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700字(通用6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700字(通用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1
啊,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人們都趕著去祭拜自己死去的親戚和朋友,有的人買菊花和美酒;有的買紙錢和香和燭。可是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清明節是怎麼來的,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而且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關於清明節的傳說是多種多樣的,是說不完的,今天就講到這裡吧!從去年開始,清明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日,便於人們有更多的.時間去祭奠親人。清明節真是來之不易啊。
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2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最重要的節氣之一。每逢這個節日,人們都會掃墓祭祖,那麼,清明節是怎樣由來的呢?
相傳,春秋時期,在中原有個大國叫晉,當時晉國國王有位十分惡毒的妃子,這個妃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國王,就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無奈之下,只好用自殺來表示清白。太子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開禍害,只好逃到別的國家去。在逃難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而所有跟著他的臣子都覺得這樣永無出頭之日,便陸陸續續地各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其中一個大臣叫介子推。
有一天,介子推外出回來發現重耳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毫不猶豫的拔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重耳吃。重耳聽介子推說這是一塊馬肉,但重耳也不是瞎的,當他看到介子推腿上的血時就知道了這件事,但並沒有揭穿介子推,他心裡發誓:如果以後自己得勢,一定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後來,重耳被一位好心的國王幫助了之後又回到了晉國,當了君王給各個跟隨的大臣都重賞了一番,想起介子推,便派人去請他,重耳的人請了好幾次,也沒有請到。重耳只好親自去,只見門已經鎖了,原來介子推已經到大山裡去了。有人給他提議大火燒山,但只燒三面留一面,讓介子推自己出來。重耳便放火燒山,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還不出來,只好等大火滅了再進去找。進去一看介子推已經被燒死了,重耳慚愧不已,放聲大哭,為介子推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重耳對民眾說這一天只能吃冷飯,並將這一天叫冷食節。
後來,人們把祭祀祖先的日子和這一天放在一起,便成了清明節。
在知道了這個節日的由來以後,我不禁為介子推對君主,實質是對國家至忠的行為感到敬佩。敬佩他那忠義正直的品行。我以後要做像介子推這樣的人,做一個對國家忠貞、赤誠、義氣、正直的人。
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3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嘆著氣說:“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著淚說:“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著老母親躲進綿山裡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說:“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群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著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著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為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裡。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裡活在哪裡,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著。
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4
同學們今天是清明節,你們知道清明節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在古代時候有這樣一個傳說:晉國的晉獻公很迷戀他美貌的妃子驪姬,想把王位傳給驪姬扎生的小兒子奚齊,便把太子申生殺害了。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迫害,不得不離開晉國,流亡國外。在這十九年的流亡生活裡,重耳吃盡了苦頭。有一次,重耳帶領他的手下來到了一個荒涼的地方,重耳又累又餓,但周圍沒有一個能吃的東西。這時一個名叫介子推的隨臣找到了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拿出小刀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來了一塊肉,然後用火把肉烤熟,拿去給重耳吃。重耳吃了肉後恢復了精神,開口問道:“這肉是從哪來的?”其他臣回答說:“是介子推從腿上割下來的。”重耳聽了感動的流下了淚水。
十九年後,重耳終於又回到了晉國,並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晉文公,他繼位後對那些曾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有人提醒他,他猛然音想起了舊事,心中有愧,立刻派人去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但差人去了好多次只見介子推家門緊鎖,問起鄰居才知道介子推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晉文公決心要找到介子推,但怎麼找也找不著,這時,有一個人出了一個主意:“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自然會跑出來。”晉文公同意了,可大火燒了很久還是不見介子推人影。後來晉文公在山後看見了一棵被燒焦了的大樹,樹旁正是介子推和介子推老母的屍體,晉文公非常悲痛。這時晉文公發現樹油裡有一個東西,原來是一片衣襟,上面提了一首血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後來人們都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都會紀念已過世的家人和英雄烈士們。
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5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個晉獻公,他有個妃子叫驪姬。由於驪姬的兒子奚齊想繼承王位,驪姬便千方百計地設計謀害太子,太子申生被逼無奈,只好懸樑自盡了。驪姬奸計得逞之後,又想殺害申生的重耳,重耳聽到風聲就連夜慌忙逃出了皇宮。
重耳逃出皇宮時,身後跟著數百個隨從,可是在逃亡路上,需要經歷的磨難數不勝數,幾百個人的隊伍變成了幾十人,最後只剩下幾個人了。有一次,公子重耳餓得快昏倒了,手下的忠臣介子推就把自己腿上的一塊肉割下來,烤熟了給重耳吃,以表自己的一片忠心……
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重耳得知驪姬已被誅連九族時,便回到皇宮執掌了政權,這就是後來的晉文公,讀後感。晉文公把以前忠於自己的人,都封官加爵,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一個人說起了介子推,晉文公才猛然想起了他,就派御林軍出去找他,然而,並沒有像想象的那麼順利。御林軍去介子推家三次都家門緊鎖,晉文公就親自去他家,不想,介子推卻揹著老孃,二人一起逃上了家對面的綿山。有人給晉文公提議說:“我們把這座山三面點火燒了,只留下一面不燒,介子推就會從不燒火的一面下來的。”
晉文公果然採用了他的意見,照他說的方法做了。結果,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仍然不見介子推的影子。等到大火熄滅後,御林軍就上山去看,只見介子推和他的老母親,抱著一課燒焦的柳樹而死了。這棵柳樹的樹洞裡有一片衣襟,上面寫著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覆清名。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把放火燒山的那天定為“寒食節”,把第二年去祭拜的那天定為“”。唐朝時,人們把寒食節和清明節合二為一,就是現在的清明節。在民間清明節裡就有吃寒食的習慣了。
清明節的由來小學作文6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踏青的好時候。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