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思考作文彙總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要求篇章結構完整,一定要避免無結尾作文的出現。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思考作文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思考作文 篇1
主要內容:故事引發的思考。
師:我們先交流上次的作文。
生:蔣夢嫻讀《彎腰·購物·應聘》)(略)
師:這篇作文有幾個優點:
1.敘述事例注意了概括,把最能夠說明問題的內容講了出來,而不是把故事都原封不動地寫出來。寫這種文章敘述故事與記敘文敘述故事是兩樣的。
2,後面的議論緊扣著故事展開,不是硬加上去的,議論生髮自然,是故事自然的引申。
3.三個故事三段議論,有著一層深似一層的內在聯絡,結尾的時候提出:要多看,要深看,要遠看,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
今天,我們繼續講講故事引發的思考。我先提一個問題:大家都喜歡足球,足球罰點球的地方為什麼叫12碼?
生:因為罰球點距離門線是12碼。
師:那麼,·碼是什麼單位?
生:是長度單位。
師:屬於什麼制?
生:是英制,英國的計量制度。
師:對了,碼是一種英制單位。那麼,你知道1碼等於多少米?1碼等於多少英尺嗎?
生:不知道。
師:1碼等於3英尺,1英尺等於0.3048米,這是公制與莢制的換算。有人可能會問,我們現在都用米作為長度單位,為什麼罰球點還用碼呢?
在請同學們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告訴大家另外一個長度單位: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英尺8.5英寸。4英尺8.5英寸為什麼不說成4.85英尺?
生:因為它是十二進位制。以前買東西以打為單位,一打就是十二,一打汽水就是十二瓶。
師:那麼,有誰知道這4英尺8.5英寸是誰訂出來的,為什麼美國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就是4英尺8。5英寸,而不是更寬或更窄呢?
生:前段時間看報紙,說是因為美國的鐵路原先是由英國人造的,英國造鐵路的人原先又是造電車的,造電車的人以前又是造馬車的,因為以前的古羅馬的馬車道是4英尺8.5英寸,所以造馬車的人也沿用這個寬度,古羅馬又為什麼把馬車道定為4英尺8.5英寸呢?很簡單,因為兩匹馬的臀部之間的寬度為4英尺8.5英寸。
師:這位同學講得都是對的。兩匹馬的臀部的寬度決定了馬車道的寬度,後來變成了電車的車道寬度,又變成了鐵軌的寬度。所以,得出的結論是:兩匹馬的臀部的寬度決定了後來美國鐵軌的寬度。這說明了什麼?大家仔細想想。4英尺8.5英寸與12碼聯絡起來,能否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生:最先進的東西往往決定於最落後的東西。我記得這個故事後面還有一段,就是美國太空梭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它們之間的距離也是4英尺8.5英寸,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到火箭發射點,路上要透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鐵軌寬一點點,鐵軌寬度是由馬的臀部的寬度決定的,也就是說,最先進的火箭推進器居然與古時候兩匹馬的臀部的寬度有關。所以,我認為,這說明了最落後的東西有時決定著最先進的東西。
師:剛才這位同學講的這個故事說明了最先進的東西往往決定於最落後的東西,其他同學還有要補充的嗎?
生:12碼與4英尺8.5英寸都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偶然中蘊含著必然性。當初決定罰球點為12碼和馬車的寬度為4英尺8.5英寸都是偶然的,但是這偶然卻被大家約定俗成,並且一直沿用下來,沒有改變。為什麼呢?這裡面其實包含著必然性: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發現,其實12碼與4英尺8.5莢寸都有一定的科學性。罰球點定為12碼,不近也不遠,罰球者是不能輕而易舉罰人的,守門員也不是沒有可能撲出點球。顯然,12碼的距離平衡了罰進的機率與撲出的機率,從而增加了比賽的緊張和刺激性。鐵路也是一樣,鐵軌的寬度定為4英尺8.5英寸並約定俗成一直沒改變,也是人們發現4英尺8.5英寸的寬度帶來的便利,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寬一點或窄一點都不如4英尺8.5英寸科學。
師:這位同學說是偶然與必然的結合。12碼與4莢尺8,5莢寸一開始是偶然定下來的,為什麼一直被沿用呢?因為偶然中蘊藏著必然,實踐證明,12碼與4英尺8.5英寸都是很科學的。這種看法也是有道理的。
師:我覺得這是一種依賴心理,特別是鐵軌的寬度沿用兩匹馬臀部之間的寬度4英尺8.5英寸,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做道路依賴。什麼叫道路依賴呢?一種制度制定以後,人們往往就會沿襲這種制度朝前執行,並且不斷地強化,這就叫做道路依賴。開始定兩匹馬之間的距離為4英尺8.5英寸,然後一步一步地推到美國最先進的鐵路,兩條鐵軌的寬度也是4英尺8.5英寸,就連火箭推進器的寬度也是4英尺8。5英寸,這就是一種習慣、一種規律。有時一種規定會順這個方向不斷朝前發展,好像有一個慣性,人們一旦選擇了這個規定,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規定不斷自我強化,讓你輕易走不出去,這種規律的東西就叫做道路依賴。等會兒我們再引申開去。
下面,我再講一個關於猴子的故事:
科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將五隻猴子放在一個籠子裡,並且在籠子頂上掛廠一串香蕉,猴子想吃香蕉,管理員卻不讓它吃。只要有猴子伸手拿香蕉,就用高壓水把它衝下去,來教訓所有的猴子,於是猴子沒有一個敢吃。不久,科學家用一隻新猴子替換出籠子裡的一隻猴子。新來的猴子不知道這裡的規矩,動手去拿香蕉,結果竟觸怒了原來在籠子裡的四隻猴子,它們代替人執行了懲罰的任務,把新來的猴子暴打一頓、直到它服從這裡的規矩為止。科學家如此不斷地將最初經歷過高壓水懲戒的猴子換出來,最後籠子裡的猴子全是新猴子,但再也沒有一隻猴子敢去碰香蕉。
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與鐵軌的故事是否說明了同樣的道理?
生:這則故事說明了制度的制約作用。猴子天生愛吃香蕉,可是偶然形成·一種不許拿香蕉的制度後,這違背猴子天性的制度居然自我強化而成為第二天性,新來的猴子也都自覺地遵守著,沒有一個敢違反。
師:說得很好。其實,這則故事與上面的故事說明的是同一個道理,即道路依賴。在鐵軌的故事中,道路依賴是一種物質的,定下來了,大家就遵循著去做,而猴子不敢摘香蕉是一種思想的、精神的規定,定下來以後,猴子也都按照這種規定去做。所以也是一種道路依賴。
下面,我們就對道路依賴發表看法,這種依賴是好,還是不好?
有積極作用。還是有負面影響?我們怎麼來認識它、使用它。如引申開米,寫一篇作文有感於道路依
賴,你怎麼寫?大家討論討論。
師:我請一排同學來說一說。
生:這種道路依賴對人的思想、對改革都是一種禁錮,因為當人們墨守成規的時候,就走不出這個圈子,發現不了更為科學、更為出色的東西。鐵軌的寬度定為4英尺8.5英寸可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是人類這樣步步地探索下去,說不定有朝一日可以發現更好的、更科學的東西,然而他們這種道路依賴禁錮了自己,難以發現更科學的東西。
師:這位同學的觀點是:道路依賴是對科學發展的一種限制。
生:道路依賴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關鍵看道路依賴本身的科學性如何。如果它有利於發展,我們就應該遵循它,如果它阻礙了發展,我們就要對它進行改革。
生:我舉一個道路依賴好的例子黃金分割。黃金分割是科學的,這個規律一直被沿用下來,建築家們利用這個原理,造了許多美觀、壯麗的建築。
師:這兩位同學的觀點一致,就是要揚其所長,利用它的長處限制它的短處。
生:道路依賴我覺得弊大於利。首先,歷史在不斷前進,要前進,就要有更新,如果味遵循道路依賴,雖然可能有好的被沿襲,或者是古人的一些智慧的結晶被髮揚,但如果過度地依賴.就會養成一種壞習慣,比如亞里士多德關於物體的重量與下落的速度成正比的理論,沿襲了兩幹多年,當時的人們都認為很正確,然後一代一代地傳了下來,我認為這就是道路依賴的後果。直到伽利略擺脫道路依賴,對亞里士多德理論提出了懷疑,並透過實驗推翻了它。試想,如果伽利略也遵循道路依賴,也許人們還都認為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也快。
生:弊大於利。舊的思想使人類落後,道路依賴與我們現在提倡的敢於創新是格格不入的,我們要的是不斷的創新,而不是遵循道路依賴,只有創新,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師:對。我們看待道路依賴要一分為二。有些道路依賴有先進的作用,那麼我們維持;有些道路依賴限制了事物的發展,那麼我們就要突破。更重要的是,我們對道路依賴在觀念上要有個正確的認識。上次看到一幅漫畫,一座新造的橋,旁邊是一座獨木橋,個人偏偏在獨木橋上走,就是不走新橋,為什麼呢?他不足討厭新橋,而足習慣了走獨木橋,這也是一種道路依賴,對這種道路依賴,我們就要堅決進行改革。
說到這兒,我想起這麼一個故事:
公元前333年,馬其頓一個將軍叫亞歷山大,他帶領軍隊攻打到一個亞洲的城市。當時這座城市有一個傳說叫哥頓神結:誰把哥頓神結解開,誰就能做亞細亞之王。亞歷山大正想做亞細亞之王,可解來解去,就是解不開哥頓神結.後來他想,難道一定要用老辦法來解嗎?於是他想出了另外一個方法:用寶劍將神結一剁,解開了。於是他成了亞細亞之王。
這個故事與前面我們講的故事好像不大樣,我們前幾次講的故事之間都是相聯相通的,而這兩個故事似乎有點相反,說明的道理不一樣。如果我出一個題目道路依賴與哥頓神結,該怎樣寫?
類似於哥頓神結或對道路依賴有發展的,我們可從生活中舉一些例子。比如,打排球,以前是9人制,現在是6人制;以前是輪換髮球,現在是直接得分制,還增加了自由人,如果是道路依賴,現在就還是9人制。又如,乒乓球,現在也改成打大球,提高了比賽的觀賞性。還有籃球,三秒區本來是沒有的,現在加了三秒區;推進前半場的具體時間限制,也都一直在改進。這些都是類似於哥頓神結的例子,或者說,是對道路依賴發展的結果。
下面,同學們討論討淪。
生:我覺得道路依賴與哥頓神結並不矛盾,關鍵足怎麼看待,用在對待什麼事物上。不讓猴子吃香蕉,實際上是科學家洲練猴子的一種制度,讓猴子遵守這種制度,這和我們生活中的法律制度有一定聯絡。壞人透過非法途徑謀取暴利,觸犯廠法律,就會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我們這個社會的大部分人都自覺遵守法律,保持穩定的社會秩序。這是道路依賴積極的一面。再說哥頓神結,亞歷山大敢於突破常規思維,不陷人設定的圈套,想出一個最簡單然而最有效的辦法,解開了繩索。由此,我想到了前段時間在書上看到的一則故事:
一對德國夫婦帶著小孩去租房,房東說:我這房子不租給有小孩的人。正當這對德國夫婦垂頭喪氣的時候,小孩瞧了瞧房東的神情,靈機一動,對房東說:爺爺,我沒有孩子,只有一個老人,你租給我吧。房東一聽,微微一笑,立即答應了。
原來,這房東是怕小孩吵鬧,打擾他休息,所以一開始不租給這對夫婦。但當他發現這小孩很聰明可愛時,他放心了。同樣一件事情,夫婦習慣常規思維,沒能租到房子,小孩則換了一種思維,想了一個辦法,解決了問題。
師:這位同學想得很開闊,講到了習慣思維與創新思維都不能全盤肯定或否定,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舉的例子也很生動。還有沒有補充的?
生:我認為,習慣思維與創新思維兩者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還可相互轉化。比如,伽利略突破道路依賴,進行創新思維,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理論,但是他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其重量無關的理淪又成了一種新的制度,成了一種新的'道路依賴,只不過亞里士多德創造的道路依賴是錯誤的,伽利略創造的道路依賴是正確的。罰點球定為12碼是一種道路依賴,現在還是,但說不定什麼時候國際足聯會來個創新思維,改為另外一個距離。道路依賴或擺脫道路依賴本身並沒什麼錯,關鍵是看事物本身科學不科學,是否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生:我覺得,道路依賴或擺脫道路依賴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一直在鬥爭著,推動著歷史的發展。比如,以前過年都放鞭炮,大家都遵循這個道路依賴,然而,最近因此而引發的事故越來越多,城市放鞭炮越來越不安全,於是市政府又出臺了一些限制措施,甚至提倡不放鞭炮。以前。放鞭炮是一種道路依賴,現在,不放鞭炮是擺脫道路依賴,誰能說,不久的將來,不放鞭炮又將成為一種新的道路依賴呢?
師:剛才同學們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辯證地看待道路依賴,但大多數是從反面說的。如果從正面的角度來思考,怎麼樣?比如,一個班級制定了一個良好的制度,如果一個新來的同學不遵守這個制度,就會帶來很大的秩序混亂,這就是道路依賴的長處。還有,大家都說蒼蠅髒得很,這是一種道路依賴。最近,科學家作了一個實驗,將蒼蠅傳染細菌的部位去除,蒼蠅便成了一種很好的營養食物,這就打破了一種道路依賴。
作業:根據我們今天所討論的,以有感於道路依賴為題,寫一篇文章。
思考作文 篇2
現代教育觀認為,教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科學知識的方法和途徑。這是達到“教是為了不教”之目的的根本出路。同理,我們所提倡的創新作文,也應該是要培養學生自覺作文的意識、能力,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方法,達到會寫文章之最終目標。近幾年來,筆者在作文教學中,漸漸感到培養學生寫作的意識、品質以及具備的諸項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下面擬就此談談自己的拙見。
一、習於讀書,作文之始
(優習網整理)
作文是作者用語言文字表述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和見解的形式,是資訊的輸出。這個過程很複雜。作者要形成對客觀世界的看法和見解,並且把它寫出來,就得有充分的儲備。一般地說,得進行大量的閱讀,還得深入的理解分析,吃透文字的精髓,領會文章的精義。創新作文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沙灘上建塔,必須依靠紮實的閱讀作基礎,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品質至關重要。葉聖陶先生從40年代起,就多次強調學習習慣的問題,他說:“養成良好習慣,直到終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條規律。”((葉聖陶序跋集)第307頁)這裡葉老將養成良好習慣看成一條規律,可見其是何等重要。
但是,在快餐文化充斥下,大量的追求視覺聽覺乃至感覺的藝術作品進入學生的生活,擠掉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消弱了學生閱讀意志,那種暴風雨席捲式的快感刺激替代了潤物細無聲式的潛心感受,使得學生失掉了閱讀所帶來的心情的愉悅,生活的體悟,精神的暢想,心靈的感觸,也談化了閱讀過程中讀者依靠聯想和想象的參與創作,這是極大的損失。
為此,我們提倡創新作文,首先就要引導學生走到閱讀的正路上來,讓他們潛心於世界名著的閱讀體驗,回到經典作品的世界,構築屬於中學生所特有的純正浪漫健康向上不懈追求的天地,堅強讀書的意志,增強閱讀的意識。如果這樣,學生的作文定能寫好。要為中學生列出閱讀書目,規定他們在一定的時間裡,讀完(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看完(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紅與黑)等,透過閱讀理解,體會玩味補充他們缺失的人文精神,文學品性。從名著中認知人性,感知真善美,得到文學賦予人的審美情趣,從而學會品讀作品,提高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古人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強調了讀書的重要意義。
二、關注社會,作文之本
寫作,是作者與社會的一種對話形式,與他人交流的方式。不管是對話,還是交流,其內容均來自社會生活。可以說複雜紛繁的社會生活是寫作的豐富的寶藏,大量鮮活的、生動的、感人的材料都來自生活。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強調了關注社會生活的意思。好的文章,可以流傳百世,其主要原因都是它們緊扣時代特徵,正如白居易所言,“文章合為時而作,歌詩合為事而著”,其中的“時”、“事”都是社會生活,也就是現實世界。為此,作家就得肩負起社會責任,喚起時代的使命感,為國請命,為民請命,舍小顧大,即使犧牲性命也在所不辭。從(詩經)到(楚辭),從賈誼晁錯到韓愈柳宗元再到蘇軾陸游辛棄疾,其詩文中沒有不閃耀人文精神時代光芒,沒有不再現詩人文人不滅的人格魅力的。這一切都來自作家生活的現實,這個現實就是作家寫作的土壤,因為作家絕對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之中,他們的思想精神也絕對不是虛無幻影。只有這種鮮活的複雜的生活,加上作家的使命感責任心,就自然激活了作家的心靈,使動了他們如椽的大筆,揮寫出氣吞山河驚天地泣鬼神的錦繡華章。
為此,創新作文就得緊扣時代,遠離虛構;緊跟社會,疏遠作文選;就得寫出真我,拒絕捏造的小我;就得真情實感,打擊忸怩作態。創新作文要的是水靈靈的而不是乾巴巴的素材,要的是活蹦亂跳的而不是生硬僵死的人物,反映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豔陽天,而不是令人壓抑窒息的陰雨綿綿。只有這樣,我們的作文才是新的,學生才會愛寫,老師才會愛看。
一些學生怕寫作文,原因是沒有什麼可寫。這是作文的一種誤區。主要是他們沒有深入生活,沒有關注生活,沒有放出眼光,沒有看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沒有看到生活的豔麗光芒,只是一味的把自己關在房子裡,心裡盤算著如何寫出新意的作文,成了“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病呻吟。閉門造車,“閉著眼睛捉麻雀”是永遠寫不出好文章的。
引導學生善於深入生活,關注生活至關重要。這種品質值得培養。只要留心,可用的素材不可勝數,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可以,親戚朋友道聽途說的可以,報刊雜誌記述的可以,電視新聞報道的可以,尤其是“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新聞追蹤”等等欄目都有很好的材料,把握這些材料中“情”、“理”、“法”的關係,分析其是否又是如何合情合理合法。總之,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怕沒啥寫。有些老師在這方面已經有了大膽的嘗試,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探索規律,作文之法
“無有規矩,不成方圓。”寫作是一種規律性比較強的行為。從古到今,為文者無不在探索文章之法,這方面編撰的著作也為數不少。古人對文章的分類可謂細之又細了,不同文體寫法有別,不同內容章法相異,那是很講究很嚴肅的事情。眾所周知,辭賦這種文體就很複雜,分出大賦小賦;賦又分出駢賦文賦。至於其他文體,如論、序、跋、記、說、傳、表、書、疏、軼事等等,均有不同的寫法。受到人們青睞的唐詩,起、承、轉、合像是詩歌的筋脈,聯綴著每一首詩。學習寫作,首先就得弄清楚不同文體的特點,爛熟於心,方可運筆行文。所以作文之法,就得探究文章的規律,研究各種文章的文體特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寫出符合文體特徵的文章來,否則只能生產出非驢非馬的畸形怪胎。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由於受高考“文體不限”的指揮,學生們不注重文體,教師也隨之不很講究。結果,作文放開了手腳,隨心所欲,放任自流,似乎是很好的事情,張揚了個性,恣肆了性情,但是這樣的文章不正規,野路子,看起來總感到很彆扭,很不舒服。不講規矩的進行訓練,最終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提高,學生寫作越寫越不會寫,越寫越不知道怎麼寫,進入了一個怪圈而不得出來。所以,筆者以為訓練作文(包括創新作文)就一定要按照作文的規律進行。記敘文就是記敘文,議論文就是議論文,不能含糊。比如議論文,以前高考考得多,教師們總結了很多議論文的模式,最常見的就是“引——議——聯——結”式,當然這種模式也引來了很多有識之士的反對批評。但是作為教學生寫議論文的方法未嘗不是很好的,因為這種模式非常符合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邏輯,這種規律作為初學寫作議論文的中學生難道不是快捷省力易懂易學易會的好法子麼?如果掌握了這種方法,學生就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何樂而不為?很多高考佳作那一篇是沒有符合這一模式呢?即便我們分析一些傳世名作,也何嘗不符合這一點呢?(六國論)不是麼?鄧拓的(燕山夜話)中的文章又有哪幾篇不是這樣呢?
筆者從教十餘年,樂於作文教學探索。探索中一直主張學生寫作首先要“入格”,之後才能“出格”,或者叫做“破格”,這個“破格”就是創造性的寫作。從“入格”到“破格”應該是要付出相當的艱苦的努力,是一種思想的歷練,文字的苦悶,章法的琢磨;也是一種自我挑戰,自我超越。“入格”就得循規蹈矩,就得符合文法章法,就得體現文體特點,是驢就是驢,是馬就是馬;“破格”是一種寫作成熟的表現,對各種文體爛熟於心,運用自如後的提升。它要求學生必須要有很強的綜合能力,在符合文體內在意蘊的前提下的外觀形式的創新。譬如建築高樓大廈,要遵循高樓大廈的一般特徵,創新主要在式樣外觀形式方面,使人感到耳目一新。創新作文首先是作文,不是創作,要符合作文的一般規律。前些年的新概念作文,現在也不很時髦,就是因為人們漸漸發現它也是作文,不是獵奇求異。彷彿小山溝突然來了洋人,開始很轟動,漸漸的大家覺得沒有什麼奇異一樣,因為洋人也是一般的人而已。
四、真知灼見,作文之魂
好文章,最主要的是有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見,也就是說有作者獨特的有別於他人的生活體驗,這種體驗往往與作者的生活閱歷、知識結構、性格稟賦以及它生活的時代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與他寫作的目的動機不無關涉。比如同樣是探究秦國興亡之道的文章,賈誼強調“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杜牧則認為“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沒有“愛”“六國之人”而速亡。同樣對於失敗英雄項羽的評說,就有不少詩人文人作文評議,各有主見,孰對孰錯,見仁見智。類似這樣的作品之所以有非常的生命力,就在於他們有作者的真知灼見,他們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選擇自以為最佳的角度,發表自己最有感觸的看法,以達到自己著文立說的目的。筆者以為,我們所提倡的創新作文,更應該在這一塊進行大力的發掘。當然,這個要求必須是在前面幾點搞得很紮實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學生已經具有了相當的寫作水平和能力。否則無法進行。
那麼,這種真知灼見從哪裡來呢?
筆者主張,引導學生進入大語文環境,即進入社會,關注人生,常常去探求人之為人的道理。注重道德規範,注重人情世故,注重情理法。凡事一定去琢磨其中的道理曲直是非,判斷孰對孰錯,對在何處,錯在哪裡。比如看看“今日說法”,斷斷案子,辯辯是非。天長日久,我們定會知道正誤曲直,判斷是非的能力就會增強,以後遇到新的事情也就會有新的獨到的見解。為了培養這種評判能力,可以專門找一些歷史材料來討論評說,特別是一些歷來有爭議的事件,比如和賈誼、杜牧再次辯論秦之滅亡,和杜牧、李清照討論項羽之失敗。在讀書時,也可以邊讀邊想,書中人物的命運歷程,如(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命運,她的行為能否稱讚,這個人物是否值得歌頌;(水滸傳)中的潘金蓮這個人物與安娜有哪些相似之處,也能否歌頌;(三國演義)中的曹操是怎樣的人物,哪些可以稱讚哪些要給以批判。只有經常這樣,有了感想並且把它寫出來,真知灼見漸漸的就有了。
筆者還認為,真知灼見也還包括作文時的真情實感,生於我心,出於我手,現於我言。要求作者必須在生活中有所觸動,觸發靈感,啟用寫作的慾望,調動寫作的積極性,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杜絕無病呻吟;要用屬於自己的語言來真實的表述,要天真率直,清新自然,不可生硬苛求,誇大其詞,防止變形扭曲,恣意篡改。前幾年的高考作文允許考生“編述故事”,結果有些考生為了用感人的故事打動閱卷老師的同情之心,虛構編造一些不實的故事,說自己是怎樣的孤兒,甚至說自己是怎樣的殘疾人。有多事者進行了抽樣,發現當年參加高考的這樣的考生為數不少。所以,我們的創新作文必須杜絕這樣的虛情假意的文字來哄亂市常應該說真情實感就是人性的美,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才是美文,才有讀者,否則只能招來讀者的厭惡。現在回頭讀讀朱自清的(背影)覺得是那樣的美,率真自然,樸實無華,感人至深,令人唏噓不已。正因為(背影)裡的這種真知灼見才使得它光芒萬丈,至今為人稱道。
總之,作文教學改革的探索已經搞了很多年,它不是新鮮玩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古董,它有自己的特點,我們進行教改就不能隨心所欲,要遵照它獨特的規律。創新作文是作文不是創作,就得依循作文的常規進行訓練。讀寫結合,思寫相依;以寫促讀,以讀促寫。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很強調學生做人要求,即要求把學生首先置於社會之中,讓他說符合社會規範的話,寫合乎人情世故的文章,從而用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來判斷是非曲直。因此我們的創新作文教學不但不能放棄學生的做人要求,反而更應該在這方面嚴格要求,正確理解“作文”與“做人”的關係,遵循“文以載道”主張,喚起學生的社會使命和責任,寫出屬於自己對社會生活的真知灼見,並且使學生的寫作行為成為習慣。只有這樣,我們的創新作文才會取得很大成績,也才會漸趨佳境。
思考作文 篇3
一、鼓勵學生實話實說,真情流露
“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作文是真實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教師要讓學生善於捕捉生活的小細節,養成積累素材的習慣,這樣可以表達他們的真實感受,才具有童真童趣的味道。作為教師我們既要佈置好作業,還要能引導學生勇於體驗生活,敢於從生活中發現探索的第一手資料。例如,可以讓學生嘗試去買菜,讓學生親身體會一下什麼樣的蔬菜是真正新鮮的,同時還要用文字表達出來,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也能捕捉到真實生活中的實話,形象生動又能把真情自然流露於字裡行間。教師要懂得賞識學生的習作,對於實話實說要提出表揚,不合適的地方加以修正和引導。
二、方法及時跟進,指導精確到位
小學生的天賦都是很高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首先,透過對學生的細心觀察和指導,我們就會明白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觀察能力。這時我們需要引導學生利用好自己的觀察能力,細心地觀察著周圍的任何事物,除了指導細心觀察外,最重要的還是在講作文時的方法指導。我們現行教材的每篇課文都是很優秀的範文,都是我們模仿的好材料。在對課文精心講解時,要指導學生看看作者是如何構思、如何聯絡生活的,然後和學生共同分析得出有規律性的東西,可以做些仿寫和縮寫的小作文鞏固課文效果,掌握寫作手法。再有,要求每個學生要有自己的積累本子,包括課內和課外的優美語句的積累,增加自己的素材記憶體和豐富輸出的質量。
三、最佳化點評作文,直接昇華能力
作文需要認真地修改,教師對於作文的點評和修改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是對學生優缺點的表揚或批評指正。要培養學生勤於修改的好習慣,指導學生把作文寫得具體生動有血有肉。學生作文的修改可以採取分組互評、小組互改和多方交流的方式進行。
四、增加課外閱讀,豐富素材內容
語文作文教學要注重拓展延伸,才能把課本教厚。葉聖陶先生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飯吸收營養一樣,閱讀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養……寫作是表達,把腦子裡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知道,或者用嘴說,或者用筆寫。閱讀和寫作,就是吸收和表達的關係,吸收越充分表達就越貼切、詳盡。”由此可見閱讀對於作文的重要性。透過開展課外閱讀可以有效地防止錯別字的出現。作文中的錯別字是令教師十分頭疼的事情。課外閱讀不斷地刺激學生的視覺和知覺,加深學生對字的記憶,還可幫助學生豐富詞彙和準確運用詞彙,提高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教師除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生動規範的語言,利用課文例句遣詞造句外,課外閱讀豐富的資訊量會使學生的思維越來越廣闊,增加了作文寫作的靈活性,準確地運用詞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最重要的是課外閱讀可培養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只有好的詞句是不可能成為好的文章,還要對文章主體進行謀劃構思。單純的課文教學只能使得小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沒有創新,令人感到乏味,而課外閱讀能使學生的文章耳目一新,富有創造能力。
五、總結
以上我只是淺談了我個人幾個方面的見解,我認為語文老師只要敢於大膽地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細心觀察生活,給學生自由表達的空間,激發寫作慾望,激揚學生個性,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寬鬆環境,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逐步提高寫作水平。
思考作文 篇4
魚兒長大了,總要學會在廣闊的海洋裡無邊暢遊;
而人長大了,也總要學會在坎坷的道路上獨自面對,我第一次學會獨立,便是獨自在家 保衛陣地,當時的我,只有幼兒園的文化水平。一想起那夜,我便撲哧地笑了出來……
那天,夜靜悄悄的,月亮灰濛濛的,星星寶寶們似乎很害怕,都依偎在雲奶奶的懷裡,不肯把小臉露出來。窗外,吹來幾絲涼爽的風。這種恐怖的鬼片情景似乎是老天爺早就準備好的。
安靜的家裡,我緊緊地縮成了一團,不住地朝著四周圍張望,嘭~什麼聲音,我朝著窗戶望去,媽呀!鬼來了!我不禁大叫,只見一個妖魔鬼怪正手舞足蹈地向我走來。稚氣的我連忙跑到陽臺,拿來了金哭棒,裝成孫悟空的模樣,呆,妖怪,吃我一棒!正想朝妖怪打去,定神一看,竟然是掛在窗戶上的豬腳,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還記得當時,我做了一件很幼稚的事,睡覺前,我用彩色蠟筆在紙上畫了栩栩如生的大老虎,還很得意地把它貼在了門上,這才安心入睡,因為我相信有大老虎保護我,誰都不敢來欺負我的!
第一次獨自在家的情景仍然讓我記憶猶新,因為那是我第一次學會了獨立,也是我在坎坷的成長道路上成功的一步!
思考作文 篇5
6月18日凌晨,前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在武漢遭遇車禍,遺憾離世。究其原因,是司機疲勞駕駛,而坐在後座的吳建民沒有系安全帶。
這不由得引發我的深思,也為我們中國人無視安全帶而擔心。
前些年,我在國外旅遊期間,每次乘坐大巴車,司機都會檢查乘客的安全帶。只要有一個人沒系,他都不會開車。原來在國外,警察對安全帶檢查十分嚴格,只要有人沒系安全帶,司機便要接受嚴懲。正因為如此,司機重視,乘客也十分自覺,常常一上車就主動繫好安全帶,一輛大巴車幾十位乘客,無一例外。
在中國,大家沒有這樣的安全意識,交通主管部門也不重視,才釀成無數人因車禍而命喪黃泉的慘劇。
眾所周知,當汽車發生碰撞或遇到意外緊急制動時,巨大的慣性會使駕乘人員與車內的方向盤、擋風玻璃、座椅靠背等物體發生二次碰撞,甚至將駕乘者拋離座位或車外。此時,汽車配備的安全帶則能將駕乘人員牢牢固定在座位上,防止二次碰撞。它的緩衝能減小動能,減輕駕乘人員的傷害。汽車事故調查表明,在發生正面撞車時,如果繫了安全帶,可使死亡率減少57‰,側面撞車時可減少4‰,翻車時可減少80‰。正是出於對駕乘者的保護,高階轎車都會在安全帶方面做足文章,提高行車安全係數。
最後我呼籲大家:當您乘坐汽車時,無論前排還是後座,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請繫好安全帶!
思考作文 篇6
在中國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過年了。因為過年這一天,遠方的家人都會回來,一起團圓飯。
有人認為年味藏在團圓飯裡;有人認為年味藏在紅包裡;有人認為年味藏在話語裡,有人認為年味藏在……而我卻認為年味藏在雪裡。
隨著科技的進步,改變,以及環境的汙染,現在城裡都不給放煙花了,在小孩眼裡,春節莫過於什麼?莫過於和小夥伴們一起放煙花,可是現在連煙花都不給放了,雖說是團圓飯,可只要一連上家裡的WiFi個個都成了沉迷於手機,無法自拔,應該是團圓的節日,卻因為現在電子技術的分飛速發展,人們並不願意買一張車票回家看看,而更依賴於視訊通話,網路交流。
而人們隨意在網上搜索一段祝福語,或者乾脆直接轉發別人的,看來看去就那幾段,本來溫馨的祝福語,卻變成了冰冷的客套話,人與人之間的心也就涼了下來,年味也淡了……
也許,現如今有年味的也只有雪了。常言道“瑞雪兆豐年”,因為一旦下了雪,孩子們便會邀請自己的夥伴們,肆無忌憚的在雪裡嬉戲玩耍,彷彿只有雪,記錄著孩子們的童年……
過春節時,孩童總會吵著父母買菸花,等吃完年夜飯,一個個都不安生, 還沒等父母吩咐,就出去找小夥伴們放煙花了。點上導火線,然後飛快的跑到旁邊,捂住耳朵,“砰”,“砰”,“砰”,煙花忘情的與天空相擁抱,竭力綻放自己的璀璨,最終……迴歸仁慈的大地母親懷抱。孩子們也興奮不已的點燃一個又一個,直到全部放光,才肯回家睡覺。可現如今呢,因為條條框框等各種理由,拒絕人們在城裡放煙花,苦要看一場絢麗的煙花,還得驅車到鄉野裡才行。
春節,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本應該是濃烈的,又為何變得如此淡薄?像那種熱鬧非凡的年夜,彷彿早已洇沒在歷史的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