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三年級作文> 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

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

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

  時光飛逝,伴隨著比較緊湊又略顯緊張的工作節奏,我們的工作又將告一段落了,回顧這段時間的教學,一定經歷了許多,也收穫了許多吧,不妨把這些記錄下來,寫一份教學總結吧。相信很多人都是毫無頭緒、內心崩潰的狀態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1

  根據新語文課程標準及學生的現有水平,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對於三年級的習作,可以這樣來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寫作興趣

  創設輕鬆愉悅的寫作情境,給學生一種如臨其境的感覺,是克服學生畏難情緒的一個好辦法,也能激發起學生表達的慾望。

  多媒體集圖片、動畫、聲音、文字為一體,變抽象為形象,變平面為立體,教學時可以利用它來創設優美的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和寫作的衝動。不能忽視的是,大自然是位好老師,孩子的天性就是親近大自然。我們當老師的,就應該把孩子帶到大自然當中去!大自然那青山綠水,茫茫田野,綠樹紅花,小橋流水,鳥叫蟬鳴,都是可以和孩子對話的。那初升的朝陽,落日的餘暉,閃爍的星星,濛濛的細雨,飄飛的雪花,都是令孩子神思飛揚,流連忘返的。大自然真是天然的情境,教師不能浪費了它,要先到實地去考察,優選場景,帶著孩子進入場景中,用鮮活豐富的情境激發學生鮮活的語言。

  二、積累材料——為有源頭活水來

  我們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材料,是寫不出作文來的,為此,平時要注重材料的積累。我認為,可以分兩條途徑來積累材料,一條是書,一條是生活。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觀察身邊的人、事、景和物。引導學生去欣賞大自然中的花紅柳綠、草長鶯飛、落霞孤鶩、春花秋月、小橋流水等;引導學生去感受同學之間純真的友誼、父母親慈愛的嘮叨和老師循循善誘的諄諄教導等;引導學生去了解各種動物、昆蟲、鳥類的可愛和對人類的好處,瞭解環境遭受的各種破壞等。教會學生透過寫日記、寫片斷的方式記錄下平時的所見所聞和所思所感。

  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作文的目的是為了表情達意。

  也就是說,透過文字,把我的情感思想傳達給別人,以引起讀者的。注意和內心的共鳴。因此,寫好你要傳達的東西,是作文成功的關鍵。而寫好“要傳達的東西”的重要標準,就是“言之有物”。而中學生因受生活環境的限制,作文最容易犯 “無病呻吟、言之無物”的毛病。那麼,中學生的作文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呢?

  1、描寫要有形有色,反對閉門造車。描寫是學生常用的一種語言表達方式,無論是寫一次日出,寫季節的變化,還是寫自己的生活環境,都要運用描寫的手法。有的同學善於抓住事物的特點,描寫生動細膩;而有的作文一看就知道是閉門造車。描寫粗線條,老套俗爛,沒有鮮明的感覺。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留心觀察”。要培養學生養成平時留心觀察的習慣,讓學生有一雙敏銳的眼睛,有一顆敏感的心靈,親近自然和社會,在郊遊、散步、購物、候車等日常活動中,用心去觀察,用心去傾聽,在單調的生活中發現並不單調的東西。同時,要善於運用聯想和想象,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感受到的在寫作時都能調動起來,並用自己的感覺去捕捉。這樣,你所描寫的物件才會生動可感,給人以具體形象的感覺。

  2、記敘要有血有肉,反對記流水帳。學生在日記中,經常記敘一些學習生活內容,如“今天早上我起床後,就去刷牙洗臉,上廁所,然後上教室,放學後,我又和某某同學去打球”。本來這些都是學生親自經歷過的,應該有內容可寫。但有的學生寫出來的往往只是一個過程,沒有多少生動具體的內容。有的學生不懂得,過程不過是串聯文章內容的“一條線”,而線上還要有一顆顆的“珍珠”。而這“珍珠”往往是人事方面的`細節。細節從哪來?細節來自生活。如日記《打球》,寫我“打籃球”過程,作者透過仔細觀察,記錄下一個個生動的動作的細節,如“轉身投籃”、“三步上籃”等。

  3、抒情要有憑有據,反對無病呻吟。如果一篇文章沒有感情,即使用了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也打動不了別人。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性格和語氣說話,寫出自己獨特的生活和感悟,抒發自己獨有的生活情感和體驗。寫作文就像和好朋友談心,要娓娓道出心中的情感。一次學生以“令我難忘的一件事”為題寫作文,質樸的語句和情感,讓筆者感動了好久。有的學生在作文裡寫道,

  “我的爸爸媽媽都在外地打工,只有爺爺奶奶在家帶我們,有一次我半夜發燒,奶奶整晚沒有睡覺照顧我,第二天還沒好,又趕了幾座山路把我送到了鄉衛生院,我非常愛我的奶奶。”雖然他們的書寫不是那麼美觀,有時句子也不通順,還有錯別字,但那真摯的情感確實可以讓人感動很久很久。

  四、巧用修辭和寫作技法,美化作文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在寫作文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採用這些修辭手法來把作文寫得更生動、更形象、更逼真。而且,三年級已經學過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技法,教師告訴學生學著採用這種寫作技法,這樣寫出來的作文就條理清晰了。平時結合實際,給他們一些練習的機會,教師可給出開頭,給出中心句,如:“山上的花真多啊!”、“夏天的田野裡可真熱鬧呀!”、“春天是個花的季節”等,讓學生展開想象來分寫。

  透過作文教學,我發現,雖然未教學生仿寫,但是有些學生已經在仿寫,他們根據語文書中例文來仿寫,有的仿寫得很成功,有的仿寫得鬧出了笑話。教師可以抓住契機,根據具體內容來對學生進行仿寫指導。

  五、樹立寫作信心——我能行,我真棒!

  樹立寫作信心,我認為,有兩條途徑。第一,給學生寬鬆的寫作環境,不拘形式地寫。第二,積極地反饋。

  三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寫作文,要指導他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鼓勵他們樂於表達,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寫下有趣的或者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讓他們不拘形式地寫,不要限制太多,不出一些死板的題目,要給一些和他們生活相關的題目,讓他們人人有話說。

  對於學生的習作,教師要認真及時地修改,寫上積極肯定的評語,因為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小學生更是如此。有的教師批改作文時,看到寫得不通順或者抄錄的文章,隨便寫一個“閱”字或者“補寫”,這樣大大削弱了學生的寫作信心和興趣,教師要以和藹的語氣,提出修改的建議,讓學生知道怎樣去修改。對於一些寫得好的文章,教師要讓他們在班上朗誦自己寫的作文,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分享習作的快樂,為其他同學樹立寫作榜樣,也讓其他學生知道,寫作文並不是一件難事,我的同學能寫好,我也行。

  六、培養寫作好習慣

  俗話說:“文章不厭千回改,精雕細鑿始成金”,平時讓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好習慣。透過自己改、同桌改、班委改、教師改等多種形式的修改來改出好文章。修改的時候,教師要教會學生一些修改作文的方法,如:①修改標點。方法:藉助標點歌(標點符號很重要,組成文章不可少。該用哪種小符號,都要認真來思考。意思未完用逗號,一句完了用句號。喜怒哀樂感嘆號,提出問題用問號。並列詞語用頓號,並列分句用分號。書文名稱要標明,前後加上書名號。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號。標點符號用準確,文章清楚都稱好)來修改。②改病句。方法:自己多讀幾遍,不通的句子改過來,可以用“誰在什麼地方做什麼”這個句型來套,看看句子成分是否殘缺,不會改,可以請教同學或者老師。一些詞語是固定搭配,不要把它用錯了。比如的有點句子用詞重複,意思相近的選擇一個就行,把另一個去掉。③修改段落順序。寫作文是切記東拉西扯,要根據內容來安排,可以按時間順序來分段,也可以按空間順序來分,可以按事件的發展來分,等等。

  平時,要求學生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可以讓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 總而言之,激興趣,細觀察,練說話,導想象,勤積累,是三年級作文指導有效途徑。

  三年級新課程作文教學總結2

  一、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培養作文自信心。

  新《課程標準》指出,習作起始“重在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和信心”。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精神狀態下,繞有興趣地學習,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小學作文教學的第一步,也是作文教學成功的嚮導。

  興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前提條件,沒有興趣,正如“無水之源”,學生的作文水平是決不會提高的。因此,每次揭示習作題目,我總是變樣地以謎語、故事、圖畫、情境出現,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注重觀察。

  學生觀察清楚了,就得讓學生觀察到的東西說出來。我經常讓學生把觀察到的東西按要求說一、二段話。如把總結句“媽媽真是個勤勞善良的人”用在一段話或一篇文章的最後一句,讓學生根據總結句從日常觀察中有條理地抒發自己的感受,在關心與被關心,愛與被愛中找到媽媽的可親之處,從而在生活中學會觀察。

  在學生掌握了寫段的方法後,我遵照“從易到難”的原則,組“段”成“篇”。

  三、發掘寫作的契機,進行練筆訓練。

  生活是教學的源泉,教師必須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尋找時機,鼓勵學生去觀察,去尋找寫作的素材。我以重視學生寫觀察日記為突破口,平時總是注意抓住時機,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寫一些自己身邊的事、景……例如一天下午下課的時候,外面颳起了大風,我組織學生來到室外,讓學生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景物利用各種感官去觀察。結果,一篇篇精彩的小作文誕生了。有的寫道:“今天的風可真大呀,讓我覺得有點冷。只見大風把樹上的葉子呼呼地刮下來,葉子手牽著手在操場上飛舞。有的翻著跟頭,好像在賽跑,真好看!”有的寫道:“風把我們的衛生區的葉子堆了三個大堆,我高興地想,這下好了,不用我們掃了,我應該怎麼謝謝風伯伯呀。”還有的寫到“忽然,一陣大風吹來,把地上的灰塵吹得如煙,如霧。”……每當有精彩之作(哪怕是一句話)誕生,我都要讓小作者朗誦給大家聽,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的同時也產生了對作文的需要。

  四、養成積累的習慣 啟用心靈的泉水。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只有語言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湧,筆下生花。學生進入中年級後,教師可以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寫讀書筆記。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做好課內課文的讀書筆記,讀懂文字中的習作例文、經典課文,還要不斷地鼓勵學生多讀書,多看報,多聽看少兒廣播電視節目,多看或多聽小學生寫的優秀習作等,作好課外讀物的讀書筆記並反覆吟誦。教師可以佈置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也可以課外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童詩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並學習運用。在班隊會時,校本課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幫助他們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只有經過長期積累,語言才會豐富,寫作時大量生動的語句才會湧向筆端。

  總而言之,小學三年級學生剛走上寫作之路,步履不穩,為師者要善“扶”,根據作文教學的原則,耐心地“送”他們走上提高寫作水平的科學途徑,讓他們面前出現一片芳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