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我的清明節見聞的作文(精選10篇)

我的清明節見聞的作文

我的清明節見聞的作文(精選10篇)

  清明節,在我國是流傳幾千年的節日。全國各地都以不同的方式來過清明節,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我的清明節見聞的作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1

  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節,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907年)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初一寒衣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4月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2000多年曆史。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借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時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風俗,如古代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視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已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即使到了現在,清明節祭祀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清明節的習慣是非常豐富有趣的,出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節到了,我們全家人在一起,去祭祀祖先,祭祀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我們還買了一些祭祀祖先要用的東西,比如:紙錢、香、水果、酒……我們從竹籃裡拿出祭品,把紙錢燒了,用火點燃香,把準備好的酒與水果放在旁邊,然後放聲說:“爺爺,奶奶,拿錢來吧!”一定保佑我們家和萬事興。燒了的紙錢像蝴蝶那樣飛起來。臨走時,我們在墳頂上培上幾鍬土,在墳旁邊栽上一棵樹,帶著輕鬆和慰藉離開了祖先的墓地。

  現在,每逢清明節的時候,我們這裡的老百姓依然保持著這裡的民風民俗,掃墓,踏青,盪鞦韆這些活動還在繼續。清明節是個獨具特色的節日。它講永遠流傳於世。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2

  今天是清明節,幸好沒有下雨,我們一家人去竹溪掃墓。竹溪在嵊州的西北部,與諸暨市毗鄰。竹溪是奶奶的孃家,我們為曾外祖父、曾外祖母去掃墓。

  一路上,只見車來人往,比往常熱鬧,大多是到鄉下去掃墓的。

  車到浦橋,只見公路兩邊的山坡上到處都是桃花紅,李花白,紅白相蚋,風景這邊獨好。浦橋盛產各種水果,是嵊州的“水果之鄉”,看來今年浦橋水果又是豐收年。

  車到崇仁,田野上到處是一片綠油油的,大地像鋪上了一層綠地毯。青春的麥苗正在拔節;那金黃的油菜花,銀白的蘿蔔花,紫紅的草子花,把田野畫成一幅絢麗多彩的水彩畫。蝴蝶在花間翩翩飛舞,蜜蜂為採蜜而忙忙碌碌。

  車到竹溪,山村被群山環抱,空氣格外清新甜潤,潺潺的溪水清澈見底。山巒連綿起伏,滿山青松翠竹,鬱鬱蔥蔥。山上許多竹筍破土而出,村民們肩扛鋤頭,揹著竹籃,興高采烈地在掘筍。

  從浦橋到竹溪,公路兩邊的村莊都建起了一座座三、四層高新房子,不亞於城裡的別墅,呈現一番新農村的新景象。爺爺說:“這幾年,改革開放使農民富起來了,新房子越建越多,越來越漂亮,農村和城市沒有區別了。”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3

  清明節這天,有許多人在趕路,有的回老家、有的去烈士陵園,還有的……

  在烈士陵園,許多學生們都組織著去悼念,大家胸前佩戴著小白花,在烈士的墓碑前默哀,在此時此刻,心中一定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別人都體會不到的心情。烈士陵園裡還有一座烈士紀念館,裡面有烈士的遺物,、對於烈士的介紹,還有烈士們的照片,看了可以使人深有感觸,使人不禁流下眼淚。

  清明節不僅僅只是參觀紀念烈士陵園的,還要回老家呢!

  清明時節,回老家悼念去世的老人是很正常的事。跟著大人們走到祖墳前,磕頭默哀,燒一些黃紙,來悼念逝世的長輩,使人有些鼻子酸酸的滋味。

  清明還有一處一一廟會。古代有一幅叫《清明上河圖》的名畫,畫的就是清明時節廟會的繁華景象。實際上現在的廟會大多數都是買東西的,還有的耍雜技,多才多藝,有聲有色。

  清明,哀思駐存;清明,溼潤眼珠;清明,繁華多樣。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4

  清明,我們老家那裡有給故去親人的墳墓添土,掃墓的習俗,也有踏青,盪鞦韆的習俗。

  清明節的早上,我們還要吃餅卷雞蛋和餅卷生菜的習俗,寓意我們在新的一年圓圓滿滿和發財。早上,我們全家早早地吃過早飯,先去壩東山腳下,給太爺爺的墓地添土掃墓,我們再去山腳下的小河邊盪鞦韆。

  清明家鄉的小河邊可熱鬧了。久居城市的`人們都回家團圓,都去小河邊玩耍。那裡漂亮極了,一棵棵小草都早已從大地母親的懷抱中調皮地伸出小腦袋,接受陽光的滋潤和春風的愛撫。

  最顯眼的要數大壩上的迎春和楊柳了,那盡歡的迎春花是那樣的漂亮,那嫩綠的楊柳枝條在微風中隨風飄蕩,人們用楊柳枝條和迎春花編了花環,戴在頭上,非常可愛。還用柳條做成各種哨子,吹出各種美妙的聲音,好聽極了。

  在我們老家最有意思的要數盪鞦韆了,各家各戶都為自家的小孩子吊鞦韆,像我們大一點孩子們都願意玩大秋千。大秋千有兩種,有一種是一人或兩人玩的,有一種是圓形的座位可以坐十多個人,要好幾個年輕的小夥推動才能轉起來,坐在上面不可以說害怕,讓推的人聽見,他們就可勁地推,根本不讓鞦韆停下來。但是玩的人還是很多,還要排隊。這也是人們消除壓力的好辦法。

  我們老家的清明節是不是很有意思,有時間你們也去我的老家玩玩吧。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5

  老家的清明節四月五日是清明節。我要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掃墓。四月三日,我們中午出發,爸爸開著車上了高速公路,飛馳前進。我透過車窗看到了大樹,麥田一直向後跑,為什麼呢?爺爺說:因為大樹是不動的,我們跑的快,就會感覺他們向後跑。大約跑了三個小時左右,就到了我的老家————淄博市周村區芽莊村。

  一進小爺爺家門,就看見了一條大黃狗,衝著我們汪汪大叫,它以為我們是壞人呢。小爺爺熱情的出門迎接我們的到來。老家的風俗習慣是四月四日下午掃墓。第二天早上我們吃了老母雞剛剛下的蛋,小蔥卷煎餅。小奶奶說,清明吃蔥就會聰明,下午我們去了村裡的公墓。這個時間老鄉們都要到那裡掃墓。他們和爺爺熱情的打著招乎。我看見路邊的雜草,小花剛剛露出了小頭。一片綠油油的麥田,隨風擺動,向我們打招乎。到了公墓裡爺爺用鐵鍁,給每一個墳墓填上了一些土。爺爺告訴我說,這是老奶奶和老爺爺的墳墓,最後我們向故去的親人們磕了三個頭。在上完墳回小爺爺家的路上我又到村南頭的大水庫參觀,這裡已經是一個5a級的旅遊景點了,水庫北面有幾座大山。山下,黃色的迎春花,粉紅色的桃花和杏花,白色的梨花,都開放了。

  遠遠的望去,天空,大山,花兒,連在了一起,好美好美啊。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6

  每當清明節,家家戶戶幾乎都要包艾餃。於是,在清明節前一天,外婆打電話給我們讓我們去她家包艾餃。由於我從來沒包過艾餃,所以感覺很興奮。

  到了外婆家,我發覺外婆已經把艾草整理好了,並把它們裝在一個籮筐裡,洗乾淨,燒熟,切成小段。然後,我就上去幫忙把艾草放進糯米粉裡,糯米和艾草混在一起,夾雜著一股淡淡的幽香,讓我感到心曠神怡。外婆用筷子攪拌了一下,加上水,再用手反覆壓著,揉成了一個綠色的麵糰。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就把它們掐成一小團一小團的,我手忙腳亂地捏起來,先把它搓成一個圓,然後再用手壓扁。外婆準備了兩種餡,一種是芝麻白糖,另一種是豆沙。

  我放了一勺芝麻白糖在上面,兩邊用手指頭沾點兒水,合起來粘在一起,第一隻艾餃就做好了!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放在紙上,可是和外婆做的一比,簡直慘不忍睹,好像一艘弱不禁風的船,被風一吹,就翻了。外婆看見了,笑著說:“你擰的粉團太小了,當然做不大,而且芝麻白糖要放在中間,否則餡會漏出來的。”

  我聽了外婆的話,一隻又一隻的接著包,功夫不負有心人,很快在我手裡的艾餃也變得有模有樣了,好像一個個威武計程車兵。

  艾餃包好後,就上蒸了,二十分種後,吃著自己包的艾餃甜甜的、糯糯的、香香的,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悅。當然,透過包艾餃這件事,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想要取得成功,都要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7

  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鬼節。

  過清明節的時候,我和爸爸回家鄉掃墓,坐車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上一年的清明節,上一年的清明節是我和媽媽去的,不知道上一年的清明節和今年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和爸爸到了家鄉以後,就和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和我上山掃墓了,我們慢慢的走在小路上,而小雨一直在下著,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我們到了墓前的時候衣服全都溼透了,還好我們的供品還沒有溼,我們的供品有水果,有雞、鴨、肉、豬頭、魚,還有一些酒。我看見了一棵野果樹,爸爸就爬上去要了一點野果,放在老祖先的墓前,還將那些雞、鴨、肉、豬頭、魚和酒放在老祖先的墓前供給老祖先,我們不要為墓地除草、培土、修排水溝。

  爺爺從一個袋子裡面拿出了一些鬼錢,有一元的,十元的,一百元的,一萬元,一億元的,五億元的。拿出來燒,我問:“爺爺,為什麼要將這些鬼錢拿去燒?”爺爺說:“因為要將這些錢給老祖先用。”我不知道為什麼死人也會用錢,我們掃完墓了,回到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我們衣服全溼了,鞋子全髒了,我們將溼衣服換了,將髒鞋子脫出去了。

  我最喜歡家鄉的清明節了,反正就是喜歡清明節,每一年的清明節我都回家鄉去過的。雖然很累,可我還是很開心。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8

  現在,當我看到青餅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次做青餅。至今還讓我難以忘懷。

  那天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媽媽把我從夢中叫醒,說:“亦丹,今天我們去做青餅。”我迫不及待地起床了,高興得像一隻兔子一蹦三尺高,穿好衣服像獵豹似的跑下樓去。看到外婆正在洗青,外婆叫我們去看會兒電視。終於到了下午,我們把糯米、青放進舅舅的後車廂,外婆還放了報紙和布。我們來到了做青餅的地方,舅舅拿出糯米和青,外婆把糯米和青混合在一起,放了一點點水。我們足足等了兩個小時,終於輪到我們了。

  在這兩個小時裡,我看得一清二楚,先把混合起來的糯米、青在蒸籠裡蒸一下,再用機器把蒸熟的糯米變成青團,最後用印頭按結實就行了。開始做了,我們蒸了一下糯米和青,蒸熟了拿出來倒在機器裡,然後一個老婆婆開了機器的開關,用木棍使勁地弄著糯米和青,機器的下面出現了一條盤著的“青蛇”,然後我們把青團切開了,變成了一段一段。我和妹妹先在印頭裡放了些松花,接著把青團放好按結實,一個個青餅在我們手下誕生了。青餅的花紋各種各樣,栩栩如生,有害羞似的玫瑰、有彎彎曲曲的龍、有富麗華貴的牡丹……幸好我和妹妹眼疾手快,比舅舅跺做了一點,我們非常高興,由於第一次吃到自己親手做的東西。

  等青餅涼了,我們把它搬到車上,興高采烈地回家了。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9

  清明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這樣描寫清明節的。我和奶奶還有姑姑爸爸和媽媽,我們一起去拜祭我的爺爺,爸爸拿了好多的紙錢給爺爺燒,我問爸爸為什莫燒紙錢,爸爸說讓爺爺在那邊過得好一點,想起爺爺我就哭了起來爺爺那麼的疼我愛我,現在我見不到爺爺了我很難過。

  我從爸爸手裡把紙錢搶過來跑到爺爺的墳前,給爺爺燒了起來,嘴裡還說著:“爺爺你在那邊過好,不用擔心我們。”爸爸媽媽把墓地附近的雜草都除去了,我也在幫忙。然後他們拿出準備好的貢品擺在墓地前,墓地四周都是柳樹,爸爸說這些柳樹會為祖先們遮陰擋雨。在我們拜祭是還時不時有一家人來到旁邊,跪下。

  紙錢在燒著,只見得有一個人在磕頭,嘴裡唸叨著:“爸,給您送些錢,在那邊多買些好吃的。在這邊吃了一輩子苦,現在可以享享福了……”風兒在吹著,那些人帶著憂傷,在風中離去。

  臨走前,我向老爺的墓地深深鞠了個躬。

  清明節上山踏青作文10

  雨在外面紛紛地下著,今年的清明要來了……

  又到了每年一次的清明節,媽媽帶我回江蘇老家去掃墓。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下著小雨,一片淒涼的樣子。

  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之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後來,介子推歸隱山林之後,晉文王為逼其出山,放火燒山,結果介子推和他母親被燒死,晉文王傷心,作為紀念,規定以後每年那天全國都不許生火,只吃生的食物,那天就是清明。

  今年的清明節,我跟我媽媽好像以往一樣,帶上紙錢、食物等東西,買了兩束鮮花。我們找到我姥爺的墓,磕了三個頭,將花放在墓前,接著燒紙,燒的時候,紙燒起來,黑色的煙不停地向上竄,風一吹,迷得我的眼睛都睜不開來,有的時候還將燒出來的灰吹的滿天飛。燒完後,在地上留下了一灘黑灰。燒的時候,媽媽、大姨、舅舅都給姥爺說話。

  燒完紙,我們走出墓園途中還看到許多人都在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還有在那哭的,也有笑的。

  清明是祭奠先祖的好時節,也是踏青的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