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通用6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作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 篇1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書法名作《孝女曹娥碑》中這段碑文最早記錄了漢代“孝女”曹娥的故事。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以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伍君,逆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屍。時娥年十四,號慕思盱,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曹娥的這個投江行為,不管是解釋為殉父,還是解釋為貿然打撈屍體,都顯然是不值得提倡的。這裡姑且不看這種愚孝思想,單看故事本身。前面分析過,弄潮的時間一般都是月初或月底。既然曹盱是五月出的事,即使按照五月初一來計算,“旬有七日”是指十七天,那麼曹娥投江的時間最早也是五月十七日,屍體浮出水面的時間則更是不早於五月二十二日,很明顯沒辦法與端午節所在的五月五日產生關係。這樣簡單地做一推敲,這一說法便不攻自破了。以上起源說均存在明顯的漏洞,古代學者就已經普遍認識到其不可信了。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 篇2
今天是端午節,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起了床(其實我是想吃粽子),端午節的來歷,可是有一個美麗的故事:
屈原被放逐後,走到江邊,獨自一人披散著頭髮沿著水邊邊走邊吟唱,臉色憔悴。一個漁夫看見就問他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裡”"
屈原說:“全世混濁卻只有我一人清白,大家都醉了卻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
放逐。”漁夫說:“聰明賢哲的人,不被事物所拘束,而能順隨世俗的變化。全世上都混濁,為什麼不順著潮流推波助瀾?眾人都醉了,為什麼不一同吃那酒糟喝那薄酒?為什麼要保持高尚的節操志向,卻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用手彈去冠上的灰塵,剛洗過澡的人一定抖掉衣服上的。塵土。一個人,誰又能用清淨潔白的身體,去受髒物的汙染呢?我寧願跳入水中,葬身魚腹,又怎能用高尚純結的品德,去蒙受世上的塵垢呢?”於是寫下了《懷沙》賦,便抱著石頭,自己跳到汨羅江死了。
後來,人們為了保護屈原不會被魚蝦們吃掉,就定了一個日子,一到這一天就紛紛把粽子投到河下;為了屈原不受龍神傷害,就紛紛在船上敲鑼打鼓。後來,人們把這一天叫為‘端午節’,到這一天,人們就吃粽子、划龍舟來紀念屈原。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 篇3
在我國的山西一帶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而產生的,《琴操》中說:“介子綏割腓骨以啖重耳,重耳復國,子綏獨無所得。綏甚怨恨,乃作龍蛇之歌以感之,終不肯出,文公令燔山求之,子綏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
山西著名民俗學家聶元龍說:“漢代末期,山西寒食節的風俗異軍突起,影響廣遠。民間百姓為紀念晉國介子推而舉行禁火寒食,以蘆葦葉包裹黍米煮熟,於寒食期間食用。雖然介子推的端午節起源說更多讓位於寒食節起源說,但與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相同的是,由於粽子是即可用來祭奠又可用作冷食的食物,在禁火期間把粽子作為主要寒食食品,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很多地方民眾依然在寒食節吃粽子,這與端午節吃粽子習俗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的,都是為紀念介子推而形成的.風俗。
山西表裡山河,人文薈萃,文化厚重,奔湧向前的黃河為三晉大地孕育出無數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介子推,晉國賢臣,寒食節便因其而生,為後人所念,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然而,流傳千年的端午吃粽子習俗也因介子推而生,知道的人卻不多。端午節的由來,作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因時間和地域的不同,歷代學者各有不同的認知,國內也有多個關於端午節起源的版本。屈原說、伍子胥說、曹娥說等等,關於歷史人物與端午節的故事,眾說紛紜,各不相同。在眾多傳說中,屈原說一直佔據主流,在民間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實際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的民間節俗,只是這一端午源起之說鮮為人知而已。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 篇4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全家在吃粽子,看得這麼好吃的粽子,我問:“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這是一個傳說,你上網找找。”
吃過飯,我就上網去查,原來是這樣: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援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藍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公元278年,秦國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的祖國被秦國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傳說屈原死後,百姓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的還拿出食物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因此,在以後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屈原。
我把查到的傳說說給了爸爸聽,爸爸誇獎我是個愛的好孩子。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 篇5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人們也將這一天稱為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夏節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在這一天,人們總是舉辦很多活動,其中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等是必不可少的。端午節的由來眾說紛紜,有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還有紀念孝女曹娥說。不過流傳最廣的要數紀念屈原了。
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為了國家富強,倡導聯齊抗秦,不料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反對,之後楚王聽信了貴族子蘭的讒言,將屈原流放到沅、湘流域。屈原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九歌》、《天問》等不朽的詩篇,至今仍被人傳誦。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任人侵略宰割,於是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懷沙》,然後投汨羅江自盡。
傳說楚國的百姓知道屈原投江之後,悲痛萬分,他們紛紛來到汨羅江憑弔屈原。正巧那天下著小雨,漁人們也不顧雨水,自發地行動起來,他們奮力划動著船隻,在江上走了很多個來回,但終究沒有打撈到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為了寄託哀思,常常盪舟於江水之上,漸漸的,就發展成了龍舟競賽的活動。
當時有位老漁夫拿出飯糰等吃食投到江水之中,說是這樣就能使魚蝦吃飽,免得侵蝕屈原的屍體。人們見了紛紛效仿,回到家中拿來吃食投到汨羅江中。
這時有位老醫師站出來,拿了一大壇酒倒人江中。人們不解,紛紛問為什麼倒酒?老醫師解釋說:“老一輩的人說過,這汨羅江中有條蛟龍,侵害了屈原的屍體就不好了。這是雄黃酒,可以藥暈蛟龍,這樣它就不會傷害屈大夫的屍體了。”後來就發展成了喝雄黃酒的風俗。
後來人們怕吃食太少,如果很容易被河裡的魚蝦等生物吃掉了,屈大夫的屍體必定會遭到侵害。於是想到這樣一個辦法即用葉子把飯包起來,外纏彩絲,這樣魚蝦就不會吃得太快了。之後,這種做法流傳起來,就成了今天我們吃的粽子。
後來,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人們都要賽龍舟、吃粽子以及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自盡的屈原大夫。
端午節的傳說故事作文 篇6
伍子胥的家族在楚國很有名。先祖伍舉是直言楚莊王有功勞的楚國名臣,其父伍奢是楚太子建的老師。在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及全家100多人被楚平王所殺,而避難逃奔吳國。後結識吳公子光,並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是為吳王闔閭。為使吳國能內可守禦,外可應敵,他建議吳王闔閭“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革”,並受命親自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城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闔閭大城。也就是今天的蘇州城。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
但是吳王夫差自矜功伐,聽信伯噽讒言,允許越國保全下來。並將伍子胥賜死。五月初五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投入大江。伍子胥死後三年,吳國被越所滅,夫差掩面自殺,吳國百姓更加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