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春節習俗》作文4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節習俗》作文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春節習俗》作文 篇1
爆竹聲響起,這樣意味著春節到了,春節也有不同的習俗……
在我的家鄉,人們過年的時候都要掛紅燈籠、貼對聯、貼窗花、吃團圓飯、收壓歲錢看春節聯歡晚會……許多習俗……許多習俗,更重要的是要放鞭炮呢!關於這個燃放鞭炮呀,好有一個古老的傳說呢!傳說古時候,有一個叫“年”的大野獸,人們很害怕它。它無惡不做,後來,有人研究出了一個方法,讓竹子碰火就會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年”獸害怕這個聲音,自然就逃走了。所以,每逢春節時,人們都有放鞭炮貼門神的習俗了。因此,爆竹這名字從此而來。
說道團圓飯,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個打工在外的人都會在年30這天趕回家與家人團聚,吃團圓飯,一家人歡歡喜喜的過年。
家鄉的春節熱鬧了,有傳統的,喜慶的……
這就是春節的習俗,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
《春節習俗》作文 篇2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即承放飛帖之用。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時代發展、科技進步,拜年的“包裝”日漸更新換代,但是,中國人過年的傳統、拜年的習俗和在這傳統與習俗中蘊含的對親友的祝福、對新年的期望,並未隨著公元紀年數字的增加而減少、淡化。
在道賀中豐富春節習俗
“拜年”是通俗的講法,此外尚有“見節”、“賀正”、“賀歲”等雅稱。“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人們外出相遇時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若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承放飛帖之用。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拜年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願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後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宋歲朝圖:這幅宋人繪的歲朝圖,重在顯示正月初一的拜年活動。主人送往迎來,家中設酒待客,兒童在園內燃放鞭炮煙花,大門上貼著門神,構成了濃厚的節日氣氛。
在禮規中實現人文教化
儀式所強調的是對同一血親的.認同,而拜年正是從此開始。給家人拜年,對於重構家族或家庭成員內部的人際關係十分重要;給親朋好友、同事領導等拜年,顯然是在重新梳理親朋好友間的人際關係,增強親密程度;還有些地區在正月初八之後要耍社火,人們都會扭著秧歌,踩著鼓點,到附近的村寨拜年,而這些活動的真正意圖,就是重建一個更為廣泛的社會關係。
民國春節拜年祭祖。正月初一清早,穿戴一新的晚輩要給家中的長輩(如父母、祖父母等)叩首拜年,以盡孝禮;長輩則端坐受禮,對未成年的晚輩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舊時,拜年是老北京人過春節很重要的一項活動。除自家慶賀外,親戚、朋友、同事、鄰里等從這一天起要互相拜年。
過去民間互訪拜年的形式,根據彼此的社會關係,大體可分四類:一是走親戚。進門後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後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二是禮節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到了年禧,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喜發財”、“一順百順”。
首都博物館研究員、民俗專家沈萍認為,年的文化屬性,除了辭舊迎新外,就是透過各種儀式重構人際關係。晚輩給長輩拜年還包含著“感恩”意識的培養。長輩對晚輩的愛通常是自然而然地傳遞,而晚輩缺乏回報長輩的人性自覺。拜年不但是提升親情密切度的民間禮規,也是民間社會精神操練、人文教化、道德修養的自治活動。
在現代社會實現文化歸屬
辭舊迎新始終是過年也是拜年的主題、核心。拜年說的話、送的禮,甚至吃的東西,無不體現出對新一年的期盼和祝福。此時人們心中充滿對未來的希望,對過往的人際關係中產生的摩擦、不悅等,多會採取一種寬容、化解的態度。從這個意義上說,拜年的現實意義集中地體現在調適人際關係方面。可以說,中國人憑藉著新年中的各種拜年儀式,建立了友誼,增強了互信,完成了和諧社會的建設。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祈慶富認為,中國文化推崇含蓄,有些平日不便表達或不好意思表達的情感,均可借拜年之機抒發一下。人們抱一抱拳、拱一拱手、道一句“給您拜年”,一切都很簡單,事實上卻是一種儀式。在這種簡單的儀式中,平日裡的誤會、不滿化作祝福、讚美,舒緩過往的矛盾,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過年時人們更看重的是“情”。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蕭放認為,人是群居的社會動物,尋求文化的歸屬與心靈的安頓。奉祀家族祖先,親人聚會歡樂,人們的精神在親情的浸潤交融之中得以昇華。今天是網路化時代
《春節習俗》作文 篇3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是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年年有餘”。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願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後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麵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徵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後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
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壽長百年。
《春節習俗》作文 篇4
春節到了,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物復甦,草木永珍更新,大地又要換上了新衣裳,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分享春節的那些傳統習俗。
(一)迎春日
每年春節的年俗活動都豐富多彩,從農曆臘月二十三起到年三十,民間通常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備年貨
接著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過年的各種物資,也就是通常講的“年貨”。年貨包括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等等,此外還要準備一些禮品送給親朋好友。
(三)放鞭炮
春節的另一種說法便是“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走,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能過去呢,需要用鞭炮轟,於是漸漸有了燃放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一種方式。過年期間遊人滿街,熱鬧非凡,一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
(四)貼年畫
貼窗花和貼“福”字。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被稱為“窗花”。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人索性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五)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地起來,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春節拜年時,晚輩要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現在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春節始終是我們最快樂的節日,是華夏兒女共同的節日,無論在哪,只要是中國人,我們都有同樣的習俗,同樣的鄉音,同樣的方式來慶祝傳統佳節—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