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習俗作文(精選5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冬至習俗作文(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冬至習俗作文1
我會包餃子,而且包得很好,可是卻沒包過湯圓,但我相信包湯圓肯定和包餃子一樣簡單透頂。
冬至那天,媽媽說:“街上賣的湯圓都不好吃,不如我們自己包 ,而且更有過節的氣氛。”我一聽,興奮勁兒就來了。因此,我就屁顛屁顛地跑去。把雙手洗得乾乾淨淨。然後,就摘了一小團糯米粉放在兩手心,輕輕地揉啊揉,不一會兒一顆像鵪鶉蛋大小的潔白無瑕的粉團就揉好了。接著,我用左手四個手指托住粉團,再把拇指插進粉團,使粉團在手指間不停地旋轉。不久粉團就變成了一個像小酒杯似的小窩窩,然後將麻沙餡兒放進窩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一邊輕輕地將窩邊往裡夾,一邊用左手指慢慢地轉動粉團,直到把窩口封死,這樣湯圓就做好了。
這時,鍋裡的水開了,我就迫不及待地把湯圓放入鍋裡,等湯圓都浮起來了,媽媽說:“快來吃吧,湯圓熟了。”我第一個衝上去撈了一碗,急急忙忙將一顆湯圓往嘴裡送。哎呀!不好,湯圓的味道還沒嚐出來,卻把舌頭給燙著了,疼的我哇哇直叫,眼淚都冒出來了。可爸爸卻在一旁幸災樂禍地說:“這就叫心急吃不得熱湯圓。”哎,真倒黴,直到現在我的舌頭還有點疼呢!
冬至習俗作文2
“冬至”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年”,是我國廿四節氣之一,俗稱”冬節”。在這一天, 因為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根據以前的傳統,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會畫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朵花瓣,花瓣塗盡了,九九八十一朵花出來了,春天也就到了,所以稱為”九九消寒圖”; 也有的是橫十畫、豎十畫,製成一個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塊圖表。每天塗抹一格、九盡格滿,稱為”九九消寒表”, 民間還留有九九消寒圖民諺:“下點天陰上點晴,左風右霧雪中心。圖中點得墨黑黑,門外已是草茵茵。最文雅的是”九九消寒迎春聯”,是每聯九字,每字九畫,每天在上下聯各填一筆,如上聯寫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聯對以“秋院掛秋柿秋送秋香”,真是絕妙佳聯!
今天也是冬至,我吃了甜甜的湯圓,根據民間的說法,我又長了一歲。我按古人的方法,做了一張”九九消寒表”,等我把”九九消寒表”填完,那時候就會是百花盛開,百鳥爭鳴,一幅春天的景象又展現在眼前了。
冬至習俗作文3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正所謂:冬至到,吃水餃。
過去,南寧人甚至把冬至提到了比年還重要的地步,在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冬大過年”之說。每到冬至,各家各戶就要做湯圓、包肉粽,還要準備“三牲”拜祭祖先,舉家歡飲。而在鄉下,除了家家戶戶要做湯圓、包粽子外,在冬至那天所有外出的人都要到村裡祭祖宗祠,然後閤家吃一頓豐盛的晚餐,以慶團圓。
據傳,南寧之所以有“冬至大過年”的說法,是古人認為到了冬至,雖然還處在寒冷的季節,但離春天已經不遠了。冬至那天,各家殺雞宰鴨,準備酒肉、果品、湯圓,而在外的親人也趕著回來過節,表示年終有所歸宿。同時冬至對於農民而言,就意味著要對來年的生產、生活進行系統的安排和籌劃,從這個角度上分析,確實是“冬至大過年”了。在民間還有“冬幹年溼”一說,即如果在冬至那天天氣晴好,在過年的時候則會遇上下雨天,十分應驗。其中奧妙,也許是因為古人千年之總結,是經驗之談。
過冬節時,南寧人的餐桌上除了雞鴨豬羊等佳餚外,還有一道特別的菜——魚生。這是因為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講法,也許是因為冬至時令氣候較涼,切好的魚生不易變質,入口時清涼爽滑美味。當然,南寧魚生口感最好的要算橫縣的,橫縣魚生還成功申報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冬至習俗作文4
今天是冬至,我和媽媽、奶奶、爺爺一起包的餃子,奶奶說:如果冬至不吃餃子,會把耳朵凍掉的。
餃子的餡是我最喜歡吃的韭菜和肉。奶奶先把麵粉活成麵糰,然後由媽媽切成小塊,我把它們壓扁,最後爺爺擀成餃子皮,就開始包餃子啦,媽媽教我把餃子餡放到餃子皮上,先把中間捏緊,然後再捏緊邊,別看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卻並不簡單,我老是做不好,包的餃子個個奇形怪狀、東倒西歪,我把它們一個個排得整整齊齊像我體育課是的佇列。媽媽說包餃子一定記住不要露餡,否則就成餃子湯了。
奶奶說:餃子像一群小白鵝,撲通撲通跳下河,
餃子下好了!一咬,就有一股香味撲鼻而來,特有滋味。
我家的餃子太好吃了。
冬至習俗作文5
今天是冬至,媽媽一大早就忙活開了,又是和麵,又是調肉餡兒。媽媽昨天就說過冬至必須吃餃子。可是為什麼要吃餃子呢?我起床後趁媽媽不注意,悄悄來到書房開啟電腦,我要找找答案。我在百度裡點搜尋“冬至的來歷”,一下子搜出來好多關於冬至的資訊。一一讀過後我才知道,原來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啊。傳說是這樣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
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我故意問媽媽“媽媽,你知不知道今天吃餃子是為了紀念誰?”媽媽搖搖頭。“告訴你吧,是為了紀念治病救人的‘醫聖’張仲景。這都不知道!”我得意地說。媽媽也有不知道的時候,我暗自高興地想。從網上我還學會了一首關於冬至的《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朋友,你知道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