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欣賞> 欣賞與佔有議論文

欣賞與佔有議論文

欣賞與佔有議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欣賞與佔有議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欣賞與佔有議論文 篇1

  人們看似擁有許多東西,卻從未靠著他們來真正豐富過心靈。無論是一本被買下後又拋之腦後的書,還是收藏了卻不再多看的詩歌,人們潛意識裡想去體會它,卻因種種原因逐漸遺忘。我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現象,我們不應只是去佔有東西,而是應去吸收,使其與自己融為一體。

  現代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人們早已不是上世紀一貧如洗、家徒四壁的狀態。琳琅滿目的商品,不斷增長的物慾,或許還有心中一些說不清的購物購買消費慾望,人們所佔有的東西越來越多,或是生活用品或是書本等精神層面的東西。但也同樣是這個浮躁功利的社會風氣,人們總是忙忙碌碌,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來接受更多的有益的資訊—即使有也大多消耗在遊戲或是一些無意義的事上。久而久之,佔有的東西除了必要品,其餘的不可避免的被“束而藏之”了。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意識到了自己應該做什麼,但因各種心理而未能去做,久而久之便形成慣性思維,只知佔有不知去感悟它。很多時候在看到了許多有意義的東西時,人們明確的知道自己應該去學習、瞭解,因而才會去購買、收藏、佔有,然而或許是內心產生的拖延、懶惰、勞累情緒,人們忘了一開始的初衷,甚至給自己尋找到了“我以後一定會看的藉口後”就心安理得的將其拋之腦後。而這種思維一旦產生,之後的每一次都很可能因為同樣的原因而產生同樣的結果。長此以往,人們的心靈精神不僅沒有提升,反而更加墮落。

  這種普遍產生的現象可能會帶動整個社會的風氣向不良發展。當每一個人都是如此,那麼對社會有益的東西將會出現的更少,甚至徹底消失。每個人看似擁有許多,實則心靈空虛,沒有精神支柱,終將走向崩潰。當這樣的人人數不斷上升,社會也將出現巨大的問題,影響我們每一個人,最終形成惡性迴圈。

  因此此時的我們更要醒悟過來,意識到佔有一件東西並不算我們真正獲得了它。當我們只擁有它,這樣東西,卻不能用它來真正豐富心靈時,即使他再有益,它對我們也是毫無用處,毫無價值的。購買、收藏說到底也不過只是在自欺欺人。因此人們不必因佔有的東西多而自豪,而是因以自己獲益的多少去衡量它的價值。自會取捨,不要過多追求量,儲存的太多反而會令人壓力變大、產生退縮感。因此人們應減少無益事物的積累,對於有益事物也應及時去消化吸收,而非尋找藉口來進行拖延。同時也不要太過急功近利,企圖一口氣就學到所有。循序漸進,在偶然間發掘,在最短的時間內去採取行動,日復一日,終將使心靈得到充實。

  讓我們記住,不要一味的去佔有,這只不過是最簡單的做法,真正去領悟、去使之與自己融為一體才是你真正擁有了它。

  欣賞與佔有議論文 篇2

  囤積癖是一種看似無害的心理症狀。事實上,嚴重的囤積癖患者最終竟會在自己囤積的物件中無法動彈,活活餓死。這種遙遠的案例固然不大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但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患有一種囤積癖—精神囤積。

  看見一本好書,我們急於將它買下來,然後拋之腦後再也不將它翻開;看到一首好詩,我們急於將它收藏起來,然後將它忘得一乾二淨,再也不會“有空去讀它。”古有富貴人家之書“汗牛充棟、素蟫灰絲”,今有“絕妙好文”後數萬轉發評論“轉就是讀了”。我們總覺得佔有了文學、知識的載體形式,就等同於佔有了它的實質內容。我們自我安慰道:“我總有一天會看的!”實際上從未走出過舒適區,安然臥於“知識的海洋”之中自我滿足,到頭來還不如拿書當飯吃的`蛀蟲。

  這樣的現象,究其內因,是源於我們自身的惰性。收藏、購買本身是沒錯的。證明我們內心還是有對文化知識的渴望—但也僅限於渴望了。這件事上我們做的還不如牛馬,牛馬尚且在搶食完草料後重新反芻、咀嚼,以充分吸收營養,我們卻懶得連嚼也不願嚼,還欺騙自己“我已經吃過了,吃飽了。”猶如老葛朗臺,他不把金子用於消費來換取價值,僅是守著本身毫無意義的金幣就覺得滿足,我們對自己已經是懶惰到吝嗇的地步。

  而探求外因,則是由於社會整體文化環境的浮躁,家長們能看見網上瘋傳的“清華學霸書單”,就趕緊照單全買,塞給孩子讀,當他們發現孩子好像沒什麼長進,就怪學霸書單無用。其實是孩子根本不想讀,這些書籍也未必適合孩子讀,不過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無論是三教九流,任何出身任何職業的人,一定都非常喜歡在買來新書時拍張照發朋友圈,以展現自己高雅的文學品位和業餘愛好。拍完照,書就被扔一邊去了。因為人們不會深究彼此佔有了多少實質,所以炫耀佔有的量就已經能提供無限優越感。如果知識文化也是可以用來攀比的,那它與金銀財寶這些身外物有何區別?

  精神囤積的害處是對自己、對文化雙方的。與自己,我們飽受精神匱乏之害,卻如溫水中的青蛙那樣意識不到自己的處境。與文化,囤積、自滿、攀比的惡性迴圈,無疑是對它的玷汙與拖欠。可是惰性是那麼難以克服,愛面子之心又人皆有之,我們該如何把精神囤積之害降到最低?

  首先,我認為《黃生借書說》提出的方法十分有效,“書非借不能讀”,我們不妨改購書為借閱,這樣才能體悟“書本身不屬於自己,只有其中內容才是真正可以屬於自己”的道理。形式可以無限化,內容卻是專用的;第二,便是要停止以讀書滋生優越感的行為,當你不覺得知識文化是可以放在臺面上炫耀的,你便不會再急於擴張、佔有,這也是整個社會都應反思的問題:文化固然高尚,可它尚在於無價,而不是提倡提高你本人的身價。如果文化也淪為機衡量價值的資本,這樣的文化不要也罷。

  希望我們的精神不至於在囤積成堆的文字裡捱餓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