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習俗>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通用10篇)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通用10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儲存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還是對作文一籌莫展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通用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1

  你們知道端午節的習俗嗎?那我來告訴你吧!有喝雄黃酒,掛艾草,賽龍舟,吃粽子。這些習俗都是用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認—屈原。

  屈原因為對自己的國家失去了信心十分傷心,所以他就投汨羅江而死。百姓們得知屈原死了,就把雄黃酒倒到河裡,把蛟龍灌醉了,再把粽子扔進河裡讓蛟龍去吃,這樣蛟龍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了。還有划龍舟這樣的活動,這樣是可以把小魚小蝦趕跑,這樣就不會吃了屈原的屍體。

  掛艾葉是用來驅趕蚊子和蛇,以及一些對我們有危害的蟲子。

  賽龍舟是表示屈原愛國,愛百姓的精神,這也是為了紀念他不給國家丟臉的精神。

  他也說過很多有名的詩:《九歌》《離騷》等有名的詩歌。他的詩歌讓人看了會讓人情不自禁地稱讚起他寫的詩。屈原在死之前也是一個名聲不小的人呢!而且他還是楚國最有名的詩人,自從他走了之後,楚國沒有了如此有名的人了。屈原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屈原真是一個愛國又偉大的詩人啊。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2

  端午節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五”通“午”,端午節又名“端五”,另外又稱“端節”,“午日”、重五。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相傳在五月初五這天,屈原投汩羅江自盡,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咬龍水獸吃了,因而紛紛划船下江撈救。可是河水很急,早已不見屈原的身影了,於是人們往江中投飯糰,外系五彩繩,雞蛋等食物,讓蛟龍水獸有東西吃,就不會傷害屈原了。漸漸地就流傳著在端午節這天要划龍舟、包粽子的習俗了。

  以前的端午節我沒什麼印象,可是今年的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端來一盆香噴噴的粽子,一個個清翠清翠的。粽子的形狀有稜形的、四角形的、有肉粽子、也有八寶粽、還有鹼粽等各式各樣的。看上去真不錯。聞著粽子的香味,我饞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拿了一個粽子,剝開粽葉,哇!裡面包了肉,香菇、小蝦米等佐料,味道一定好極了,我三五口就吃完了一個粽子,接著又拿來一個,媽媽告訴我說,粽子雖然好吃,但不能吃太多,吃多了消化不好,叫我吃二三個就可以了,可是味道太好,我覺得吃不夠,呵呵……

  我們一家人圍著吃粽子,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感覺好溫馨!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3

  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很期待過端午節。誘人的粽子讓人垂涎三尺,長長的米粒煮得泛黃,裡面包了豆沙或棗子的陷。米有些透明,也露出些泛紅的顏色,四角倔強的翹著,可愛極了。包粽子的葉子上沾滿了水,也沁入一點米的香味。一口在粽子上咬下去,滿嘴便充滿了米香,再咬一口,便會看到暗紅色的餡兒。餡兒甜甜的,有了米,這種甜也不膩了;米中融入了棗或豆沙的香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

  我常常是吃得滿嘴“小鬍子”,媽媽見了笑我是隻“大臉貓”。我卻不介意,嘿嘿一笑,用舌頭舔舔米粒,用手把嘴一抹就去找外婆了。

  外婆會笑著看著我,慢慢挪動步子於床前,從枕邊的針線筐中取出幾個香囊。那時外婆還只有我一個孫輩的孩子,分外疼惜,所以每年都會有五六個外婆做的香包。這些香包各式各樣,在我記憶中,似乎沒有重樣兒的。外婆那時手還很巧,會做很多種圖樣。有小鹿、老虎、蛇、壁虎的;也有太陽、月亮、星星的;還有些花花草草的和心型的。他無論做什麼,就像什麼,雖說沒達到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但絕不比路邊買的那些差。

  雖然我並不怎麼喜歡香包的那種味道,但那無疑是我那時的最好飾品。於是,我國的滿身都是德,猶如天花亂墜。效益看著我,笑我臭美。我才不管她說什麼,依然“孤芳自賞”,跑去媽媽面前玩了。

  現在物是人非,我穿過了金色的童年,慢慢長大了,表弟已經七歲,外婆也去世很久了。我們家端午節的習俗只剩下了“吃粽子”。沒有外婆香包的保佑,我依然平安的成長著,一天又一天。但有時心裡卻十分空洞,越臨近端午,越是如此。

  懷念我親愛的飾物――外婆充滿愛意的香包。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4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夏季這個最重要的節日——端午節來臨時,我就會聽見從運處飄來的歌聲。

  端午節在農曆五月五日,又稱重五節、端陽節。

  傳說,屈原是楚懷王時大臣,因為他受到楚蘭的嫉護,就在楚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逐漸疏遠,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恨,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跳江自盡。屈原自盡後,百姓哀痛異常。紛紛下江尋找屈原的屍體。有的人為了不讓魚蝦吃屈原的屍體,還做了粽子等食物去給魚吃。從而慢慢演變成賽龍舟和吃粽子了。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還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麼多的.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在我們家,一般都是奶奶包煮好粽子後,把粽子發幾個給鄰居,表示友愛,再各家慶賀節日。到了晚上,我們全家開始看電視、遊夫子廟……

  我想:原來大家身邊的節日都有這麼動聽的故事,看來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瞭解歷史,知道更多的文化知識才行啊!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5

  眼看就要到農曆五月初五了,那麼你知道那天是什麼日子嗎?對啦!那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五有關是,這時也許你要問了:端午節的午節的“午”是不是與“五”有聯絡呢?對啦,聰明的小朋友,正是因為端午節的“午”與“五”諧音,所以,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五有關。想知道嗎?那就快快往下看吧!

  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因圖個吉利,便稱之為“長命縷”。

  除了在兒童身上系長命縷,各家還要插“五端”呢!那是哪“五端”呢?分別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也許看到這兒,有的小朋友會說:“端午節有關’五’的習俗還真不少呢!”

  別急,還有呢!有南方過端午節時,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粽子、雄黃酒。

  怎麼樣?端午節有關“五”的。習俗一定讓你大開眼界了吧?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6

  大家一定知道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那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等習俗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關於端午節,有很多故事由來。我就來說說其中人們說得最多的,祭念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吧!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泊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後,楚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泊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和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說粘米可以粘住魚的嘴使魚就不回去要去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I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後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習慣,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7

  我們大家都知道端午節,你們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嗎?那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端午節的來歷: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午”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

  端午節的習俗:吃粽子與門上插艾或菖蒲驅邪,系長命縷,飲雄黃酒或賽龍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簡粽”,前者是由於形狀有稜角,內裹粘米而得名,後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組成。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這種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兩個節日裡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節,又該吃粽子了,但你們會包粽子嗎?我會包,剛學的,下面我給大家說一下我包粽子的過程吧。

  首先找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粽葉,把兩個粽葉往外拉長一些,然後從中間往裡裹成一個像漏斗一樣的三角形,這樣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開始往裡放米了,放一點,使勁壓一壓,再放一點,米壓的越結實越好。接著是把左這的葉子往右邊裹,右邊的葉子往左邊裹,一定要裹結實,這樣大致就包好了,最後一步就是纏線,手拿著粽子,纏三個角交叉纏,纏的越結實越好,這樣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看起來簡單的事表,做起來卻很難。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8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源自一個傳說。

  在古時候,有位名叫屈原的人,他在國家衰敗之時,想為國家出力,卻懷才不遇,憤而跳江。他當官時,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百姓念及他,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屍體,就用粽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希望魚蝦不去吃屈原的屍體。因此,五月初五這天,人們就吃粽子悼念屈原。

  如今,吃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習俗。粽子下鍋不久,就有一股若有若無的香氣在空中飄蕩,讓人神清氣爽。粽子煮好了,將其剝開,不用刻意的擺盤,只需將粽子隨意放在盤子上,綠油油的粽葉拖著晶瑩剔透的嫩白色粽身,米粒色澤飽滿,透著光芒,每一粒都是橢圓,一個個挨挨擠擠,卻又各不相粘,讓人垂涎欲滴。幾顆紅棗像寶石一樣點綴其間,令人食慾大增,又像一件精細的藝術品,。這難道不是大師之傑作嗎?

  片刻,粽子特有的香氣便吸引著你的味蕾,那是粽葉的清香、糯米淡淡的香甜和紅棗的甜香。撒上一勺白糖,放入口中,滑滑嫩嫩的粽子嚼勁十足,那味道在舌尖上回蕩,忍不住細細品味。

  這一個個民俗文化,是五千年華夏文明中一顆顆明珠,我們要讓它傳承下去。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9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瑞陽節、重五節。據說端午節的由來屈原有關。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富國強兵,可是遭到了小人的的陷害,被楚懷王趕出都城,流放到異地他鄉。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於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抱起石頭,跳進了泊羅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欲絕。紛紛來到泊羅江邊打撈屈原的屍體。漁夫們划著船在江上來回尋找,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效仿。一位老醫師還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希望蛟龍水獸喝了以後暈倒,就不會去傷害屈原的身體。後來人們怕蛟龍把飯糰吃掉,就用楝樹葉包上飯,外面纏上彩線,變成粽子丟進江裡。

  從此,每年的5月5日,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

  端午節習俗和來歷的作文10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

  傳說,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為國忠誠。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訊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划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裡餵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在過端午節時,人們有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等許多習俗。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驅邪或紀念屈原的死。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與五這個字聯絡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過端午節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雄黃酒。

  端午節真是一個有趣的傳統佳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