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喝水的啟示作文
不被羈絆,學會變通與創新,別讓規則束縛自己。下面是烏鴉喝水的啟示,為大家提供參考。
作文一、烏鴉喝水的啟示
有人曾經批判那些拘泥於眼前的人:“何必刻意逗留,何必折技取粉?往前走,一路走來自有一路花開。”的確,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不必拘泥於箇中細節,只要往前走,學會變通即可。
圖畫中銜石的烏鴉是不明智的,它拘泥侷限於以前的套路。因此,當它還在辛苦銜石填瓶時,旁邊用新方法——吸管喝水的烏鴉早已在享受甘甜的水了。這一事例告訴我們,不要止步於過往,受舊教條羈絆。要學會變通,往前走。
在巴黎,羅丹用六年時間雕刻成了那座巴爾扎克像。但連當時很高明的鑑賞家也難以接受此種新的表現手法,而多年後那尊塑像被抬出再次接受審視時,人們不得不訝異於羅丹在構思上的創新;同樣是在巴黎,貝聿銘耗時十二年主持盧浮宮擴建工程。他的設計最初就因建築風格與盧浮宮不合而飽受非議。而後來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已被巴黎人認可,成為塞納河畔的經典之作。梵高起初在教會創作一成不變的神像,而走向繁星,走向泥土,走向熾烈的向日葵,用厚實的顏料創作出精彩的畫作。其畫作博得了後世人極高的評價。
羅丹六年,貝聿銘十三年,梵高一輩子,都選擇不囿於前人思路的創作方式,不受舊思想舊教條的羈絆,選擇了變通與創新,最終取得了卓越成就。
村上春樹,享譽世界的`知名作家,在獲得日本文學的諸多獎項後仍筆耕不輟,開拓了創作的新天地,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試想,若村上春樹沉浸在已有有榮譽中,哪有經典的《挪威的森林》問世!可見,正是他不被羈絆,變通與創新,成就了他的新高度。
人生是一場旅行,何必停留於這一隅的芬芳,下一站或許更美好。不被羈絆,學會變通與創新的人,才能領略更美風景,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品位。
不被羈絆,向上攀登,路上有花有鳥有流水,往前走,下一站就是天堂!
作文二、烏鴉喝水的啟示
生命中太多的障礙,都是由於過度的固執造成成的。有了規則的牽絆,就有了心靈的束縛。打破規則,衝出牢籠,釋放自己,勇敢地向規則說“不”。
大家都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兩隻烏鴉,它們的規定,誰先喝到瓶裡的水就給誰一天吃的食物。一隻烏鴉便忙著去尋找石頭,讓水溢位來:而另外一隻,則努力地尋找新的方法。於是他找了一根吸管,輕輕鬆鬆就先喝到了水。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須按套路出牌,規則是人定的,敢於創新,勇於尋求新的解決辦法,或許你會有意外的收穫。
101歲的哈里·萊伯曼,由於與他下棋的摯友生病而意外地踱步來到了一間畫室。起初,畫室的主人邀請他去嘗試,感受一下新鮮事物,他卻婉拒道:“我都這麼老了,畫一下會浪費你的材料的。”但是,在主人熱情地邀請下,他還是欣然地接受,並且嘗試作了一幅畫。從那以後,他每天都會來練習繪畫。沒有,沒有技術,憑著一顆創造的心,極具繪畫天賦的百歲老人在他有生之年創造出了充滿活力、蓬勃向上、富有精神內涵的畫作,並且享譽美國。
不管是什麼年齡,沒有人規定你必須停留在某一個點或某一個狀態,每一個健康、有精力人都應該發掘出以前從來沒有發現的內在資源,找到自己內心潛藏的能力。打破內心的束縛,打破所謂的規則,為自己創造一個充滿刺激的新生活。
誰說有了規則就必須按套路出牌?誰說必須要按照特定的模式進行下去?
弘一大師李叔同,早年嚴格的家教,使他成為一名紳士,少年完善的教育使他成為文人。他自己的勤奮又使他成為畫家。青年時,他遠渡日本留學,並在日本娶妻生子。此時的他,可謂達到完美。家裡富有,權勢高,中規中矩的他享譽國內外。
可是,就在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夜晚,沒有告訴誰,隻身前往一家寺廟遁入空幻,法號弘一。朋友家人都勸他還俗,可是,他一口回絕,毫無二念。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出家,他只是淡淡地答道:“我想來就來了。”
跟隨自己內心,抵制物慾地襲擊,使心不為形役。即使自己不能成為聖人,只要心中有了聖人的目標,打破所謂的規則,想做就去做吧!
不要讓規則束縛自己,讓心靈拐一個彎,你會發現不一樣的世界。
作文三、烏鴉喝水的啟示
當今的時代,人們對效率的追求已經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於是烏鴉喝水的故事新編就應運而生:新一代的烏鴉,不再用石子把瓶子裝滿,而是直接打碎瓶子,喝流在地上的水。
用最短的時間,花最少的功夫達到了目的,以現代人的思維模式衡量之,是絕對成功的。
然而我卻在想那隻杯子。當陽光蒸發了流了一地的水,又再沒有杯子承接更多的雨水的時候,烏鴉將要拿什麼解渴?
這也是我們這個時代面臨的困境。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變了。為了滿足自身的需求,我們可以無視一切,破壞一切,無所顧忌,不再懷敬畏之心。
我們可以打碎那隻瓶子,就像對待自然那樣。地球已經在人類瘋狂的破壞中支離破碎。一堂關於古人類遊牧歷史的課上,一個學生問老師:“為什麼現在人類的生活回到了過去遷徙的狀態?漁民捕完一處海里的魚就尋找下一片海域;伐木工人砍完一片森林,就離開到另一片森林?”老師無言以對。我們所到之處,留下的是死寂的海洋,荒蕪的樹樁。我們一路把打碎的瓶子拋在身後,卻不知我們製造的混亂終將拖曳我們走向滅亡,走向再也無水可飲的境地。
我們可以打碎那隻瓶子,就像對待文化那樣。文化已成為可以用來消費的東西。人們肢解了文化,在其中尋找他們需要的東西。改編、戲說、穿越劇、名人故居之爭……文化被出售購買。賣者名利雙收,買者得以娛樂亦或裝點門面。當文化之瓶被打碎,其經濟價值暫時顯露,然而一地的廢墟,將見證人類精神家園的荒蕪。價值體系的崩塌,和文化傳承的斷層。
我們以為我們得到了一切,其實我們在失去一切。
想想吧,是什麼矇蔽了我們的心智?為什麼我們的祖輩能和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和平共處,把這個美好的世界留給我們?為什麼我們卻一味地追求速度,追求利益,忘記了我們對子代所負有的責任?我們只是人類歷史中小小的一環,我們的使命是將杯子傳遞下去,我們怎能不創造些什麼,反而讓它在我們手中輕易碎裂?
其實,向瓶中投入石子才是真正的智慧。自然需要我們用心呵護,文化需要我們慢慢品味,那才是一種對自身能力有分寸的審視眼神,是一種圓潤的處事方式,一種不以破壞為代價的成功所取。
凡是應考慮後果,不可急功近利。打破杯子乃喝水之捷徑?謬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