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明文>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通用5篇)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通用5篇)

  驚蟄時節暖和和,青蛙河邊唱山歌!花紅柳綠梨花白,黃鶯鳴歌燕飛來!又是一年好春光,千樹萬樹百花香!祝你驚蟄節快樂!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 篇1

  驚蟄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曆的3月6日左右為驚蟄。二十四節氣之一。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鑽到泥土裡越冬的小動物被雷震甦醒出來活動。驚蟄節氣日,地球已經達到太陽黃經345度,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一個節氣。

  每年3月4日~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中國各地春雷始鳴的時間早遲各不相同,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每年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每年的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則與沿江江南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所以中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沿江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均很高,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滿足菜、麥及綠肥作物春季生長的需要,防止溼害則是最重要的。俗話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必須繼續搞好清溝瀝水工作。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芽,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要施好花前肥。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4℃,較雨水節氣升高3℃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谷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驚蟄,含義是: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為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雷暴開始最晚的地區。

  驚蟄時節:春光明媚,永珍更新。透過細緻觀察,積累物候知識,對於因地制宜地安排農事活動是會有幫助的。

  驚蟄過後萬物復甦,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尹志超建議,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由於春季與肝相應,如養生不當則可傷肝。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 篇2

  談到驚蟄,最讓人心動和不安的便是那一聲春雷,雷聲帶著詩意的鼓點,悄悄地拉開了春天的帷幕。轟隆隆的雷聲彷彿是一聲當頭棒喝,喚醒了沉睡中的小動物們。

  驚蟄是大氣磅礴的,呼啦啦的春風,偶爾春雷乍動,那種沁人心脾的涼意似乎是為了迫使大地打個寒顫,讓一切都從惺忪中甦醒。

  古人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驚蟄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所以將“啟”改成了意思相近的“驚”字。

  三月在一場暖風中燻醉了,它歡快的腳步濺起了一片水花和陽光。一片春色在一聲驚雷後,淋漓出盎然生機。

  相傳,在驚蟄這一天,會有許許多多奇怪的事情發生。而這一切,是一位脾氣暴躁的雷神引發的。雷神雷震子是周文王的義子,它的嘴巴尖尖的,臉紅得像熟透的大蘋果,雷震子袒胸露腹,背上長著兩隻巨大無比的翅膀。驚蟄這天,他就開始巡視人間大地。他批評貪睡的小蟲,叫醒冬眠的猛獸,偶爾,還會揮動柳枝輕輕敲打那些不孝的兒女,以此來告誡他們。

  驚蟄過後,春分便一步步近了,風開始變得柔和,空氣一夜之間變得清新了幾分;小草們迫不及待地鑽出土地,用自己尖尖的小腦袋,好奇地張望著,打量著這個全新的世界;花兒、樹兒、鳥兒們也都不甘寂寞,從嚴寒中甦醒,爭先恐後地湧進春天。春天的味道散發著一股生機勃勃的力量,驚蟄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美好的驚喜,明媚的春日裡,隨著一天天的忙忙碌碌,東奔西走,也將重新開啟新的生活。

  從遠古到如今,一撥撥的人在趕往春天的道路上前行,他們走過爛漫的花叢,走過潺潺的溪水,走過茂密的樹林,也走過許多年輕的時光。那些辛勤勞動的農夫,揮舞著堅硬的鋤頭,鋤開腳下曾經走過無數歷史的肥沃土地。那些吟春賞景的詩人,用濃淡各異的筆墨,書寫著時代中動人婉轉的`篇章。驚蟄,這個令萬物甦醒與吟誦的節氣,在“潤物細無聲”的夜裡,始終為人們點著一盞希望的燈。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 篇3

  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交“驚蟄”節氣。蟄,是藏的意思。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出現生長髮育的現象。

  驚蟄在立春一個月後,春雷始鳴。蟄伏過冬的動物、昆蟲,此時結束冬眠,蠢蠢欲動。如陶淵明有詩日:“促春遴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的原因。

  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溫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程序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驚蟄”始。雷。,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就多年平均而言,雲南南部在1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晚到4月下旬。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千百年來,總結出許多與“驚蟄”有關的農諺,如“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就連詩人也深知“驚蟄”節後,農事就一一而來,如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

  從我國各地的實際情況來看,驚蟄時節,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急需返青水,一旦缺水,就會減產,農諺“不怕一冬旱,就怕正二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此時節,對冬小麥、豌豆等要及時澆水。不過,此時因土壤仍處在凍融交替狀態,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損失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摸走了汽”,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寶貴經驗,至今仍被採用。

  此時,江南小麥已經拔節,油菜也開始見花,對水、肥的要求漸多,應適時追肥,乾旱少雨的地方應適當澆水灌溉。而雨水偏多的地方做好防止溼害的工作也同樣重要。俗諺說“麥溝理三交,賽如大糞澆”、“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溝”,等等,都表明搞好清溝瀝水的重要性。

  華南地區早稻播種應抓緊進行,同時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隨著氣溫回升,茶樹也漸漸開始萌動,應進行修剪,並及時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發葉,提高茶葉產量。桃、梨、蘋果等果樹則要施好花前肥。

  不過,這裡要特別說一說的是,南方地區為奪取早稻豐收,必須培育壯秧,實現以壯抗逆、以壯奪高產。目前培育壯秧的主要做法有:

  ①播前曬種。曬種能促進種子內酶的活動,提高胚的生活力和種皮的透氣性,從而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②種子消毒。這是播前必做的一項防病措施,可以使早稻免遭稻瘟病、白葉枯病等的危害,減少損失。

  ③浸種催芽。催芽是防止爛秧和死苗的重要措施,催芽的方法很多,不論採取哪種方法,都要使種子吸足水分,做到保溫露芽、減溫煉芽,達到根短芽壯、色白無味、發芽整齊。

  ④做好秧田。選背風向陽、草少無病、灌排方便的地塊做秧田,採取燥做水躺的方法,達到上糊下松,溝深面平。

  ⑤適時播種。要求氣溫穩定在10-12攝氏度時進行。

  ⑥合理施肥。秧田要控制氮肥,增施磷、鉀肥。

  ⑦科學灌水。注意通氣紮根,促進壯秧。

  另外,俗諺有云,“春雷驚百蟲”。“驚蟄”節後,溫暖的氣候條件還有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工作。“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我國的勞動人民還總結出許多與驚蟄有關的預示氣象規律的諺語,如流行於黃淮平原的“驚蟄未到雷先響,四十八天無太陽”、“驚蟄未雷,小滿發水”、“驚蟄聞雷聲,全月雷轟轟’”、“驚蟄颳大風,冷到五月中”、“雷打驚蟄前,二月雨連連;雷打驚蟄後,旱天到春後”等等,不一而足,這些諺語至今仍閃耀著勞動人民智慧的光芒。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 篇4

  驚蟄,二十四節氣裡最驚心、最生動、最傳神的名字,可以說是春天故事裡的一個動人情節。在二十四節氣中,最讓人心動和不安的就是驚蟄了。立春雖然預示著春天的到來,但是尚在六九頭的立春,在嚴寒的冰凍風雪中實在猶如微塵般的渺小,它散發不出春的魅力;雨水總給人羞羞答答的感覺,尤其是在乾燥的北方,霧一般的雨水散落在土地上,僅僅是浮皮的滋潤,很難讓乾渴的土地喝上一口甘甜的瓊漿,實在稀缺得可憐。

  而驚蟄則不同,它是大氣磅礴的,呼啦啦的春風,偶爾春雷乍動,沁人心脾的春雨,徹底將春天羞赧的面紗撕開。

  古人云:“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在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這一改使得這個節氣更加形象和動人。

  人們相信,在驚蟄這一天,會有許許多多奇怪的事情發生。而引發這一切的,是一位脾氣暴躁的雷神。雷神雷震子是周文王的義子,他尖嘴赤面、袒胸露腹,背上長有兩隻巨大的翅膀。驚蟄一到,他便開始巡視人間大地。他呵斥貪睡的小蟲,叫醒冬眠的猛獸,偶爾,還會揮動鐵錐敲打某些不孝的兒女。

  雷神到來之前,蝴蝶的蛹,藏在一條被落葉遮擋的縫隙當中,用絲把自己牢牢捆在磚石或枝杈上,矇頭大睡。當雷神把腰間的大鼓敲得隆隆作響的時候,它頭頂的殼無聲地裂開,一隻小小的、溼漉漉的蝴蝶掙扎著,爬了出來。

  去年的蝴蝶,順著深秋的最後一朵鮮花的墜落飛走了,今年的蝴蝶,順著驚蟄的雷聲慢慢地飛回來。每一朵花都是蝴蝶的今世,沒有驚蟄的雷聲,搖落漫天的春雨,就沒有花朵,就沒有蝴蝶的今世。去年的花蛇,在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時候,就鑽進了土壤的深處。大地總是在儲存著一個季節的溫度,溫暖蟄伏在它懷抱裡所有的生命們。驚蟄的雷聲驚醒了它們,紛紛從土地裡拱出來,尋找自己的來世。可謂是“一從大地響聲雷,便有青蛙拱土堆。白魚攪尾催冰化,黃鸝穿飛吊柳垂。”

  驚蟄一聲雷,穀子堆成堆。蟄居鄉村的人們,對驚蟄有著一份獨特的情感,他們盼望驚蟄這天,老天爺駕著車輦,輪子發出轟隆隆的聲音,在村莊裡迴盪。老天爺車輦的聲音,就是驚蟄的雷聲,就是村莊人們關於豐捻的渴盼。雷聲過後是清涼的雨絲,在村莊裡飄搖。鄉村的人們淋著雨,就像一顆秧苗淋著雨;鄉村的人們聽著驚蟄的雷聲,就像一顆期待瘋長的稻穀聽著雷聲。鄉野村莊的人們,儼然就是沃野裡的秧苗,就是穀場上的穀粒。

  季節輪迴,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一聲驚雷,凝聚著大自然的雨露,拂醒了冬眠的蟲蟻,舒展了縱橫的草木;鳥兒舒展著靈性的翅膀,掠過山巒水畔,停泊在欲露還羞的春光裡。

  春天溫煦宛若嬰孩般的奶香,瞬即撲面而來,彷彿暖色調綢緞的春風,喚醒了萬物蟄居、沉睡的生命,就連我也被這個“驚”字所喚醒,讓如流的思緒停留在農家二月的渡口,在季節往返的輪迴裡尋找著每一個驚蟄所遺留過的痕跡,檢視那些在天地間繁衍生息的鳥獸,翻開二十四節氣裡的一頁頁感動。

  蝸居城裡的人們似乎對節氣沒有什麼感覺,這也難怪,大地雖然如此之大,但許多人早已感到陌生。他們的相關記憶是:道路、地板、汽車、臥房、廁所、寫字樓。大地在哪裡?人們影影綽綽覺得它在鄉下,或者藏身於數十年前的詩集裡,它的一部分暫存在公園,其餘的被房地產商人暗算了,或者給修改了。大地遠去,人們上哪兒去體會驚蟄的含義與詩意呢?

  而鄉村則不同,鄉村的人們是大自然之子,他們的存在與土地密切聯絡,他們在季節與節令的流變中忙碌前行。他們的生命年輪裡,鐫刻著每一個季節的聲音和影子,鐫刻著自然的雨聲和陽光。

  在鄉村的男人們行走在田疇裡的時刻,河岸的柳樹不經意地隨風搖動出一抹淡黃,在驚蟄的早上,吹面不寒的楊柳風,悄然浮動在鄉村的院落和小路之間。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我站在驚蟄的土地上,和最親近的泥土對話,聽它們細碎的低語,感受它們瑟縮了一冬腰肢伸展的喜悅。那些泥土下的精靈,它們在黑暗中已沉寂了很久,它們,掙脫冬季的寒冷和蕭瑟,一層層褪去灰色和晦暗的外衣,在雨水的潤澤,春雷的驚醒中破土而出,感受晨曦初照的光輝,感受生命重生的歡娛。在這樣的春日,你可以忘卻很多的紛擾與抗爭,不再緊迫與茫然,儘可以忘情的沐浴在春光下,以輕鬆和空閒的姿態將春天穿過。

  時光流逝,歲月輾轉,其實改變我們的並不是歲月和四季,而是我們的心境。無休止的慾望像個黑洞,它浸染了我們原本澄澈而簡單的心,負重的生活在我們的額上留下本不屬於我們的迷茫和頹廢。其實我們的心可以像天空一樣明亮,一些悲的,喜的,放得下的,放不下的,在這一刻都會歸於平靜,濃烈的生活可以被現實的無奈稀釋,所有的矯情和虛偽都溶入高遠的天際,讓自己擁有一份恬然的本質,以自己最真實的姿態傾瀉流年。

  從遠古到當今,一撥一撥的人在趕往春天的路上前行,他們走過爛漫的花叢,走過淙淙的溪水,也走過許多年輕的時光。那些辛勤的農夫,揮舞著堅實的鋤頭,鋤開腳下歷經無數朝代的沃土。那些吟春賞景的詩人,用濃淡各異的筆墨,書寫著時代裡清新婉轉的篇章。驚蟄,這個令萬物為之甦醒為之沉吟的節氣,在“潤物細無聲”的夜裡,始終為人們點著一盞希望的燈。

  驚蟄節氣的來源作文 篇5

  “春雷響,萬物長。"這說的便是驚蟄時節。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天氣轉暖,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在鄉下老家,每到驚蟄,村子立馬熱鬧起來。家家戶戶都會搬出自家的鼓,抬到村中的廣場上。隨著隆隆的雷聲,男人們鉚足了勁兒,有節奏地敲擊起了鼓,而女人和孩子們則快樂地唱歌跳舞。鼓聲、歌聲、笑聲響成一片。據村裡的老人們說:“驚蟄驚鳴,穀米成堆。”這鼓敲得越響,象徵著自家在新的一年中越興旺

  中午時分,各家會收起鼓,回到家中做一頓豐盛的午餐。吃得飽飽的,為下午全村出動下地幹活做準備。

  大約到了下午一點鐘。隨著村長牛角號吹出的“嘟一一嘟一一”的聲音。村裡的男女老少都意氣風發地往地裡走去。大家大聲地唱著山歌,吆喝著,為自己加油鼓勁兒。

  到了地頭,男人們會挽起褲腳,擼起袖子。接著,就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有的耕地,有的插秧苗,有的種瓜種豆……形成了一副動態的自然和諧的耕種圖。

  夕陽親吻西山,回巢鳥兒的鳴叫聲,才會將陶醉在忙碌中的人們喚醒。大夥兒一邊談論的春耕事宜,一邊收拾農具回家。

  正是“一聲霹靂驚蛇蟲,幾陣瀟瀟染綠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驚蟄,他用一陣陣雷聲喚醒了萬物,讓活力與激情來到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