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寫作方法> 揭題的寫作方法

揭題的寫作方法

揭題的寫作方法

  1.開門見山法

  此法適用於趣味性強,或參觀遊記類的課文。如教第五冊《海龜下蛋》,教師就可開門見山地說:“同學們,請讓我們一起來看海龜下蛋”。(邊說邊板書課題)這類課文的題目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單刀直入,既節約時間,又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層層脫卸法

  有些課題容量較大,意思又層層包裹,猶如環抱的竹筍一般。比如《“你們想錯了”》(第五冊),解題時,針對這一特點,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可推出三個緊扣課題的問題,即1.題目的雙引號作用是什麼?2.“你們”指哪些人?3.“想”指什麼想法?為什麼錯了?這樣解題,如同剝筍般地層層脫卸,既便於學生準確地理解題義,又便於學生概略地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3.題眼追蹤法

  有些課文的重點或中心就蘊含在課題的某一詞語中,即所謂的題眼。解釋這一類課題則要緊緊扣住題眼,追蹤深入。比如《鳥的天堂》(第十冊)一文,教學之初,要緊扣題眼“天堂”設計提問:1.“天堂”原指什麼地方?2.鳥的“天堂”在文中指什麼地方?回答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題義,但僅僅停留在這一步,教學就缺乏應有的深度。因而,就有必要將理解引向深入,提出難度較大的第三個問題:作者為什麼把大榕樹比作鳥的天堂?帶著這個問題去學習課文,就會使學生在學習中集中注意力,抓住主要內容,體味作者潛隱於字裡行間的感情。

  4.質疑索解法

  有些課題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匠心獨運。比如《一分試驗田》(第十一冊),乍一看,可咀嚼的似乎不多,可細一琢磨,就會發覺:種試驗田的既非農民,也不是農技人員,而是曾身為國防部長的彭總;並且,試驗田只有“一分”。這葫蘆裡究竟藏的是什麼藥呢?一番質疑後,再引導學生從課文中尋求答案。

  5.揭示文旨法

  有些寫人的文章,課題中就直接地顯露了中心。比如《董存瑞捨身炸暗堡》(第九冊)一文,在解題時,便可抓住“捨身”揭示出作者寫作此文的目的,並指出學習此文的意義,增強學習目的性。

  6.激情法

  多用於革命傳統教育的課文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學。如第五冊《人橋》一文,教師可這樣開頭:“同學們,當你揹著書包高高興興上學的時候,當你坐在這明亮、寬敞的教室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革命先烈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英勇戰鬥、流血犧牲的?”

  7.設問法

  此法多用於科普文章和描寫學生未見過的景物的文章。如第四冊《看月食》一文,教師可這樣開頭:“同學們,你們喜歡月亮嗎?是否經常觀看?誰知道什麼是月食嗎?如果不知道,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看月食。”

  8.放音樂法

  多用於能用音樂渲染氣氛的課文和直接是音樂歌詞的.課文。如第五冊《鳥的天堂》,教師可先放《百鳥朝鳳》的樂曲。

  9.實物呈現法

  把學生已見過但不十分理解和未見過的實物直接搬進課堂,引起他們的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如第六冊《青蛙的眼睛》、《壁虎》、《麻雀》、《荷花》等課的揭題都可用此法。

  10.圖畫法

  此法多用於古詩和說明性課文的揭題。同時,有些課文中學生不太理解的地理位置、人物是課文重要的講述物件,也可用此法揭題。如第十冊《別了,我愛的中國》,教師就可先掛出中國地圖,讓學生了解祖國的地理位置,並結合時代背景揭題。

  11.故事法

  適用於寓言、童話故事的教學揭題。第八冊《東郭先生和狼》等類似的課文,教師可先講文中的故事,或與文中內容、寓意相關的故事,讓學生知道其基本內容,然後匯入正文。

  12.釋義法

  透過有些課題,學生不易理解其義,解題時,教師就必須適時地進行梳理、點撥。比如《囚歌》(第十一冊),課題中的“囚”是犯人的意思,在本詩中指作者葉挺自己。“歌”不是“歌唱”的“歌”,而是“”的“歌”。“囚歌”即是指葉挺表露自己心志的一首戰鬥詩篇。

  13.求異法

  有些平凡的事物,由於不平凡的經歷而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如《金色的魚鉤》(第十一冊)。解題時,抓住“金色”這一有別於其它魚鉤的詞語提問:1.文中的魚鉤是個什麼樣的魚鉤?2.這個普通的魚鉤為什麼卻閃爍著金色的光芒?帶著這個異意,去審視魚鉤一番感人的經歷,就能體察出“金色”的象徵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