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750字(精選5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750字(精選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透過文字來表達一個主題意義的記敘方法。那要怎麼寫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的由來作文75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1

  春秋時代,有人要殺害晉國國君的大兒子重耳。重耳在介子推等人的幫助下,逃到了國外。

  他們在荒山中迷了路,幾天幾夜找不到吃的東西。重耳坐在地上嘆著氣說:“我死了是小事,晉國的百姓又有誰會關心他們呢?”介子推一聽這話,想到重耳在苦難中還不忘百姓,心中十分感動。他咬咬牙,偷偷割下了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了遞給重耳吃。當重耳知道這件事時,感動得流著淚說:“你這樣待我,我將來怎麼報答你呢?”介子推說:“我不求報答,只希望你將來作個好國君,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重耳在外流亡了19年後,終於回國作了國君。他給當年跟隨他逃亡的人都封了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重耳,重耳非常過意不去,決定親自去請介子推。誰知,介子推早已帶著老母親躲進綿山裡去了。

  重耳帶人搜山,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有人出主意說:“從三面放火燒山,逼他們從沒有火的一面逃出來。”重耳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下令燒山,但始終不見介子推走出綿山。大火熄滅以後,重耳才發現,他要報答的人,已經被燒死在一棵老柳樹下了。

  重耳非常後悔,他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柳樹下,為忌菸火,他命令全國的老百姓每年的這一天,都不得點火做飯,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重耳帶領群臣去綿山祭奠,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身穿素服,登山致哀。重耳來到墳前,發現那棵柳樹復活了。重耳望著這棵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他恭敬地折下一根柳絲,編了一個圈戴在頭上,還把那棵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名為“清明節”。

  從此,重耳始終懷念著介子推,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使老百姓們安居樂業。為此,寒食節、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過節之時,人們喜歡用柳條編成圈戴在頭上,還把柳枝插在門前、溝邊的泥土裡。哪知這清明柳遇土就生根,插在哪裡活在哪裡,沒幾年,漫山遍野佈滿了柳蔭。

  直到現在,清明節戴柳插柳的風俗仍然在中國民間流行著。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2

  相傳在春秋時期,晉國國君的一個寵妃為了自己的.兒子當上皇太子,將來做晉國的親弟弟重耳為了躲避寵妃的追殺,流亡逃走,當時只有幾個忠臣追隨著。

  有一次,公子重耳在半路上因為飢餓而暈倒在路上,幾位大臣中有一位叫介子推,他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小腿肚上割下了一塊肉,在火上熟了給重耳充飢,重耳問這塊肉是哪來的,介子推默而不語。

  公子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後來,在其他國家國君幫助下,重新回到了國家並做了國君。便是後來的春秋五霸之一,也就是晉文公。

  公子重耳成為晉國國君後,那些追隨他的大臣都受了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後來,在一次早朝上,一位大臣提前了介子推,晉文公憶起了往事,慚愧不已,便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接受封賞,可晉問公派人請了好幾次介子推都不願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大軍來到介子推家門前時,只見大門緊緊的閉著。原來是介子推不願做官,揹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中。晉文公幾次派人上山搜素,可都沒有找到。一位大臣出主意,放火燒山,三面放火,只留一面,介子推受不了煙火燎自己便會走出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才被熄滅。晉文公在火滅後親自上山檢視,發現介子推與老母親抱在一起,被大火燒死在了一棵柳樹下。晉文公親自將他們埋葬在了柳樹下。晉文公在柳樹的樹洞中發現了一塊布,上面寫著一首血詩;

  割肉秦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做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小心地摺疊起來,放入衣襟中在介子推,墓前痛哭一陣,便帶著大軍走下山去。

  後來,晉文公為了紀念介子推,便下令將綿上改為“介山”,在全國建立祠堂,並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也就是現在的清明節,在這一天,全國不能生火,只能吃寒食。第二年,介子推去山上紀念介子推,發現那棵柳柳發芽了,長出了新枝。後來便有了插柳;掃墓等習俗,清明節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節日。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3

  上下五千年,悠悠吳文化。

  清明節即將來臨,一年一度的吳文化節就要開幕了,讓我們又想起吳地先祖——泰伯的豐功偉績。遙想當年泰伯為了順從父親傳位給弟弟季歷,從而再把王位傳給孫子姬昌的旨意,三讓天下的故事被人們傳為美談。當年泰伯出亡後,與弟弟仲雍結伴到了陝西西部,建立起了吳文化的雛形——句吳。

  泰伯出亡後不久,其父病逝,他為盡孝道,回國奔喪。這時季歷提出要讓位予泰伯。泰伯堅決不受,季歷不依。泰伯多次避讓不成,只好又回到荊蠻吳部落中,為了表示義無反顧之心,他帶著族人遠走高飛,來到了我的家鄉——無錫,興修水利,帶來先進的農業技術,給江南這片蠻夷之地帶來了文明的種子。後來,季歷又派人讓泰伯回北方當王,泰伯用對犯人的刑罰對自己施了一遍,笑著對來人說:“一個犯人怎能當王呢?”

  泰伯如此三讓天下,連被稱為聖人的孔子讀到泰伯的故事也拍案驚呼。在他看來,泰伯的品德已達到了幾乎不可逾越的境界。想想泰伯三讓天下的美德,再想想我們現在連排隊買飯都要插隊;公交車上,有人連個座位都不肯讓給身邊的老婆婆……現在,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

  想想泰伯當時可不是讓早吃一頓飯、一個座位……是天下啊!你們這樣做,想想泰伯當時的行為,你們心安理得嗎?想想泰伯當年為了江南水鄉的建設付出了多少汗水和心血,才換來了後來幾千年的繁榮昌盛啊!吳文化是祖先們自古傳承下來的,作為吳文化的接班人,我們應該刻苦學習,把吳文化發揚光大!

  又是清明,我們循著歷代鴻山人的足跡,來到泰伯目前,緬懷先賢的聖德,,作為新一代鴻山人,進一步堅定了認真學習的決心。我們將把這悠悠吳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4

  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是一種習俗娛樂活動。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

  古時以農曆二月二日為踏青節。是日,人們紛紛出城採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和子由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等。我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彷彿只有行了這種儀式,才真正擁有了春天。“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其實,人們心中最認同的那個時節,也是被稱作“踏青節”的,是春暖花開的清明時分。在這個時節裡,他們結隊出遊,在憑弔先人的同時,感受春天氣息。在郊野中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飛得不想回轉,快樂也漸漸從臉上溢滿內心。而詩人騷客更是吟頌成篇,佳句華章比比皆是。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歐陽修《阮郎歸·踏青》),“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朱熹《春日》)等,雅的無疑是1600多年前,發生在浙江紹興的“曲水流觴”了,這一踏青活動中,不僅產生了37首酒中所賦之詩,更誕生了“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清明節的由來作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是我們紀念已故親人的節日。清明節最早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節日中的活動也流傳至今——掃墓、郊遊踏青……在兩千五百多年的傳承中,清明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不斷提升,已不再只限於懷念已故的人。

  每年的4月5日是清明節,每年這時,家人都會團聚在一起,一塊兒去掃墓等等。我的老家在平潮,每年這是奶奶都會通知我們回去。太太已經去世2年了,每次去上墳,奶奶都會在太太墓前說些話,多燒些紙錢給她。上墳時都很擁擠,每家人都是7。8個一起去的。上完墳後,我們一家人就會圍坐在一起吃飯,聊天,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清明節不僅是紀念已故親人傷心的節日,它也是家人團聚充滿愛幸福快樂的節日。

  如今,清明節也是我們抒發對英雄烈士愛戴、欽佩、懷念之前的節日。他是我們對生命解讀的節日。

  英雄烈士們犧牲自己保衛祖國,救他人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但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我們應先學會如何珍惜自己的生命。上墳時我看著一個挨著一個的墳墓,其中有的甚至還是小孩子,我的內心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他們就這樣長眠於地下了……地面上色彩繽紛的世界,他們再也看不到了;聲音悅耳的世界,他們也再也聽不到了;充滿愛的世界,他們再也感覺不到了……清明節是個能教育人的節日,會讓我們發覺生命的可貴但又容易失去,讓我們懂得該珍愛生命!

  清明節還是個放鬆人心,讓我們更好的接觸大自然的節日。

  清明節是在春天,所以是郊遊的好時間。到處是鳥語花銷,綠意盎然,充滿生機,讓人疲憊的身心得到放鬆。走出家門,呼吸新鮮的空氣,與大自然來個親密接觸,該是件多麼享受的事。記得上初中時,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全校同學去郊遊,走出學業繁重的學校,頓感渾身輕鬆自在,和同學們一起嬉戲玩耍,同時也開闊了視野。走在安靜的小道上,沒有了城市的喧囂,整個人的心靈都得到了淨化!

  清明節已被定為法定假日,是國家大力弘揚的民族傳統節日。它所包括的文化內涵、歷史底蘊,我相信會被更多人知道,被更多人所重視,讓更多人喜歡!