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有思辨性
要寫好高考思辨性,沒有一定思辯能力和思想、文化積累是不行的。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高考議論文寫作要有思辨性,歡迎閱讀。
學生加強議論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方法之一:由淺入深,提升思維品質
許多考生在寫思辨性作文時,不是完全“無知”,而是缺少思維的深度。對一個問題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就斷然下結論,不去分析事物內部的因果聯絡,只知道是什麼,不知道為什麼,使得所寫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麼”上,忽視在“為什麼”上的深入開掘,缺乏思辨性。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開啟聯想之“窗”
聯想,就是從作文題目的要求出發,展開對這個題目的內涵和特徵的瞭解和把握。讀完命題,考生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準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應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
方法之三:推陳出新,轉換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同一話題的`思辨關係,多種多樣。思辨性作文還可以採用逆向思維構思。所謂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讓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探索,導致新的認識。俗話說“文章最忌隨人後”這就要求考生掙脫思維定勢,轉換思維角度,另闢蹊徑,寫出具有個性的文章。
大家熟知的“塑膠花”,我們可以諷刺它豔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從逆向思維考慮,我們也可以歌頌它的樸實,廉價;它雖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異卉相比,但它畢竟以自己的色彩進入了千家萬戶,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教師加強議論文中的思辨性的方法
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僅靠一兩次訓練學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從高一的第一學期開始,就應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做法主要有:
(1)利用課前五分鐘,以隨機抽籤的方式進行訓練。課上,教師讓學生隨機抽取一則兩則材料,讓他當場提煉觀點,進而談談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2)課後,每週留兩至三則材料作為訓練內容,當然也要讓學生自己找材料。
訓練時,要儘可能選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這樣,才能啟用學生的思維。例如:
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多讀書有好處。鄭板橋卻說:“讀過萬卷書,胸中無適主”,指讀書多而無所適從,失去主見,反而有害。
要求把這兩則材料辨證統一到一個觀點中去。這要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點難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材料的要點並進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廣泛閱讀,重點講的是知識的積累與寫作的關係,它是必要的;鄭板橋的名句指的是讀書多而無所適從,談的是讀書後的思考問題。如何學以致用。兩個人的角度不同。這兩句話的連線點是:讀書與思考,學與用。在此基礎上,可以把二者統一為:既要廣泛閱讀,又要認真思考,學與用要結合起來。這裡就要求學生具備求同辨異的能力。
除了訓練學生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哲理性課外讀物,如哲理小品,文藝評論等。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指導學生加強文章的思辨色彩
1、由此及彼想開去。讀完命題,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準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或命題內容要點)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
2、透過表面看實質。有些學生在文章中列舉很多材料,但只下一個結論,這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分析。這裡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即探求事物內部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係。判斷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問題產生的根源,並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預測性。
3、多問一個為什麼。寫作時,當得出某個結論時,不妨再想一下,產生這個結論的原因,那麼問題分析也就向前推進了一步,當然也就顯示了深刻透徹的文章特點。
總之,作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應該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寫議論文時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構思,只有學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現“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觀點與思想方法。我們的作文教學才算頗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