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隅頑抗成語解釋以及典故
成語故事(chengyugushi)---負隅頑抗
負隅頑抗 ( fù yú wán kàng )
【解 釋】憑藉險要地勢,頑固抵抗。(負:依靠;隅:山勢彎曲險阻的地方。)
【出 處】 先秦·孟軻《孟子·盡心下》: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
【詞 性】含貶義;指垂死掙扎。
【示 例】 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扼守在塹壕中的敵人想~,我們劈頭蓋臉便是一頓猛掃。 當代康笑胤《思君賦》:她含情脈脈地對他說:打消你尋花問柳、追鶯逐燕的主意,在我訓練多年的情將意卒面前,莫再幸福地掙扎,甜蜜地逃跑。你須知,負隅頑抗的下場,是被我罰去客廳跪搓衣板。
【近義詞】 負險固守
【反義詞】 束手待斃、束手就擒
【燈 謎】 角鬥
典故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yú),莫之敢攖(yīnɡ)。 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註釋:
(1)晉:周代國名,在今山西和河北南部一帶。 馮婦:晉國人,姓馮名婦。 (2)卒:完畢,終了,這裡引申為後來。 善士:善人。此處指行善,不再殺生。 (3)之:往,到。 (4)負:仗勢,依靠。 嵎(yú):古時通隅,角落。 (5)莫:沒有(人)。 攖(yīnɡ):接觸,觸犯。 (6)趨:古時慢走叫步,快走叫趨。 (7)攘臂:捲起袖子。 (8)士者:古代統治階級中次於卿大夫的一個階層。 戰國時,有一年齊國發生饑荒,許多人餓死。孟子的弟子陳臻(zhēn)聽到這個訊息,急忙來找老師,心情沉重地說:老師,您聽說了嗎?齊國鬧饑荒,人都快餓死了。人都以為老師您會再次勸說齊王,請他開啟棠地的'穀倉救濟百姓。我看不能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這樣做,我就成為馮婦了。接著,孟子向陳臻講述了有關馮婦的故事。 馮婦是晉國的獵手,善於和老虎搏鬥。後來他成為善人,不再打虎了,他的名字也幾乎被人們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裡出現了一隻猛虎,常常傷害行人。幾個年輕獵人聯合起來去打虎,他們把老虎追至山的深處,老虎背靠著一個山勢彎曲險要的地方,面向眾人。它瞪圓了眼睛吼叫,沒有人敢上前去捕捉。就在這時,馮婦坐車路過這兒。獵手們見了他,都快步上前迎接,請他幫助打虎。馮婦下了車,挽起袖子與老虎搏鬥起來,經過一場拼搏,終於打死了猛虎,為民除了害。年輕的獵手們高興地謝他,可是一些讀書人卻譏笑他。 負隅頑抗這則成語的負是依靠;隅是山勢險要的地方。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被人追趕的老虎,逃到了山的角落裡,背靠山角,借勢回頭反撲追捕它的人。成語負隅頑抗由此而來。比喻敵人被追趕到無路可逃的時候,態度頑固,抗拒投降;也比喻有人幹了壞事被揭穿後,死不認賬,狡辯抵賴。 成語再作馮婦,也是從這個故事來的。故事中說馮婦又幹了一次自己說過不再幹的打虎事情。今天這個成語有兩種用法:拿來說自己,有受人囑託,不得不再幹的意思;拿來說別人,含有譏諷別人舊習難改,說話不算數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