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精選11篇)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精選11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1

  以前,辛亥革命這個名詞總是在歷史書中看到或是在新聞中聽到。至於對它的瞭解也只是從歷史老師的口中得知而已。辛亥革命這個名詞在我腦中很平面,沒有立體、鮮活的感覺。但是《辛亥革命》這部影片不似其他任何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兼顧藝術欣賞性和歷史的客觀性鮮活的展現了辛亥革命這段歷史。

  《辛亥革命》中有一句孫中山說的話讓我記憶猶新:“死不是革命的目的,革命是改變命運,為天下人謀取幸福;是許多年輕人用生命的代價換取讓活著的人更好的活著”。回顧歷史,1911年前後,那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政權搖搖欲墜,人民深受壓迫。革命對於當時的人來說是改變命運,更好的生活;對於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來說是歷史賦予的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要為天下人造一個寧靜溫和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

  《黃花崗烈士序》中寫道:“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而含悲,風雲因而變色。”林覺民、方聲洞、喻培倫等七十二烈士為了革命一個一個倒下,我不禁想問:為什麼要革命呢?犧牲了那麼多性命的革命是不是太激進了?看了《辛亥革命》才對革命者的選擇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其實,孫中山等一批革命家也不想這樣。只是1911年清政府的改革方案太令人失望了,說是要讓大清帝國變成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但朝廷在組織內閣的時候過半數都是皇族和滿人。讓人看不到一點兒清政府推行憲政的誠意。所以孫中山等人要革命。只有革命才能改變命運,才能為天下人謀取永久的幸福。

  以前,我一直想不明白孫中山為什麼要將臨時大總統讓位於袁世凱,使得他復辟帝制,竊取革命果實。但我在《辛亥革命》中找到了答案。因為孫中山希望中華民國這個共和體制的政體可以完整,所以他承諾將臨時大總統之位讓給令清帝退位的人。雖然說孫中山不該讓位於一個滿腦子封建思想的軍閥,但看了《辛亥革命》之後,我理解了孫中山此舉的無奈。但孫中山這樣做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會性質和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但它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消滅了皇帝制度,打破了君主世代相襲的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此後發生的兩次帝制復辟都沒能成功。最重要的是:辛亥革命揭示了一個真理:歷史的潮流浩浩湯湯,不可阻擋,順其者昌,逆其者亡。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2

  梭於鏡頭之間,願用拙筆一支,記錄豪情滿懷的慷慨赴死,記錄大義凜然的奮不顧身,記錄用生命譜寫下的絢爛……

  當無邊的黑暗蠶食著中原大地,當腐敗的統治奴役著華夏兒女,當列強的陰謀瀰漫在談笑之間,當疾苦的人民沉睡在麻木之中,有一群人,截然相反,他們高舉革命的大旗,手擎希望的火把,投身革命,奮不顧身,以自身綻放絢麗,亦是甘之如飴。

  秋 瑾:淡然赴死,高潔如白蓮

  青石板上伴隨著鐵鏈劃過刺耳的咣噹聲,一位婦人手銬木枷,腳綁鐵鏈,卻毫無懼色,就如同出於淤泥之上的白蓮一般,一路平靜,一路淡然……

  “我此番赴死,是為革命,中國婦女還沒為革命流過血,當從我秋瑾始……”明明是壯志凌雲的話語,明明是慷慨激昂的蔑視,但她,只是平靜的敘說,淡然到讓人心疼。是啊,即使是沉重的木枷依舊困不住自由的靈魂,哪怕是堅固的腳鐐依然鎖不住革新的腳步。

  心裡,許是放不下天真可愛的孩子,心裡,許是放不下眷意濃濃的親情……面對滿官的指責,她置個人情思於度外,系國家未來於心中:“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寧靜溫和而令眾人無言以駁。

  秋瑾身處麻木的社會,遭眾人不解,但她依舊堅持自我,起義失敗了,但革命的精神,鼓舞了民族的奮鬥不息。青石板上高潔淡雅如白蓮一般的人消亡了,但她的倩影,永駐在所有人的心中……

  林覺民:白衣飄袂,傲然如白梅

  他,僅僅一襲白衣就足以構成殘酷戰爭中最美的一道風景,臉上革命的驕傲足以讓末路之人看不到生還的退路,甚至望而生畏。俠肝義膽,鐵骨錚錚,利落的裝槍上膛,迅捷的瞄準射擊,一舉一動,凌厲中飽含詩意,白衣上點點血色漫延而開,踉蹌的身影凝聚了毫不屈服的意志……

  這不是翩翩公子的白衣,這不是文人墨客的白衣,這是獨屬於林覺民的白衣,白衣之下,隱藏的是堅韌不拔的革命之志;白衣之下,跳動的是義薄雲天的赤血丹心;白衣之下,燃燒的是奔流不息的民族血脈。

  面冠似玉,肝膽如鐵,心地赤誠如朝陽。即使沉屍於水下,嘴角依舊有淺淺的笑意,此情此景,悽美如畫,可不難讀出其中的深韻。也正是這個人,讓我心疼,卻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革命,看到了他所作的努力,相信了他所相信的一切。

  一個俠骨柔情的男人,用年輕而熱血的生命換取了畢生的信仰,卻留下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自古情義難兩全!

  他們,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用自己年輕的生命,綻放出革命的芳華……他們用身軀支撐起黎明前的曙光,他們用生命鋪築出推翻清廷的大道,他們用熱血喚醒了麻木不仁的人民,他們用信念維護了泱泱大國的不屈。他們的生命之花,開得無比悽美,無比震撼。

  我深信,革命的先驅,那年輕的生命,那不屈的靈魂,便是《辛亥革命》中最動人的鏡頭。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3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著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揹著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汙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崑崙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著“天下為公”,意味著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建立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迴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著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鬱地凝望著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著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著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裡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溼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裡,迴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裡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4

  是懷著沉重的心情看完《辛亥革命》這部電影的。觀後我百感交集,熱血沸騰,我想大聲吶喊……

  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一個朝代的無能,吶喊一個沉睡的巨人!

  一個落沒的王朝總是平覆一個輝煌的王朝。在清朝歷史的足跡中,我找到了屬於康乾盛世的那一個,盛世滋丁,安居樂業。但畢竟康乾盛世畢竟只是曇花一現!更何況其經濟水平、軍事實力遠遠比西方的歐美國家落後呢。到了晚清,一時的盛世瞬間便成空中樓閣——1840年,英國第一次向古老封建的中國開炮,外國商人攝盡所能,大量鴉片浩浩蕩蕩破門而進。鴉片氾濫,氾濫了中國人們的心;鴉片蠱惑,蠱惑著麻木不仁的沉默者。它的一聲炮響打破了沉醉於“天國”的美夢。這只是一個王朝淪陷的開始罷,翻翻沉重的歷史吧——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甲午戰爭,八國聯軍……血寫的事實刺痛了雙眼。今天的我們不能僅僅為外來的侵略者的無理而犯下罄竹難書的罪行而感到憤慨,他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我們透過歷史看清了所謂的文明人的嘴臉,當他們擦亮自己的鞋趾高氣揚時,還不知道腳底下踩碎了多少他們的`“文明道理”。他們一次又一次在古弱國土上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野蠻的分贓。回觀歷史,那些歲月已過去,我們更應該撥開一切來看清自身的問題:閉關鎖國,思想落後,這都是一個民族致命的弱點。當中國人給俄國人做偵探,被日軍捕獲槍斃時,看看吶,圍觀的竟是一群中國人啊!麻木的心有誰能喚?麻木的人有誰能喚!

  這時,辛亥革命就在民族存亡那一刻,爆發了……

  我要大聲吶喊,為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你們是我們民族的希望!

  觀看歷史,我們看到:在檀香山上,在興中會中,烈火待燃,炮火待發。各國志士,華人華僑決心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建立共和國。當武昌起義的炮火打響,黃花崗烈士林覺民正在給他的妻子寫《與妻書》……他的眼淚潛然而下,滴落化成了墨,寫不盡的纏綿悱惻,捨不得擱筆,一閣,就是永別。他沒有悲悲切切,而是大義凜然表現出一個男子漢愛國氣節。再看秋瑾被捕後,英勇不屈。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紹興軒亭口刑場,她目別祖國藍天,慷慨就義,年僅31歲。她以一腔熱血,終於喚醒了中華民族;還有許多許多這樣的仁人志士,他們不怕流血犧牲,為了探索新中國,揮灑自己的滿腔熱忱……

  辛亥革命的炮火,響遍武昌城頭。連綿幾千年的封建王朝,終成歷史。悲哉!秋之為氣;壯矣!瑾其可懷。寂寞黃花,碧血永悲:風雲變色,埋恨千古。青山有幸埋忠骨,有多少為革命而付出了鮮活的生命,而他們的功績是永遠也不會被歷史的風沙所沖刷,永遠不會……我要大聲吶喊,吶喊今天這個用無數生命會換來的世界!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5

  在辛亥革命100年之際,這部電影《辛亥革命》終於以影像史記替觀眾梳理清晰了關於辛亥革命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即1911年1912年舊曆辛亥年間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先與清廷、後與北洋袁世凱完整的鬥爭經過。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影片的第一段落有壯烈的出場,祂留下的那篇著名的《與妻書》100年來一直被廣為傳誦,我曾有幸見過這位福建青年的手書,筆跡神采飛揚之至。然而內容確實讓人不禁潸然淚下,與妻"吾至愛汝"而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矛盾複雜的感情,對妻子的深情、對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祖國的責任忍受著悲傷,忍受著無限的不捨,與愛妻永別,獻身於為天下人謀永福的革命事業。其愛情之偉大,其革命情操之高尚,可歌可泣!如此優美的散文家書,情韻濃厚,內涵富澤,怎能令人不愴然涕下!

  正如孫中山所說,參加黃花崗起義的盡是才華橫溢的中國少年英雄;電影至最後也落在林覺民夫人陳意映和孩子身尙,父輩們流血犧牲只為換得下一代人能夠過尙自由陽光的新生活,這是電影作品裡少有的能將大時代、大事件歸一為小家庭、小悲歡的一部,也是意圖用百年前的這宗大事件感化當代人的一種努力。

  為了一切的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整部電影的起首,鑑湖女俠秋瑾毅然赴死的過程已經彰顯創作者的意圖,即想用樸實的生活道理概括那茖紛繁複雜瞬息萬變的革命歷程。

  "這兩名孩子就要失去母親!"

  "我的死是為所有的孩子。"

  她昂起頭,堅決地拒絕官吏的最後通牒,毅然決然走向刑場。沉重的枷鎖根本無力使她低頭,握緊的雙手決不會再向惡勢力松拳,黑壓壓的腳鏈拖在泥濘的石板路尙,步伐含恨,卻是義無返顧的。囚鏈一環扣一環,扣得越緊,封建社會的愚昧愈發顯得深不可測。

  兩邊站著的老百姓表情茖茖太過木訥,正如魯迅那篇《藥》裡夏瑜形象的一般。週記大全"革命是為給天下人造一茖風雨不侵的家,給孩子一茖溫和寧靜的世界,縱使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們早已麻木,不知寧靜溫和為何物。"捧著與兩名兒子的合照,流下兩行清淚不染灰塵。張口深深嘆息,這是母親對你們最後的鐘愛。死,並非不足懼,亦並非不足惜,但犧牲之快,之烈,犧牲之價值,在這一刻自心底喜極而泣。

  風,吹入你的夢;你,夜裡追著風。這目光熟悉又陌生,無懼、無畏,亦無悔。

  欣喜的是,放眼如今,百姓不再如此木訥!中國人民正團結一心,腳踏實地的走在復興的征途尙。世界看得見我們的努力!

  我,是幸福的當代學子,不愁吃穿用度,不愁沒書念,不愁沒有發展的前途。每當鮮豔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雄壯地迎風飄揚。我知道,革命前輩們,正露出欣慰的笑容,在平靜祥和的藍天尙愛撫的凝望著我們。我們,必將不辜負戰士們的流血犧牲,不辜負父母用勞動汗水的養育,不辜負共產黨正確的領導方針!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6

  《辛亥革命》是一部扣人心絃的電影。看完之後,我不禁心潮澎湃,久久地、久久地沉浸在影片的情節中,深深地被那些起義軍的精神震撼。尤其喜歡影片開頭秋瑾戴著腳鐐走向斷頭臺的那一刻,他說:“我的死是為了所有孩子的幸福!”這句話讓我覺得秋瑾小小的身軀一下子變得如此高大、如此神聖,她的話語又讓我們的心在滴血。感人的畫面接連出現,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件件衣服裡放著的各種“與妻書”、“絕命書”……他們是懷著一種怎樣的心情走的?悽慘的畫面讓我喘不過氣來,眼睛緊緊地盯著畫面,生怕會漏下一個精彩鏡頭。

  1911年,廣州起義爆發。因兵力和武器差距懸殊,起義軍不得不宣告失敗。不久,武昌起義爆發。依靠強大的兵力和武器,起義勝利。隨後,17個省的光復會,同盟會紛紛宣佈獨立。這時,孫文(孫中山)先生回國,並宣佈中華民國成立,自任臨時大總統,後因袁世凱逼退清帝,封袁世凱為第一任總統。袁世凱治國無方,最終退下了王位。

  1911年4月27日,黃興發動的廣州起義失敗後,72名活著的革命人士被捕殺害。其中,林覺民被審問時的那句話“大清索我的命,我誅大清的心!”真正地感動了我。

  太平洋另一邊,孫中山先生說:“我拿得起筆,拿得起手術刀,怎麼就拿不起槍呢?這朝廷不堪一擊,天下就是革命的!”我很敬佩孫中山先生,他無疑是偉大的,在中國最艱難的時刻,他義無反顧地為了全中國人民而奮鬥,他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實現了“吾之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厲。”的誓言。在他的領導下,大批革命黨人和愛國志士集聚在振興中華的旗幟下,廣泛傳播革命思想,積極興起進步浪潮,連續發動武裝起義。套用電影裡的一句話,“孫文,他是一個無私的人!”國內武昌起義成功,舉國震驚。訊息傳到美國,孫中山和同盟會的成員無不歡欣鼓舞。孫中山在這緊急關頭,認識到:要想推翻清政府,就要先切斷了它的軍費經濟來源。於是他立即奔赴歐洲四國銀行,力排眾議,最終成功說服四國銀行團暫緩向清政府貸款。很快,孫中山就帶著所有革命人的希望,回到了中國。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傳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辛亥革命雖然沒有完成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雖然比不上歐美國家的革命、起義,但在徹底剷除封建主義上,遠勝於歐洲各國。辛亥革命一聲炮響,不僅使清帝退位,還讓中國綿延兩千餘年的封建帝制從此永絕。民國期間,雖然經過袁世凱帝制自為、張勳復辟,但只不過是兩場短暫的鬧劇,並沒有使民國中斷,所以說,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這部影片,把辛亥革命的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希望我們這些作為晚輩的,能夠發自內心的去保持對於前輩先賢們的崇敬,並引以其為榜樣,激勵自己,為了那一份信念、信仰,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7

  歷史是一面鏡子,也是一部教科書。它見證了過去,也啟迪著未來。

  晚清末年,內憂外患,中華民族到了危亡之際。在改良派維新變法運動失敗的背景下,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決心透過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體制。

  1895到1910年,革命黨人先後發動了多次起義,秋瑾、徐錫麟等一批革命黨先驅先後犧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底,孫中山先生組織力量在廣州發動起義。廣州之戰終因革命黨人寡不敵眾而告負,林覺民等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的革命骨幹壯烈犧牲。徐宗瀚等人冒死收葬了72具烈士遺體,葬於廣州城外的黃花崗。看到這一幕,我的心被革命者那為了民族前途,國家命運而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偉大情操所征服了。我們的民族有這樣偉大、這樣無私的人,又怎能沒有燦爛的明天,光明的未來?接下來,清廷在四川又一次喪權辱國的行為,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湖北新軍被緊急抽調前去鎮壓。與此同時,湖廣總督瑞?開始對革命黨人逐一捕殺,革命形勢十分危急。革命黨人熊秉坤、金兆龍等憤然打響了革命第一槍。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佔了總督府,武昌起義成功。孫中山派黃興和徐宗漢趕到武昌戰場,大大振奮了革命軍士氣。

  風雨飄渺的清廷只好請袁世凱出山,率北洋軍鎮壓革命。革命的危急關頭,孫中山奔赴海外,力排眾議,最終說服西方列國財團,不再借貸款支援清廷。接下來的陽夏保衛戰打得異常慘烈,黃興和黎元洪艱難支撐。在各種反動勢力的夾擊下,黃興毅然決定率部撤往長江下游,集聚力量,以圖大業。長江戰艦在行進中,傳來了多省宣佈獨立的訊息,黃興等人備受鼓舞。

  終於,革命形勢進入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南北代表唐紹儀和伍廷芳終於坐下來會談,達成共識,支援建立共和政體。經過十八省代表的公開民主選舉,孫中山被推選為首任大總統。當看到孫中山先生表示"只要袁世凱敦促清帝退位,他即可讓位,由逼退清讓位的人,出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我的心被先生大公無私,為國為民的情懷深深的震撼了。

  辛亥革命,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結束了兩千八百年的封建統治,開創了亞洲第一個共和體制,寫下了人類社會民主主義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更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開拓了道路,是中華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透過觀看《辛亥革命》,我深深體會到了我們的先驅是在怎樣的一個風雨飄蕩、血雨腥風的社會中為我們爭取到現在的和平、安詳而幸福的生活的。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向先驅們學習,努力為社會的進步,民族的進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8

  "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這是中國革命的教父孫中山先生一句對於人生大義的領悟。

  今天我滿懷著感動看完了《辛亥革命》這部影片,我深刻的意識到這是一部中國人必看的一部好電影,在離《辛亥革命》還差兩個月就到100週年紀念的時候,中國的藝術家、導演、演員在這樣的時刻給全中國人民奉獻上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電影素恰是振奮人心和具有吻合時代意義的。

  我懷著情感去觀賞著那些理解革命意義的演員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飾演那些英勇赴義的革命先驅者。我的心,充滿感激,感激那些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和光明奮鬥過的勇士,那些付出年輕生命和傷殘痛苦的先烈;感激那些前仆後繼、不懼危險、任然堅持著為全體國民的未來拼搏並奉獻人;感激那些導演、編劇、演員為我們帶來的一部具有偉大的革命意義題材的影片。

  這是每個不瞭解《辛亥革命》意義的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一部電影。很多的年輕人不瞭解歷史,不理解革命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懂得,中國人現在的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進步,都離不開那些曾經先輩們曾經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做過什麼。我們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應該去看看,再去問問--他們為什麼要去那樣犧牲,那樣去做?他們是怎樣做的?我們每一個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的幸福和安康是怎樣得來的?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人不能不尊重我們的歷史,更不能不知道我們現在的生活是無數先烈們灑出熱血鋪成的通往光明殿堂的基石。如果我們遺忘了他們,遺忘了他們付出生命的意義,那麼我們怎樣能夠去尊重自己的存在,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康?

  中國人民長久以來一直生活在千年的封建黑暗籠罩的統治下,我們如今的哪怕一點點陽光的生活,都是用無數英烈的血醞釀成的一道道光。祭奠為開拓光明而付諸血汗與生命的先輩,就是我們後代要繼承他們的精神,為了尋求更加光明的未來而繼承發揚他們無畏的勇氣與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那就是在歷史的革命中可以見證到的愛與博大情感的力量,只有見證並繼承了那樣的情感與正義,生命的意義才不會消失並得以延續,生命的價值就是繼往開來的為更多的人的光明去奉獻自己。艾青的:"我的眼裡為什麼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們的淚水是用血肉鑄成的河流。

  在救贖自己的路上,常常被歷史先烈們的英靈感動著,常常被情感高尚的人物滌盪著自己的靈魂,人有了這樣的感動,才沒有浪費每一天生活的意義。

  個人建議,在《辛亥革命》即將到來的100週年紀念的時候,在《文化漫談》開展下研討革命的話題,是非常具有時代意義和歷史切機的一個非常好地題材。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9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千萬年後,那個拄著手杖,在風雨中疾行的醫生,該是怎樣的形象?有些人看來,他遙遠地揹著一座山,煢煢而前行,雖不見前方的一點星光、一個人影;另一些人看來,他在眾人的哈哈大笑中摸爬滾打於亂石的河灘上,血、汙泥和雨水早已含混不清;還有一些人看來,他左手托起的分明是崑崙之山,他右手舉起的手杖分明揮向每一個靈魂中的每一根長辮,而他無聲的嘆息和沉默的熱淚,分明在那黃河與怒海之間,驚濤拍岸;或有一些人看來,他不過是一具醫生的骸骨。

  這具屹立的骸骨:民-族民-權民生之骨。這個清澈的靈魂:天下為公之魂。這是一個樸素的名字:孫文,他是一個醫生。這具醫生的骸骨,這個靈魂的名字,具體又是怎樣的形象?

  不知他的勇氣從何而來,他的力量——靈魂的力量——又如何而來。他的陵墓上鐫刻著“天下為公”,意味著他立志做黃帝魂的拯救者——這也許能解釋:重揚黃帝旗的同盟會在武昌的一聲槍響,十六年的雞蛋終於一朝撞碎了石頭,這個醫生卻沒有搖身變作歷-史上成百上千畫地為隅的梟雄,而是將自己作為最後一片蛋殼,向搖搖欲墜的巨石發出了最後一擊

  他的形象清晰了起來:恢復中-華,他勝利了;建立共-和,他勝利了;重煥黃帝文化,他勝利了;揭開現代建設,他勝利了;黃埔肇基兩-岸國防,他勝利了;他的繼承者們廢除了不平等條約,贏來了港澳迴歸,他勝利了……這位醫生在天上會怎樣俯瞰著這個苦難的民-族呢?是依舊憂鬱地凝望著她的病痛?是仍然撫-摸-著被虛驕的訕笑所掩蓋的病灶與傷痕?還是悲憫地注視著她膝蓋之下被風化已久的鹽鹼地,恨不能再生人間、再嘗一遍俗塵的辛酸,以將她脊樑裡潛伏的“強掩弱、眾暴寡”的辮子連根拔起,重生那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華夏原型,再現她“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華夏姣顏?

  前所未有的使命向你我他發出了召喚,淚水早已打溼-了我們靈魂的信箋——我們的靈魂,就是黃帝的靈魂,就是中山的靈魂;我們每一個靈魂,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吶喊的、彷徨的、遙遠的,都早已在黃帝和中山為我們注-入的血脈裡,迴盪著黃河的號角。在這號角中,我們每一個炎黃子孫都不再屬於自己,同時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從此屬於我們自己。革吅命遠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每一個炎黃子孫,正在那具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醫生的骸骨下瞻仰著凡十三億、歷八千年的靈光,他告訴我們:從這裡開始吧,邁開新的步伐,向一切苦難與恥辱挺-進,為了我們所愛的華夏。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10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去觀看了這部電影——《辛亥革命》。這是每個不瞭解《辛亥革命》意義的中國人都應該去看的一部電影。很多的年輕人不瞭解歷史,不理解革命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懂得,中國人現在的哪怕一點點的幸福和進步,都離不開那些曾經先輩們曾經為整個民族的未來做過什麼。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義開始,廣州起義的準備、過程與失敗,孫中山在美國的募捐演講,試圖回答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要革命?為什麼一個母親寧可犧牲生命要去革命?為什麼參加廣州起義的20多歲的小夥子們要犧牲生命去革命?為什麼海外的華僑要捐款甚至賣掉祖宅贊助革命?孫中山在演講中回答的非常清楚:因為滿清政府已經不可能給中國人生活的尊嚴,中國要擺脫被世界歧視的命運,只有革命這一條路。武昌首義後,黎元洪指揮漢口炮臺兩炮轟走了蔭昌的軍艦,成為袁世凱出山的導火索。袁世凱率領北洋軍順利攻克武昌後,停止了進攻,開始在清廷與革命黨之間尋找押注的機會。革命之火在軍事上完全可以被撲滅,但袁世凱太明白自己的命運,他不能再給滿清權貴一個兔死狗烹的機會。辛亥革命的最重要成果,就是讓這一思想開始中國人心中紮根。孫中山回國後,力排眾議,堅決提出要早定國體,即以民國、共和取代君主專制。當孫中山被17省代表選舉為臨時大總統的時候,孫中山指出,大總統的意義不在於誰去做,而是打破了中國幾千年專制君主的傳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由人民選舉產生的國家元首。為此,孫中山將民國大總統一職,作為推動袁世凱造反的誘餌。《辛亥革命》還未所有的革命者,為革命捐款、奉獻生命的所有人進行了感人的辯護:從秋瑾、廣州起義烈士、武昌首義將士,以及舊體制內的同情者,清朝駐英大使的女兒唐曼柔,為孫中山遊說西方財團停止對清廷貸款勇敢地站在舊體制及父親的對立面,最後隨父親一起自殺的女性。林覺民的《與妻書》代表了年輕的革命黨人,為什麼拋妻棄子、放棄富裕的家庭、個人的前途,去進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為革命代表了中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勝利,也要為革命奉獻的精神中國近現代歷史最感人之處,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舊體制家庭的年輕人,甘願拋棄優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獻給革命。我們向他們致敬!

  在中國,只有徹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3000年君主專制,才能讓人民有過上有尊嚴生活的機會。這是辛亥革命的歷史貢獻,也是照亮中國未來的希望之光。我們身為中華的兒女,要好好學習、報效祖國。

  辛亥革命電影觀後感1000字 篇11

  金秋十月,陽光燦爛。2011年10月23日上午,我響應黨組織的號召,參觀了辛亥革命博物館。

  紀念館為石料建築,整體建築外形如一方石塊,平靜地置於歷史的長河之中。入口處,一條跨越水面、向上斜長延伸的走道直通大門――寓意著“共和之路”。石塊已被鑿開,隱喻辛亥時期英烈們開天劈地的勇氣和艱苦卓絕的歷程。12米寬的道路從缺口穿入,筆直、向上。道路上隨機陳列著辛亥英烈鑄銅雕像,似在沿路而行。作為參觀流線的主軸,當人們穿梭於英烈雕塑叢中,彷彿時空又回到了辛亥革命那激情燃燒的歲月。穿越厚重的石壁,盡端豁然開朗,象徵著辛亥革命翻天覆地,揭開推翻了滿清帝制的序幕和石破天驚的曙光。中山先生背影雕像矗立在路的盡頭,又是路的最前方,似在思索中國未來的方向。

  透過參觀,我、不僅對辛亥革命這段流芳百世的歷史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同時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禮,深刻認識到作為新時期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時間讓辛亥革命成為了不朽的歷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華這塊火熱的大地上。江水浩蕩,青山崢立,承前啟後,揚帆激行,在偉大革命精神鼓舞與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為祖國的統一富強而更加努力拼搏,為之奮鬥不懈!我們不應該忘記過去,孫中山先生說過:“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今天我們瞻仰辛亥革命紀念館,就是要在全體預備黨員中繼續發揚中華兒女始終不渝的愛國精神,發揚中華民族一切革命先驅們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

  時間讓辛亥革命成為了不朽的歷史,多少的忠魂埋骨中華這塊火熱的大地上。江水浩蕩,青山崢立,承前啟後,揚帆激行,在前輩偉大革命精神鼓舞與指引下,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將為祖國的統一富強而更加努力拼搏,為之奮鬥不懈!

  雖然辛亥革命過去了近一個世紀了,但是孫先生為追求民族獨立、民族自由和民族幸福而奉獻自己畢生精力的精神卻永垂不朽。他歷盡艱辛,踐行了他所說的“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誓言,更是留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名言值得後人學習。

  在當今這個和平的大環境下,我們仍然不能忘記愛國主義精神,時刻牢記以前的經驗和教訓;同時我們也要學習革命黨人的犧牲精神和自我奉獻精神,也要充分的發揚民主,適應當今時代的要求。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堅持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為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黨員,更應該倡導這種敢為天下先、敢為民生灑熱血的精神,將革命精神在新時代發揚光大,貢獻於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