人類,正好應徵了傾城傾國。

  正如“微露之光,怎與月爭輝“。在這漆黑浩瀚的夜空,竟不見平日的明星。僅連一顆也奪不過它的色彩。它傲視塵俗。它的羽翎拍滿了整個古往今來。無數文人騷客甘敗於它不凡的氣質之下。

  “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它那可望而不可及又令人有飄渺之情。朦朧神秘的色彩,正如我今日所再次的閱歷。那嫦娥奔月依成佳話,那穿梭古金古今的傳說又何嘗不是人嚮往。

  淡淡的輕紗仿似羽衣,賜予它秀麗的.裝著。而我們卻至多站在窗臺對它遙遙呼望。

  “他鄉有明月,千里照相思“月圓人不圓,伴隨著輕風月影總免不了相思之情。倩風挽月,撒下了無盡的夢,但我們的夢難圓,我只好寄託著它飄落下的羽毛,深深地,輕聲地呼喚著它的名字。

  你看那飄落的餘輝,正是寄於我們的希望。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9

  中秋節,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在吃月餅,有蛋黃餡的,有豆沙餡的、有綠豆糕餡的、有棗泥餡、水果餡、有香芋餡……。,每一家都吃得開開心心,每一戶都吃得高高興興,那種感覺無法形容,然而月餅的由來你知道嗎?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吧!現在我就給大家講講,月餅的由來和在海上世界吃月餅的時候發生的一些有趣事情吧!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隨著科學的發展,祭月現在催向理性,慢慢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

  月餅象徵著團圓,也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拿著月餅、西瓜、水果,等物品對著月亮: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上一個中秋的時候,我們全家和樓上全家一起去海上世界去度中秋節,我們買那種皮很薄而且會融化的冰皮月餅,還有水果月餅,蛋黃和蓮蓉月餅。隨著現在的技術越來越好,工藝越來越棒,幾乎能做出一個又一個美味香甜的月餅,我們吃著美味的月餅,聽著美妙的音樂,好像自己生活在夢裡一樣。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0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資訊,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1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很重視,關於它的習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農村,大人小孩都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蔚藍的天空上,在這柔和的月光下,無論多麼窮苦,家裡都要買上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個供盤,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用上好的白麵,裡面放點兒糖,蒸成圓形的,就成了夢寐以求的“月餅”,也做成供盤,乞求蒼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現在生活富裕了,中秋節的食物琳琅滿目,家裡有各種各樣可口的水果,還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月餅。這天一家人一起去賞月啦,一塊兒在家裡一邊吃月餅,一邊聊天啦,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啦,快樂無比,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給親人、朋友送箱月餅,代表團團圓圓;給家人送一些包裝精美的蘋果,代表平平安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團圓的人,到了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除了春節,這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農忙季節,人們歡歡喜喜吃月餅,高高興興收糧食,其樂融融。中秋節,代表豐收,代表喜慶,代表團圓,農民們收穫辛辛苦苦種來的五穀,臉上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小孩子們可以約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則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賞月,或是在家裡聊聊天兒,這是多麼美好的節日呀!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2

  每逢到了那天,奶奶就買來雞鴨魚肉用來祭灶,往上面貼圓形的紅紙,往佛臺前燒紙錢。佛臺前擺著一對蠟燭,插著香,一團火在鐵盆裡燃燒著,奶奶則在一旁不斷添紙,直到化為灰燼。屋裡煙霧瀰漫,可我們還得向佛祖磕頭。

  到了晚上,飢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想吃月餅,由於爸媽今天休息,所以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月餅會有種興奮洋溢的感覺。奶奶切開了一個大月餅,首先她把兩份月餅擺在了灶臺上,然後拜了拜,終於開始吃了…。。當我們吃得差不多的時候,就要出去放紙燈了。

  在中秋節放紙燈,是姐姐想的點子。這個程式,是一件十分爛漫的事情。奶奶拿出了幾張五顏六色的大彩紙,她將厚厚的紙放在手中搓來搓去,讓紙變得柔軟起來,這樣可以折起來方便些。我們在一旁馬上拿出了蠟燭,點上了火,蠟燭便燃燒起來。心靈手巧的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紙折成了一隻較大的船。我們接過紙船,往它的下面和側面均勻地滴上了蠟燭油,然後將另外小巧玲瓏的小杯子狀的蠟燭放在了紙船的中間。一家人就到河邊放起了紙船,火光照亮了紙船,在水中漸漸漂去,我們都閉上了眼睛,默默許願……

  之後我們聚在陽臺上,望著夜空中的圓月,吃著月餅,說有關於中秋的美麗傳說,猜有關嫦娥的歇後語……。就這樣,我漸漸地睡著了。

  每一次的中秋節,都因為這些習俗而特別有意義!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3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於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裡聚餐,慶祝生日,共度佳節。

  來到酒店門口,譁!那裡人山人海,連泊車的位子都沒有了,人們把酒店都圍了個水洩不通。幸好我們預先訂好了四張桌,看到整個飯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我心裡特別高興,盡情地品賞著各種各樣的海鮮和名菜。

  吃完晚飯,我們就到海濱泳場看花燈。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把整個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氣特別好,九點十五分,我們來到目的地時,沙灘上已經燈火輝煌,遊人如織了。我們沿著沙灘一邊觀賞一邊向前走。走進大門,“奇燈異彩耀水灣,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對聯則提醒遊人千萬不要忘記了在此賞月的大好時光。進入泳場,只見偌大的泳場裡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奇燈異彩。遊人的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沙灘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擺開鍋碗瓢盆,搞起燒烤;有的在沙灘上鋪開塑膠紙,放上月餅、飲料等等,圍在一起,對月舉杯;有的人還手拉手跳起舞;熱鬧無比。

  今天晚上的花燈令我大飽眼福,真是流漣忘返。當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圓圓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們的後面。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4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習俗則多種多樣,並且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節時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宮嫦娥。金門人中秋拜月之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主要是婦女和小孩,且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裡設案,桌上擺滿佳果和餅食,銀燭高燃,香菸繚繞,然後拜月。

  中秋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約1至3公尺,多用碎瓦片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之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穀殼等,火焰熊熊,極為壯觀。

  還有一些地方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如今中秋習俗,遠不如舊時盛行,祭月拜月活動已經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唯獨吃月餅,仍很盛行,把酒問明月,慶賀美好生活,為遠方的親人祝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習俗的作文15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節,正是那一年最快樂,也是涼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勞動結出的果實,最後終於可以品嚐果實的甜美,歡度佳節。從而形成我國豐富多彩的中秋飲食風俗。

  吃月餅

  “中秋佳節吃月餅,”這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每當風清月朗,桂花鑽入人心之際,家家吃月餅,賞月亮,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別有一番滋味。我記得蘇東坡的詩句中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的美味糕點。有的地方過中秋節,比如江南過中秋就有點與眾不同,比如有錢人家吃月餅,貧苦人家吃南瓜的風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黃花,黃花美麗,善良,聰明。由於那年大旱,黃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經常躺在床上,後來,黃花在南山的草叢裡發現了兩個扁圓的野瓜,於是就把他帶回家,煮給父母吃,沒想到這瓜香噴噴,甜津津的,兩位老人吃了後食慾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黃花把瓜種子種在地裡,後來長出許多瓜來,因為他是從南山採來的,所以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傳著吃南瓜的習俗。

  飲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看著月中桂花,聞著一陣陣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歡聚一堂,以成為節日的一種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