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
相信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記敘文,記敘文寫的是生活中的見聞和作者對於生活的真切感受。這型別的作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1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遠
首先,立意必須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較多的素材也只能統一在一箇中心之下,這樣才不會散而無主,不至於喧賓奪主。其次,記敘文務必符合積極、健康、深刻、高遠的立意要求。其三,要善於從日常小事中發現深刻、有時代氣息的主題,善於從事件的表面向深處挖掘,使主題變得深刻起來。其四,運用對比可以讓人物的形象更鮮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將美與醜、善與惡、強與弱、悲與喜對比,將人或事的前後變化對比,將不同的人對某人某事的態度對比等等。另外,你也可以用環境描寫來渲染氣氛,暗示事件發展,襯托人物心情等,從而彰顯主旨。如一篇《責任重於泰山》的作文。作者先用“每個人都有著每個人的責任,責任重於泰山”作題記,然後分別用一、二、三作小標題,依次敘寫了張老師出人意料地帶病冒雪上課、檢察長在戰友(因救護自己而犧牲)兒子的判決書上簽字前矛盾的思想鬥爭、縣委書記為了洩洪搶險而顧大局舍小家決定炸除自己從小生活的村莊這三件事,說明了給學生上課是教師的責任、嚴格執法是領導者的責任、保護國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責任,從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責任”的主旨得以凸顯。
技巧二:詳略得當,內容充實
選材要鮮活。即選構要真實、新穎、典型,從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篩選出那些最高興、最悲痛、最深刻、最難忘、最能打動人心、最能展現時代風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煉,或者放大細節,或者定格鏡頭,必能寫出具有、獨特個性、深刻感悟和超級感染力的佳作來。情節通常包括事件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幾部分,如作文《一張賀卡》,作者以“賀卡”為線,圍繞一個窮學生給老師“送賀卡”這件事展開生動描述,把“買賀卡”“送賀卡”“賣賀卡”三個場面一線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動、感人至深;但在處理素材的詳略時,卻略寫“送賀卡”,而把自己“買賀卡”前的思想鬥爭、老師“賣賀卡”後的感動心理濃墨重彩描述,這樣就突出了一個正直、慈愛、善良的老師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摯,敘中含情
在刻畫人物時,要將真情實感融入到細緻、生動的人物描寫和事件敘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實感便獲得了鮮活的生命。可以透過細節描寫、選用情感鮮明的詞語、打造抒情語句來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寫豐富細膩、真摯感人。作者將“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動和母親的動作、神態和語言描寫結合起來,一個,心思細密、寬厚溫和、體貼女兒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
技巧四:結構清爽,敘事生動
首先結構要完整,寫人敘事要清晰。應善於運用前後照應、一線串珠等技法組織材料。其次敘事要生動,情節要曲折。敘事寫人時可以使用前後對比法、設定懸念法、抑揚生變法、虛構科幻法等來使文章尺水興波、妙趣橫生。如一篇《我的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別以“麥田?烈日”“村邊?夏夜”“小院?清早”“醫院?黃昏”為小標題,按地點和時間變化為序依次描繪了四個生活場景,表現了作者和爺爺之間細膩深厚的祖孫情。這種以情為線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貫之,極具結構美和情感美。
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2
一、過渡
在文章中,過渡是文章段落之間的橋樑,前後相鄰的兩層意思之間,不僅要有內在的聯絡,而且在相連的地方要彼此銜接,語氣貫通,讓讀者思路能夠順利地從前者過渡到後者,這樣使文氣連貫,佈局縝密,轉承自然,而不致發生間隙或阻隔。穿針引線,組織成篇,可以說是對過渡重要作用的恰當比喻。過渡常用承上啟下的段,句子或關聯詞語。例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大部分之間,有一個承上啟下的段落,就是以段過渡的一個範例。
記敘文的過渡,其過渡的情況和主要作用是:
①開頭與正文間過渡。
在有些文章開頭使用倒敘的方法,或由眼前的景物而引出與之相關事情的敘述,這時,為了使開頭部分與正文銜接緊密,往往使用過渡。
例如:《繁星》一文首段描寫“我”最愛看繁星,回憶了從前在家鄉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首句“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表露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也為第二句引出“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鋪墊。又如,《背影》一文,一開頭就有這麼一句“最難忘的是父親的背影”,起到了總領全文,也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調。
②不同事件或場景間過渡。
一幅優美的畫卷,畫面要注意色彩明暗、濃淡的過渡,注意景物虛實、主次的過渡;文章當然也要重視上下文的銜接、轉換。
宋代僧人志南有一首絕句,內容是:“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第一句寫樹陰下(“古木陰中”),第三四句寫“杏花雨”與“楊柳風”,詩人又是怎樣過渡的呢?“杖藜”扶著詩人由“古木陰中”來到“橋東”,完成了地點的轉換。“杖藜扶我過橋東”,是擬人化的寫法,更是自然過渡的典範。
③敘述順序轉換間過渡。
有些文章在順敘的過程中,往往需要插入一些與之有關的情節來補充,然後再回頭敘述原來的事,這就需要使用過渡。如:
在《故鄉》一文中,“我”在與母親對話中插入了對閏土的回憶:“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部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這篇文章在順敘的過程中,用“這時候,我的腦裡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過渡,插入對少年閏土的回憶。
④人物轉換、表達方式改變用過渡。
在記敘的過程中,有時需要轉換人稱,或需要由一種表達方式轉換為另一種表達方式,這也往往要使用過渡。
例如:在朝鮮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東西感動著;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縱奔流著;我想把一切東西都告訴給我祖國的朋友們。但我最急於告訴你們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經歷,這就是:我越來越深刻地感覺到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過渡,由我換為戰士)
二、照應
照應是謀篇的重要手段,具體是指上下文之間的相互照顧和呼應,包括交代和照應兩個方面。交代是對後面要表現的內容在前面適當地提示一下;照應是對前面提示的內容的回答。周密的照應,對貫通文脈、點化中心、渲染氣氛能起一定作用,從而喚起讀者閱讀心理上的美感。冰心的《小桔燈》可以說是照應手法運用的典範。
閱讀時,要瞻前顧後,理清思路,注意分析作者的照應技巧。
文章的照應,主要有以下四種:
①文題照應。
也有兩種:一種是開頭與題目照應,如《白楊禮讚》開頭一段:“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這一段既是破題,又是統領全篇的關鍵段,全文就是緊緊圍繞著這句話開展的。另一種是行文中與題目照應,如《往事依依》的首段扣題是為了引起下文,末段點題是為了深化主題。同時,在文章的第2至第5段每段都有相應的詞語扣住“依依”。
②首尾照應。
《往事依依》一文第一段“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和第六段結尾的“往事依依,金色的回憶喚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斷奮進”相互照應,這樣使文章貫脈相通,結構完整,也更好地突出主題。
③前後照應。
也就是,上下文間的照應,有段、句和詞語三種情況的照應形式。還是以《往事依依》為例,第三段說“書,給我以廣闊的天地”,第五段進一步講“讀了許多有名的中外小說,開闊了眼界,使自己的心已與時代更加貼近了”,進一步強調了讀好書能啟迪心智、指點做人。再如,《濟南的冬天》的第一段中三組對比中的第三組,是用熱帶的毒日、響晴的天氣跟濟南的溫情作對比得出“濟南真得算個寶地”的結論。在第三組對比之中,之所以要指出“在北中國的冬天”,是因為“北中國的冬天”隱含了“照例應該是北風呼嘯、日光慘淡”的意思,這就跟上文的“奇蹟”與下文的“寶地”相呼應。
④重疊照應。
我們在平時的閱讀中,經常會發現同一或相近的'詞語、句子或段落在文章中一再出現,使其於反覆中得到加強,這種照應我們可稱之為重疊式照應。《背影》一文中“背影”出現了四次。《白楊禮讚》一文中“不平凡”前後一共出現四次,相同的段落出現了兩次。《十三歲的際遇》一文多次寫到“我是‘不繫之舟’”,其中都有深層的含意。這些重疊式照應對突出文章中心,標明文章線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3
1、要素要交代清楚
記敘的要求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記敘文既然是記人敘事的,而事情總是有時間、地點、前因後果的,因此,寫記敘文總要交代清楚什麼人,在什麼時間和地點,做什麼事情,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怎樣,如果不把這些記敘的要素說清楚,文章就顯得內容不完整、脈絡不清晰。也就不能很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交代記敘的要素有兩點應該注意。第一因為事情有時是比較複雜的,隨著事情的發展,人物活動在增減,時間在推移,地點在轉換,場景在變化,所以寫作時要隨時把這些變化交代清楚。第二,在一篇具體的記敘文中,這些要素如何交代,不是死板的,也不需要平均用力,某些要素,例如時間和地點,如果讀者已經熟悉,或與文章內容關係不大,有時也可以不寫或略寫,有的事,應當寫明發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時(甚至某分);有的事,只說“十幾年前”或“我小時候”就可以了,一切要根據表達需要而定,切不可機械照搬某種模式。
2、立意要深刻新穎
從“深”處立意。“深”是指深刻。根據自己的思想認識、生活體驗,從中找出我們感受最深刻的東西,去反映生活的真實本質。某些生活細節、平凡小事,在不經意間,會觸動我們的心絃。在感動之餘,我們何不揭開事件表面的面紗,去體會、咀嚼一下內在的、本質的東西呢?
從“新”處立意。“新”是指具有時代精神。每個人的思想經驗,都是時代的產物。如果你能時時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時代的主旋律,那麼,你一定能從一些常見的事中翻出一些新的感受來。
從“小”處立意。“小”是指平凡的小事。你要善於借日常生活中細小的材料來反映生活中的典型意義。吃飯、走路是小事,但唐人李紳能在吃飯時慨嘆“粒粒皆辛苦”,魯迅能在回“故鄉”時思考走什麼樣的人生、社會之路。其實,你也可以從讀書交友、梳洗穿衣等瑣屑小事中找出生活表層之下的典型意義,從而提煉出恰當的主題。
3、中心要明確集中
中心思想要明確集中,是對所有文體的基本要求,所選的材料都是要緊緊圍繞著中心思想的,讓讀者在看完文章之後對文章所寫內容有一個清晰透徹的理解和認識。如果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確,所寫內容散亂,讀者便不知作者所云,更談不上理解文章內容了。在一篇文章中,最好集中表現一箇中心思想,即使寫幾件事,也應從頭至尾一線貫串,不能搞多箇中心,喧賓奪主。
4、內容要具體生動
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確集中了,還應讓表現中心思想的內容具體生動。我們在寫作時、往往容易犯內容抽象籠統、材料剪裁不當、材料不夠典型的毛病,這些都會影響文章中心的表現。為了使文章的內容具體生動,我們可以選取那些最能表現中心的材料,所選材料要“真”“精”“新”。所謂“真”,就是要注意材料的真實性,如實反映自己最熟悉的現實生活;所謂“精”,是指選材不在於多,而應根據主題需要,選取典型材料,以少勝多;所謂“新”,是指選材要新穎,即使是平凡小事,也要有時代氣息。
5、表達要靈活多變
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並不是孤立地運用在一篇文章中,而是綜合運用的。我們在寫記敘文時不一定每一種表達方式都用,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兩種或兩三種綜合運用即可。一般來說,記敘和描寫是記敘文中常用的兩種表達方式,抒情和議論也經常運用,主要是用來抒發情感。但不管選用哪種表達方式,還是要以記敘為主,從記敘中自然引發出來,而不是脫離記敘內容,憑空新增進去。
6、結構佈局要嚴謹
記敘文是很講究佈局謀篇的,一件普通的小事,如果我們善於安排文章結構,也能體現出波瀾起伏的藝術效果,要注意安排好文章的開頭、過渡和結尾。
從行文次序來看,記敘文的結構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以介紹人物、事物為主的記敘文,結構上通常按照“總一分一總”“總一分”“分一總”這三種方式來安排,其中“總一分一總”運用最普遍。所謂“總”,即是概述;“分”就是對,‘總”的展開,展開的內容之間一般是並列關係。
以敘述事件過程為主的記敘文,通常按照時間、地點的轉換,或者事件發生、發展的順序來安排結構。其中,以事件發展變化為線索的做法較為常用,即按照”發生一發展一高潮一結局”來安排結構。
以敘述感想、看法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結構安排一般遵從感想、認識的發展變化,例如不喜歡某人—因某個契機而對此人產生興趣—透過交往真正瞭解此人—讚揚此人的品質
回憶性的記敘文通常以倒敘手法開頭,結尾再“回到現在”,使全文的結構形成環狀。行文中如果有需要補充說明的事件或人物,可採用插敘的手法,但文字不要過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連線起來。
7、順序要恰當合理
記敘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插敘、平敘等。順敘是按人物的經歷或事件的發展先後次序敘述。這種敘述力一式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習慣。倒敘是把事件的結果或事件發展中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來寫,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敘述。它能造成懸念,渲染氣氛,使文章波瀾起伏。插敘分為追敘和補敘,是根據補充說明或交代襯托的需要,暫時中斷原敘述線索而插人相關的另一人或事的敘述,它能使內容更充實,情節更曲折。平敘是對同時發生的兩件以上的事情的敘述,也叫分敘,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不論採用哪種敘述方法,都要按照敘述的基本規則辦事,努力做到完整清晰,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語言流暢。
8、人稱要通篇一致
在記敘文中,一般有兩三種人稱,即“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前者用“我”“我們”來作為敘述的主體,後者用“他”“他們”來作為敘述的主體。第二人稱使用一般較少,但在記敘文中抒情時可用到它。用第一人稱可使敘述顯得真切,而且便於表達細緻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稱可直接傾訴感情,與未出場的“你”直接對話,自然親切;用第三人稱則便於超越時空限制,更便於敘述發生在不同時間與不同地點的事情。
對於作者來說,不管選用哪一種人稱,都應把那一種人稱使用到底。也就是說,不應在行文中間變換人稱,如果變換了人稱,文章的線索就會中斷,敘述就會混亂,從而顯得不近情理。
9、記敘詳略要得當
如果是記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將開端、發展、高潮和結局幾個部分交代清楚。雖然不是每一個事件都有劇烈的衝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一般來說,高潮部分是記敘的重點,要寫得比較詳細;其他部分只要交代明白即可。
寫人的文章,重點在於能突出表現人物性格特徵,可以對人物的外貌進行詳盡的描繪,透過外貌描寫來體現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語言,描寫動作、神態等,表現其內心世界。如果要通過幾件事來表現人物不同側面的性格,則要抓住一件事和一個側面作為重點,其他的可以相應簡略。這樣的安排可以避免因內容過於瑣碎而使中心不鮮明。
寫景狀物的文章先要確定記敘的順序,在這個順序中突出最能體現景物特徵的部分。比如寫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顯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從顏色、形態等方面進行描寫,葉、莖、根等其他部分則可以略寫。
需要注意,詳略是相對而言的。詳寫不是要面面俱到,略寫也不只是一筆帶過,而是要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來進行詳、略安排。
10、語言要生動形象
寫出一篇優秀的記敘文,在語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幾點共同的要求:
首先,規範準確。這是對語言文字最基本的要求。要運用規範的文字,不能生造詞語;注意語法的正確和句式的完整;運用修辭手法時,不要違背基本規則,例如比喻的本體和喻體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構成等。
其次,通順流暢。所謂通順流暢,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說要用詞恰當,意思清楚,沒有語病或歧義。這是字面層次上的要求。第二層含義更重要,就是要符合邏輯,上下文聯絡緊密。
再次,恰當生動一篇記敘文,只乾巴巴地交代一個人做了一些事,即使沒有任何遣詞造句上的語法錯誤,還是稱不上語言優美。在記敘中適當地運用描寫,採用修辭手法,挑選恰當而傳神的修飾性語句,都會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語言也更有文采。
最後,有特色的語言能使文章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個較高層次的要求,但經過訓練,是可以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語言風格的。
記敘文寫作指導方法4
人們常說,“文無定法”,此話並不錯。然而,面對初學寫作的初中生,教一些基本的寫作知識,有步驟地進行寫作訓練,這對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使其少走彎路,是完全必要的。
一、指導學生學會觀察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中學生寫作文,也不能脫離生活。中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可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一提起寫作文就有畏懼心理,總覺得無話可說。這是為什麼呢?歸根結底是平時不留心觀察。寫作時冥思苦想,也寫不出好文章來,只有去胡編亂造了。而虛構的作文是不真實的,自然沒有感人的力量。可見,觀察生活是寫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細緻、認真地觀察生活,才能直接從生活中獲取鮮活的寫作素材,為寫作提供豐富的營養。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生活熱情,寫好作文,而且對學生將來從事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以及從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樣觀察生活,對初一學生來講,是個難題。作家艾蕪在指導初學寫作的同志時說:“要練習我們的眼睛,善於觀察人的動作、態度和表情。練習我們的耳朵,善於聽取別人講話的語句、聲調和他的特殊用語。”這就是說,觀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聽。
初一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富於激情,樂於參加活動。尤其是他們剛進入中學的時候,想了解中學的校史、設施,特別是很想了解老師和同學。抓住他們這一心理特點,開學不久,我就讓他們自選一位任課教師作為觀察物件。觀察的內容是:年齡、性別、身高、體型、臉型、膚色、髮型、衣著打扮(顏色、款式、質地)、表情,特別是眼神,以及老師上課的語言和動作等。觀察的時間是四個星期。對觀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徵。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觀察物件的與眾不同之處,才能寫出人物的個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觀察要細緻。所謂細緻,不是說在觀察人物時不分主次,而是要發現觀察物件與別人不同的細微之處。不同性格的人,說話、做事時的表現是不同的。人物的一個動作,一絲微笑,往往帶有性格化的特徵。所以,觀察必須細緻入微。觀察得越細緻、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體、更生動形象。
第三,比較觀察。有比較才有鑑別。比較的目的是求異。在觀察時,要抓住老師在各種情形下所表現出來的不同特徵,即生氣時、高興時、嚴肅時……言談舉止和精神狀態的不同點。這樣,才能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四個星期後,每個學生都按要求寫了觀察筆記。寫作之前,我再次強調,描寫必須突出人物特徵,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導下,大多數學生的作文,對老師的描寫頗為生動逼真。
例如王瑞琦同學,在描寫數學郭老師的外貌時,突出了老師眉毛和眼睛的特徵。她是這樣描寫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長得像兩個銳角三角形,挺有個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寫郭老師上課時,突出了“教學有方”的特點。文中寫道:“每當我們上數學課時,班上總是很活躍,時時傳出爽朗的笑聲。最有趣的是提問。郭老師叫同學回答問題時,嘴角總是微微向上翹,流露出一絲笑意。有的同學答錯了,一見老師的表情,以為自己答得挺不錯,竟很得意,就稀裡糊塗地說起來,惹得大家鬨堂大笑。有的同學答對了,郭老師反會問上一句:‘對嗎?’這個同學也就猶豫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郭老師就會讓同學們互相討論,最後他才把正確答案告訴我們。這樣,既能讓我們認真思考、活躍思維,又能使我們對所學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這篇作文之所以寫得成功,關鍵是觀察的細緻。
為了進一步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鞏固在觀察中的收穫,我要求學生認真總結觀察的過程和體會。王瑞琦同學總結道:“我是數學課代表,與郭老師接觸得多,我不放過每一次見面的機會,認真觀察他的外貌,我發現他的眉毛很有特色。他給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問時很有趣。所以上課時,我就仔細觀察他提問時的神態、說話的語氣、語調以及動作上的一些特點。如果我不用心觀察,就無法獲得具體的感受與認識,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徵真切地表現出來。”透過這次作文,同學們都嚐到了觀察的甜頭,作文時再不愁沒有可寫的了。
二、寫熟悉的人和事
指導學生寫作,我還要求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因為熟悉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瞭解透徹、認識深刻、感受深切的,寫作時就能準確地把握住寫作物件的個性特徵,就能寫得真實自然,生動形象,具有感人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學生接觸最多的是父母、老師和同學。因此,學生對他們的外貌、性格、愛好、思想品質等了如指掌,描寫時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點。但是要想讓學生把人物寫得有血有肉,還必須在寫法上給他們以具體的指導。我的具體做法是:
第一,寫人物說了什麼,做了什麼。
描寫人物大體是從外貌、語言、動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這四個方面並非要全寫,有時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寫,當然,要根據具體情況而決定。然而人物說的話、做的事必須要寫,而且還要寫得具體、真切。否則,就難以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或精神風貌。
第二,寫人物怎樣說的,怎樣做的。
寫人物說話,要寫出在不同場合說話時的表情、姿態和神色。寫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寫出人物的動作,或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語言描寫,還是動作描寫,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齡、身份、職業、習慣等,否則就會平平淡淡、乾乾巴巴,不能表現出人物的個性化特徵。
第三,讓人物自我表演。
學生寫作前,我強調指出寫人物說話、做事,最好讓人物自己說、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導演,在幕後指揮,讓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紀錄片中的解說員,自己一味地介紹。這樣,筆下的人物才富有立體感,才能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良好效果。
例如沈靜同學的作文《一位讓我敬愛的人》,描寫的人物是我校的張校長,作文選取了兩個事例,表現張校長對工作認真負責、關心同學的好品質。其中的一個事例是這樣寫的:“星期六上午我們也得上課。早晨,我早早來到教室,剛脫下外衣,就冷得打顫。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響起:‘冷嗎?教室裡暖氣熱嗎?’那麼親切。我回頭一看,原來是張校長。她走到暖氣前,摸了摸,搖搖頭,顯出幾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課了,張校長又來了,對我們說:‘同學們,這幾天冷,大家要多喝熱水,有條件的要每天喝兩袋板蘭根,預防感冒,記住了嗎?要當作業來完成。’然後用手扶了一下眼鏡,到別的班去了。”這篇作文,注意讓人物自我表演,所以,給人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
指導學生寫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讓他們寫自己經歷的事。學生自己是參與者,對事情發展的全過程以及各個階段的特點,都十分清楚,寫起來自然比較容易。尤其能夠把自己的感受與認識寫進去,從而揭示出事情的意義。那麼,怎樣敘事才能具體、真切呢?我是這樣指導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記敘的要素。
記敘的要素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敘事時,要交代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物、什麼事情以及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礙別人看明白的情況下,才可以省略其中的一兩個。
學生在敘事時,一般都能寫清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結果,卻往往把事情的過程敘述得非常簡單、空泛,不能給人留下什麼印象。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就強化訓練學生寫好事情的發展過程,力求在短期內,達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寫好矛盾衝突和結局。
由於年齡、時代的差異,學生在家裡會與家長髮生矛盾衝突,在學校會與老師、同學發生矛盾衝突,即使自己,也會在思想上產生矛盾衝突。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覺悟,矛盾衝突最終會得以妥善解決的。我要求學生寫作文儘量寫好事物發展過程中的矛盾衝突,並且力爭寫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結局,使文章曲折動人,富有吸引力。
例如羅飛雪同學的作文《一字之爭》,就寫得很好。他在作文中寫道:他爸爸讓他背誦唐代賀知章的詩《回鄉偶書》。當他背到“鄉音無改鬢毛衰”時,他爸爸嚴肅地批評他,為什麼把“衰”字讀成“cuī”了。羅飛雪聽了,很委屈地說:“爸,是您錯了,(衰)字在這裡就讀(cuī)。”他本以為父子之間又得來一場面紅耳赤的唇槍舌戰。而他爸爸卻搬出幾本字典、詞典,與他一同查詢,結果費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也沒有查到。羅飛雪就不耐煩地說:“爸,算了吧,就聽您的念(shuāi)吧。”他爸爸聽後,反而更加嚴厲地對他說:“什麼叫算了,做學問,就要老老實實,認認真真,有錯必改!”他只好硬著頭皮繼續查詢。兩個小時過去了,他爸爸忽然捧著《古代漢語》高興地叫起來,說這裡就是讀(cuī),“爸爸錯怪你了,向你認錯!”作文最後寫道:“爸爸是個工程師,知識淵博,竟然向我認了錯,可在‘認真’二字上,我卻輸給了爸爸。”這篇作文寫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把矛盾衝突表現得合情合理,結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題也突出了。
三、片斷寫作訓練
寫整篇作文固然重要,但費時較多。因此,在指導學生寫整篇作文的同時,我還指導學生寫片斷練習,以突出寫作訓練的重點,二者交叉進行,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所謂“片斷”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同的片斷組成。所以,寫好片斷對寫好整篇文章是很有幫助的。
怎樣寫好片斷呢?我向學生提出四點要求。
第一,要圍繞一箇中心寫。因為是片斷,內容要集中,不能漫無邊際地寫。
第二,要真實。必須寫自己的親身經歷或寫自己的觀察所得,不能脫離生活,編造離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體。寫出自己所看到的或聽到的情景,不能空洞無物。
第四,要寫出自己的點滴感受。也就是要賦予片斷一定的思想意義。
初一學生年齡小,能力有限,面對紛繁的大千世界,往往不知從何下筆。我就出一些題目,如《街頭見聞》、《早晨》、《招待客人》等。有時,我規定出寫作範圍,如場面描寫、心理描寫等,讓學生自擬題目。但無論命題,還是自擬題,都必須按照我提的四點要求去寫。
經過反覆的訓練,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例如李崢同學寫的《街頭見聞》,全文是這樣的:
下午,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小女孩。她看上去只有六、七歲,紅潤的臉龐上,有一雙明亮的小圓眼睛,翹著小鼻子,穿著一件花毛衣。她手裡拿著一封信,蹦蹦跳跳地跑到郵筒前,信上的字跡歪歪扭扭。她踮著腳尖,剛要投入,忽地又把手縮了回來,用小手輕輕地撫摸著信封。而後,她又踮起腳,當她再一次投放的時候,她又猶豫了。接著,她又把信很快地抽了回來,在信封上面輕輕地吻了一下,才投進信筒。之後,才蹦蹦跳跳地跑遠了,一個小花點消失在我的視野裡。
我猜測著,她的信是寄給誰的呢?但我深信,無論是寄給她遠在外地的父母,寄給撫養她長大的奶奶,還是寄給她的夥伴,她的真摯的感情,都會使那個人感動的。她不是把我這個與她素不相識的姐姐都給感動了嗎?
這篇片斷把小女孩投信時,那欲投又捨不得投的矛盾心理,描繪得惟妙惟肖;小女孩純真的感情,著實令人感動。這個小片斷雖不足四百字,卻像一幅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頗有感染力。這是作者細心觀察、用心體會生活,並按老師要求認真寫作的結果。
像這樣真實具體、清新簡潔的片斷還很多。如梁麗華同學的《等》、王雪莉同學的《鑰匙終於找到了》,都透過多側面的描寫,層層深入地寫出了自己的急切心情。鄭鐵同學的《送別》,描述了爸爸在南昌火車站送他和媽媽回北京時,一家人難捨難分的場面,都很真切感人。
寫小片斷的效果如何呢?對此,我曾做過調查。大多數學生認為,寫小片斷自己確定中心,自己選材、費時不多,自由靈活,能提高觀察能力,有話可說,又為寫大作文積累了材料,對提高寫作水平很有幫助。
四、教學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寫作的重要環節。魯迅先生說:“寫完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他在《我怎樣寫起小說來》這篇文章裡又說:“我做完之後,總要看兩遍,自己覺得拗口的,就增刪幾個字,一定要它讀得順口。”這是魯迅先生修改文章的經驗之談。然而,學生寫完作文,往往一遍也不檢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給老師。這樣馬馬虎虎,主要是寫作態度不端正。但是,學生不會修改文章,也是個實際問題。
就修改文章而言,並沒有什麼固定的方法。初一學生寫作能力很有限,讓他們自己修改文章,就更加困難了。所以,必須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第一,是朗讀。讓學生明白只有讀,才能發現錯別字和不合語法的病句。語感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學生寫作文後,我讓他們放聲讀兩遍。有時,還讓他們錄音,然後放錄音,聽聽是否有詞句的錯誤。聽到有問題的地方,用筆劃出來。這種方法簡單、易做,學生樂於接受。
第二,介紹詞句修改的具體方法。
1、刪。刪去多餘的字、詞、句,使語言簡潔明快。如:“我從沒到過世界公園,這一次還是頭一次到世界公園。”頭一次到世界公園,當然以前沒到過。因此,“從沒到過世界公園,這一次”,都應該刪掉。
2、增。增加一兩個或幾個字,使語句明確、生動、流暢。如:“他拉開門,拿出一聽可樂。”拉開什麼門呢?不明確。“門”前面應該增加“冰箱”兩個字。再如:“老師生氣了,看著我。”在“看著我”前應加上“瞪著眼”三個字,就能生動地表現出“老師生氣”的樣子。
3、調。調整語序,使表達合乎邏輯。如:“我生日那天,姑姑送給我很漂亮的一件毛衣”。”“很漂亮”這個短語,是修飾毛衣的,而不是修飾“一件”的,應調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換。換個詞或句子,使表達更嚴密。如:“對如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問題,我們爭吵得很激烈。”對嚴肅問題發表看法,用“爭吵”來表達是不妥當的,應換成“爭論”或“爭辯”。
5、改。作文中的錯別字和標點符號的錯誤,應認真對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給學生所講的五種修改方法,所舉例句,都是學生自己用我講的方法修改的。在修改中,我要求學生運用教材中介紹的修改符號,予以改正。在學生自改的基礎上,再讓學生互改。兩人或幾人一組,相互評論,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至於對作文的選材、立意、結構等進行修改,由於初一學生水平的限制,暫沒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只要求學生寫作之前,列出提綱,確定好中心,選好材料,安排好結構,然後按提綱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