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作文
導語:三月裡來是清明,掃墓踏青好時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作文,歡迎查閱,謝謝!
【第1篇】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作文
三月裡來是清明,掃墓踏青好時節……
時間過得好快呀,不知不覺清明快又來臨了。天氣乍寒還暖,到了那春暖花開的季節。我推開那充滿春意的窗戶,往外一看,外邊早已是桃紅柳綠,芳草萋萋,生機勃勃鶯歌燕舞了。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在二十四節氣中,由節氣演變為節日的只有清明節。《歲時百問》中記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每年的清明大致都在農曆的三月四日至四月六日那幾天,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說起清明的來歷,大約始於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清明節前後總有很多活動,如寒食賜火,清明掃墓,踏青郊遊、放風箏、蕩秋、,鬥雞、打馬球、拔河等。這些活動隨著歲月的更迭交替,社會的嬗變,有的習俗已被淘汰,有的仍傳承延續至今,並賦予了新的內容。
在漳平,清明節風俗活動也很濃郁。清明節是漳平民間最重要的祭祀節日,即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漳平人一直重視清明節,這或許是代表著對故人的緬懷和對春的期盼。而其重頭戲便是掃墓了。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人們要攜帶“三牲”(雞、鴨、魚肉)、酒食果品、香火、紙錢、元寶等物品到到墳塋去墓地,祭掃、修整墳墓,象徵性地給墳頭上為墳墓培上新土,在墳上邊壓些紙,灑些紙錢,人們或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敬上茶酒,點燭上香,然後叩頭行禮祭拜,祭畢,就地野餐。此俗一直沿襲至今,只是就地野餐已極少,多數將祭品收回,在家中聚餐。隨著時代發展,今人也有到花店買鮮花祭奠,所以現在掃墓甚是方便。
古人說起清明,總透著一股哀傷。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又有白居易詩道:“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詩人杜牧、白居易的詩都是訴盡相思與離愁,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但如今,清明卻不失為大家團聚相見的日子。平時各奔東西為前程,到了清明,無論是在外讀書的孩子、出門經商、打工的,還是上班的,都會相約遠道趕赴回鄉。有點像春節,可又是另一種情結的節日。也可以邀上幾位好友來參加,即為“墓客”。
然而,每逢清明幾乎總會下雨,這也平添了幾分思緒。我還記得小時候和大人上山掃墓的情景,以前農村的墓地都在山巒、坡地,距離村裡較遠,大都是山路,只能步行,那時大人挑著祭品或是提著籃子,我便跟隨在大人的後面,遇到下雨的時候,祭拜完也不會立即回家,而是仍穿著雨衣聚在一起聊一聊,等雨停了,吃罷酒食才返回。雖然淋得狼狽不堪,但卻有一種對已逝親人的緬懷之情,這也是清明節的一個特點吧!
在城裡工作之後,每年在清明節時,鄉下我的家人都會打電話來約定好回家掃墓。爺爺去世了近二十年,父親去世也很多年了,每年清明,我都想回去看看。爺爺、父親是我們兄弟永遠放不下的依戀,我們清明節都要回去掃墓,讓老人家入土為安。
家鄉沉澱了我最美好的童年,現如今,祖輩已逝,兄弟同輩也分居各地,現清明節已列入法定節假日,這幾年清明節,我們都會從四面八方趕回家,雖然只有三天假,來回行程上百公里,回到鄉下老家掃掃墓、悼念已逝親人,在老家待上一、兩天,踏青祈福,清明節則是寄託了人們對先人的追思。
【第2篇】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作文
今日清明。
不知小夥伴們清明節假日都出游到哪了,今日我要到機關值班。這也沒什麼好抱怨的,混職場久了,到我這個年紀,經過這麼多事後,我開始嘗試著學會凡事少抱怨。
孔子說,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我還遠遠做不到夫子那一種自由心靈的境界,我才剛剛人上中年,而且心理年齡還很年輕,很多朋友和同事時常還說我童心未泯呢。
早飯後出門到單位,帶上放假歸家的丫頭。值班時我玩電腦,她做作業,她有不懂的地方我還可以輔導一二。想當年我也是學習的尖子生,只是書本撂下的時間太久遠,丫頭的很多功課都看不明白了。不過,陪在她身邊就好。
今日天陰沉,颳著很大的風,天空還拋灑著濛濛細雨,如煙似霧,輕輕的落在面頰上。聯想到清明這節日,不禁令人思緒暗湧:這天氣,適合清明哀思祭祖的意蘊呢。——祈禱先人們庇佑我,和我一家子,在這世上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
值班,丫頭坐在我對面埋頭寫作業,我站在冷風吹拂的窗前,看著窗外的一切默默沉思。今日春季以來,每天忙碌個不停,但收穫甚少,這忙的意義何在?好在應付完職場無謂的折騰後,我的心能夠寧靜下來,歸於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安靜的.度日。
這兩天小城裡颳風不斷。這裡位處風口上,一年四季多風,大風天氣也比我到過的其他城市要猛烈的多。春回大地,春光明媚起來,但也總得有幾場春風春雨輪番侵襲。有句老話說,不刮春風天不暖。可是,我是個善感之人,春光易逝,花季很短的,邊開邊落,再遭遇這樣的大風“蹂躪”,真叫人情何以堪吶!
眼睛望向小城盡處的山巒,那裡是一片蔥蘢的樹林,我彷彿看見它們迎風擺頭的樣子,腦海裡不禁湧現一個意象:聽松濤。我指著那片樹林向丫頭招招手,說:“你知道嗎,古人常常有松樹林下聽濤之舉。”“什麼意思啊?”“風颳過鬆樹的聲音,彷彿波濤聲,所以叫松濤。”
我說:“讓我們也來聽松濤。”丫頭說:“可是,這麼遠,怎麼能聽見呢?”“只要用心去聽,在心裡聽,會聽見的。”我們就微閉著眼聽,聽那風過樹林的簌簌聲,那天籟之聲····
最後,我告訴丫頭,最美妙的韻律,一直存在於大自然裡,只有靜心方可領略一二。人活著,要學會讓心寧靜下來,心有多靜,心中的世界就會有多廣闊——這和你的學習一樣,寧靜而致遠。
【第3篇】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作文
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上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地割下了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
重耳狼吞虎嚥地吃完了,問:這是哪兒來的肉?
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日後我怎樣報答你呢?
介子推語重心長地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於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
介子推不願做官,都一一回絕了。
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揹著老母親躲到山裡去了。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麼容易呀!
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大燒了三天三夜,卻不見介子推出來。
大火熄滅後,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老母親坐在一棵燒焦了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那棵老柳樹的樹洞裡有一封介子推的血X,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血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丈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後,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介子推的血X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地,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這天,人們要給去世的親友或偉人祭祀掃墓。有的還把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