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範文(通用1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範文(通用1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1
盼望已久的中秋佳節終於到了,人們興高采烈,以各種節目形式來歡度這個傳統節日。這天剛好是我叔叔的生日,大家一起在酒店裡聚餐,慶祝生日,共度佳節。
來到酒店門口,譁!那裡人山人海,連泊車的位子都沒有了,人們把酒店都圍了個水洩不通。幸好我們預先訂好了四張桌,看到整個飯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的歡樂景象,我心裡特別高興,盡情地品賞著各種各樣的海鮮和名菜。
吃完晚飯,我們就到海濱泳場看花燈。這時,一輪明月高高掛在天上,又大又圓,把整個大地都照得亮堂堂的。今年的天氣特別好,九點十五分,我們來到目的地時,沙灘上已經燈火輝煌,遊人如織了。我們沿著沙灘一邊觀賞一邊向前走。走進大門,奇燈異彩耀水灣,依山伴水放珠海的巨副對聯則提醒遊人千萬不要忘記了在此賞月的大好時光。進入泳場,只見偌大的泳場裡到處都是火樹銀花,奇燈異彩。遊人的歡歌笑語此起彼伏。沙灘上三五成群的珠海人擺開鍋碗瓢盆,搞起燒烤;有的在沙灘上鋪開塑膠紙,放上月餅、飲料等等,圍在一起,對月舉杯;有的人還手拉手跳起舞;熱鬧無比。
今天晚上的花燈令我大飽眼福,真是流漣忘返。當我們懷著愉快的心情走在回家的路上時,圓圓的月亮也悄悄地跟在我們的後面。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2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見月亮有點圓了,我又想到,我過了這麼多中秋節,還不知道它的來歷和習俗。
於是,我立刻上去讓媽媽上網去查,查了之後,我才知道來歷是: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十個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的傳統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習俗是: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後由當家主婦切好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我還學會了一首古詩,那就是《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聲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
今天我不但學會了一首古詩,有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真是高興呀!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3
每年的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節,那一天夜晚,家家都吃著月餅,抬頭賞月,那天的月亮特別的圓,如一張金黃的餅。
在八月十五日,爸爸、媽媽和我在一起吃著晚飯,晚飯過後,我們拿出一大盒月餅,那個包裝月餅的盒子十分漂亮,一張硬紙板做成的盒子,盒子上用塑膠紙貼著,紅紅的、黃黃的,在燈光下還會不停地閃爍著,特別華麗。我想:裡面的月餅也一定很好吃。我迫不及待地開啟包裝箱,裡面是一個個油滑滑的月餅,月餅的外面竟然還有一張透明的塑膠紙包著,從包裝紙外往裡看,這月餅的形狀有圓的、方的、多邊形的我撕開包裝紙,月餅的香味一下子從中跑出來,跑進了我的鼻子裡,跑進了爸爸、媽媽的耳朵裡,我忍不住吃了一口,說:這個月餅真是有點兒難吃,就是著月餅裡面的餡是水果味的,是我最不喜歡吃的,我只喜歡豆沙、椒鹽、瓜子仁、花生仁這種月餅。我一口吐出了月餅,而爸爸和媽媽卻吃著月餅,還有說有笑的。我飛快地跑到窗前看著月亮,這個月亮還真美麗,金黃色的,就像剛出爐的包餅一般,被烤得金黃金黃的,看著就像吃。月亮上還有無數個環形山,大環套小環,大小不一,形狀也不一。這月亮真是圓,圓得就像一家人在一起團團圓圓的一樣。
中秋節的月餅讓我很失望,但是中秋節的月亮真是美啊!讓我賞心悅目。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4
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確,中秋節的前一天,奶奶就打來了電話,讓我們去過中秋節。
我們一到奶奶家,就已經可以吃晚飯了,奶奶可熱情啦,桌上的飯菜豐盛極了,有一隻只大紅色的龍蝦,一塊塊烤熟的豬肉,還有綠油油的青菜、黃燦燦的玉米餅、白切雞肉、紅燒鯽魚這些都是我平時最愛吃的小菜。可是今天我無心品嚐這些美味佳餚,因為我急著要去賞月。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袋月餅就像兔子一樣竄到了門外。可是月亮被前面的房子遮住了,我急的上竄下跳,連忙叫來了我的助手——爸爸來幫忙。我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終於看到了月亮,月亮又圓又亮,好像還在走路呢!它把銀光灑下大地,把黑夜照得如同白天一樣明亮。定睛一看,月亮上好像真有傳說中的嫦娥和玉兔呢!
我們拿出月餅準備對月品嚐,這時媽媽提議:我們來說帶月的詩句,說出了才可以吃月餅。我們都同意了。我先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媽媽說:秦時明月漢時關、月落烏啼霜滿天。接下來該爸爸說了,可是他說了海上生明月,下面就說不下去了,就胡亂地說了句十五月亮十六圓,惹得我們哈哈大笑。
中秋節真是一個快樂的節日。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5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秋節是人們一直都喻為最有人情味,最有詩情畫意的一個節日。有人說,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這一份思念當然會更深切,尤其是一輪明月高高掛的時刻。
說起中秋節,民間一直流傳著多個不同的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餅起義,唐明皇遊月宮等故事。最為人熟悉當然是嫦蛾奔月,嫦蛾偷了丈夫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也有許多說法。在較早的記載中,嫦蛾偷吃了仙丹,變成了癩蛤蟆,被叫月精,奔月後,嫦蛾住在月宮其實是一個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樹和一隻兔子,就別無他物了。這就是中秋節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6
在北京,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為中秋節,又為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處處皆是。家人團坐,飲酒賞月,稱為團圓節。又將祭月的月餅按人數切成塊分食,稱為團圓餅。
在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們也不用上課。人們過中秋節,第一件大事就是買月餅。這均是用蛋黃和蓮蓉摻和成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買燈籠,特別是小孩子們。恐怕第三件事才是買一些零七八碎的玩意兒。
北京還有一個有特色的玩意兒泥兔攤。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幾年還有賣,但現在很少見了。似乎只有在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裡的兔子。兔爺是用泥做的,兔首人身,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座或立,豎這兩隻大耳朵。過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兒像,確實很有氣氛,還為家裡增添了幾道色彩。
北京這幾年似乎又興起了送禮大行動。正值秋果上市,特別豐富,街市遍設果攤。過節,弄兩輛車,滿滿裝上月餅果品,挨家挨戶送。當然,這裡的家戶是指商家客戶。送禮,自然是為了聯絡感情,結款要生意。兩年前做這時還想,現在到底是拜兔兒爺的。今年這風氣恐怕更盛了。
一眨眼,又過完中秋節了,大人們又幹自己的事情,孩子們有上學去了。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7
農曆的八月十五日,是我們萬眾期待的中秋團圓節,中秋團圓節由來已久,流傳下來的習俗也數不勝數,我國古代就有觀賞月亮的風俗,尤其是詩人文客更是對明月情有獨鍾,但是中秋團圓節賞月吃月餅的傳統據說是在唐代盛行的。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這首詩是初唐詩人李嶠所作,名為《中秋月》,是我國最早的中秋詠月詩。圓圓的明月躍上寒空,我們誰都說四海之內處處銀輝灑地,但又如何知道千里之外有無風雨交加的地方呢?詩句字面寫中秋月的清圓玉潤,卻隱含著作者對遠方親人的遙念:擔心對方住處天氣欠佳,不能在佳節觀賞到可愛的明月。
唐代詩人王建的千古名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讓我們感受到了中秋月色和望月懷友之情:“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庭院當中,月光滿地,樹棲烏鴉,露水悄落,溼了桂花,如此晶瑩明徹的中秋朗月,該有多少不得與親戚朋友相聚合的人在悠悠而生思念之情啊。中國人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在王健的中秋望月詩裡,我們看不到他的敘己之思情,卻明瞭他“秋思在誰家”的轟然追問,這種明知故問,使人讀之心動。
歐陽詹的《玩月》,又讓我們感受到了古人賞月玩月的另一種心境,“八月十五夕,舊嘉蟾兔光。斯從古人好,共下今宵堂。”歐陽詹的玩月,使我們知道賞月玩月從來都是古人的喜好,賞月活動源遠流長,迷人的月色惹人喜愛。可何謂中秋呢?據歐陽詹在《玩月》序中說:“此日為三秋之中,又為月之夕,故曰中秋。”所謂“三秋”,因秋涵三月,七月曰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乃季秋,仲秋正好居中。月夕,是指八月十五,明月之夜。十五又為月之中,所以叫中秋。
月是中秋的魂。韓愈在《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裡說:“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唐人武元衡在《八月十五酬從兄弟常望月有懷》中告訴我們中秋月夜時,大自然的勃勃生機:“坐愛圓景滿,況茲秋夜長。寒光生露草,夕韻出風篁。”宋人劉辰翁亦在《水調歌頭》裡說:“明月幾萬裡,與子共中秋。古今良宵如此,寂寂幾時留。”而曹松的“無雲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盤上海灘;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之《中秋對月》,則把賞月的閒情逸致,寫成了一首謳贊光明、追求平等的頌歌。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想起李白的《把酒問月》,是因為無意中讀到了CCTV央視論壇上的一首《中秋望月》詩:“把盞邀明月,喜憂兩依依。隔海遙遠望,寄語訴相思。含笑泯恩怨,團圓會有期。雙贏興兩岸,互惠弟兄怡。”詩人站在平民的角度,面對月圓中秋的`良宵美景,抒發了兩岸相通,互惠互利的美好期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實,無論古今,人們在中秋夜裡盡情賞月、望月之際,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8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農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稱“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載“其中春、中秋釋奠於文宣王、武成王”,及“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以留侯張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樂之制如文”。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為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中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習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9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因為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古時稱為仲秋,又因處於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但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的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
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現在,已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節。
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如《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所以,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於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
與中秋有關的傳說有很多。
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罰。故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10
中秋節是我喜歡的節日,人們會吃月餅、掛燈籠、燒烤、觀月。
爺爺奶奶跟我說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傳說,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曬得民不聊生。人間有個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站在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這時,我插了一句話,說:“爺爺奶奶,古時候不是有十個太陽嗎?為什麼后羿只射下九個太陽呢?”爺爺說:“因為后羿覺得,人間沒有太陽不行啊!”我恍然大悟,爺爺繼續說了起來。後來后羿娶了嫦娥,並把不死藥交給她保管。但是嫦娥吃了不死藥,飛到月亮去了,后羿只能看著月亮懷念她。所以就有了中秋賞月的習俗。
中秋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中秋節有月餅吃,還可以燒烤,中秋節也很美,我愛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11
提起中秋節,誰都知道,“八月十五中秋節”嘛。可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卻在農曆的八月十六日。那麼,我們舟山人過中秋節的習俗是什麼呢?吃月餅、賞月、和家人團聚……這些都已成為我們舟山人必不可少的習俗。
在八月十六這一天,多數人家的餐桌上都會有一碗傳統小菜“芋艿鴨”。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傳說在很早以前舟山人不知有芋艿,到後來食用芋艿,這中間與明愛國將領抗倭有關。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十六,瓊州參將俞大猷奉命在舟山圍殲倭寇,不料在離舟山不遠的海面上遭到襲擊。
幸虧俞大猷指揮有方,將部隊安全撤退到普陀山附近一個小島駐紮,只是運糧船被倭寇劫走,吃飯成了問題,當時實行海禁,島嶼上居民已被強迫遷走,島已變為荒島,部隊面臨糧草斷絕的困境。士兵們餓得發慌,遍地去找可吃之物,發現沼澤地裡有種野生植物,根部長有球莖,於是便挖來煮著試吃。一吃味道很好,且又耐飢。俞大猷得知後發動大家都去採挖。就靠這種球莖,俞大猷的部隊渡過了難關。所以俞大猷把這種不知名的食物取名為“遇難”。第二天,俞得到情報,那些槍糧的倭寇在普陀集結,設計水陸夾擊大敗倭寇,普陀山潮音洞畔到今留有紀念明將抗倭石刻,上鐫“明嘉靖癸丑秋,副使李文進,參將俞大猷,都司劉恩至,督兵滅倭於此”字樣。
舟山人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12
中秋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起源於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
古時候,有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他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遇到了西王母,就向她求來了一包長生不老藥。第二天,后羿出去打獵,他剛走,壞心眼的逢蒙就拿著刀闖進屋子,他對嫦娥說:“快把長生不老藥交出來!”嫦娥有急又怕,她一眨眼想到了一個主意,她拿出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一吞下藥,身子立刻變得輕飄飄的向天上飛去,一直飛到月亮上。后羿回到家後,聽說了這件事,他非常傷心,走到屋外,在夜裡尋找嫦娥的身影。可他哪裡都不見嫦娥,咦,月亮裡有個晃動的影子----好像就是嫦娥。從那以後,每年的八月十五被定為中秋節。
在這一天,月亮又大又園,人們會在這一天回到家裡和家人團聚。人們還喜歡在院子裡擺上瓜果、點心、一邊聊天,一邊賞月。月餅圓圓的,像天上的月亮一樣,象徵著團圓,人們吃著香甜的月餅,思念著故鄉和親人。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13
中秋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那麼中秋節是怎麼來的,又有什麼風俗呢?
大家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吧。嫦娥為了不讓仙藥被人偷走,所以吃了仙藥飛向了月亮。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嫦娥,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都要做月餅。就這樣,月餅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後來,人們還這一天點燈、觀潮、釀桂花酒,嘗桂螺、品芋頭,使中秋節更有意思了。大詩人李白還寫過一首關於中秋節的詩---《靜夜思》讚美月亮。
中秋節成為了豐收、拜師的好日子。我很喜歡過中秋節!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14
中秋吃月餅,和端午吃粽子、元宵節吃湯圓一樣,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傳說元末,人們還利用月餅來傳遞反元資訊,說明當時月餅已經走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長期以來,我國人民對製作月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明清時期,餅師已經把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一位清朝文人形容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和現在的月餅已頗為相近了。到了近代,有了專門製作月餅的作坊,月餅的製作更加精細,餡料考究,外型美觀,還分成平式、蘇式、廣式、臺式等不同風味。月餅作為吉祥、團圓的象徵,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吃月餅和送月餅的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中秋節來歷及習俗作文 篇15
威海人過中秋最講究兩個字團聚,無論平時怎樣的忙小輩們都會到長輩家裡團聚。一家人湊在一起你說說公司的發展,我說說將來的構想,這就是中秋節就是團聚。通常在晚餐結束之後一家人都會品嚐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民間拜月
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薩與搗藥玉兔並在的世俗形象。這個時期,人們供奉繪有月光菩薩的月光紙,也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一九○六年)。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緻,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併焚之。”
兔爺兒
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也日趨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坐則有麒麟虎豹等等。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販、或是剃頭師父、或是縫鞋、賣餛飩、茶湯的,不一而足。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舊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已經人格化了。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後來有人仿照戲曲人物,把兔兒爺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騎著獅、象等猛獸,有的騎著孔雀,仙鶴等飛禽。特別是兔兒爺騎虎,雖屬怪事,但卻是民間藝人的大膽創造。還有一種肘關節和下頷能活動的兔兒爺,俗稱“叭噠嘴”,更討人喜歡。它雖為拜月的供品,但實在是孩子們的絕妙玩具。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後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