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小學生作文>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壯族的民風民俗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壯族的民風民俗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壯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他也有許多的風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壯族的民風民俗,歡迎閱讀。
 

  第一篇:壯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人民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裡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緻,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裡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裡,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裡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

  第二篇:壯族的民風民俗

  在我記憶深處一直有顆星星在閃爍,它永遠也不會失去光彩。

  那是在太原過元宵是的情景:

  今年的元宵節,比以往元宵節都不太一樣,因為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逐漸富裕起來,大街上張燈結綵,處處燈火輝煌,大街小巷裡車水馬龍,只見馬路上人山人海,整條馬路都已變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見人流的末尾,整個街上熱鬧非凡。各個店鋪裡堵得水洩不通,望著這熱鬧勁,我不禁想起了唐寅的《元宵》 :“有燈無月不娛人, 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 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 如何消得此良辰。”我忘乎所以地吟誦了起來,卻毫不發覺姐姐以悄無聲息地站在了我的後面,“呦!表妹好雅緻,這樣看有什麼意思,咱倆不如去逛逛?”“好呀好呀!”我連忙拍手叫好。

  來到街上我們也融入了這個熱鬧的氣氛裡,姐姐拉著我走東躥西,一路逛下來,我們發現了不少燈籠,每一個都獨具特色,讓我垂涎三尺,有一針一線縫出來的,有清一色的,有用玻璃做的……在廣場中央,有一支做工精美,巨大的走馬燈,這隻走馬燈逗不少路人駐足觀看。遠處的夜空中鞭炮齊鳴,當煙花綻放在夜空中時,吐露出“元宵節快樂”的五個醒目的大字,這個原本就熱鬧的元宵又增添了幾分韻味,那一盞盞美麗的蓮花燈,幫人們傳遞幸福安康。

  元宵的一切都是那麼吸人眼球,但我卻享受做花燈的過程。

  做花燈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挑選好竹子是關鍵,竹子的好壞直接決定花燈的成敗,不過我只會說說而已,這光榮的任務就交給實戰豐富的姐姐了,竹子挑好,框架也準備好了,我可不能閒著這刺繡就交給我了,你可別小看我,我可是臥虎藏龍哦,說得輕巧,實踐起來可難著呢,不是刺錯了就是刺反了,反正就是漏洞百出,經過一番周折我可算是完成任務了。“嗯,不錯不錯可以買個好價錢了。呵呵”

  在這一天,縱使有多少不愉快,也一掃而光了。

  第三篇:壯族的民風民俗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居住在雲南的總人口有100萬餘人,主要分佈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區,壯族有語言,通用漢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支。

  壯族在宋代史籍中稱為“撞”、“僮”。解放後稱“僮”。1965年改族名為“壯族”。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分南北兩大方言。1955年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壯文。1957年《壯文方案》被國務院批准,結束了壯族人民沒有自己合法文字的歷史。

  在集中本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技藝的基礎上,壯族人民創造了壯戲。銅鼓是壯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

  雲南壯族由儂人、沙人、土僚等支系組成,主要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和師宗、蒙自、開遠、河口、元陽等縣,人口104萬,佔中國壯族人口的6.5%。。壯族以農業為主,馳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壯族地區素負盛名的特產。甘蔗產量居全國首位。壯族地區物產豐富,紡織業和工藝美術頗為發達,婦女擅長織壯布壯錦,花樣清新,“點蠟縵”風格別緻。

  【禮儀】

  壯族是個好客的民族,過去到壯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認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幾家輪流請吃飯,有時一餐飯吃五、六家。平時即有相互做客的習慣,比如一家殺豬,必定請全村各戶每家來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務必備酒,方顯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給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對客人中的長者和新客尤其熱情。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路遇老人,男的要稱“公公”,女的則稱“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負重者,要主動讓路,若遇負重的長者同行,要主動幫助並送到分手處。 壯族人忌諱農曆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